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習慣把兒童的品行問題歸咎於孩子自身,所以習慣指責孩子;可我從自己及他人的經曆中真切地看到,孩子的品行習慣是如此依賴家長的教育方式。所以家長在思考改變孩子的問題時,切入點永遠應該是如何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哪怕你認為孩子的毛病就是來自孩子自己,你也有責任通過改變你自己喚起孩子的改變。不這樣思考,你就永遠找不到改變孩子的路徑。
2007年7月30日我在北京電視台看到一期叫“作業/謊言”的節目,一個女孩不愛寫作業,經常因為寫作業說謊,父母又打又罵都不管用,全家人來節目現場,求助專家幫忙解決。通過他們的敘述可以一眼看出來,問題的核心是父母不當的教育方法導致孩子厭學,並由於害怕受到懲罰而說謊。所以改變孩子的根本,在於父母教養態度的轉變。
但被邀請來的一位“心理專家”卻把重點放在教育孩子上,對孩子大談一通“聰明與智慧”的辯證,最後隻對家長輕描淡寫地說一句“你們也有一些過錯”,根本沒認真提醒家長反思自己。
專家的話聽起來沒什麽錯,卻等於什麽也沒說出來。大道理誰都會講,可小小的孩子,她哪裏能每天麵對讓她煩惱的作業時,通過思考“聰明與智慧”而獲得寫作業的動力?
節目結束前,在主持人的努力下,孩子當場保證說以後要好好寫作業,再也不說謊了。看得出,孩子之所以說出那樣的“保證”,顯然是由於節目現場氣氛的脅迫,還有對成人的畏懼,以及對自己“變好”的渴望。
孩子下保證的時候我相信她是認真的;但我也相信,做完節目迴到家中,隻要日常包圍她的“教育生態環境”不改變——主要是父母的態度不改變——她就不會改變,很快又會迴到原狀。事實是,可憐的孩子不由自主地在節目現場又說了一個大大的“謊言”。
可以推測這個女孩說謊的成因——最初因為沒好好寫作業,父母就提出批評,並要求她做出保證,於是孩子許下一個好好寫作業的諾言。可兒童往往對自己履行承諾的能力沒有估計,她隻是迫於家長的壓力去承諾,既缺少踐約的理性也缺少踐約的興趣。如果這個時候家長缺少細致入微的體貼和恰到好處的推動,結果隻能是孩子食言,因為有太多的原因會導致她完不成諾言。
孩子的每一次食言都會引起大人的不滿,批評她說話不算數,並流露出不滿,甚至是鄙視。孩子自己也會因此瞧不上自己。她慢慢失去自信,也失去自尊,對他人的要求和自己說過的話越來越滿不在乎了,為了逃避處罰,可以隨時拿出假話進行抵擋——她不但學習沒搞好,還發展出說謊的壞毛病,臉皮也越來越厚了。
說謊和厚臉皮往往聯係著,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不知羞恥是由不肯履行自己的諾言產生出來的”。說謊的次數多了,他自己都辨不清楚哪句是真哪句是假,一個人的道德也隨之開始墮落了。
當一個孩子養成說謊的習慣後,他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去說謊。
我有一次聽到一位高中生的家長說他的孩子總說謊,比如本來有足夠的零花錢,但為了在同學麵前擺譜或亂消費,就經常編各種謊話來騙父親的錢,或者是直接從抽屜裏偷錢。父親認為這是孩子天生帶來的貪欲,哀歎自己命苦落這麽個兒子。這個父親的苦惱我能理解,但他這是在亂歸因,把結果當原因來理解了。他兒子之所以把說謊騙人看成平常事,在他前麵的成長中,一定有一係列的事件損害了他的道德,而不是“對錢的需求”本身讓他這樣。
所以,在解決兒童說謊問題上,家長一定要體察孩子為什麽說謊,不要孤立地看一件事,要看到事情的來龍去脈,看到背後隱藏的症結。從症結入手,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隻要沒有誘因,孩子就沒必要拿說謊來為難自己,孩子天生不會說謊。
孩子說謊不外乎兩個原因,一個是模仿大人,一個是迫於壓力。每個孩子最初的謊言都是從這裏來的。
孩子寧可承受拖延的痛苦,也不告訴家長——這其實是個信號,說明家長和孩子的相處出了問題,孩子在潛意識中已不信任家長,並且排斥家長。作為主動方和強勢方的家長必須要進行反思,必須要改變自己了,否則以後可能會因此產生一係列的麻煩。
許多家長的失誤就是容不得孩子有任何錯誤,所以批評一直貫穿在生活中,似乎家長不說,孩子就不懂得改變,不說就沒有盡到做家長的責任。事實上,犯錯誤是兒童成長的必修課,家長要學會接納孩子的錯誤,用不著一發現孩子哪裏做得不好,就批評教育一頓。在讓孩子認識錯誤並改正錯誤的過程中,“不說”往往是最好的“說”。孩子犯了錯誤心裏已很難過了,家長給予理解,倒往往比給予批評更能讓孩子記住教訓。即使說,也要采用不讓孩子丟麵子的說法。
如果孩子真有一個毛病無法改變,隻要問題不是太大,可以隨他去。用“理解”和“辦法”都解決不了的毛病,用“批評”一般來說也解決不了。愛一個人不也包含著對他缺點的接納嗎?
