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打正著x光


    1895年11月8日,德國的沃茲堡大學的實驗室裏發生了一件舉世矚目的事情:由於倫琴教授一時疏忽,居然發現了至今仍在使用,對全世界科學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的x射線!


    那是一天晚上,倫琴教授用一張黑紙把一隻放電管嚴嚴實實地包了起來以後,因為突然想起另一件事情,就匆匆忙忙地離開了實驗室。這隻放電管的形狀像是一隻生梨,是英國的克魯克斯教授發明的,它能產生微弱的陰極射線,可以利用它研究帶負電的高速電子流。


    後來,當倫琴教授辦完事情以後,突然想起他離開的時候,忘了關閉那隻放電管的電源了,連忙趕迴了實驗室。當他打開門以後,不由大吃一驚:黑暗中,一條板凳正在發著綠色的熒光。


    倫琴教授連忙上前切斷了放電管的電源,熒光立刻消失了,他覺得奇怪,又接通電源,熒光又出現了。“難道是克魯克斯放電管中有一種尚未發現的射線引起來的嗎?”倫琴教授心中揣摩著。他試著伸出自己的手掌,放在放電管的前麵來迴地晃了晃。這時候,倫琴教授大為震驚!他居然看見了自己的手掌骨清楚地反射在對麵的一個備用的屏幕上。他的手動,那個影子也動。


    “哎呀呀,我看見了我的骨頭!”倫琴教授驚奇地大叫起來。從這以後,倫琴連續十幾天沒有離開過實驗室,他進行了反複的研究試驗,以證明自己的發現。後來,它被命名為“x”射線。倫琴教授能夠抓住這次失誤以後的反常現象,以科學的方法加以研究,並且獲得了巨大成功。為此,倫琴榮獲了1901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然而,放電管的發明者克魯克斯就沒有這麽走運了。他也曾發現過膠卷莫名其妙地感光報廢,可惜他並沒有再進行深入研究,而是去找膠卷廠,責備他們的產品低劣,白白地錯過了這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一直到後來,知道倫琴發現“x”射線以後,他才如夢初醒,後悔不及。


    還有一位美國的科學家古德斯托德,早在五年前,就在實驗室裏偶爾洗出了一張人的骨骼的底片,他卻沒有去深入研究,竟然當作是一張廢片,將它很隨便地拋棄在垃圾堆裏了。


    創意點評:


    成功者往往是有心人,他們善於捕捉瞬息即逝的異常現象,並緊緊地抓住不放,刨根究底,直至找出結果。本案例中的後兩位先生,距離成功隻有一步,猶如貼在薄薄的一層窗戶紙上,隻需輕輕一捅,巨大的成功就能立即迎向他,可是,他們卻痛失絕好良機。機遇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抓得住的。隻有那些執著追求、不懈努力的人,才有可能得到成功。正如日本作家芥川龍說:“九十九步是成功的一半,最後一步是另一半。”


    太空飛行器與蜂窩


    航天飛機、宇宙飛船、人造衛星等太空飛行器要進入太空持續飛行,就必須擺脫地心引力,這就要求運載它的火箭必須提供強大無比的能量。同時,太空飛行器自身重量越輕,就能大大減輕運載火箭的負擔,也就能使太空飛行器飛得更高更遠。


    為此,為了減輕太空飛行器重量,科學家們絞盡腦汁,與太空飛行器“斤斤計較”。可減輕太空飛行器重量,還要考慮不能減少其容量和強度,要達到上述目的就相當困難了。科學家們嚐試了許多辦法都無濟於事。最後還是蜜蜂的蜂窩結構給科學家們解決了這個難題。


    大家知道,蜂窩是由一些一個挨一個,排列得整整齊齊的六角形小蜂房組成的。18世紀初,法國學者馬拉爾琪測量到蜂窩的幾個角都是有一定的規律。鈍角等於109°28′,銳角為70°32′,後來經過法國物理學家列奧繆拉、瑞士數學家克尼格、蘇格蘭數學家馬克洛林先後多次的精確計算,得出一個結論:要消耗最少的材料,而製成最大的菱形容器,它的角度應該是109°28′和70°32′,也就是說,蜜蜂蜂窩結構是容積最大且最節省材料的。


    但從正麵觀察蜂窩,它是由一些正六邊形組成的,既然如此,那每一個角都應是120°,怎麽會有109°28′和70°32′呢?這是因為蜂窩不是六棱柱,而是底部由三個菱形拚成尖頂構成的“尖頂六棱柱”。我國數學家華羅庚準確指出:在蜜蜂身長、腰圍確定的情況下,尖頂六棱柱的蜂房用料最省。


