第24章 南飛不止安巢鳥
日在三國?我真的是漢室忠良啊 作者:闐西奧德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李校尉隻需守住梁縣即可,廣成關有我麾下大將程徳謀鎮守,軍糧充足,物資齊全,必然萬無一失。”孫堅強打著精神說完,就徑直尋了縣衙內一間屋子,一直睡到了第二日清晨。
孫堅剛睡醒起床走入院內,就看見李肆在和士鋆告別。
“伯常,何必如此匆忙?”
“既然孫將軍活著迴來了,那我就不久留了,沐長,後會有期。”李肆與士鋆說完正要離去,孫堅出聲叫住了他,非常謙虛地躬身行禮道:
“李校尉,堅多謝貴軍伸出援助之手。還請李校尉為堅分析,堅為何會有此一敗。”
李肆也隻好迴禮寬慰道:“孫將軍不必急於一時,如今董卓強壓著西涼匪兵不去肆掠雒陽,所以雒陽百姓還沒有站到董卓的對立麵。
民心未失,董賊難製,孫將軍不妨和我們交州北伐軍一樣,一邊訓練新兵,一邊安撫百姓。西涼匪兵,匪性難改,假以時日,必然為禍京師。屆時,其民心已失,我軍再提精兵戰之,則可掃除國賊。”
孫堅再次拜謝道:“聽聞李校尉之言,猶如撥雲見日,令在下茅塞頓開,李校尉真乃世之奇才也!”
李肆擺手道:“孫將軍過譽了,像我這樣的人,在華府還有成千上萬個,這都不是我一個人想出來的,是華府千千萬萬個人不斷討論交流才作出的判斷。”
孫堅於是感慨道:“華府人才,何其多也?”
等李肆走後,孫堅拿不準李肆剛剛到話裏幾分是真,幾分是假,於是便又問士鋆:“士校尉,你們交趾和華府是鄰居,剛剛李校尉所言屬實乎?”
士鋆簡單迴憶了一下,然後頷首道:“應該是吧,他們一個什裏十個大頭兵都能開會,不過孫將軍不必豔羨,交州紅軍都是些識字的茂才兵,軍官們舍不得讓他們拚命,你說上了戰場不拚命,這能行嗎?”
孫堅疑惑道:“不敢拚命?堅聽說當年朱雀軍和朱車騎決戰之際,那是個頂個地不要命,怎麽會不敢拚命呢?”
“就是因為番禺一戰給打痛了,故此更加惜命,什麽要給每個大頭兵都配上最好的防具,我看董賊好些軍官都沒有那麽好的盔甲,平時也練些什麽戰場生存技巧……”
……
裝備廉價,人命關天。
這是當前紅軍的建軍思路。
帶著這種思路,一支滿載兵員與物資船隊停靠在了宛城港。
兵員都是從各地抽調而來的男女民兵,除為了替換北伐軍的流民征召工作外,也要讓這些後備兵員,感受感受嶺北的殘破,避免他們在安樂鄉裏墮落。
所以現在華府軍委出了新規,北伐軍的撫民工作,全都由各縣民兵委員會輪流接替,最好是所有民兵都能來南陽這邊走一趟。
卸下了糧食和軍需,這些空船又能載著移民返迴交州。
軍需主要分兩大類,一類是消耗品補充,如弓弩箭矢;另一類則是新武器。
得益於鴻基煤礦的開采,還有朱儁隨行工匠的加入,華府的冶煉鍛造水平又提升了一個檔次。
大量煤炭被開采,將其隔火加熱煉成焦炭,然後替換木炭作為鐵礦石的還原劑,極大地提高了生鐵產量。
再根據俘虜工匠的技藝,將生鐵和木炭加熱攪拌,是為炒鐵法煉鋼。
華府的鋼鐵廠用焦炭替換木炭,顯著提高燃燒溫度,能將生鐵裏的碳燒得更幹淨。
如果想要出鋼,則需要更精確的爐溫、氧氣比例、攪拌時間,華府目前還沒有準確的經驗。於是幹脆將時間拉得足夠長,充分將碳氧化,直接大規模地炒出含碳量極低的熟鐵。
熟鐵軟,延展性好,用途很多,比如拉長做鐵絲,再編織成鐵絲網,能很好地應對西涼騎兵的高機動性。
第二件新武器則是新式長戟,采用鋼製三棱刺做矛頭,窄小的斧頭作為側翼替換原有的戈頭。
