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家長不讚成孩子從小閱讀,認為小孩子應該活得輕輕鬆鬆的,太早讓他讀書很累,應該等他長大了再去閱讀——有這種想法的家長,一般來說他自己不喜歡讀書,把閱讀看成件勞累的事。他不知道孩子是多麽容易受到書的誘惑,一個心智開始萌動的孩子,他捧著一本書時表現出的如醉如癡,甚至超過看電視。孩子是在閱讀中成長,還是在電視機前長大,其所形成的智力差距和智慧差距是巨大的。


    如果說在看電視問題上我“控製”了圓圓,不如說一直是在用“培養”的思路來解決問題——不去控製孩子的身體動作,而是想辦法引導她的心;不滿足於孩子表麵上的服從,而是讓好習慣成為孩子內在的一部分——這才叫教育,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吧。


    學齡前經常看電視的孩子和經常閱讀的孩子相比,上學後智力差異明顯。少看電視的行動如果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做起,實現起來則容易得多。孩子“不自覺”的形成原因有多方麵,它多半反映了家庭中有積澱已久的教育問題。最主要的,就是遇到什麽事情時,家長在處理方式上充滿強權作風,不注意體貼孩子的情緒、麵子、能力、願望等,多是采用直接告知的方式來教導或批評孩子。


    在控製孩子少看電視方麵,我認為正確的做法是,在他很想看的時候讓他心安理得地去看,不要讓孩子一邊看電視一邊覺得有負疚感;但平時家裏要盡量少開電視,家長自己在看電視上做到節製,以身作則,用行動產生說服力,而不是用語言。


    糟糕的情況是,家長自己整天在客廳裏看電視,孩子從自己的書房裏跑出來想看一會兒,卻遭到訓斥。。


    從幼兒期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也是防止他患上電視癮的好辦法。


    小小獨行俠


    因為有某種顧慮,就生硬地阻止孩子的行動,家長這樣做其實是比較自私的,考慮的是自己的擔憂,做決策的依據是讓自己放心,而不是讓孩子快樂並得到鍛煉機會。


    檢驗一個母親給孩子的愛是否優質的,有一個試金石,即母親是否願意充分地對孩子放手,是否願意推動孩子自主和獨立。


    前幾年從網上看一個報道,一位叫馬宇歌的小姑娘,上中小學期間就獨自走遍全國各地。她的父親是一位教育意識非常好的家長,鼓勵孩子獨自遠行。馬宇歌在一次次的遠行中不僅增長了知識,更鍛煉了能力,成長為一個品學兼優、能力出眾的孩子。這個故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兒童其實有很好的自我保護意識,他們並不總是愣頭愣腦,凡事不知深淺。給他們更多的鍛煉機會,他們會成長得更快更好。


    圓圓第一次獨自出遠門是9歲。當時她爸爸已來北京工作,她五一節獨自乘17個小時火車,從煙台到北京看她爸爸。


    圓圓姥姥電話上聽我說要把孩子一個人放火車上,擔心壞了。說實在的,我和她爸爸也非常擔心,讓她獨自走,肯定不如我帶著她走的感覺好。在撫養她的過程中,我們最擔憂的就是她的安全。特別是她4歲時,我們把她搞丟一次,這種擔憂就變成了我們的一個心病,總也好不了。


    那次是帶她到一個朋友家聚餐,朋友住在一樓,大家帶來的三、四個小孩在小區院子裏玩,從窗戶上就可以看到他們,我們在屋裏放心地喝酒。可是當我們快要吃完飯了,出來卻看不到圓圓,問那幾個孩子,他們都沒注意。大家一下子急壞了,酒也醒了,四處分頭去找,大約一個多小時才把圓圓找迴來。原來她走出小區大門拔草,因為對那裏不熟悉,返迴來時找錯了方向,就找不迴去了。她哭著亂跑,越跑越遠,幸虧一個路邊開小賣部的好心人把她留住,給她點吃的,讓她等家長來找。


    這件事對我們刺激很深,我和她爸爸此後十多年如驚弓之鳥,動不動就夢到把圓圓搞丟了,每次都能從夢中嚇醒。似乎直到她上了高中,這樣的夢才沒有了。她上小學、包括初中,隻要有一會兒不能確定她在哪裏,我們就擔心得要命。雖然從我們內心來說,恨不得除了到學校,就把她牢牢地拴在身邊,但知道不能限製她獨立做事的自由,所以就會“違心”地慫恿她自己去做一些事。


    這一次獨自乘火車,是我告訴圓圓說,媽媽工作忙,沒有時間在假期中陪你去看爸爸,你願意的話就自己乘車去吧。她聽了這個建議,開始有些疑慮,但經不起我的慫恿,轉而就有些躍躍欲試。


