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頁
[紅樓同人] 姑娘偏從末世來 作者:葉鸝聲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節骨眼上,賈母更不想讓人記著,賈家還有薛家這一門親。
況且,賈母私心忖度著,薛家現下是今非昔比,本也沒有那麽多好講究的。
有王夫人和史夫人各自暗中幫襯著,總不會餓死這母女倆。
賈母與鳳姐兒商議這事的時候,特地繞開了王夫人,怕她兩頭不是人,索性就不告訴她,打算私下裏把事情辦了。
主意自然是不錯的,誰知著手去做的時候,偏就出了一堆岔子!
第17章 送宮花惜春撓頭
賈母和鳳姐兒在惦記薛家,王夫人也在惦記薛家,隻不過賈母惦記的是把薛家送走,王夫人惦記的,卻是要把元春被封為縣主的消息告訴薛家母女,使她們也覺得「與有榮焉」。
薛姨媽此時身上穿的還是王夫人年輕時的衣裳,為著薛蟠的緣故,特地選了一身淡色,雖然心中仍為兒子感到悲痛,但聽說元春得封縣主,也是為王夫人高興的:
「大姑娘養在這麽一個日子,可見就是有福氣的,倒不讓姨娘操心。」
她嘴上是這般說,心裏卻不由得胡思亂想。
元春如今正是及笄的歲數,倘若薛蟠不死,他們兩姨兄妹,倒是正好做親。
她的兩個孩子之中,薛蟠與元春年歲仿佛,寶釵與寶玉年紀仿佛,誰看了不說一句天意呢?
薛蟠養在五月頭裏,正是日頭毒的時候;元春卻是養在正月初一,恰是最冷的時節,倘若這門親事真能成了,小夫妻一冷一熱正好調合,豈不是絕配?
論理,薛蟠的性子是燥了一些,而元春雖是國公府出身,但入宮服侍公主多年,想來再驕矜的性子,也應是磨得溫吞了,若能得她為妻,也是薛蟠的造化。
薛姨媽這般想著,幽幽地嘆了口氣,轉而恨起了大皇子。
兒子已沒了,還有什麽好惦記的呢?
隻是可惜了元春這麽好的姑娘,又有縣主的封號。
「不知道將來誰那麽有福氣,能配得上大姑娘。」
王夫人自是不知道薛姨媽的心思,她也壓根沒想到過薛姨媽會有這樣的念頭。
正所謂「高門嫁女,低門娶婦」,王夫人倒是不介意給賈家的少爺——尤其是賈環——娶個薛家出身的媳婦,但薛蟠想娶她的女兒,那就是做夢了。
別說元春已入宮做過了女史,就是探春,王夫人也不肯給薛家的。
惜春倒是無所謂,隻是她也管不到東府那頭。
王夫人抿了口茶,笑盈盈地開口:
「聽大丫頭的意思,她的親事已呈給了禮部備辦,禮部那邊會先去拜訪幾家門第相當的人家,問問人家的意思,再將那些點了頭的人家呈過來,由我們擇一家稱心的。」
事關女兒的親事,賈政還是上了心的,特地往禮部走了一遭,打聽情況。
聽說禮部挑的都是親貴之家,不是王公貴族,就是朝廷大員,且問的四家裏麵有三家都點了頭。
自從知道了這個消息,王夫人臉上的笑影兒這兩天就沒斷過。
薛姨媽的心思這會兒又轉到了寶釵身上,如今薛蟠的親事是想不得了,寶釵身上雖有孝,不過隻有一年,她的親事,自己也得早做打算。
為著「金玉良緣」的說法,薛姨媽早就看準了寶玉,隻是從前覺得十拿九穩,如今自家成了這副模樣,倒有幾分忐忑起來。
想到這裏,又咬牙切齒地恨起薛蟠來,這些年自己這個做母親的何嚐沒有勸過兒子,他卻隻是不改,斷送了自個兒的性命不說,還影響了寶釵的姻緣。
若非如此,此時與賈家做上兩門親,不是極好的麽!