孩子的品行習慣是如此依賴家長的教育方式。所以家長在思考改變孩子的問題時,切入點永遠應該是如何改變自己的教養方式;哪怕你認為孩子的毛病就是來自孩子自己,你也有責任通過改變你自己,喚起孩子的改變。不這樣思考,你就永遠找不到改變孩子的路徑。
兒童往往對自己履行承諾的能力沒有估計,他隻是迫於家長的壓力去承諾;既缺少踐約的理性也缺少踐約的興趣。如果這個時候家長缺少細致入微的體貼和恰到好處的推動,結果隻能是孩子食言,因為有太多的原因會導致她完不成諾言。
可不可以批評老師?
我們一直特別鼓勵孩子有獨立見解,在任何事情上都不要人雲亦雲,這與我們一直培養她實事求是的做人態度是一致的,即在任何時候任何場合下,都要真誠地、盡量有高度地看待一個問題,而不是僅僅順從於他人的思想或某種習俗。這實際上就是在培養她的批判意識。
圓圓小學五年級時,思想品德課講到為什麽要尊重老年人,老師隻給出一個答案:因為老年人在年青時為國家做出了貢獻。
圓圓迴家對我提到這件事情,有些不認同地說:“有的老年人年青時還是小偷呢!”
我能理解圓圓的想法,她想到的是除了那些給社會做出貢獻的人應該得到尊重,有的老年人雖然年青時行為不端,但到他們老了,作為一個普通人和一個弱勢者,我們也應該給他應有的尊重。但以圓圓當時的年齡,她分析不了太多,隻是從直覺上認為老師講得有些偏頗了。
我非常欣賞孩子的看法,她小小的心,已超越了多年來人們常有的功利性的思維方式,開始以人類關懷精神和悲憫情懷來思考問題,這確實是值得讚賞。
於是我和圓圓聊了一會兒這個問題。我肯定了她的想法,幫她理了一下思路,讓她更清楚地認識到尊重他人是一種最基本的做人的態度,而不是一個交換行為;並且尊重也是有不同層次的——對那些為社會和國家做出貢獻的人,要給予崇敬和愛戴式的尊重;對一個囚犯,也應給予他作為人的最基本的尊重,甚至對動物也要尊重。
我們一直特別鼓勵孩子有獨立見解,在任何事情上都不要人雲亦雲,這與我們一直培養她實事求是的做人態度是一致的,即在任何時候任何場合下,都要真誠地、盡量有高度地看待一個問題,而不是僅僅順從於他人的思想或某種習俗。這實際上就是在培養她的批判意識。
有人說,批判精神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標誌之一,認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發展就是一個宏大的批判過程。從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中可以看到,生物的發展正是源於不斷的對自身的批判。西方教育界越來越重視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認為批判性思維是學習的一個不可分割的部分,把它與“解決問題”並列為思維的兩大基本技能。
發展兒童的批判意識應該是教育中的一項重要任務。對於中小學生,尤其是小學生,批判意識的培養並不一定要求孩子提出什麽新觀點來,而在於首先讓他敢於講出自己的想法。最典型的就是讓孩子敢於對教師的一些言行提出質疑。
因為教師是兒童遇到的第一個“權威”,孩子對老師的崇拜和懼怕是天然的。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應通過對一些事情的態度來告訴孩子,在和老師相處中既要尊重老師,又要有平等意識,不要懼怕或盲目崇拜,當老師有錯誤的時候,要有勇氣說老師錯了。
我的一個老同學對我講了這樣一件事。
她的兒子上小學二年級時,新換了一位語文老師。一年級時的語文老師是個男的,這次換來的是個女的。女老師給孩子們上第一節課時,說要“啟發學生的觀察力”,就讓孩子們說出自己和前任男老師的不同。
