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向著父母墳塋的方向,在心中默默道:「阿耶阿娘,你們一定要保佑靈州百姓。」
馬鋪每日將軍情送往涼州。
幾乎每一封都送來新的壞消息——定遠失陷、新堡守軍不戰而降、懷遠失陷、朔方軍兩萬兵力在一役中幾乎全軍覆沒……突騎施鐵騎幾乎是一日下一城,短短數日便兵臨靈州城下。
而從涼州城傳令至朔方軍需要四日,傳令至邠州亦需四日,朔方軍遠在三千裏之外,唯一的指望便是邠州援軍。
他白晝與吐蕃大皇子磨嘴皮子討價還價,夜裏為了靈州之圍殫精竭慮,不出幾日便消瘦憔悴了不少。
突騎施寇邊後的第十日,他收到周洵的消息,得知他帶著九百兵馬返迴靈州,心中稍定。
這九百人看似杯水車薪,但個個膂力過人,武藝精湛,是以一當十的精銳。
更重要的是周洵這個有勇有謀的良將,有他在,靈州城的數千兵力至少不再是一盤散沙。
而不顧自己的安危,將周洵和九百將士送迴靈州的,是他的太子妃。
他終於明白當日張皇後的話,夫妻本為敵體,是互相依靠,互相扶持,走完一生的人。
沈宜秋第一封報平安的書信同日寄到。
此後,每一日他都會收到她的信,信中常常隻有寥寥數語,告訴他到了哪個驛館,但卻讓他安心不少。
又過得四五日,他估摸著邠州的援軍差不多已經備齊糧草輜重行將開拔。正想到此處,便有侍衛來稟,邠州的迴信到了。
尉遲越急忙拆開信函,展開信箋掃了一眼,臉色頓時沉得能滴下水。
謝刺史將太子妃和周洵一行延入府中。
幾人分賓主坐下,周洵便道:「敢問使君,城中朔方軍與州府軍還剩多少人馬?」
謝刺史麵露愧色,作個揖道:「某守城不利,城中守軍折損過半,朔方軍隻剩五百餘人,州府軍約有一千五百人,戰馬約剩八百匹。」
周洵微微蹙眉,點點頭:「與周某預料的相差無幾。」
謝刺史起身避席,向沈宜秋道:「仆身為刺史,外侮當前,無力抵禦,愧對聖人,亦有負殿下與太子妃娘娘的囑托,仆罪該萬死。」
沈宜秋道:「謝使君不必自責,我見靈州城雖被圍困,城中百姓臨危不亂,裏閭街衢依舊井然有序,全賴謝使君安撫有方。」
謝刺史縱然為官多年,聽太子妃這一番發自肺腑的稱讚,心中又羞慚又寬慰,百感交集,紅了眼眶,連道慚愧。
沈宜秋看了一眼周洵,又道:「術業有專攻,排兵布陣是周將軍所長,有將軍在,定能守到援軍解圍。」
周洵微微頷首:「娘娘謬讚。」但語氣中絲毫沒有一點受之有愧的意思。
若換了平日,謝刺史難免覺得此人不可一世,可現在周洵這舍我其誰的態度卻叫他吃了一顆定心丸。
他想了想,坦言道:「說句實話,兩位莫見怪,若非娘娘與周將軍迴援,謝某恐怕撐不到明日便要降。」
周洵聞言大驚。
沈宜秋額上也沁出了冷汗,幸虧他們及時趕到,再晚一步,恐怕就萬劫不複了。
她向周洵使了個眼色,示意他別開口,斟酌了一下詞句,對謝刺史道:「使君不願將士白送性命,寧願一力承擔降敵的罵名,可欽可佩。」
謝刺史跪倒在地,嘴唇顫抖:「有娘娘明鑒,仆死不足惜……」
她頓了頓道:「隻是使君有所不知,阿史那彌真自以為見辱於聖人,心懷怨懟,伺機報複,絕不會因使君寬仁而善待投降將士和百姓,這是其一。北狄一向以戰養戰,先前的定遠、新堡與懷遠皆是邊塞小城,到了繁華富庶的靈州,定會燒殺劫掠,無惡不作,這是其二。」
周洵也點點頭:「便是打到隻剩最後一兵一卒,也不能投降。」
謝刺史後背上冷汗涔涔,登時後怕不已:「謝某隻知阿史那彌真曾在長安宿衛多年,深得聖人寵幸,以為他會念在皇恩的份上……」
沈宜秋與周洵對視一眼,都甚感無奈,皇帝的確是十分寵幸阿史那彌真,隻不過是將人當作舞伎伶人般寵幸。
不過誰也不能道皇帝的是非。
默然片刻,謝刺史道:「幸而聖人與太子殿下英明,敢問周將軍,邠州援軍可是已經開拔了?不知有多少兵馬?」
周洵目光閃了閃,遲疑了一下,還是據實說道:「周某還不曾收到太子殿下和邠州的消息。」
謝刺史臉色一白。
周洵接著道:「不過謝使君不必擔心,殿下得知靈州被圍一定會令邠州守軍發兵來救,想來不日便有消息。」
謝刺史心裏稍定,苦笑了一下:「仆一驚一乍,見笑於娘娘與周將軍。」
沈宜秋勸慰了他兩句,便道:「眼下當務之急是商量出一個守城的章程。」
說罷看了眼周洵,問謝刺史:「不知城中守軍將領是哪位?「
謝刺史道:「竇將軍在靈武戰死,眼下統領守軍的名義上是謝某,不過謝某隻是白占個名頭,實際調兵遣將的是朔方軍押官丁書平。」
周洵微微蹙眉,押官是統率五百人的將領,一下子趕鴨子上架統領數千兵馬,除非天縱奇才,否則必定難以勝任。