這般想著,又悲從中來,兒子自幼失怙,好不容易長到這麽大,就因為打死了一個人,葬送了萬貫家財不說,還丟了性命,更別提姻緣子嗣,悽慘到這等程度,自己這個做母親的怎麽能不心疼,還反過來去責怪呢?
薛姨媽心情百轉千迴,一時恨一時悲,一時怨一時怒,表情木然,眼神卻是時時變化。
好在王夫人也一直沉浸在自己對元春親事的構想之中,並不理論。
半晌,倒還是薛姨媽先迴了神,朝王夫人勉強一笑:
「說起來,前日裏嫂子打發人來送了些東西,裏頭有一盒子堆紗宮花,都是時新的花樣,又精緻又輕巧,我如今不愛這個,寶丫頭又在孝裏,白收著可惜了,不如拿去給他們姊妹們帶吧。」
一麵說,一麵叫同喜去拿了來,王夫人在一旁瞧了,朝薛姨媽點點頭,可巧這日是南安郡王太妃的壽辰,周瑞家的來請王夫人出門,王夫人便順手將宮花交給了周瑞家的:
「正巧你來了,就手兒把這些花兒帶迴去,散給他們姊妹吧。」
薛姨媽心思微動,在一旁囑咐道:
「這花給大姑娘四支,剩下的三位姑娘並鳳哥兒一人兩支就是了。」
薛姨媽不是不知道,家裏還住著個林黛玉,不過據她想來,大家都是寄居在賈家的,不分什麽高低貴賤,林黛玉雖有個做官的父親,隻是山高路遠也管不到京城來,便也不以為意。
若是東西富餘呢,倒也可以勻黛玉一些,隻是現在自己手裏也緊,能掏出一盒子宮花來已是不易,犯不上打腫臉充胖子朝人示好。
周瑞家的應了命,捧了宮花去,先去了元春處,出來時正巧碰見鳳姐兒也要出門赴宴,便將宮花給了出來送人的平兒,匣子裏便還剩下六支宮花了。
況且,賈母私心忖度著,薛家現下是今非昔比,本也沒有那麽多好講究的。
有王夫人和史夫人各自暗中幫襯著,總不會餓死這母女倆。
賈母與鳳姐兒商議這事的時候,特地繞開了王夫人,怕她兩頭不是人,索性就不告訴她,打算私下裏把事情辦了。
主意自然是不錯的,誰知著手去做的時候,偏就出了一堆岔子!
第17章 送宮花惜春撓頭
賈母和鳳姐兒在惦記薛家,王夫人也在惦記薛家,隻不過賈母惦記的是把薛家送走,王夫人惦記的,卻是要把元春被封為縣主的消息告訴薛家母女,使她們也覺得「與有榮焉」。
薛姨媽此時身上穿的還是王夫人年輕時的衣裳,為著薛蟠的緣故,特地選了一身淡色,雖然心中仍為兒子感到悲痛,但聽說元春得封縣主,也是為王夫人高興的:
「大姑娘養在這麽一個日子,可見就是有福氣的,倒不讓姨娘操心。」
她嘴上是這般說,心裏卻不由得胡思亂想。
元春如今正是及笄的歲數,倘若薛蟠不死,他們兩姨兄妹,倒是正好做親。
她的兩個孩子之中,薛蟠與元春年歲仿佛,寶釵與寶玉年紀仿佛,誰看了不說一句天意呢?
薛蟠養在五月頭裏,正是日頭毒的時候;元春卻是養在正月初一,恰是最冷的時節,倘若這門親事真能成了,小夫妻一冷一熱正好調合,豈不是絕配?
論理,薛蟠的性子是燥了一些,而元春雖是國公府出身,但入宮服侍公主多年,想來再驕矜的性子,也應是磨得溫吞了,若能得她為妻,也是薛蟠的造化。
薛姨媽這般想著,幽幽地嘆了口氣,轉而恨起了大皇子。
兒子已沒了,還有什麽好惦記的呢?
