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失落的文明——古文明之謎(2)
世界未解之謎(全集) 作者:錢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從宗教比較方麵人手的學者們發現,複活節島上的鳥人崇拜,頗似所羅門群島上的繪畫和木雕。所羅門群島上的繪畫和木雕所表現的鳥“人”,也是鳥首人身,大而圓的眼睛、長且彎的嘴喙,同時,從生活習俗方麵加以比較,又能發現複活節島與所羅門群島的相似之處。複活節島舉行慶典時、主持人必須把頭發剃光,把頭染紅。所羅門群島也有染發習俗,而且由來已久、並且相當普遍。而複活節島隻有在舉行慶典時這樣做,這部分學者因此指出,複活節島的鳥人崇拜和染發習俗,是受所羅門群島的影響。
此外,複活節島居民和所羅門群島上的美拉尼西亞人,都有把耳朵拉長的習俗。羅格文就曾看見複活節島某些居民的耳朵一直垂到肩膀上。這種習俗也表現在雕刻藝術上,譬如複活節島上的巨石人像有不少都刻有長長的耳朵,而長耳朵的石人像在所羅門群島就更常見了。
然而,這些零星的材料並不能使人信服。因為有的學者認為複活節島上的鳥人崇拜應起源於南美大陸。拉長耳朵的習俗,在南美印加人祖先中也曾流傳。
托爾·海雅爾達因成功地利用原始孤舟漂流遠洋,他則堅持認為複活節島的先民應來自秘魯。
真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聳立在複活節島四處的巨石像,很容易使人想到位於安第斯山脈的蒂亞瓦納科。因為那兒發現的巨石人像,其孤傲不遜的造型,麵目清苦的麵容,與複活節島上的雕像如出一轍。但兩地隔著高山和海洋,有近400公裏的路程,這種空間的阻礙如何進行文化交流呢?
公元1531年,西班牙殖民主義者弗朗西斯科·皮紮羅,率兵進犯印加帝國(今秘魯境內),當他向當地印第安人詢問蒂亞瓦納科的情況時,他們告訴他誰也沒有見過這座燦爛的文明古城——蒂亞瓦納科毀滅之前的情形,因為它建設時,整個人類尚處在漫漫長夜的洪荒時代。
從這個殘存的線索中,不禁讓人想到一個問題,倘若複活節島上的巨石人像是受蒂亞瓦納科的影響,那麽,是誰把設計藍圖、加工辦法和吊裝設備帶往遙遠的太平洋中部一個小小的荒島?
很顯然的,原始的土著民族是不可能完成的。那麽,傳播這種文化的又是誰呢?
複活節島上僅生活著一千多居民,而在羅格文來到之前,小島僅有數百人,島上沒有樹木,無法以采集度日,狩獵也不可能,因為島上除了零星的鳥類之外,成群的老鼠便是島上的惟一動物。
島上的土著居民以近海捕撈為業。在他們目所能及的視野內,除了大海、太陽、月亮以及星星之外,就別無他物了。愚昧當然和蠻荒有關係。
然而,複活節島上的居民稱自己世居的地方為“特一比托一奧一特一赫努阿”,意思是“世界的肚臍”。
假如我們能遠離地球,從高空鳥瞰地球時,我們驚訝地發現,島上居民對自己居住地方的叫法完全沒錯。複活節島位於太平洋中部,正是世界的中部——肚臍!
難道,島上的居民曾經從高空俯視過自己居住的地方?這顯然是不可能的。那麽肯定有人曾經從高處俯瞰過小島,並把這些告訴島上的土人。問題是這些人又是誰呢?