馬鋪每日將軍情送往涼州。
幾乎每一封都送來新的壞消息——定遠失陷、新堡守軍不戰而降、懷遠失陷、朔方軍兩萬兵力在一役中幾乎全軍覆沒……突騎施鐵騎幾乎是一日下一城,短短數日便兵臨靈州城下。
而從涼州城傳令至朔方軍需要四日,傳令至邠州亦需四日,朔方軍遠在三千裏之外,唯一的指望便是邠州援軍。
他白晝與吐蕃大皇子磨嘴皮子討價還價,夜裏為了靈州之圍殫精竭慮,不出幾日便消瘦憔悴了不少。
突騎施寇邊後的第十日,他收到周洵的消息,得知他帶著九百兵馬返迴靈州,心中稍定。
這九百人看似杯水車薪,但個個膂力過人,武藝精湛,是以一當十的精銳。
更重要的是周洵這個有勇有謀的良將,有他在,靈州城的數千兵力至少不再是一盤散沙。
而不顧自己的安危,將周洵和九百將士送迴靈州的,是他的太子妃。
他終於明白當日張皇後的話,夫妻本為敵體,是互相依靠,互相扶持,走完一生的人。
沈宜秋第一封報平安的書信同日寄到。
此後,每一日他都會收到她的信,信中常常隻有寥寥數語,告訴他到了哪個驛館,但卻讓他安心不少。
又過得四五日,他估摸著邠州的援軍差不多已經備齊糧草輜重行將開拔。正想到此處,便有侍衛來稟,邠州的迴信到了。
尉遲越急忙拆開信函,展開信箋掃了一眼,臉色頓時沉得能滴下水。
謝刺史將太子妃和周洵一行延入府中。
幾人分賓主坐下,周洵便道:「敢問使君,城中朔方軍與州府軍還剩多少人馬?」
謝刺史麵露愧色,作個揖道:「某守城不利,城中守軍折損過半,朔方軍隻剩五百餘人,州府軍約有一千五百人,戰馬約剩八百匹。」
周洵微微蹙眉,點點頭:「與周某預料的相差無幾。」
謝刺史起身避席,向沈宜秋道:「仆身為刺史,外侮當前,無力抵禦,愧對聖人,亦有負殿下與太子妃娘娘的囑托,仆罪該萬死。」
沈宜秋道:「謝使君不必自責,我見靈州城雖被圍困,城中百姓臨危不亂,裏閭街衢依舊井然有序,全賴謝使君安撫有方。」
謝刺史縱然為官多年,聽太子妃這一番發自肺腑的稱讚,心中又羞慚又寬慰,百感交集,紅了眼眶,連道慚愧。
沈宜秋看了一眼周洵,又道:「術業有專攻,排兵布陣是周將軍所長,有將軍在,定能守到援軍解圍。」
周洵微微頷首:「娘娘謬讚。」但語氣中絲毫沒有一點受之有愧的意思。
若換了平日,謝刺史難免覺得此人不可一世,可現在周洵這舍我其誰的態度卻叫他吃了一顆定心丸。
他想了想,坦言道:「說句實話,兩位莫見怪,若非娘娘與周將軍迴援,謝某恐怕撐不到明日便要降。」
周洵聞言大驚。
沈宜秋額上也沁出了冷汗,幸虧他們及時趕到,再晚一步,恐怕就萬劫不複了。
她向周洵使了個眼色,示意他別開口,斟酌了一下詞句,對謝刺史道:「使君不願將士白送性命,寧願一力承擔降敵的罵名,可欽可佩。」
謝刺史跪倒在地,嘴唇顫抖:「有娘娘明鑒,仆死不足惜……」
她頓了頓道:「隻是使君有所不知,阿史那彌真自以為見辱於聖人,心懷怨懟,伺機報複,絕不會因使君寬仁而善待投降將士和百姓,這是其一。北狄一向以戰養戰,先前的定遠、新堡與懷遠皆是邊塞小城,到了繁華富庶的靈州,定會燒殺劫掠,無惡不作,這是其二。」
周洵也點點頭:「便是打到隻剩最後一兵一卒,也不能投降。」
謝刺史後背上冷汗涔涔,登時後怕不已:「謝某隻知阿史那彌真曾在長安宿衛多年,深得聖人寵幸,以為他會念在皇恩的份上……」
沈宜秋與周洵對視一眼,都甚感無奈,皇帝的確是十分寵幸阿史那彌真,隻不過是將人當作舞伎伶人般寵幸。
不過誰也不能道皇帝的是非。
默然片刻,謝刺史道:「幸而聖人與太子殿下英明,敢問周將軍,邠州援軍可是已經開拔了?不知有多少兵馬?」
周洵目光閃了閃,遲疑了一下,還是據實說道:「周某還不曾收到太子殿下和邠州的消息。」
謝刺史臉色一白。
周洵接著道:「不過謝使君不必擔心,殿下得知靈州被圍一定會令邠州守軍發兵來救,想來不日便有消息。」
謝刺史心裏稍定,苦笑了一下:「仆一驚一乍,見笑於娘娘與周將軍。」
沈宜秋勸慰了他兩句,便道:「眼下當務之急是商量出一個守城的章程。」
說罷看了眼周洵,問謝刺史:「不知城中守軍將領是哪位?「
謝刺史道:「竇將軍在靈武戰死,眼下統領守軍的名義上是謝某,不過謝某隻是白占個名頭,實際調兵遣將的是朔方軍押官丁書平。」
周洵微微蹙眉,押官是統率五百人的將領,一下子趕鴨子上架統領數千兵馬,除非天縱奇才,否則必定難以勝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