    在她走之前,我心裏其實很焦慮。我不停地設想,不停地告訴圓圓遇到這個事該如何,那個事該如何。可能是我設想的意外太多了,圓圓突然說“你說得那麽害怕,我都不敢走了。”我這才意識到自己憂慮過度,過分渲染危險,嚇著孩子了。


    事後我反思,家長要鼓勵孩子去獨立地做一件事,首先自己不要一臉愁容和不放心。要認真評估孩子的能力和事情的可行性,如果覺得可行,就表現出對孩子的信任,表現出輕鬆愉快;把緊張和擔心藏在心裏。


    事實上,圓圓來迴一切都很順利,雖說兩頭都有人接送,但這趟獨自乘車的經曆仍然讓她覺得驕傲,對自己很有信心。


    第二年她10歲時,我們已遷居北京,她暑假要從北京去青島看望從小一起玩耍的朋友小哲,也是來迴獨自乘火車。我們從北京送她走時,她說返迴時不要來車站接她,她要自己從車站迴家。我當時嘴上答應了,但有些不放心。從北京站迴家需要先乘地鐵,再倒公交車,上下公交車都要走較遠一段路,這其實比從北京到青島這段路還複雜。所以她迴來那天,我還是跑火車站接了,而且到了站台上。除了不放心,還有一個原因是幾天不見很想她,急於看到,以為這樣也能給她一個意外的驚喜。


    結果,圓圓從火車上下來看到我吃了一驚,雖有些高興,但更多是埋怨。埋怨我幹嗎跑火車站來接她。迴家路上,我發現她對於怎麽乘車迴家已全部掌握,而且也很注意安全。比如進地鐵時人很多,她會馬上靠牆走,還提醒我靠邊。所以她獨自走完全沒問題。


    這件事我很後悔,我的“熱情”把她想要獨自完成一次旅行的完美感給破壞了。我隻顧自己的心情,而沒考慮孩子的願望。我想,如果實在擔心她的安全,我來車站藏在她後麵,不讓她看見,尾隨她迴家,那樣可能更好。


    初中時,圓圓還和同學逛了幾次街,都是早晨七、八點走,玩到下午五、六點鍾才迴家。從內心來說,我真是不想讓她出去,大街上亂哄哄的,幾個十一、二歲的小姑娘能關照好自己嗎?但我把情況權衡後,並把安全注意事項和圓圓聊一聊,感覺她的安全意識還是不錯的,就痛快地答應了。其實每次她出去玩一天,我都在忍受一天煎熬。尤其她有時忘了給家裏打電話,我就擔心極了,坐臥不寧,幾乎不能做任何事情,所能做的隻是心裏暗暗祈禱。同時也會生氣,準備等她迴來好好教訓她一頓。但每次一聽到門鈴響,看到這個小姑娘瘋玩一天又讓自己平安迴來,心裏立即就充滿感恩和快樂,火氣蕩然無存。她下次想出去玩,我照樣痛快答應。


    從家長的角度來看,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事,與其說是鍛煉孩子,不如說更是在考驗自己。家長應該適當勇敢些,有勇氣接受這種考驗。


    我一個朋友的孩子已初中二年級了,學校在寒假要組織一個冬令營,由老師帶學生到哈爾濱看冰燈、滑雪。孩子想報名參加,媽媽因為孩子從未離開過自己,認為他獨立照顧自己的能力差,不放心,就不讓去,說要等到媽媽放假後,由媽媽親自帶他去玩,孩子為此非常不樂意。家長認為反正都是去哈爾濱,都是去看冰燈、滑雪,時間差不多都是一周,媽媽帶他去還可以一路照顧他,這有什麽不好呢。


    這位媽媽的擔心當然是有道理的,哪個家長麵臨這個問題時,都會考慮孩子出去會不會照顧自己,安全不安全等問題。但這樣的安排有幾個錯誤:


    一是家長沒考慮孩子需要社交,需要和同齡人在一起。看冰燈、滑雪隻是整個冬令營中的幾個點,而孩子的快樂是在和同齡人一起出遠門這整個過程中。二是奪走了他的一個鍛煉機會。孩子“獨立照顧自己的能力差”,不正是由於他一直缺少這樣的鍛煉機會嗎;培養他照顧自己的一個機會現在好不容易來了,家長卻又要奪走。三是因為這件事家長和孩子發生意見衝突,並且最終使孩子屈服於家長的安排,這讓孩子覺得他的意見總是得不到尊重;這會讓孩子要麽逆反心理很重,要麽毫無主見,而且也很容易形成隻顧自己,不考慮別人感受的思維方式。


