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發燒昏睡中,賽彌陀又穿越到了2017年的上海市浦東新區曹路鎮龔路老街。現在,賽彌陀作為直二村南市梢的村民,想到了追憶一下龔路老街的舊時情景。於是,利用學生放暑假期間,帶領部分龔路中心小學的學生,徒步參觀了龔路老街東南西北各處的老店、名宅以及橋梁等舊址,完成了一個龔路老街文化之旅,實地考察一番龔路老街的舊時人文景觀,旨在希望不久的時候能再現昔日龔路老街的古鎮風貌,從而留住老一輩的非遺文化資源和民族傳統文化之根。


    下麵,就是賽彌陀這次龔路老街文化之旅的記錄——


    隨著浦東新區曹路鎮直一村、直二村住宅的拆遷,家住龔路老街的村民們的老房子不少已經被一一拆遷。與大多數村民一樣,賽彌陀雖然早已經搬離了老街的住宅,但對於老街還依然有懷舊情結。不久前,聽說新曹路微信公眾號出台了《追憶記憶中的龔路老街》,看到直一村張惠娟、阿標寫的迴憶龔路老街北街(西街、東街、北街)的美篇,感覺不太完整。於是,就通過從當地高齡老人的嘴裏,全麵了解了龔路西街、西市梢、東街、東市梢、北街、北市梢,還有南街、南市梢、南河塘的曆史資料迴憶介紹的情況,完成了龔路老街東南西北的人文景觀的追憶。


    首先,賽彌陀帶領學生來看龔路東街和東市梢。這裏主要有值得欣賞的“建築文化”和“民間收藏文化”以及值得追憶的“商業文化”特色。


    “建築文化”特色就是位於龔路東街20號,至今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古老的、豪氣的私人住宅,稱為“賢生民宅”。這是一棟建造於上世紀初的老房子,它是整個龔路老街上保存最完整的老建築了,現在是龔路居民委員會所在地。學生們看到,“賢生民宅”裏麵很漂亮,畫棟雕梁確實值得欣賞,院子裏還有一棵上百年的銀杏樹,樹冠都探出頭到了牆外。


    “民間收藏文化”特色就是接下來看到的東街34號弄堂裏鮮為人知的“浦東民間收藏館”。在這之前,老百姓們根本就不知道龔路老街還有這種冷門的場館。一般情況下,隻有經常參與做收藏的人才知道,平常人都不知道。


    “賢生民宅”的東麵是龔路老街的東市梢,現在都成了廢墟。但聽老一輩的人說,以前這裏曾經是具有濃鬱“商業文化”特色的地方,有龔路最早的龔路銀行、龔路肉莊、龔路醫院、百貨商場等公共場所。那時,銀行裏還曾用過民國和新四軍的錢幣。


    接著,賽彌陀帶領學生,瀏覽具有“商業文化”和“教育文化”的龔路西街、西市梢。龔路西街體現了“商業文化”特色。走過與北街相連的大橋,右轉彎向北約30米,左轉彎,來到了龔路北街與西街交叉的丁字路口,我們一眼就能看到西街盡頭,一共不滿20戶,西街口麵向東南的原來是龔路水產隊開設的魚行攤,龔路街上的居民每天可以品嚐到各種魚蝦河鮮。


    往西一點,可以看到左邊的龔路老銀行和右邊的龔路老肉莊。賽彌陀介紹說:“同學們。你們知道嗎?以前,計劃經濟用肉票、油票時,居民們半夜裏就拿個破籃子,來肉莊門前排隊賣肉,好肉買不起,一般都買一些豬頭肉、豬尾巴,一個月三兩菜油不夠吃,就買點豬油迴去省著點炒菜、放湯吃。”


    再往西走,是西市梢,也就是現在的龔路新西街,這裏是體現“教育文化”和“商業文化”特色的地方。


    賽彌陀告訴學生:龔路新西街30號——現在龔華路69號,龔路中心小學18年前異地搬遷的舊址,後來改建成為現在的龔路幼兒園幼托分部以及老年活動中心。20年前,西街就很熱鬧了,最東麵老肉莊的西麵有一個“大陸車行”。車行老板有個孫子在龔路中心小學讀書時,曾經申報了一個小發明項目——自行車鋼圈矯正支架,獲得過全國創新大賽金獎,這是學校科技“教育文化”特色的一項最高科技成果。龔路中心小學出了一個上海市特級校長——蔡忠銘,將學校辦成了農村地區的窗口學校,學校連續7年評為浦東新區“優秀一等”,成為上海市師德先進學校、全國素質教育先進學校,成為國際生態學校。現在,學校不僅與國內許多省市教育代表團有來往,而且,還與美國、德國、英國等國際學校有“教育文化”特色的交流。