三棱刺刀的優勢很明顯,刺入人體以後,通過血槽迅速將空氣引入。空氣在體內形成空氣栓阻塞住血管。隻需刺入人體任何部位8cm左右就可使敵手即刻斃命,而且在消除負壓的體腔內將刺拔出,毫不費力。
窄斧翼替換長戈頭,更能保證力道垂直作用於目標,使得長戟的破甲能力得到進一步加強。
交州長戟唯一的缺點就是鋼材質量不穩定,不過考慮到假想敵們現有的護具水平,這種長戟完全稱得上是銳不可當。
港區這邊的軍民在不辭辛勞地卸貨,附近準備乘船南下的流民也正排著整齊的隊伍等待。
而遠處卻有一人一馬,與這種環境格格不入,他隻是遠遠地望了一眼,就焦急地打馬遠離了港口。
港區戒備部隊發現了那名騎士,於是騎著鬱林馬趕了上去,但沒多久就被甩開了。
四處轉悠了一圈沒有找著,正準備無功而返時,忽然有幾個鄉人氣喘籲籲地跑來告知北伐軍戰士,有個騎馬的陌生人鬼鬼祟祟的,現在正躲在一棵大樹底下休息,鄉親們想請北伐軍的戰士們幫忙看看,這人是不是來幹壞事的。
鄉人口中的那位鬼鬼祟祟的騎士,如今正坐在一片林子中休息,奔波了幾百裏地,人困馬乏,坐下喝口水,吃點幹糧,準備恢複一下體力再趕路。
此人便是被董卓從雒陽打發出來的劉表劉景升,先前任北軍五校的統領,北軍中候,非常不巧地擋了董相國獨攬兵權的路。
劉表作為“八廚”、“八俊”、“八顧”等等一眾老八之一,是天下聞名的大名士,董相國把他從北軍裏麵趕出去就必須有個過得去的名頭,比如說升官。
所以劉表此行,就是帶著朝廷下發的荊州刺史的任命書,準備南下荊襄赴任的。
劉表這官階從秩六百石一躍成為兩千石,看起來董相國做得還夠意思,可包括太傅袁隗在內不少朝臣都暗罵,董賊手段太糙,吃相過於難看。
董相國也有話說啊,他劉景升是堂堂北軍主帥,單槍匹馬地千裏走個荊州肯定是小菜一碟吧。
什麽?荊州北麵的南陽郡有袁術這幫子反賊?
沒有反賊,那我董相國點大名士劉景升這樣的將幹嘛?我董卓慧眼識珠,闖到反賊後方並且還能穩定局麵的人,非劉表劉景升莫屬!
孫堅剛睡醒起床走入院內,就看見李肆在和士鋆告別。
“伯常,何必如此匆忙?”
“既然孫將軍活著迴來了,那我就不久留了,沐長,後會有期。”李肆與士鋆說完正要離去,孫堅出聲叫住了他,非常謙虛地躬身行禮道:
“李校尉,堅多謝貴軍伸出援助之手。還請李校尉為堅分析,堅為何會有此一敗。”
李肆也隻好迴禮寬慰道:“孫將軍不必急於一時,如今董卓強壓著西涼匪兵不去肆掠雒陽,所以雒陽百姓還沒有站到董卓的對立麵。
民心未失,董賊難製,孫將軍不妨和我們交州北伐軍一樣,一邊訓練新兵,一邊安撫百姓。西涼匪兵,匪性難改,假以時日,必然為禍京師。屆時,其民心已失,我軍再提精兵戰之,則可掃除國賊。”
孫堅再次拜謝道:“聽聞李校尉之言,猶如撥雲見日,令在下茅塞頓開,李校尉真乃世之奇才也!”
李肆擺手道:“孫將軍過譽了,像我這樣的人,在華府還有成千上萬個,這都不是我一個人想出來的,是華府千千萬萬個人不斷討論交流才作出的判斷。”
孫堅於是感慨道:“華府人才,何其多也?”
等李肆走後,孫堅拿不準李肆剛剛到話裏幾分是真,幾分是假,於是便又問士鋆:“士校尉,你們交趾和華府是鄰居,剛剛李校尉所言屬實乎?”
士鋆簡單迴憶了一下,然後頷首道:“應該是吧,他們一個什裏十個大頭兵都能開會,不過孫將軍不必豔羨,交州紅軍都是些識字的茂才兵,軍官們舍不得讓他們拚命,你說上了戰場不拚命,這能行嗎?”
孫堅疑惑道:“不敢拚命?堅聽說當年朱雀軍和朱車騎決戰之際,那是個頂個地不要命,怎麽會不敢拚命呢?”