曾經繁榮的古羅馬城
在羅馬的帕拉佐博物館裏,陳列著一座著名的雕像:一隻母狼露出尖銳的牙齒,警惕地注視著前方,在它腹下有兩個男嬰正咬著母狼的乳頭吮吸。傳說中就是這兩個男孩長大後建立了“永遠的城市”——古羅馬城邦。
羅馬城位於地中海中部亞平寧半島的拉丁平原上。拉丁平原上有條台伯河,羅馬城就在台伯河左岸的小山上。像很多古老的民族一樣,羅馬人也是用一個神話傳說來解釋自己城市的起源和命名的。據說,是兩個孿生兄弟羅慕洛和勒莫建立的羅馬城。他們是希臘神話中特洛伊英雄伊尼亞的後代。
據傳說,古代特洛伊陷落以後,伊尼亞帶領一些保衛城市的人逃了出來。逃亡者的船隻在大海裏漂泊了很久,最後海風把他們吹到岸邊。逃亡的人們看到一條寬闊的河流,兩岸長滿了叢林。太陽照耀著肥沃的平原,蔚藍色的天空映在湖泊中。疲憊不堪的逃亡者上了岸,決定在這裏定居下來,這就是意大利東岸,台伯河畔拉丁姆區。伊尼亞的兒子在拉丁姆區建立了一座城市,命名為亞爾巴龍伽城。
過了數十年,伊尼亞的後代依米多爾統治著亞爾巴龍伽城。他的弟弟阿穆留斯是一個陰險殘暴的人。他仇視哥哥,自己想做統治者。為了達到個人野心,便不擇手段,施展種種陰謀詭計,終於利用他哥哥的親兵推翻了依米多爾,竊取了政權。阿穆留斯並不畏懼那老朽無能的哥哥,所以就留下依米多爾的性命。然而他卻日夜擔心他哥哥的後代會起來報仇。為了消除這一隱患,殘暴的阿穆留斯下令殺死他的侄子,又強迫他的侄女西裏維亞去做弗斯塔神的女祭司,因為祭司是不能結婚的。阿穆留斯認為這樣一來,使他的哥哥就再沒有後代,也就不會有人向他報仇了。
然而事情並不像阿穆留斯想的那般如意。不久之後,被迫當祭司的老國王的女兒,竟生下了一對雙胞胎。阿穆留斯聽到這個消息後又恨又怕,他命令馬上殺死了這個侄女,並讓一個女奴把兩個嬰兒扔到河裏去。奉命完成這一任務的女奴把兩個孩子放在一個籃子裏,來到台伯河邊。這時台伯河正在泛濫,大水不斷上漲,沿河白浪滔天。她看著正在上漲的河水,不敢走到水裏,她心想:河水再漲高些,孩子就會被水淹死的。於是,她把籃子放在河邊,轉身離去了。
河水真的漲上來了,但籃子掛在了岸邊的一根樹枝上,河水並未把它卷走。不久,河水退去,籃子裏麵傳出了嬰兒的啼哭聲。
這時,發生了一件神奇的事情,一頭到河邊飲水的母狼聽到哭聲走了過來,它嗅了嗅籃子裏的嬰兒,不但沒有傷害他們,反而用自己的乳汁來喂養他們。一個偶然經過這裏的牧人看到了這一幕,驚訝不已。他把兩個孩子帶迴了家,精心撫養起來。他又給兩個孩子取了名字,一個叫羅慕洛,一個叫勒莫。
“母狼的傳說”是一個動人的神話故事,是對古羅馬城如何建造的神秘解釋。在這個故事中,母狼被刻畫成沉著、堅定與頑強的化身,這也與羅馬人的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相吻合。帕拉佐博物館裏那尊母狼用狼奶哺育人嬰的青銅雕像,被羅馬人視為聖物。
後來,牧人經過多方打聽,終於弄清兩個孩子原來是老國王的後代。為了兩個孩子的安全,牧人對此一直守口如瓶,從未對任何人講起過。
在牧人的精心教育下,這對孿生兄弟長大了。由於他們每天跟隨牧人出去打獵,鍛煉成了敏捷、強壯的青年,而且力大無比。直到此時,牧人才把他們身世的秘密告訴了兄弟兩人。兄弟倆聽了以後,決心殺死阿穆留斯,為自己的母親和舅父報仇雪恨。
羅慕洛與勒莫一起領導亞爾巴龍伽城人民起義,經過不懈的努力,二人終於達到目的,殺死了殘暴的阿穆留斯,又找到隱居鄉間的外公,把政權還給了他。
羅慕洛和勒莫做完這些事後,不願再留在亞爾巴龍伽城,他們決定在昔日河水退去,他們幸存下來的地方建立新城。可是,新城建好了,羅慕洛和勒莫為了用誰的名字來命名新城,發生了激烈的爭吵。結果,羅慕洛一怒之下,竟然失手殺死了弟弟。他很快挖好了環城的壕溝,成為這座新城的統治者,並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了這座城市。
據傳說這件事發生在公元前753年,羅馬人便以這一年為自己的紀元。
關於羅馬城建立的傳說之謎,在中外史學家中,爭論已經達百年之久。然而,它究竟是如何形成的?這個故事有多少曆史真實性?是否全是後人臆造的?
