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鄭芝龍
紅警:從明末開啟星辰大海 作者:雨城無雪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自從上次收到信後,張獻忠就派人去山東那邊打聽,得知朱逢春真把韃子給趕跑了,還給遭災的老百姓分地分田,又把所有的賦稅都給免了,高興得嗷嗷叫:“這個朱皇帝歪美滴很麽,簡直撩咋咧!”
此時的老張才 33 歲,也不知道他是真的啥都不怕,還是對朱皇帝特別有信心。
他也沒調兵過來護著自己,除了朱逢春點名要帶的李定國,也隻領了賀一龍(革裏眼)和馬守應(老迴迴),幹兒子孫可望被他留下守家。
四個人來到飛艇邊上,給下來迎接的朱逢春磕頭行禮,就高高興興登艇出發了。
得到邀請的還有福建總兵鄭芝龍,不過他預先獲得了消息,會一同調派戰艦參與行動,不單要收複呂宋,迴程時還將順道解放大員。
朱逢春與鄭芝龍的聯絡得從前段時間談起。
那時巴城那邊傳來消息,稱已調集一千多噸糧食,會分三批運送抵達,請求朱皇帝提前聯絡鄭家海軍,以保障海運安全。
派往真臘、占城、暹羅的人員發迴消息,說已經聯絡好當地糧商,需調派運力過來拉糧。
那時趙剛已升任總理大臣,朱逢春同他商議後,趙總理主動請纓親自出馬,乘坐飛艇去拜訪那位“南海王”。
當時的鄭芝龍尚未收到朱逢春占領濟南驅逐韃虜的消息,不過從帝汶迴來的海商朋友為他帶來了那邊的訊息。
說是南邊有座大島,叫作瀛洲。其上有建文後人,國力強盛,船堅炮利,打荷蘭艦隊就得像老父親教訓兒子,荷蘭人毫無還手之力。
此人與他相識已久,自然不會懷疑消息的真實性,若日後都在南中國海討生活,必然會與瀛洲人低頭不見抬頭見。
正打算派遣使者與那邊交往,趙政委就坐著飛艇來了。
聽聞有人匯報天上有飛舟,起初他還不相信,待他弟弟鄭鴻逵和兒子鄭森也跑進來說後,這才匆忙出府觀瞧。
濟南那邊剛遭遇過兵災,飛艇天天來迴降落,也未引起太大轟動。
而後迎接張獻忠,那些人雖說是流寇,可他們也是有組織有紀律的,接應他時也未發生騷亂,頂多飛走後軍中多了許多謠傳,說是神仙皇帝把大王接走當神仙去了。
唯有見鄭芝龍那次,飛艇在晉江安海鎮降落引發巨大轟動,隻要是離得近的,都跑來瞧稀罕物。
還好飛艇上有定向發聲器和大喇叭,發出巨響使百姓不敢靠得太近,不然後果難以想象。
等鄭芝龍趕到,得知竟然是瀛洲使者到來,趕忙命人將百姓隔開,把趙總理迎入總兵府。
兩人交談一番,得知瀛洲的朱皇帝已然開始經略北方,鄭芝龍就打定主意改換門庭。
他對於明朝內部的情況還是有些了解的,南方還好些,民亂也都處於可控範圍。
其他地方就不行了,從北方一直到川陝,無不是野火燎原般混亂。
此時距料羅灣海戰已過去四年,這期間鄭芝龍壟斷了南海的貿易航路,借此大發橫財。
他壟斷的主要方式是收取“保護費”,即沿海過往船隻,必須購買鄭家的航海令旗才能保證安全,否則就會被攔截。
原本他隻想安安生生做個南海王,現今有了瀛洲大明,還需重新謀劃。
他又讓人把兄弟兒子喚來拜見,雖說不是皇帝親至,可瀛洲的總理就相當於明廷的內閣首輔大臣。
他和兄弟們日後還要在人家手底下討生活,所以積極點並不寒磣。
待見到鄭森,就發現或許是他常在海邊玩耍,皮膚略有些黑,但人很精神,待人接物也有禮有節。
這孩子去年才考上秀才,按照鄭芝龍的想法,是要將他培養成文官,將來也好為鄭家增添政治影響力。
趙剛忍不住誇讚這孩子有福氣,將來成就必然不低於老鄭。
鄭芝龍聽後開懷大笑。
就這樣雙方不單談妥了護航問題,還就運輸和貿易等提出合作計劃。
趙總理代表朱皇帝做出承諾,將來全國統一後,不僅不會收取他的兵權和戰船,相反,二十年後還會把扶桑島劃出一部分留給鄭家,可做世襲傳遞。
隻要他們鄭氏不造反,便可與國同休。
眼看著原本戲稱的南海王,即將變成真正的大明“扶桑王”,鄭芝龍感激涕零,老家的地分就分了吧,海外占塊地盤當個有實權的王爺,不比那點地香?