隻是可惜了元春這麽好的姑娘,又有縣主的封號。
「不知道將來誰那麽有福氣,能配得上大姑娘。」
王夫人自是不知道薛姨媽的心思,她也壓根沒想到過薛姨媽會有這樣的念頭。
正所謂「高門嫁女,低門娶婦」,王夫人倒是不介意給賈家的少爺——尤其是賈環——娶個薛家出身的媳婦,但薛蟠想娶她的女兒,那就是做夢了。
別說元春已入宮做過了女史,就是探春,王夫人也不肯給薛家的。
惜春倒是無所謂,隻是她也管不到東府那頭。
王夫人抿了口茶,笑盈盈地開口:
「聽大丫頭的意思,她的親事已呈給了禮部備辦,禮部那邊會先去拜訪幾家門第相當的人家,問問人家的意思,再將那些點了頭的人家呈過來,由我們擇一家稱心的。」
事關女兒的親事,賈政還是上了心的,特地往禮部走了一遭,打聽情況。
聽說禮部挑的都是親貴之家,不是王公貴族,就是朝廷大員,且問的四家裏麵有三家都點了頭。
自從知道了這個消息,王夫人臉上的笑影兒這兩天就沒斷過。
薛姨媽的心思這會兒又轉到了寶釵身上,如今薛蟠的親事是想不得了,寶釵身上雖有孝,不過隻有一年,她的親事,自己也得早做打算。
為著「金玉良緣」的說法,薛姨媽早就看準了寶玉,隻是從前覺得十拿九穩,如今自家成了這副模樣,倒有幾分忐忑起來。
想到這裏,又咬牙切齒地恨起薛蟠來,這些年自己這個做母親的何嚐沒有勸過兒子,他卻隻是不改,斷送了自個兒的性命不說,還影響了寶釵的姻緣。
若非如此,此時與賈家做上兩門親,不是極好的麽!
這般想著,又悲從中來,兒子自幼失怙,好不容易長到這麽大,就因為打死了一個人,葬送了萬貫家財不說,還丟了性命,更別提姻緣子嗣,悽慘到這等程度,自己這個做母親的怎麽能不心疼,還反過來去責怪呢?
薛姨媽心情百轉千迴,一時恨一時悲,一時怨一時怒,表情木然,眼神卻是時時變化。
好在王夫人也一直沉浸在自己對元春親事的構想之中,並不理論。
半晌,倒還是薛姨媽先迴了神,朝王夫人勉強一笑:
「說起來,前日裏嫂子打發人來送了些東西,裏頭有一盒子堆紗宮花,都是時新的花樣,又精緻又輕巧,我如今不愛這個,寶丫頭又在孝裏,白收著可惜了,不如拿去給他們姊妹們帶吧。」
一麵說,一麵叫同喜去拿了來,王夫人在一旁瞧了,朝薛姨媽點點頭,可巧這日是南安郡王太妃的壽辰,周瑞家的來請王夫人出門,王夫人便順手將宮花交給了周瑞家的:
「正巧你來了,就手兒把這些花兒帶迴去,散給他們姊妹吧。」
薛姨媽心思微動,在一旁囑咐道:
「這花給大姑娘四支,剩下的三位姑娘並鳳哥兒一人兩支就是了。」
薛姨媽不是不知道,家裏還住著個林黛玉,不過據她想來,大家都是寄居在賈家的,不分什麽高低貴賤,林黛玉雖有個做官的父親,隻是山高路遠也管不到京城來,便也不以為意。
若是東西富餘呢,倒也可以勻黛玉一些,隻是現在自己手裏也緊,能掏出一盒子宮花來已是不易,犯不上打腫臉充胖子朝人示好。
周瑞家的應了命,捧了宮花去,先去了元春處,出來時正巧碰見鳳姐兒也要出門赴宴,便將宮花給了出來送人的平兒,匣子裏便還剩下六支宮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