孩子們七嘴八舌地找出了好多不同,新老師是長頭發,以前老師是短頭發;新老師是雙眼皮,以前的老師是單眼皮;新老師戴著眼鏡,以前的男老師不戴眼鏡;甚至有的孩子注意到新老師嘴角有一顆痣,以前的老師沒有等等。我這位朋友的兒子從一開始就舉手,他本來發現了兩位老師間的很多不同,手一直舉得高高的,但老師一直沒叫他。眼看著自己發現的東西都讓別的同學說完了,這孩子急得要命。到最後同學們都已沒什麽可說的時,這個小男孩子突然又想起一樣不同來,於是又高高舉起手。老師叫他起來說,男孩子說:“您是女的,沒長小雞雞,以前的老師長了小雞雞。”
全班哄堂大笑,老師非常不高興。下課後老師把孩子叫到辦公室嚴厲地批評,說他意識不好,思想不健康。
孩子覺得非常委屈,迴家問媽媽什麽叫“意識不好”。媽媽一聽,心裏倒沒覺得孩子有什麽錯,嘴上卻說:你這個臭小子,腦袋裏怎麽盡是這些歪歪念頭,你這樣說,老師能不生氣嗎,活該老師批評你,以後不能對老師這麽沒禮貌!
我這位同學隻是把這當一件趣事講給我,我也被小男孩的話逗笑了,但心裏很遺憾老師和母親的做法,覺得她們錯失了一個發展孩子創造性思維和敢於表達的機會,把孩子拉得離平庸思維和虛假思維又近了一步。
我們的學校教育或家庭教育長期以來一直在培養“乖孩子”。
在家裏,家長代表“正確”,要求孩子“聽話”;到了學校,教師代表“權威”,不容許學生有任何“與眾不同”。很多孩子長大後被指責為沒有思想、缺少創造力,可在他們的思想成長中,不是一直被當作鸚鵡調教著嗎,不是一直被當作木偶操縱著嗎?他思想上的獨立性從哪裏去獲得呢?
在這個例子中,老師不應該生氣,即使孩子的話讓她略有尷尬,也應該愉快地予以肯定。小孩子的思想非常單純,他想的肯定沒老師想的多。既然現在是老師做得不妥當,孩子來向家長求助,家長至少應該表示出理解,告訴孩子他的想法沒錯,他能發現別人發現不了的東西這很值得表揚;同時告訴孩子,老師不應該不高興;不過既然老師不習慣別人這樣說,那麽以後我們在課堂上就不說這樣的話。
可惜的是當媽媽的隨口貶損孩子兩句,她自己沒在意那些話會對孩子產生怎樣的影響,但這個影響肯定是有的,並且是消極的。
另一位母親對我講了這樣一件事。
她正在上小學四年級的兒子有一天忘記把老師發的一張數學卷子帶迴家,做卷子是當天的家庭作業。為了能按時完成作業,孩子去他家樓下一個同班同學那裏借來卷子,把題目都按卷子上的格式抄下來,然後把它們做完。孩子這樣實際上就增加了自己的作業量,因為對於一個小孩子來說,抄一張卷子也不是件輕鬆事。作業寫完後,孩子很高興,他認為自己沒因為忘了帶迴卷子而耽誤寫作業,他甚至感覺老師會因此表揚他。
第二天放學時,孩子一見媽媽的麵就哭了。原來,老師說他自己抄的卷子不算,要孩子在原卷子上重做一遍。孩子不想做,老師就把他叫到辦公室,要求他必須重做,否則不讓他放學迴家。孩子隻好邊哭邊寫,情緒很不好。老師看孩子這樣,就說看來你對老師很不服氣,放學時讓你媽媽來見我。
媽媽帶著孩子到辦公室找數學老師。數學老師對這位媽媽說,忘了帶卷子不對,罰他是為了讓他以後不要丟三落四的,再說卷子多寫一遍學得更紮實,這不是為他好嗎。
2007年7月30日我在北京電視台看到一期叫“作業/謊言”的節目,一個女孩不愛寫作業,經常因為寫作業說謊,父母又打又罵都不管用,全家人來節目現場,求助專家幫忙解決。通過他們的敘述可以一眼看出來,問題的核心是父母不當的教育方法導致孩子厭學,並由於害怕受到懲罰而說謊。所以改變孩子的根本,在於父母教養態度的轉變。
但被邀請來的一位“心理專家”卻把重點放在教育孩子上,對孩子大談一通“聰明與智慧”的辯證,最後隻對家長輕描淡寫地說一句“你們也有一些過錯”,根本沒認真提醒家長反思自己。
專家的話聽起來沒什麽錯,卻等於什麽也沒說出來。大道理誰都會講,可小小的孩子,她哪裏能每天麵對讓她煩惱的作業時,通過思考“聰明與智慧”而獲得寫作業的動力?