關於羅馬早期曆史的知識,大部分來自羅馬史家李維、狄奧尼修斯和普魯塔克三大作家的記述。有關羅馬城建立的主要情節,上述三位作家基本上是一致的。從這可以看出在他們之前,曾經有人對於羅馬的起源和早期羅馬曆史的傳說做過一番刪訂統一的工作。大約到公元前3世紀中葉,關於羅馬建城的傳說已經定型而具有權威性。
15世紀,西歐各國掀起一股仿效羅馬史家要給自己國家編造一個悠久起源的風氣。16世紀的人文主義者首先起來否定伊尼亞和羅慕洛的故事。於是,有不少學者開始對羅馬上古傳說的可靠性表示懷疑,但也有人持保守意見。17世紀荷蘭學者李斯基主張批判地對待羅馬上古傳說,但維護其基本要素。
19世紀偉大曆史學家蒙森和尼布爾一致認為關於羅馬上古各種製度的傳說比較可信。他們開始重視民間歌謠、語言學和銘文材料。但他們很少利用考古材料來驗證古代傳說。因此,當時人們對羅馬上古史的傳說很少相信,尤其對伊尼亞和羅慕洛的故事,多數人認為純粹是神話。人們因為不相信母狼和孿生子的故事,所以也不認真看待羅慕洛建城的故事。
關於羅馬建城的故事,盡管有許多情節是後人附會的,但如果把遠古傳說同考古資料相印證,就能得到一些正確的結論。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考古學家在帕拉丁關於公元前8世紀中葉的墓葬和小茅屋村落遺址的發現,在一定程度上證實了傳說中關於羅慕洛在帕拉丁始建羅馬城的故事是有根據的。
考古發現說明在帕拉丁卡馬盧斯山西端,確曾有過一群小茅屋組成的牧民村落。這與傳說中的“羅幕隆小屋”相符。不管有沒有羅慕洛其人,但公元前8世紀中葉有人在帕拉丁山岡上建立居住地是確鑿無疑的。這一發現使學者們對羅馬城的傳說不得不刮目相看了。
關於公元前12世紀伊尼亞在特洛伊陷落後帶著父親漂流到拉丁姆的故事,還有更為縹緲的傳說,但這比羅慕洛還早400年的傳說一向被看作是純神話,沒有人相信它有任何曆史真實性。但是,當代考古發現至少證實在公元前2000~1000年曾有一支擁有青銅文化的航海民族來到伊達拉裏亞。所以,伊尼亞的故事很可能來自關於這一曆史事實的記憶,並不完全是後人的捏造。
考古學者在伊達拉裏亞發現的屬於公元前6世紀的陶製品中,有一組塑像,顯然是英雄伊尼亞肩負老父逃出特洛伊的形象。這說明伊尼亞故事在伊達拉裏亞流傳很普遍。考古材料和神話傳說在這裏有了聯係。
伊尼亞的故事由於詩人維吉爾的詩篇變為永垂不朽。傳說,拉丁人共建三十城,以阿爾巴龍伽為首城,有共同宗教節日,共尊伊尼亞為祖先,這件事說的是公元前12世紀特洛伊人伊尼亞在拉丁姆殖民的故事。當代考古學證實了在晚期青銅時代的航海冒險家曾來到意大利。伊尼亞傳說表達了對那些與古代東方聯係的懷念。總之,關於伊尼亞的傳說不能再被認為是共和國晚期羅馬作家的臆造。
事實上,人們現在還不能確切知道羅馬地方出現居民的最早時間,也不知道誰是這裏最早的居民。但有一點是清楚的,羅馬建城的地理位置是非常適宜的。
羅馬位於可以通航的台伯河邊,離海也很近,這裏正是一個優良的港灣,從海上沿台伯河進來是一條重要的貿易通道,用海水製成的鹽就是沿這條通道運往內地的。
羅馬城坐落在河邊的小山上,山坡很陡峭,典型的易守難攻。這使得羅馬人可以比較容易地抵禦外來的入侵。另外,小山周圍是肥沃的火山岩土壤,人們在這裏耕作,收成非常不錯。
由於有這些優點,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這裏便有居民了,開始時,他們是一些獨立的小部落,到公元前800年左右的時候,這些部落開始融合為一族,這樣也就出現了羅馬。
千百年來,人們對羅馬倍感熟悉和親切,不少人總是對它懷有神秘之感和景仰之情——因為它曾是“世界帝國首都”,是一座創造過輝煌文明的古城。
是誰滅亡了印加帝國?
