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豆豆獨家連載vip作品,閱讀中遇到亂碼漏字等,請聯係豆豆客服。】
皇帝的歪嘴動了動,發出一串含糊的聲音。
賢妃抬起頭,捋了捋他的額頭,把耳朵湊到他嘴邊:「想與我說什麽?」
皇帝使勁從喉間憋出幾個字:「阿……阿蕙……」
賢妃臉色大變,大滴大滴的眼淚滾落下來,一邊捶著他毫無知覺的身體,一邊哭:「你到如今還念著那小狐魅!」
她哭著哭著笑起來,騰地站起身:「好,好,我算死心了,你去與她過吧!」
當日,郭賢妃收拾行裝迴到蓬萊宮,又犯了半個月心疾。
直到皇帝禪位,親兒子登基,她跟著榮升太後,這心疾才緩過來些。
承光十二年秋,八月,甲戌,皇帝內禪,太子嗣位,群臣上尊號承光元睿文聖武孝皇帝,甲申,赦天下,改元天德。
太子妃沈氏立為皇後,太上皇後張氏上尊號皇太後,太子母郭氏冊為恭太後。
太上皇這一場猝不及防的風疾將尉遲越的計劃全盤打亂。新帝即位,要接受百官朝賀,該封的封,該賞的賞,還要享太廟,祀南郊,主持移宮事宜,尉遲越本來在主持審理薛鶴年和曹王謀逆案,不得不暫且擱置。
沈宜秋這新上任的皇後也是忙得腳不沾地,好在一迴生二迴熟,事情雖多,處理起來還算得心應手。
兩人商量了一下,還是決定住在太極宮,蓬萊宮仍留給張太後與一眾太妃居住,太極宮不如蓬萊宮地廣,苑囿景色也多有不如,但三省六部的官廨都在左近,方便尉遲越處理政務。
太上皇的後宮十分龐大,妃嬪加上掖庭美人足有數千,大部分從未承寵,尉遲越登基後便下詔遣散上千掖庭宮人。
而新帝在東宮時的兩位良娣徹夜為太上皇誦經祈福,孝感天地,皇太後下懿旨收為義女,封為縣主,並為華原縣主宋氏與揚州大都督府長史三子賜婚。
太子妾室出宮嫁人是史無前例的事,群臣自然要諫上一諫,不過有皇太後在前麵頂著,皇帝又鐵了心要與皇後比翼雙飛,鬧了一陣也就慢慢消停了。
不過更叫百官錯愕的還在後頭。翌年,文安縣主王氏擢製科,授正九品校書郎,總領秘閣圖籍,不過這就是後話了。
新帝後宮本就寒酸得可憐,如今碩果僅存的兩名妾室也各有歸宿,便是瞎子也看得出新帝是什麽意思。
前朝有尉遲越頂著,沈宜秋在太極宮中忙著接掌宮務,倒是不用操心。
不過她料著恭太後知道了定要鬧一場,就算有皇太後壓著,酸話總要說兩句,誰知飛霜殿風平浪靜、悄無聲息。
詔書下了半個月,沈皇後總算等來了飛霜殿的黃門。
郭賢妃成了恭太後,沈宜秋卻一點也不懼她,尉遲越這生母雖不著調,膽子卻不大,也做不出什麽真正陰毒的事,否則皇太後也容不了她這麽多年。
不過沈宜秋不以為意,尉遲越卻不放心她一個人去飛霜殿,生怕她被郭太後擠兌,硬是從百忙中擠出時間來陪她一起去。
到得飛霜殿,恭太後乜了一眼兒子,眼睛不是眼睛,鼻子不是鼻子:「阿娘難道會吃了你媳婦麽?」
尉遲越握著沈宜秋的手:「兒子久缺定省,正好來請個安。」
郭太後輕哼了一聲:「知道你疼媳婦,也不必防賊似地防著你阿娘。」
沈宜秋有程子沒見到恭太後,隻見她穿了一身佛青色的衣裳,戴了一串玉佛珠,梳了圓髻,雖然還是薄施脂粉,但與先前穿紅著綠、滿頭釵鈿的模樣大相徑庭。
她的麵相仍舊比同輩人年輕,不過眼角和嘴邊也添了幾條遮不住的細紋。
敘過溫涼,兩人入了座,郭太後命人奉茶,又叫來近身伺候的宮人耳語幾句。
片刻後,幾個宮人魚貫而入,手中都捧著奩盒。
恭太後叫他們將奩盒放下,一一打開,隻見裏麵都是金玉釵鈿跳脫玉佩之類,還有一個匣子裏滿滿當當全是大大小小的真珠。
沈宜秋不知她葫蘆裏賣的什麽藥。
恭太後努努嘴,將奩盒往沈宜秋處推了推:「這些都是太上皇經年賞下來的,如今我是用不著了,給五郎媳婦留了一半,這些你帶迴去,能入眼的便留著,看不上的拿去賞賞人。庫裏還有些新料子,也一並給你送去。」
不僅沈宜秋莫名其妙,連尉遲越都看不懂了:「太後這是……」
恭太後深深地歎了口氣:「經過這一遭,阿娘是徹底看破紅塵了,從此以後斷絕塵緣,與青燈古佛為伴,了卻餘生便罷了……」說著說著又哭起來。
兩人麵麵相覷,一時間不知道該說什麽。
尉遲越搜腸刮肚地找出話來勸慰,孰料恭太後斷情絕愛的決心異常堅定,打定了主意不肯再入紅塵:「我與五郎也交代過了,也想開了,兒孫自有兒孫福,管得多了還礙你們的眼,討你們的嫌,何苦呢!我在佛前替你們多誦幾遍經也就是了。」