    學生們聽到這裏,不禁為自己能夠在龔路中心小學讀書而感到無比的幸福和光榮。


    學校舊址的兩邊,是西市梢的商店、工廠,同樣體現了濃鬱的“商業文化”特色。主要有龔路早市點心店、龔路家具廠、雜貨店、路邊理發攤、龔路百貨商店、龔路五金店、龔路新華書店、龔路肉莊、龔路醫藥商店等。


    瀏覽完西街、西市梢,賽彌陀再領著學生,接著穿過一條弄堂,遊覽了同樣具有“教育文化”和“商業文化”的龔路北市梢和北街。


    龔路北市梢秦家港路北麵,以前在“雄雞頭”附近,龔路糧管所在這裏開過一個賣糧油的小賣部,後來糧管所關閉後,這個小賣部也隨之消失了。


    走過秦家港路南側的北市梢大橋,出現在我們麵前的是一個體現“教育文化”特色的地方——現在的第二工業大學附屬龔路中學。曾聽老人們說,龔路中學舊址最早是一座廟,後來拆廟建校,是川沙商業會計學校,當時的學生龔金牛畢業後,曾經在新疆財政廳擔任廳長。來到龔路中學圍牆外麵東南角上,賽彌陀為學生們講一個老中醫破除迷信的曆史故事:這裏曾經立有一塊界碑。有一次,家住秦家宅的秦長國老中醫一次周五從南街中醫館下班迴家,路過界碑時,停下來休息了一會兒,不慎將幾個在龔路老飯店買來饅頭忘記在界碑上,結果引來一幫患病的信男善女的誤解,誤以為是菩薩顯靈,隻要心誠,一拜菩薩,獻上供品,毛病就會好的。於是,這些有病的信男善女都來磕頭跪拜,獻上供品,有的還獻上了整頭豬羊,希望菩薩保佑自己毛病早點好,身體早點恢複健康。有的甚至請來了道士、樂隊,敲木魚念經,吹吹打打,進行迷信活動,一下子這裏頓時顯得好不熱鬧。結果,秦長國中醫第二周周一上班路過這裏時,看到這情景,就向這些信男善女大聲說明了原委,並希望大家不要相信迷信,要相信醫學科學。不要以為拜了菩薩,毛病馬上就會好,這是不科學、不可能的。真的有病,一定要看醫生,行金針,吃中藥,毛病才會好起來。大家聽了秦中醫的一席話,頓時明白這件事並不是菩薩顯靈,而是有人瞎猜瞎想搞錯了。於是,紛紛收拾東西,一哄而散,各自迴家了。


    隨後,賽彌陀帶領學生又往南行100多米,來到北市梢的龔路機械廠舊址。賽彌陀介紹道:這裏,曾經是龔路文藝工廠,她曾經與龔路文藝宣傳隊的琴師們一起,在龔路影劇院、川沙影劇院演出過江南絲竹節目。龔路文藝宣傳隊的演員曾經到北京演出過節目《花籃燈舞》,龔路文藝宣傳隊的笑星朱國慶成為浦東和上海的故事大王。滬劇票友秦彩英是著名滬劇前輩石筱英的學生,來自著名滬劇作曲家朱介生的故鄉——曹路鎮曙光村。秦彩英從小喜歡滬劇,在當時的龔路文藝工廠滬劇培訓班學習,由於刻苦用功,唱念演俱佳,在浦東一帶嶄露頭角。龔路文藝工廠成為了龔路鎮百姓“娛樂文化”特色的搖籃。


    接著,賽彌陀他們南行百米,進入了龔路北街。賽彌陀跟學生們說,龔路北街116號還是一個體現“教育文化”特色的地方,它是直一小學舊址,也是現在龔華路69號龔路中心小學18年前異地搬遷的小學、幼兒園東浜分部和校辦廠舊址。


    向南看去,可以發現,北街的北半部分居民住戶的平房居多,北街的南部大都是兩層木樓的商業用房,再次體現了老街的濃濃的“商業文化”。直一村的一位老媽媽,幾年前也曾主動向來考察龔路老街的師姐們介紹北街的舊事。