“就是因為番禺一戰給打痛了,故此更加惜命,什麽要給每個大頭兵都配上最好的防具,我看董賊好些軍官都沒有那麽好的盔甲,平時也練些什麽戰場生存技巧……”
……
裝備廉價,人命關天。
這是當前紅軍的建軍思路。
帶著這種思路,一支滿載兵員與物資船隊停靠在了宛城港。
兵員都是從各地抽調而來的男女民兵,除為了替換北伐軍的流民征召工作外,也要讓這些後備兵員,感受感受嶺北的殘破,避免他們在安樂鄉裏墮落。
所以現在華府軍委出了新規,北伐軍的撫民工作,全都由各縣民兵委員會輪流接替,最好是所有民兵都能來南陽這邊走一趟。
卸下了糧食和軍需,這些空船又能載著移民返迴交州。
軍需主要分兩大類,一類是消耗品補充,如弓弩箭矢;另一類則是新武器。
得益於鴻基煤礦的開采,還有朱儁隨行工匠的加入,華府的冶煉鍛造水平又提升了一個檔次。
大量煤炭被開采,將其隔火加熱煉成焦炭,然後替換木炭作為鐵礦石的還原劑,極大地提高了生鐵產量。
再根據俘虜工匠的技藝,將生鐵和木炭加熱攪拌,是為炒鐵法煉鋼。
華府的鋼鐵廠用焦炭替換木炭,顯著提高燃燒溫度,能將生鐵裏的碳燒得更幹淨。
如果想要出鋼,則需要更精確的爐溫、氧氣比例、攪拌時間,華府目前還沒有準確的經驗。於是幹脆將時間拉得足夠長,充分將碳氧化,直接大規模地炒出含碳量極低的熟鐵。
熟鐵軟,延展性好,用途很多,比如拉長做鐵絲,再編織成鐵絲網,能很好地應對西涼騎兵的高機動性。
第二件新武器則是新式長戟,采用鋼製三棱刺做矛頭,窄小的斧頭作為側翼替換原有的戈頭。
三棱刺刀的優勢很明顯,刺入人體以後,通過血槽迅速將空氣引入。空氣在體內形成空氣栓阻塞住血管。隻需刺入人體任何部位8cm左右就可使敵手即刻斃命,而且在消除負壓的體腔內將刺拔出,毫不費力。
窄斧翼替換長戈頭,更能保證力道垂直作用於目標,使得長戟的破甲能力得到進一步加強。
交州長戟唯一的缺點就是鋼材質量不穩定,不過考慮到假想敵們現有的護具水平,這種長戟完全稱得上是銳不可當。
港區這邊的軍民在不辭辛勞地卸貨,附近準備乘船南下的流民也正排著整齊的隊伍等待。
而遠處卻有一人一馬,與這種環境格格不入,他隻是遠遠地望了一眼,就焦急地打馬遠離了港口。
港區戒備部隊發現了那名騎士,於是騎著鬱林馬趕了上去,但沒多久就被甩開了。
四處轉悠了一圈沒有找著,正準備無功而返時,忽然有幾個鄉人氣喘籲籲地跑來告知北伐軍戰士,有個騎馬的陌生人鬼鬼祟祟的,現在正躲在一棵大樹底下休息,鄉親們想請北伐軍的戰士們幫忙看看,這人是不是來幹壞事的。
鄉人口中的那位鬼鬼祟祟的騎士,如今正坐在一片林子中休息,奔波了幾百裏地,人困馬乏,坐下喝口水,吃點幹糧,準備恢複一下體力再趕路。
此人便是被董卓從雒陽打發出來的劉表劉景升,先前任北軍五校的統領,北軍中候,非常不巧地擋了董相國獨攬兵權的路。
劉表作為“八廚”、“八俊”、“八顧”等等一眾老八之一,是天下聞名的大名士,董相國把他從北軍裏麵趕出去就必須有個過得去的名頭,比如說升官。
所以劉表此行,就是帶著朝廷下發的荊州刺史的任命書,準備南下荊襄赴任的。
劉表這官階從秩六百石一躍成為兩千石,看起來董相國做得還夠意思,可包括太傅袁隗在內不少朝臣都暗罵,董賊手段太糙,吃相過於難看。
董相國也有話說啊,他劉景升是堂堂北軍主帥,單槍匹馬地千裏走個荊州肯定是小菜一碟吧。
什麽?荊州北麵的南陽郡有袁術這幫子反賊?
沒有反賊,那我董相國點大名士劉景升這樣的將幹嘛?我董卓慧眼識珠,闖到反賊後方並且還能穩定局麵的人,非劉表劉景升莫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