印加帝國文化發祥地在的的喀喀湖畔,雖然在高達四千公尺的高原中,它具有豐富的水量,一片綠茵,陽光充足,是農業立國的最好地方。在這裏,印加人胼手胝足,慘淡經營,以最進步的方法建築了漂亮宏偉的宮殿,並且遵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耕女織,這是多麽安詳的一個部落。印加人信奉太陽教,接受太陽神統治帝國的說法。他們還有進步的政治製度,能夠推動完善的法律來治理百姓,絕不以嚴刑峻法苛難。
以農立國的印加人,早在公元前四百年就知道集約栽培法,他們栽培玉米的技術是高超而無人能與之比擬,此外印加人在紡織品的生產技術上,更有偉大的突破,各色各樣的織法以及各種形態的精致圖案,都具巧奪天工的技巧。
由於發掘了金礦,在帝國莊嚴的宮殿建築上,四處均鑲著金飾品,燦爛耀目,光彩輝煌,但這也同時為其本身帶來了不幸的災難。
在印加帝國到了外拿卡巴克王統治時,造成了印加無與倫比的盛世,多拿卡巴克王死後,把印加帝國分為兩部分,傳與瓦斯卡爾和阿達凡爾巴兩個兒子來統治,於是在1532年,兄弟閾牆,互不相讓的戰爭種下了自取滅亡的禍因。
“他們在太平洋上,乘坐浮水的大房子,擲出快如閃電、聲如雷霆的火團,漸漸靠近了。”正如預言所說,貓眼、尖鼻、紅發、白皙的皮膚、蓄著胡須的天使迴來了,印第安人甚至沒有抵抗,便獻出一座空城逃逸了。
其實,他們錯了,這一批被誤認為神祗的人,是西班牙征服者比薩羅和他率領的180名士兵。
比薩羅深知必須擒獲印加帝王的皇帝,方可擄獲更多的金銀財寶,於是比薩羅和同來的西班牙籍神父商量後,邀請阿達瓦爾巴——印加皇帝前來卡薩瑪爾卡鎮,接受天使的蒙召,阿達瓦爾巴帶著2000名壯士,手無寸鐵地誠心接受召見,誰知竟然遭受監禁的命運。
比薩羅囚禁了皇帝,便將所有珍寶集中,並冷酷地殺死國王,以除後患。
貪得無厭的比薩羅在殺死國王後,率兵前往印加首都庫斯科,企圖搜尋更多的寶藏,然而令人訝異的是,在庫斯科城中,無論是宮殿、神廟都空無一物,連稱為“太陽的尼姑庵”中百位美女亦不知去向,整個庫斯科城成了一所死的世界。
究竟印加帝國的人們以及財富,何以霎時之間消失的無影無蹤?至今仍令曆史學家們費思難解。
有一種說法是印加人民自知抵抗不過刀劍銳利、心思狠毒的西班牙人,於是用竹筏載滿國王的木乃伊,和國內所有的金銀財寶,經向上天祈禱過後,把這些昂貴的寶物沉到250公尺深的的的喀喀湖中。
然而仔細思考,印加人擁有7萬騎精銳,難道不敢和180名西班牙人做殊死戰,而任由比薩羅橫行霸道?卻私下做大遷移,逃向不為世人知曉的高山中,這似乎說不通。