他鄭重表示一定要幫朱皇帝看好大明的南大門,絕不讓任何宵小破壞朝廷的運糧大計。
隻是不知為何要等到二十年後才能去扶桑?
趙剛答道,那裏正在鬧極為嚴重的瘟疫,比天花還要厲害,能通過空氣傳播,致死率超九成九,隻要有一人染瘟就能禍害全城。
所以,近期凡是從扶桑離港的船隻都會被擊沉,凡是接觸過那裏人的,都要隔離消殺。
聽到是比天花還厲害的瘟疫,眾人忍不住打顫,表示一定會配合瀛洲的消殺工作,必不使一人漏網。
他們對此都深有感觸,古代若是有地方遭遇了天花或瘟疫,唯有強行隔離,否則蔓延開來真的會一城一城死人!
即便放在近現代也是無解。
臨走前趙剛告訴鄭芝龍,過些時日會派遣艦隊收複呂宋,屆時飛艇會過來接他去現場觀摩。
鄭芝龍立功心切,當下提出想要派兵協助。
然而以太平洋艦隊的航速,路上隻需四五天左右。
他們別看離得近,可風帆戰艦若想參與進去,恐怕當天就得出發。
趙剛向鄭芝龍說明這一問題,隨後留下太陽能充電插座和一部手機便告辭離去。
是否派船就由他自己考慮。
送走趙剛後,鄭芝龍思來想去還是決定派船過去,並且當天夜裏就出發。
總兵府點了五十艘大船,二百艘小船,船員加士兵共計兩萬五千人。
說是大船,其實也不過一兩百噸,小船更是大小不一,十幾噸、幾十噸的都有。
其中作為主力的“三桅炮艦”僅有 6 艘,最大那艘超過兩百噸,便是鄭芝龍的旗艦。
此時的老張才 33 歲,也不知道他是真的啥都不怕,還是對朱皇帝特別有信心。
他也沒調兵過來護著自己,除了朱逢春點名要帶的李定國,也隻領了賀一龍(革裏眼)和馬守應(老迴迴),幹兒子孫可望被他留下守家。
四個人來到飛艇邊上,給下來迎接的朱逢春磕頭行禮,就高高興興登艇出發了。
得到邀請的還有福建總兵鄭芝龍,不過他預先獲得了消息,會一同調派戰艦參與行動,不單要收複呂宋,迴程時還將順道解放大員。
朱逢春與鄭芝龍的聯絡得從前段時間談起。
那時巴城那邊傳來消息,稱已調集一千多噸糧食,會分三批運送抵達,請求朱皇帝提前聯絡鄭家海軍,以保障海運安全。
派往真臘、占城、暹羅的人員發迴消息,說已經聯絡好當地糧商,需調派運力過來拉糧。
那時趙剛已升任總理大臣,朱逢春同他商議後,趙總理主動請纓親自出馬,乘坐飛艇去拜訪那位“南海王”。
當時的鄭芝龍尚未收到朱逢春占領濟南驅逐韃虜的消息,不過從帝汶迴來的海商朋友為他帶來了那邊的訊息。
說是南邊有座大島,叫作瀛洲。其上有建文後人,國力強盛,船堅炮利,打荷蘭艦隊就得像老父親教訓兒子,荷蘭人毫無還手之力。
此人與他相識已久,自然不會懷疑消息的真實性,若日後都在南中國海討生活,必然會與瀛洲人低頭不見抬頭見。
正打算派遣使者與那邊交往,趙政委就坐著飛艇來了。
聽聞有人匯報天上有飛舟,起初他還不相信,待他弟弟鄭鴻逵和兒子鄭森也跑進來說後,這才匆忙出府觀瞧。
濟南那邊剛遭遇過兵災,飛艇天天來迴降落,也未引起太大轟動。
而後迎接張獻忠,那些人雖說是流寇,可他們也是有組織有紀律的,接應他時也未發生騷亂,頂多飛走後軍中多了許多謠傳,說是神仙皇帝把大王接走當神仙去了。
唯有見鄭芝龍那次,飛艇在晉江安海鎮降落引發巨大轟動,隻要是離得近的,都跑來瞧稀罕物。