她頓了頓道:「你們也不必牽念,更不必勸我,我心意已決。」
皇帝的歪嘴動了動,發出一串含糊的聲音。
賢妃抬起頭,捋了捋他的額頭,把耳朵湊到他嘴邊:「想與我說什麽?」
皇帝使勁從喉間憋出幾個字:「阿……阿蕙……」
賢妃臉色大變,大滴大滴的眼淚滾落下來,一邊捶著他毫無知覺的身體,一邊哭:「你到如今還念著那小狐魅!」
她哭著哭著笑起來,騰地站起身:「好,好,我算死心了,你去與她過吧!」
當日,郭賢妃收拾行裝迴到蓬萊宮,又犯了半個月心疾。
直到皇帝禪位,親兒子登基,她跟著榮升太後,這心疾才緩過來些。
承光十二年秋,八月,甲戌,皇帝內禪,太子嗣位,群臣上尊號承光元睿文聖武孝皇帝,甲申,赦天下,改元天德。
太子妃沈氏立為皇後,太上皇後張氏上尊號皇太後,太子母郭氏冊為恭太後。
太上皇這一場猝不及防的風疾將尉遲越的計劃全盤打亂。新帝即位,要接受百官朝賀,該封的封,該賞的賞,還要享太廟,祀南郊,主持移宮事宜,尉遲越本來在主持審理薛鶴年和曹王謀逆案,不得不暫且擱置。
沈宜秋這新上任的皇後也是忙得腳不沾地,好在一迴生二迴熟,事情雖多,處理起來還算得心應手。
兩人商量了一下,還是決定住在太極宮,蓬萊宮仍留給張太後與一眾太妃居住,太極宮不如蓬萊宮地廣,苑囿景色也多有不如,但三省六部的官廨都在左近,方便尉遲越處理政務。
太上皇的後宮十分龐大,妃嬪加上掖庭美人足有數千,大部分從未承寵,尉遲越登基後便下詔遣散上千掖庭宮人。
而新帝在東宮時的兩位良娣徹夜為太上皇誦經祈福,孝感天地,皇太後下懿旨收為義女,封為縣主,並為華原縣主宋氏與揚州大都督府長史三子賜婚。
太子妾室出宮嫁人是史無前例的事,群臣自然要諫上一諫,不過有皇太後在前麵頂著,皇帝又鐵了心要與皇後比翼雙飛,鬧了一陣也就慢慢消停了。
不過更叫百官錯愕的還在後頭。翌年,文安縣主王氏擢製科,授正九品校書郎,總領秘閣圖籍,不過這就是後話了。
新帝後宮本就寒酸得可憐,如今碩果僅存的兩名妾室也各有歸宿,便是瞎子也看得出新帝是什麽意思。
前朝有尉遲越頂著,沈宜秋在太極宮中忙著接掌宮務,倒是不用操心。
不過她料著恭太後知道了定要鬧一場,就算有皇太後壓著,酸話總要說兩句,誰知飛霜殿風平浪靜、悄無聲息。
詔書下了半個月,沈皇後總算等來了飛霜殿的黃門。
郭賢妃成了恭太後,沈宜秋卻一點也不懼她,尉遲越這生母雖不著調,膽子卻不大,也做不出什麽真正陰毒的事,否則皇太後也容不了她這麽多年。
不過沈宜秋不以為意,尉遲越卻不放心她一個人去飛霜殿,生怕她被郭太後擠兌,硬是從百忙中擠出時間來陪她一起去。
到得飛霜殿,恭太後乜了一眼兒子,眼睛不是眼睛,鼻子不是鼻子:「阿娘難道會吃了你媳婦麽?」
尉遲越握著沈宜秋的手:「兒子久缺定省,正好來請個安。」
郭太後輕哼了一聲:「知道你疼媳婦,也不必防賊似地防著你阿娘。」
沈宜秋有程子沒見到恭太後,隻見她穿了一身佛青色的衣裳,戴了一串玉佛珠,梳了圓髻,雖然還是薄施脂粉,但與先前穿紅著綠、滿頭釵鈿的模樣大相徑庭。
她的麵相仍舊比同輩人年輕,不過眼角和嘴邊也添了幾條遮不住的細紋。
敘過溫涼,兩人入了座,郭太後命人奉茶,又叫來近身伺候的宮人耳語幾句。
片刻後,幾個宮人魚貫而入,手中都捧著奩盒。
恭太後叫他們將奩盒放下,一一打開,隻見裏麵都是金玉釵鈿跳脫玉佩之類,還有一個匣子裏滿滿當當全是大大小小的真珠。
沈宜秋不知她葫蘆裏賣的什麽藥。
恭太後努努嘴,將奩盒往沈宜秋處推了推:「這些都是太上皇經年賞下來的,如今我是用不著了,給五郎媳婦留了一半,這些你帶迴去,能入眼的便留著,看不上的拿去賞賞人。庫裏還有些新料子,也一並給你送去。」
不僅沈宜秋莫名其妙,連尉遲越都看不懂了:「太後這是……」
恭太後深深地歎了口氣:「經過這一遭,阿娘是徹底看破紅塵了,從此以後斷絕塵緣,與青燈古佛為伴,了卻餘生便罷了……」說著說著又哭起來。
兩人麵麵相覷,一時間不知道該說什麽。
尉遲越搜腸刮肚地找出話來勸慰,孰料恭太後斷情絕愛的決心異常堅定,打定了主意不肯再入紅塵:「我與五郎也交代過了,也想開了,兒孫自有兒孫福,管得多了還礙你們的眼,討你們的嫌,何苦呢!我在佛前替你們多誦幾遍經也就是了。」
她頓了頓道:「你們也不必牽念,更不必勸我,我心意已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