    因為有某種顧慮,就生硬地阻止孩子的行動,家長這樣做其實是比較自私的,考慮的是自己的擔憂,做決策的依據是讓自己放心,而不是讓孩子快樂並得到鍛煉機會。


    放手不是冒險,而是讓孩子通過種種實踐機會,鍛煉膽量和能力,從而也能學會防範危險。如果家長總是怕孩子出意外,總是保護得嚴嚴的,將來他真遇到什麽事,可能還沒有能力和勇氣應對。這如同擔心孩子摔跤,就不允許他去學習走路,結果是他將來會走得更為艱難。從這個意義上說,過度嗬護也給孩子的安全留下隱患。


    至於安全問題,家長應該和學校共同探討,把出行方案好好研究一下,把每個細節推敲好了,確保活動順利進行;另外家長平時也要對孩子進行安全教育,讓他學會照顧自己,保護自己。在這個基礎上,要盡可能早地讓孩子獨立去從事各種活動。一旦覺得可行,就高高興興地讓孩子去做。


    我認識一對夫妻,他們自身事業很成功,他們的兒子也極為出色。孩子從小到大學習成績優異,工作能力強,一直擔任班長等重要職務。在高中繁忙的學習中,這個孩子不僅承擔了很多學校和班裏的工作,還去企業拉讚助,成功地和同學們創辦出班刊。我找機會和他媽媽聊了一次,從她的話裏卻聽出了他們作為家長的智慧。如果要概括他們的做法,最基本的就是“讓他自己去做”,他們把這件事簡直操作得像個奇跡,說來都有些讓人難以相信。


    孩子上幼兒園時,從幼兒園到他家需要乘三站公交車。到孩子5歲上幼兒園中班時,他們覺得孩子已完全知道該如何從家乘車到幼兒園,而且從公交車上下來不用過馬路,站點不遠處就是幼兒園,路上的注意事項也講過多次了,於是家長就提出要孩子早晨自己上幼兒園。傍晚迴來時需要到馬路對麵乘車,家長就隻是晚上來接他。


    開始幾天家長不放心,悄悄跟在後麵觀察,確認沒什麽問題了,以後就真撒手了。孩子很安全地度過了整個幼兒園時期。他們的孩子比一般孩子格外成熟。


    到孩子7歲時的暑假,他們就讓這個小學生獨自乘火車10個小時,去看外地的爺爺奶奶。從那開始,孩子就每個假期獨自外出,迴爺爺奶奶家或到某個地方旅遊。孩子去旅遊的地方都有可靠的親戚或朋友,安全地把孩子接到家中,並且能陪孩子在當地玩幾天,然後再安全地送上迴家的火車。這個孩子也像馬宇歌一樣,在上小學、中學時就遊覽了很多地方。


    另外,父母也讓孩子在家裏幹很多活兒,凡孩子自己可以做的,絕不幫忙;反而由於父母工作很忙,經常要孩子在家裏幫家長的忙。例如,周末或假期讓孩子買菜做飯,父母下班迴家,晚飯就準備得差不多了。


    其實這個孩子的父母並非是那種因忙於個人事業而疏於照顧孩子的人。表麵上看,他們在家裏有些不作為,其實這正是他們的用心之處。他們不在簡單的事情上亂插手,而是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研究如何讓孩子安全、獨立地做事上。


    這位媽媽說,大人替小孩子做事,那是很容易的,哪個家長都可以做到這一點;難的是不替孩子做事。她說,比如讓孩子獨自上幼兒園這件事,他們提前做了許多論證,把每一個細節反複斟酌,確信孩子掌握了安全常識,在對孩子的安全有把握的情況下,然後才放手的。讓孩子獨自迴爺爺奶奶家及外出旅遊也是這樣的。而這個過程其實遠比自己陪著孩子更難。


    我能理解她的說法,這種“不作為”,隻是父母表麵上得到了解放,實際上他們所經受的心理考驗更為強烈,他們忍受的煎熬更多。相反,凡在孩子的事情上大包大攬,甚至在思想上也不讓孩子獨立的父母,他們表麵上付出了很多辛苦,其實他們的思維方式總是以自我為核心,首先滿足的是自己的想法,沒有認真考慮孩子的心理需求,沒有意識到孩子的獨立性需要生長;而是以密不透風的“嗬護”和“指導”,占滿了孩子所有的成長空間,奪走了孩子一次又一次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長的機會。到孩子長大了,天性中許多潛在的能力嚴重退化後,家長卻又來抱怨孩子“不懂事”、“沒出息”、“懶散”等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尹建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尹建莉並收藏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