節目結束前,在主持人的努力下,孩子當場保證說以後要好好寫作業,再也不說謊了。看得出,孩子之所以說出那樣的“保證”,顯然是由於節目現場氣氛的脅迫,還有對成人的畏懼,以及對自己“變好”的渴望。
孩子下保證的時候我相信她是認真的;但我也相信,做完節目迴到家中,隻要日常包圍她的“教育生態環境”不改變——主要是父母的態度不改變——她就不會改變,很快又會迴到原狀。事實是,可憐的孩子不由自主地在節目現場又說了一個大大的“謊言”。
可以推測這個女孩說謊的成因——最初因為沒好好寫作業,父母就提出批評,並要求她做出保證,於是孩子許下一個好好寫作業的諾言。可兒童往往對自己履行承諾的能力沒有估計,她隻是迫於家長的壓力去承諾,既缺少踐約的理性也缺少踐約的興趣。如果這個時候家長缺少細致入微的體貼和恰到好處的推動,結果隻能是孩子食言,因為有太多的原因會導致她完不成諾言。
孩子的每一次食言都會引起大人的不滿,批評她說話不算數,並流露出不滿,甚至是鄙視。孩子自己也會因此瞧不上自己。她慢慢失去自信,也失去自尊,對他人的要求和自己說過的話越來越滿不在乎了,為了逃避處罰,可以隨時拿出假話進行抵擋——她不但學習沒搞好,還發展出說謊的壞毛病,臉皮也越來越厚了。
說謊和厚臉皮往往聯係著,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不知羞恥是由不肯履行自己的諾言產生出來的”。說謊的次數多了,他自己都辨不清楚哪句是真哪句是假,一個人的道德也隨之開始墮落了。
當一個孩子養成說謊的習慣後,他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去說謊。
我有一次聽到一位高中生的家長說他的孩子總說謊,比如本來有足夠的零花錢,但為了在同學麵前擺譜或亂消費,就經常編各種謊話來騙父親的錢,或者是直接從抽屜裏偷錢。父親認為這是孩子天生帶來的貪欲,哀歎自己命苦落這麽個兒子。這個父親的苦惱我能理解,但他這是在亂歸因,把結果當原因來理解了。他兒子之所以把說謊騙人看成平常事,在他前麵的成長中,一定有一係列的事件損害了他的道德,而不是“對錢的需求”本身讓他這樣。
所以,在解決兒童說謊問題上,家長一定要體察孩子為什麽說謊,不要孤立地看一件事,要看到事情的來龍去脈,看到背後隱藏的症結。從症結入手,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隻要沒有誘因,孩子就沒必要拿說謊來為難自己,孩子天生不會說謊。
孩子說謊不外乎兩個原因,一個是模仿大人,一個是迫於壓力。每個孩子最初的謊言都是從這裏來的。
孩子寧可承受拖延的痛苦,也不告訴家長——這其實是個信號,說明家長和孩子的相處出了問題,孩子在潛意識中已不信任家長,並且排斥家長。作為主動方和強勢方的家長必須要進行反思,必須要改變自己了,否則以後可能會因此產生一係列的麻煩。
許多家長的失誤就是容不得孩子有任何錯誤,所以批評一直貫穿在生活中,似乎家長不說,孩子就不懂得改變,不說就沒有盡到做家長的責任。事實上,犯錯誤是兒童成長的必修課,家長要學會接納孩子的錯誤,用不著一發現孩子哪裏做得不好,就批評教育一頓。在讓孩子認識錯誤並改正錯誤的過程中,“不說”往往是最好的“說”。孩子犯了錯誤心裏已很難過了,家長給予理解,倒往往比給予批評更能讓孩子記住教訓。即使說,也要采用不讓孩子丟麵子的說法。
如果孩子真有一個毛病無法改變,隻要問題不是太大,可以隨他去。用“理解”和“辦法”都解決不了的毛病,用“批評”一般來說也解決不了。愛一個人不也包含著對他缺點的接納嗎?