    上述蜂房結構不正是太空飛行器結構所要求的嗎?於是,在太空飛行器中采用了蜂房結構,先用金屬製造成蜂窩,然後,再用兩塊金屬結構,這種結構的太空飛行容量大、強度高,且大大減輕了自重,也不易傳導聲音和熱。因此,今天我們見到的航天飛機、宇宙飛船、人造衛星都采用了這種蜂房結構。勤勞的蜜蜂們也許不會想到,它們的傑出構思被人類借鑒應用,飛上了太空。


    以上蜂房結構的應用是一個典型的相似聯想。所謂相似聯想,即由此事物的某一特點,聯想到彼事物相似的某一特點的過程。相似聯想是進行創造性勞動經常使用的思維方法。


    創意點評:


    找到事物的相似點,往往就能夠把不同的事物組合起來,從而產生新的創意,在一般情況下,組合之後的事物,所產生的功能和效益,並不等於原先幾種事物的簡單相加,這就是“1+1>2”的道理,對於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的聯係,我們不能兀自閉著眼睛,等閑視之。


    大膽地設想


    1910年的一天,年輕的德國科學家魏格納在觀看一張世界地圖時,忽然被一個奇妙的現象吸引住了。他意外地發現,大西洋西岸的巴西,它的東部突出部分正好能裝進非洲西海岸那凹進去的幾內亞海灣。真是巧極了!難道是偶然的巧合?他仔細地對相應的海岸線研究起來,發現幾乎每一個巴西海岸的突出部分,都和非洲幾內亞海灣的凹進的部分相吻合,其他的海岸線也基本上是這樣。莫非它們原來是連在一起,後來才漸漸分離開的?一個大膽的假想在魏格納的腦海裏油然而生——各個大洲是由原來一整塊的大陸經過斷裂、分離而成的。


    魏格納為證實自己的這種假想,他多方麵搜集資料,分析了地球物理學、地質學、古生物學、古氣候學、大地測量學等材料,取得了海岸線形狀、地質構造、古生物等多方麵的證據,提出了“大陸漂移”這一假說。他認為,在遠古時代,大陸隻是一塊龐大的原始陸地,叫做“泛大陸”,它的周圍是一片汪洋。後來,由於種種原因(地球的自轉離心力、天體引潮力等)使泛大陸破裂成幾大塊,它們就像漂浮在海洋上的冰山,不斷漂移,越漂越遠,形成了現在的陸海狀況。隨著科學的發展和科學預測的一係列新發現,證實了魏格納的“大陸漂移說”這一假說是正確的。


    創意點評:


    魏格納能夠發現“大陸漂移”,首先在於他能夠進行大膽地設想。所謂大膽設想就是對事物的未知方麵提出大膽假設,或做出假定性的想像,然後通過其他辦法證實假設的正確或錯誤。發明就是一次運用假設進行思維的快樂旅行。沒有大膽的敢於突破常規的假設就不會在人類認識世界的旅途中邁出重要一步。


    山牛蒡的啟示


    美麗而神奇的大自然,既給人們提供了生息的環境又給人們提供了創造的啟迪;植物動物,飛禽走獸等萬物萬類,鬼斧神工,奇妙無比,無不可成為人們創造新事物、新方法的樣板和借鑒。瑞士的斯梅托拉,是打獵的愛好者。有次打獵,發現獵狗的身上牢牢地粘滿山牛蒡。細心的斯梅托拉,一麵思考“這是什麽原因呢”?一麵拿起放大鏡觀察,他驚奇的發現,原來是山牛蒡像鉤子一樣緊緊地掛在獵狗身上那鬈曲的毛上。用力一拉,就“哢嚓”一聲脫落了下來,再放上去又鉤住了。他反複試驗,一會兒鉤住,一會兒脫離,運用自如,非常有趣。他又進一步思索,這種掛脫自如的裝置,可以派點什麽用場呢?經過反複推敲、研究,終於設計出一種人工製作的既能掛住,又能分開,運用自如的萬能卷尺。


    創意點評:


    斯梅托拉先生發明萬能卷尺,就是運用仿生聯想生創意的結果。


    所謂仿生聯想,就是模仿生物的外形、構造或性質、特點所進行的聯想。人類發明的創意,許多都是從仿生聯想獲得的。如從飛鳥聯想到造飛機,根據虎、貓腳的構造製作釘鞋,模仿蜘蛛織網設計出鋼絲繩吊橋,根據人的血管係統構造係研製出高效率鍋爐等,這些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便利的發明,都是仿生聯想的成果。仿生聯想大概是有趣同時也是最生動的一種思維方式了。


    蘇東坡修西湖


    蘇東坡到杭州任地方官的時候,西湖早已名不符實了。長年累月的泥沙越淤越多,碧波蕩漾的西湖成了“大泥坑”。


    蘇東坡對此黯然神傷。隨後多次巡視西湖,反複思考如何加以疏通,使往日風光秀美的西湖重現迷人的風采。


    幾次巡視後,他發現最棘手的是從湖裏清除的大量淤泥無處存放。有一天他忽然想到,西湖有30裏長,要環湖走一圈,恐怕一天也走個完。如果把湖裏挖上來的淤泥堆成一條貫通南北的長堤,既清除了淤泥,又方便了遊人,不是很好的辦法嗎?這時他又聯想到,挖掉了淤後,可以召募附近的農人來此種麥,種麥所獲的收益,反過來作為整治西湖的資金,這樣疏通西湖有了錢,挖出來的淤泥有了去處。西湖附近的農人多了收益,西湖不僅有了一條貫穿南北的通道,便利了來往的遊客,而且能增添西湖的美景。


    創意點評:


    蘇大學士運用豐富的聯想解決了問題,不得不令人驚歎。此路不通彼路通,我們觀察事物都是從某個視點出發而形成對事物的整體認識和看法,改變觀察的視點就會賦予我們新的認識,帶來新的看法,給事物以新的意義,而這種新的意義往往蘊含著解決問題的捷徑。


    布萊葉發明盲文


    160年前,法國有個兒童叫布萊葉。布萊葉很不幸,由於一次事故,他的雙目失明了,到了上學年齡,他隻能到盲童學校去讀書。當時,對於盲人來說,隻能用耳朵去聽,用手去摸來了解世界,用打手勢來表達自己的意思,這是非常艱難和痛苦的事,布萊葉飽嚐了此種苦楚。


    這一年,巴比爾船長帶領一些士兵來到盲童學校,給盲童們講解戰地夜戰通訊的演習。他說:“在伸手不見五指的夜晚,要秘密地把信息傳了去,我們用的是密碼,我們在厚紙上戳出各種點子來表示密碼,接到密碼的士兵,用手一摸,就能了解信息的內容,就像用眼睛看電報文一樣。”巴比爾船長讓士兵為盲童作了表演。


    這次表演,給了布萊葉很大的啟發,他想:“如果用這種辦法寫字,讀書不是很好嗎?”


    少年布萊葉就開始對“點子”進行研究。他把巴比爾船長使用的密碼加以簡化,由原來的12個孔位表示一個字母變成6個孔位表示一個字母。用排列組合的方式,創造出63種不同的符號。像漢語拚音一樣,用這些符號拚寫出不同的字。這樣,盲人用手摸,就知道上麵“寫”的是什麽意思了。


    為了解決盲人的“寫字”問題,布萊葉又進一步研究,造了一種摸板,上麵六個孔一組,排列著許多組的小孔,“寫字”時,先把摸板壓在紙上,用“針筆”刺進小孔,戳出一組組不同的點子。這樣,自己想說的話就能像打電報一樣表達出來。別人用手摸著這些點子,也就知道你所表達的意思。


    用這種方法可以出版盲文讀物,盲童可以從盲文讀物中學到更多的知識。凡是學過盲文的盲人都能“識字寫話”,接受人類文化的傳播,與正常人溝通。從這個意義來說,盲童少年布萊葉的這項發明,意義和影響極為深遠。


    創意點評:


    從密碼傳遞到盲文發明,布萊葉就是運用聯想思維將二者聯係起來,聯想可以很快地從記憶寶庫裏檢索出所需的信息,構成一條由此及彼鏈條,通過事物之間的同化關係,把事物聯係起來思考並進行方法移植就可以獲得全新的創意,在人類的創造史上留下一筆。


    自動打開的鍋爐門


    美國的比爾?斯托特發明用鍾控製鍋爐的新方法,很有意思。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開啟青少年智慧的150個創意故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宿春禮 杜延起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宿春禮 杜延起並收藏開啟青少年智慧的150個創意故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