然而今日許多考古學家在安第斯山脈中,陸續發掘到許多印加帝國的遺跡,證明印加人確實曾經拋棄辛苦經營的帝國,而在蠻荒的山地中再建王國。
此外,複活節島居民和所羅門群島上的美拉尼西亞人,都有把耳朵拉長的習俗。羅格文就曾看見複活節島某些居民的耳朵一直垂到肩膀上。這種習俗也表現在雕刻藝術上,譬如複活節島上的巨石人像有不少都刻有長長的耳朵,而長耳朵的石人像在所羅門群島就更常見了。
然而,這些零星的材料並不能使人信服。因為有的學者認為複活節島上的鳥人崇拜應起源於南美大陸。拉長耳朵的習俗,在南美印加人祖先中也曾流傳。
托爾·海雅爾達因成功地利用原始孤舟漂流遠洋,他則堅持認為複活節島的先民應來自秘魯。
真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聳立在複活節島四處的巨石像,很容易使人想到位於安第斯山脈的蒂亞瓦納科。因為那兒發現的巨石人像,其孤傲不遜的造型,麵目清苦的麵容,與複活節島上的雕像如出一轍。但兩地隔著高山和海洋,有近400公裏的路程,這種空間的阻礙如何進行文化交流呢?
公元1531年,西班牙殖民主義者弗朗西斯科·皮紮羅,率兵進犯印加帝國(今秘魯境內),當他向當地印第安人詢問蒂亞瓦納科的情況時,他們告訴他誰也沒有見過這座燦爛的文明古城——蒂亞瓦納科毀滅之前的情形,因為它建設時,整個人類尚處在漫漫長夜的洪荒時代。
從這個殘存的線索中,不禁讓人想到一個問題,倘若複活節島上的巨石人像是受蒂亞瓦納科的影響,那麽,是誰把設計藍圖、加工辦法和吊裝設備帶往遙遠的太平洋中部一個小小的荒島?
很顯然的,原始的土著民族是不可能完成的。那麽,傳播這種文化的又是誰呢?
複活節島上僅生活著一千多居民,而在羅格文來到之前,小島僅有數百人,島上沒有樹木,無法以采集度日,狩獵也不可能,因為島上除了零星的鳥類之外,成群的老鼠便是島上的惟一動物。
島上的土著居民以近海捕撈為業。在他們目所能及的視野內,除了大海、太陽、月亮以及星星之外,就別無他物了。愚昧當然和蠻荒有關係。
然而,複活節島上的居民稱自己世居的地方為“特一比托一奧一特一赫努阿”,意思是“世界的肚臍”。
假如我們能遠離地球,從高空鳥瞰地球時,我們驚訝地發現,島上居民對自己居住地方的叫法完全沒錯。複活節島位於太平洋中部,正是世界的中部——肚臍!
難道,島上的居民曾經從高空俯視過自己居住的地方?這顯然是不可能的。那麽肯定有人曾經從高處俯瞰過小島,並把這些告訴島上的土人。問題是這些人又是誰呢?