還好飛艇上有定向發聲器和大喇叭,發出巨響使百姓不敢靠得太近,不然後果難以想象。
等鄭芝龍趕到,得知竟然是瀛洲使者到來,趕忙命人將百姓隔開,把趙總理迎入總兵府。
兩人交談一番,得知瀛洲的朱皇帝已然開始經略北方,鄭芝龍就打定主意改換門庭。
他對於明朝內部的情況還是有些了解的,南方還好些,民亂也都處於可控範圍。
其他地方就不行了,從北方一直到川陝,無不是野火燎原般混亂。
此時距料羅灣海戰已過去四年,這期間鄭芝龍壟斷了南海的貿易航路,借此大發橫財。
他壟斷的主要方式是收取“保護費”,即沿海過往船隻,必須購買鄭家的航海令旗才能保證安全,否則就會被攔截。
原本他隻想安安生生做個南海王,現今有了瀛洲大明,還需重新謀劃。
他又讓人把兄弟兒子喚來拜見,雖說不是皇帝親至,可瀛洲的總理就相當於明廷的內閣首輔大臣。
他和兄弟們日後還要在人家手底下討生活,所以積極點並不寒磣。
待見到鄭森,就發現或許是他常在海邊玩耍,皮膚略有些黑,但人很精神,待人接物也有禮有節。
這孩子去年才考上秀才,按照鄭芝龍的想法,是要將他培養成文官,將來也好為鄭家增添政治影響力。
趙剛忍不住誇讚這孩子有福氣,將來成就必然不低於老鄭。
鄭芝龍聽後開懷大笑。
就這樣雙方不單談妥了護航問題,還就運輸和貿易等提出合作計劃。
趙總理代表朱皇帝做出承諾,將來全國統一後,不僅不會收取他的兵權和戰船,相反,二十年後還會把扶桑島劃出一部分留給鄭家,可做世襲傳遞。
隻要他們鄭氏不造反,便可與國同休。
眼看著原本戲稱的南海王,即將變成真正的大明“扶桑王”,鄭芝龍感激涕零,老家的地分就分了吧,海外占塊地盤當個有實權的王爺,不比那點地香?
他鄭重表示一定要幫朱皇帝看好大明的南大門,絕不讓任何宵小破壞朝廷的運糧大計。
隻是不知為何要等到二十年後才能去扶桑?
趙剛答道,那裏正在鬧極為嚴重的瘟疫,比天花還要厲害,能通過空氣傳播,致死率超九成九,隻要有一人染瘟就能禍害全城。
所以,近期凡是從扶桑離港的船隻都會被擊沉,凡是接觸過那裏人的,都要隔離消殺。
聽到是比天花還厲害的瘟疫,眾人忍不住打顫,表示一定會配合瀛洲的消殺工作,必不使一人漏網。
他們對此都深有感觸,古代若是有地方遭遇了天花或瘟疫,唯有強行隔離,否則蔓延開來真的會一城一城死人!
即便放在近現代也是無解。
臨走前趙剛告訴鄭芝龍,過些時日會派遣艦隊收複呂宋,屆時飛艇會過來接他去現場觀摩。
鄭芝龍立功心切,當下提出想要派兵協助。
然而以太平洋艦隊的航速,路上隻需四五天左右。
他們別看離得近,可風帆戰艦若想參與進去,恐怕當天就得出發。
趙剛向鄭芝龍說明這一問題,隨後留下太陽能充電插座和一部手機便告辭離去。
是否派船就由他自己考慮。
送走趙剛後,鄭芝龍思來想去還是決定派船過去,並且當天夜裏就出發。
總兵府點了五十艘大船,二百艘小船,船員加士兵共計兩萬五千人。
說是大船,其實也不過一兩百噸,小船更是大小不一,十幾噸、幾十噸的都有。
其中作為主力的“三桅炮艦”僅有 6 艘,最大那艘超過兩百噸,便是鄭芝龍的旗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