孩子的品行習慣是如此依賴家長的教育方式。所以家長在思考改變孩子的問題時,切入點永遠應該是如何改變自己的教養方式;哪怕你認為孩子的毛病就是來自孩子自己,你也有責任通過改變你自己,喚起孩子的改變。不這樣思考,你就永遠找不到改變孩子的路徑。
兒童往往對自己履行承諾的能力沒有估計,他隻是迫於家長的壓力去承諾;既缺少踐約的理性也缺少踐約的興趣。如果這個時候家長缺少細致入微的體貼和恰到好處的推動,結果隻能是孩子食言,因為有太多的原因會導致她完不成諾言。
可不可以批評老師?
我們一直特別鼓勵孩子有獨立見解,在任何事情上都不要人雲亦雲,這與我們一直培養她實事求是的做人態度是一致的,即在任何時候任何場合下,都要真誠地、盡量有高度地看待一個問題,而不是僅僅順從於他人的思想或某種習俗。這實際上就是在培養她的批判意識。
圓圓小學五年級時,思想品德課講到為什麽要尊重老年人,老師隻給出一個答案:因為老年人在年青時為國家做出了貢獻。
圓圓迴家對我提到這件事情,有些不認同地說:“有的老年人年青時還是小偷呢!”
我能理解圓圓的想法,她想到的是除了那些給社會做出貢獻的人應該得到尊重,有的老年人雖然年青時行為不端,但到他們老了,作為一個普通人和一個弱勢者,我們也應該給他應有的尊重。但以圓圓當時的年齡,她分析不了太多,隻是從直覺上認為老師講得有些偏頗了。
我非常欣賞孩子的看法,她小小的心,已超越了多年來人們常有的功利性的思維方式,開始以人類關懷精神和悲憫情懷來思考問題,這確實是值得讚賞。
於是我和圓圓聊了一會兒這個問題。我肯定了她的想法,幫她理了一下思路,讓她更清楚地認識到尊重他人是一種最基本的做人的態度,而不是一個交換行為;並且尊重也是有不同層次的——對那些為社會和國家做出貢獻的人,要給予崇敬和愛戴式的尊重;對一個囚犯,也應給予他作為人的最基本的尊重,甚至對動物也要尊重。
我們一直特別鼓勵孩子有獨立見解,在任何事情上都不要人雲亦雲,這與我們一直培養她實事求是的做人態度是一致的,即在任何時候任何場合下,都要真誠地、盡量有高度地看待一個問題,而不是僅僅順從於他人的思想或某種習俗。這實際上就是在培養她的批判意識。
有人說,批判精神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標誌之一,認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發展就是一個宏大的批判過程。從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中可以看到,生物的發展正是源於不斷的對自身的批判。西方教育界越來越重視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認為批判性思維是學習的一個不可分割的部分,把它與“解決問題”並列為思維的兩大基本技能。
發展兒童的批判意識應該是教育中的一項重要任務。對於中小學生,尤其是小學生,批判意識的培養並不一定要求孩子提出什麽新觀點來,而在於首先讓他敢於講出自己的想法。最典型的就是讓孩子敢於對教師的一些言行提出質疑。
因為教師是兒童遇到的第一個“權威”,孩子對老師的崇拜和懼怕是天然的。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應通過對一些事情的態度來告訴孩子,在和老師相處中既要尊重老師,又要有平等意識,不要懼怕或盲目崇拜,當老師有錯誤的時候,要有勇氣說老師錯了。