曾經繁榮的古羅馬城
在羅馬的帕拉佐博物館裏,陳列著一座著名的雕像:一隻母狼露出尖銳的牙齒,警惕地注視著前方,在它腹下有兩個男嬰正咬著母狼的乳頭吮吸。傳說中就是這兩個男孩長大後建立了“永遠的城市”——古羅馬城邦。
羅馬城位於地中海中部亞平寧半島的拉丁平原上。拉丁平原上有條台伯河,羅馬城就在台伯河左岸的小山上。像很多古老的民族一樣,羅馬人也是用一個神話傳說來解釋自己城市的起源和命名的。據說,是兩個孿生兄弟羅慕洛和勒莫建立的羅馬城。他們是希臘神話中特洛伊英雄伊尼亞的後代。
據傳說,古代特洛伊陷落以後,伊尼亞帶領一些保衛城市的人逃了出來。逃亡者的船隻在大海裏漂泊了很久,最後海風把他們吹到岸邊。逃亡的人們看到一條寬闊的河流,兩岸長滿了叢林。太陽照耀著肥沃的平原,蔚藍色的天空映在湖泊中。疲憊不堪的逃亡者上了岸,決定在這裏定居下來,這就是意大利東岸,台伯河畔拉丁姆區。伊尼亞的兒子在拉丁姆區建立了一座城市,命名為亞爾巴龍伽城。
過了數十年,伊尼亞的後代依米多爾統治著亞爾巴龍伽城。他的弟弟阿穆留斯是一個陰險殘暴的人。他仇視哥哥,自己想做統治者。為了達到個人野心,便不擇手段,施展種種陰謀詭計,終於利用他哥哥的親兵推翻了依米多爾,竊取了政權。阿穆留斯並不畏懼那老朽無能的哥哥,所以就留下依米多爾的性命。然而他卻日夜擔心他哥哥的後代會起來報仇。為了消除這一隱患,殘暴的阿穆留斯下令殺死他的侄子,又強迫他的侄女西裏維亞去做弗斯塔神的女祭司,因為祭司是不能結婚的。阿穆留斯認為這樣一來,使他的哥哥就再沒有後代,也就不會有人向他報仇了。
然而事情並不像阿穆留斯想的那般如意。不久之後,被迫當祭司的老國王的女兒,竟生下了一對雙胞胎。阿穆留斯聽到這個消息後又恨又怕,他命令馬上殺死了這個侄女,並讓一個女奴把兩個嬰兒扔到河裏去。奉命完成這一任務的女奴把兩個孩子放在一個籃子裏,來到台伯河邊。這時台伯河正在泛濫,大水不斷上漲,沿河白浪滔天。她看著正在上漲的河水,不敢走到水裏,她心想:河水再漲高些,孩子就會被水淹死的。於是,她把籃子放在河邊,轉身離去了。
河水真的漲上來了,但籃子掛在了岸邊的一根樹枝上,河水並未把它卷走。不久,河水退去,籃子裏麵傳出了嬰兒的啼哭聲。
這時,發生了一件神奇的事情,一頭到河邊飲水的母狼聽到哭聲走了過來,它嗅了嗅籃子裏的嬰兒,不但沒有傷害他們,反而用自己的乳汁來喂養他們。一個偶然經過這裏的牧人看到了這一幕,驚訝不已。他把兩個孩子帶迴了家,精心撫養起來。他又給兩個孩子取了名字,一個叫羅慕洛,一個叫勒莫。
“母狼的傳說”是一個動人的神話故事,是對古羅馬城如何建造的神秘解釋。在這個故事中,母狼被刻畫成沉著、堅定與頑強的化身,這也與羅馬人的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相吻合。帕拉佐博物館裏那尊母狼用狼奶哺育人嬰的青銅雕像,被羅馬人視為聖物。
後來,牧人經過多方打聽,終於弄清兩個孩子原來是老國王的後代。為了兩個孩子的安全,牧人對此一直守口如瓶,從未對任何人講起過。
在牧人的精心教育下,這對孿生兄弟長大了。由於他們每天跟隨牧人出去打獵,鍛煉成了敏捷、強壯的青年,而且力大無比。直到此時,牧人才把他們身世的秘密告訴了兄弟兩人。兄弟倆聽了以後,決心殺死阿穆留斯,為自己的母親和舅父報仇雪恨。
羅慕洛與勒莫一起領導亞爾巴龍伽城人民起義,經過不懈的努力,二人終於達到目的,殺死了殘暴的阿穆留斯,又找到隱居鄉間的外公,把政權還給了他。
羅慕洛和勒莫做完這些事後,不願再留在亞爾巴龍伽城,他們決定在昔日河水退去,他們幸存下來的地方建立新城。可是,新城建好了,羅慕洛和勒莫為了用誰的名字來命名新城,發生了激烈的爭吵。結果,羅慕洛一怒之下,竟然失手殺死了弟弟。他很快挖好了環城的壕溝,成為這座新城的統治者,並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了這座城市。
據傳說這件事發生在公元前753年,羅馬人便以這一年為自己的紀元。
關於羅馬城建立的傳說之謎,在中外史學家中,爭論已經達百年之久。然而,它究竟是如何形成的?這個故事有多少曆史真實性?是否全是後人臆造的?