    繼續向南行走,來到了北街中部靠左邊的一排綠顏色門麵的房子前,賽彌陀說,這是兩層木樓的龔路老郵局舊址,體現了龔路老街幾十年前的“郵政文化”。當時,郵局裏職工們非常辛苦,每天都是手工分揀信件,分門別類以後,再分送到18個大隊的村村寨寨。現在的龔路郵局在“賢生民宅”東南角的車路港北側的龔路支路上。現在,有了電腦的幫忙,郵局裏職工們可比以前省事多了。


    往南走幾步,已經快到與西街交接的丁字路口了,這裏體現了老街“商業文化”“中心”的特色。賽彌陀指著左邊二樓說,這裏曾經是供銷社食堂,底樓是龔路棉布商店,右邊曾經有一個私人的牙醫診所。走過丁字路口,左邊曾經是供銷社食品商店,右邊曾經是新華書店。


    再往南走,到了北街與東街交接的丁字路口大橋下,大家看到,昔日麵對大橋的龔路醫藥商店已經關門。要是在以前,這裏的兩個丁字路口,不論是早上,還是傍晚,都很熱鬧。農民們將地裏種植的瓜果蔬菜,家裏飼養雞鴨,河裏捕捉的魚蝦,都拿來這裏擺地攤出售,吆喝聲此起彼伏。鎮上居民們東看看,西望望,和農民們進行討價還價。一開始,價錢不肯便宜,經過再三還價,眼見居民要走了,農民最後一般都是以便宜價錢和居民成交。


    繼續南行幾步,已經走到了北街與南街接壤的大橋頭。橋頭東西兩邊,以前有唐尼官開的“合成豐”商店,曹治安開的南貨店,還有徐國平老爹開的魚行攤和徐振忠父親開的雜貨店等。現在橋頭東邊建成了一個龔路老街唯一的公共廁所,供人們走過路過方便一下。橋頭西邊成了黃順康繼承父業所開的“川一美發店”,聽說他手下的徒弟手藝都不錯,是龔路街上小青年們“美容文化”——理發的首選店家。


    看完了北市梢、北街,最後開始巡視具有美容、飲食、民間收藏、俠客、冶煉作坊、農耕、飲茶、醫療衛生、服飾、中醫、商業、建築、交通運輸、房屋管理、民俗、橋梁等十幾種文化特色的龔路南街、南市梢和南河塘。


    走過北市街與車路港交接的龔路老街大橋,進入南街。


    賽彌陀跟學生們說,南街橋頭左邊第一家是顧軍士爺爺的糕餅店舊址,南隔壁是第二家是韓大方父親的燈籠店舊址,第三家是南街“飲食文化”的代表——曾經是龔路老飯店,後來改為聯興飯店。當時,每天早上有早市,大餅油條脆麻花,粢飯年糕豆腐漿,麵食粥飯樣樣有,葷素搭配本幫菜,生意非常興隆。那時居民收入不多,吃的東西價錢也便宜,油條三分錢一根,羊湯三分一碗,酒釀塔餅5分錢一隻,麵條8飯錢一碗。南街橋頭右邊第一家曾經就是黃順康的父親黃誌高老先生60年代的理發店。理發店南隔壁曾經是孫宏明爺爺的藥店 。


    來到龔路老飯店,賽彌陀介紹了兩個故事:對麵南街70號的樓房裏出過一文一武兩個不平凡的男子。一是文人,叫徐木春,曾經在飯店對麵開過一家賣古典字畫的店鋪,聽說解放後有人看到過他的店堂裏掛出過一幅唐白虎的真跡,作為鎮店之寶,但是後來由於主人睡在二樓,那幅唐白虎的真跡在底樓被人撬開門栓進屋偷走了。其實,這也是龔路老街的又一個“民間收藏文化”遺址;二是武夫,人稱“搖船阿東”,從小練就一身好武功,身手非常了得,一般三五個人打不過他一個人。他曾經當過鏢師,替人做過幾單道上押鏢的生意,每次都能圓滿完成任務。可以說,這是龔路老街上唯一的一處“俠客文化”的代表。


    龔路老飯店後麵東橫江對浜,是直二村6隊西部,有龔路殺豬作坊,專門收購、斬殺村民們養的大肥豬,然後將豬肉及下腳料運到龔路西街的老肉莊出售。再往東南角走段路,是直二村6隊東部,那裏有一個尼姑庵……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肩背鑰匙串的包租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愛吃奶黃紅豆餅的苟澤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愛吃奶黃紅豆餅的苟澤並收藏肩背鑰匙串的包租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