我的一個老同學對我講了這樣一件事。
她的兒子上小學二年級時,新換了一位語文老師。一年級時的語文老師是個男的,這次換來的是個女的。女老師給孩子們上第一節課時,說要“啟發學生的觀察力”,就讓孩子們說出自己和前任男老師的不同。
孩子們七嘴八舌地找出了好多不同,新老師是長頭發,以前老師是短頭發;新老師是雙眼皮,以前的老師是單眼皮;新老師戴著眼鏡,以前的男老師不戴眼鏡;甚至有的孩子注意到新老師嘴角有一顆痣,以前的老師沒有等等。我這位朋友的兒子從一開始就舉手,他本來發現了兩位老師間的很多不同,手一直舉得高高的,但老師一直沒叫他。眼看著自己發現的東西都讓別的同學說完了,這孩子急得要命。到最後同學們都已沒什麽可說的時,這個小男孩子突然又想起一樣不同來,於是又高高舉起手。老師叫他起來說,男孩子說:“您是女的,沒長小雞雞,以前的老師長了小雞雞。”
全班哄堂大笑,老師非常不高興。下課後老師把孩子叫到辦公室嚴厲地批評,說他意識不好,思想不健康。
孩子覺得非常委屈,迴家問媽媽什麽叫“意識不好”。媽媽一聽,心裏倒沒覺得孩子有什麽錯,嘴上卻說:你這個臭小子,腦袋裏怎麽盡是這些歪歪念頭,你這樣說,老師能不生氣嗎,活該老師批評你,以後不能對老師這麽沒禮貌!
我這位同學隻是把這當一件趣事講給我,我也被小男孩的話逗笑了,但心裏很遺憾老師和母親的做法,覺得她們錯失了一個發展孩子創造性思維和敢於表達的機會,把孩子拉得離平庸思維和虛假思維又近了一步。
我們的學校教育或家庭教育長期以來一直在培養“乖孩子”。
在家裏,家長代表“正確”,要求孩子“聽話”;到了學校,教師代表“權威”,不容許學生有任何“與眾不同”。很多孩子長大後被指責為沒有思想、缺少創造力,可在他們的思想成長中,不是一直被當作鸚鵡調教著嗎,不是一直被當作木偶操縱著嗎?他思想上的獨立性從哪裏去獲得呢?
在這個例子中,老師不應該生氣,即使孩子的話讓她略有尷尬,也應該愉快地予以肯定。小孩子的思想非常單純,他想的肯定沒老師想的多。既然現在是老師做得不妥當,孩子來向家長求助,家長至少應該表示出理解,告訴孩子他的想法沒錯,他能發現別人發現不了的東西這很值得表揚;同時告訴孩子,老師不應該不高興;不過既然老師不習慣別人這樣說,那麽以後我們在課堂上就不說這樣的話。
可惜的是當媽媽的隨口貶損孩子兩句,她自己沒在意那些話會對孩子產生怎樣的影響,但這個影響肯定是有的,並且是消極的。
另一位母親對我講了這樣一件事。
她正在上小學四年級的兒子有一天忘記把老師發的一張數學卷子帶迴家,做卷子是當天的家庭作業。為了能按時完成作業,孩子去他家樓下一個同班同學那裏借來卷子,把題目都按卷子上的格式抄下來,然後把它們做完。孩子這樣實際上就增加了自己的作業量,因為對於一個小孩子來說,抄一張卷子也不是件輕鬆事。作業寫完後,孩子很高興,他認為自己沒因為忘了帶迴卷子而耽誤寫作業,他甚至感覺老師會因此表揚他。
第二天放學時,孩子一見媽媽的麵就哭了。原來,老師說他自己抄的卷子不算,要孩子在原卷子上重做一遍。孩子不想做,老師就把他叫到辦公室,要求他必須重做,否則不讓他放學迴家。孩子隻好邊哭邊寫,情緒很不好。老師看孩子這樣,就說看來你對老師很不服氣,放學時讓你媽媽來見我。
媽媽帶著孩子到辦公室找數學老師。數學老師對這位媽媽說,忘了帶卷子不對,罰他是為了讓他以後不要丟三落四的,再說卷子多寫一遍學得更紮實,這不是為他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