關於羅馬早期曆史的知識,大部分來自羅馬史家李維、狄奧尼修斯和普魯塔克三大作家的記述。有關羅馬城建立的主要情節,上述三位作家基本上是一致的。從這可以看出在他們之前,曾經有人對於羅馬的起源和早期羅馬曆史的傳說做過一番刪訂統一的工作。大約到公元前3世紀中葉,關於羅馬建城的傳說已經定型而具有權威性。
15世紀,西歐各國掀起一股仿效羅馬史家要給自己國家編造一個悠久起源的風氣。16世紀的人文主義者首先起來否定伊尼亞和羅慕洛的故事。於是,有不少學者開始對羅馬上古傳說的可靠性表示懷疑,但也有人持保守意見。17世紀荷蘭學者李斯基主張批判地對待羅馬上古傳說,但維護其基本要素。
19世紀偉大曆史學家蒙森和尼布爾一致認為關於羅馬上古各種製度的傳說比較可信。他們開始重視民間歌謠、語言學和銘文材料。但他們很少利用考古材料來驗證古代傳說。因此,當時人們對羅馬上古史的傳說很少相信,尤其對伊尼亞和羅慕洛的故事,多數人認為純粹是神話。人們因為不相信母狼和孿生子的故事,所以也不認真看待羅慕洛建城的故事。
關於羅馬建城的故事,盡管有許多情節是後人附會的,但如果把遠古傳說同考古資料相印證,就能得到一些正確的結論。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考古學家在帕拉丁關於公元前8世紀中葉的墓葬和小茅屋村落遺址的發現,在一定程度上證實了傳說中關於羅慕洛在帕拉丁始建羅馬城的故事是有根據的。
考古發現說明在帕拉丁卡馬盧斯山西端,確曾有過一群小茅屋組成的牧民村落。這與傳說中的“羅幕隆小屋”相符。不管有沒有羅慕洛其人,但公元前8世紀中葉有人在帕拉丁山岡上建立居住地是確鑿無疑的。這一發現使學者們對羅馬城的傳說不得不刮目相看了。
關於公元前12世紀伊尼亞在特洛伊陷落後帶著父親漂流到拉丁姆的故事,還有更為縹緲的傳說,但這比羅慕洛還早400年的傳說一向被看作是純神話,沒有人相信它有任何曆史真實性。但是,當代考古發現至少證實在公元前2000~1000年曾有一支擁有青銅文化的航海民族來到伊達拉裏亞。所以,伊尼亞的故事很可能來自關於這一曆史事實的記憶,並不完全是後人的捏造。
考古學者在伊達拉裏亞發現的屬於公元前6世紀的陶製品中,有一組塑像,顯然是英雄伊尼亞肩負老父逃出特洛伊的形象。這說明伊尼亞故事在伊達拉裏亞流傳很普遍。考古材料和神話傳說在這裏有了聯係。
伊尼亞的故事由於詩人維吉爾的詩篇變為永垂不朽。傳說,拉丁人共建三十城,以阿爾巴龍伽為首城,有共同宗教節日,共尊伊尼亞為祖先,這件事說的是公元前12世紀特洛伊人伊尼亞在拉丁姆殖民的故事。當代考古學證實了在晚期青銅時代的航海冒險家曾來到意大利。伊尼亞傳說表達了對那些與古代東方聯係的懷念。總之,關於伊尼亞的傳說不能再被認為是共和國晚期羅馬作家的臆造。
事實上,人們現在還不能確切知道羅馬地方出現居民的最早時間,也不知道誰是這裏最早的居民。但有一點是清楚的,羅馬建城的地理位置是非常適宜的。
羅馬位於可以通航的台伯河邊,離海也很近,這裏正是一個優良的港灣,從海上沿台伯河進來是一條重要的貿易通道,用海水製成的鹽就是沿這條通道運往內地的。
羅馬城坐落在河邊的小山上,山坡很陡峭,典型的易守難攻。這使得羅馬人可以比較容易地抵禦外來的入侵。另外,小山周圍是肥沃的火山岩土壤,人們在這裏耕作,收成非常不錯。
由於有這些優點,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這裏便有居民了,開始時,他們是一些獨立的小部落,到公元前800年左右的時候,這些部落開始融合為一族,這樣也就出現了羅馬。
千百年來,人們對羅馬倍感熟悉和親切,不少人總是對它懷有神秘之感和景仰之情——因為它曾是“世界帝國首都”,是一座創造過輝煌文明的古城。
是誰滅亡了印加帝國?
印加帝國文化發祥地在的的喀喀湖畔,雖然在高達四千公尺的高原中,它具有豐富的水量,一片綠茵,陽光充足,是農業立國的最好地方。在這裏,印加人胼手胝足,慘淡經營,以最進步的方法建築了漂亮宏偉的宮殿,並且遵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耕女織,這是多麽安詳的一個部落。印加人信奉太陽教,接受太陽神統治帝國的說法。他們還有進步的政治製度,能夠推動完善的法律來治理百姓,絕不以嚴刑峻法苛難。
以農立國的印加人,早在公元前四百年就知道集約栽培法,他們栽培玉米的技術是高超而無人能與之比擬,此外印加人在紡織品的生產技術上,更有偉大的突破,各色各樣的織法以及各種形態的精致圖案,都具巧奪天工的技巧。
由於發掘了金礦,在帝國莊嚴的宮殿建築上,四處均鑲著金飾品,燦爛耀目,光彩輝煌,但這也同時為其本身帶來了不幸的災難。
在印加帝國到了外拿卡巴克王統治時,造成了印加無與倫比的盛世,多拿卡巴克王死後,把印加帝國分為兩部分,傳與瓦斯卡爾和阿達凡爾巴兩個兒子來統治,於是在1532年,兄弟閾牆,互不相讓的戰爭種下了自取滅亡的禍因。
“他們在太平洋上,乘坐浮水的大房子,擲出快如閃電、聲如雷霆的火團,漸漸靠近了。”正如預言所說,貓眼、尖鼻、紅發、白皙的皮膚、蓄著胡須的天使迴來了,印第安人甚至沒有抵抗,便獻出一座空城逃逸了。
其實,他們錯了,這一批被誤認為神祗的人,是西班牙征服者比薩羅和他率領的180名士兵。
比薩羅深知必須擒獲印加帝王的皇帝,方可擄獲更多的金銀財寶,於是比薩羅和同來的西班牙籍神父商量後,邀請阿達瓦爾巴——印加皇帝前來卡薩瑪爾卡鎮,接受天使的蒙召,阿達瓦爾巴帶著2000名壯士,手無寸鐵地誠心接受召見,誰知竟然遭受監禁的命運。
比薩羅囚禁了皇帝,便將所有珍寶集中,並冷酷地殺死國王,以除後患。
貪得無厭的比薩羅在殺死國王後,率兵前往印加首都庫斯科,企圖搜尋更多的寶藏,然而令人訝異的是,在庫斯科城中,無論是宮殿、神廟都空無一物,連稱為“太陽的尼姑庵”中百位美女亦不知去向,整個庫斯科城成了一所死的世界。
究竟印加帝國的人們以及財富,何以霎時之間消失的無影無蹤?至今仍令曆史學家們費思難解。
有一種說法是印加人民自知抵抗不過刀劍銳利、心思狠毒的西班牙人,於是用竹筏載滿國王的木乃伊,和國內所有的金銀財寶,經向上天祈禱過後,把這些昂貴的寶物沉到250公尺深的的的喀喀湖中。
然而仔細思考,印加人擁有7萬騎精銳,難道不敢和180名西班牙人做殊死戰,而任由比薩羅橫行霸道?卻私下做大遷移,逃向不為世人知曉的高山中,這似乎說不通。
然而今日許多考古學家在安第斯山脈中,陸續發掘到許多印加帝國的遺跡,證明印加人確實曾經拋棄辛苦經營的帝國,而在蠻荒的山地中再建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