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海菜凍
漁家福寶靠趕海發家致富 作者:喵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夏末秋初的時候,會過日子的婦人就搭夥去附近山裏采摘桲欏葉,摘迴來洗幹淨,放到蒸籠裏蒸熟,陰幹後保存,留著冬天用。
桲欏葉本身也能吃,夏初最嫩的時候,也有人采迴家做桲欏餅,有一種天然的植物香,很特別,很好吃。
過了一刻鍾,包子的香味就飄出來了。
李二郎一邊揉麵,一邊吸著鼻子,“真香,還有多久能好?”
李梅兒捏著包子皮說:“快了,兩刻鍾左右。”
李大郎說:“肉滋啦和海菜得稍微蒸久一點。”
終於,在李二郎問了三遍後,鍋蓋被掀了起來。
更加濃鬱的鮮香夾雜著雜糧的香味,隨著熱氣蒸騰的滿屋子都是。
在上房的蔡老太太和趙氏都被吸引了過來。
“你們這又是折騰出啥好吃的啦?”
李大郎用鍋鏟鏟出一個包子,用筷子在中間一夾,包子就斷成兩截。
斷麵處,鮮濃的湯汁流了出來,帶著肉滋啦的油光,還有海鮮的鮮味,勾的人眼睛都移不開。
大郎將第一個包子遞給蔡老太太和趙氏,又遞過去兩雙筷子。
接著,他們自己也一人盛了一個在碗裏。
李魚兒他們拿的鍋貼包子,下邊有一層焦香的糊疙,看的格外有食欲。
她用筷子給包子戳了幾個眼,方便它快速變涼,李二郎則是迫不及待的咬了一小口。
“燙燙燙。”李二郎嘟著嘴,哈氣,卻沒把嘴裏的包子吐出來。
海菜肉滋啦包子最下湯,一口咬下去,鮮的舌頭都能吞了。
李梅兒聰明,將包子放到屋外窗台上,東北四月天,氣溫在五度左右,加上春天風多,一會兒的功夫,包子的溫度就合適了。
李魚兒端迴來,大快朵頤起來。
“我試了,這法子好用,你們也先涼一些。”
李大郎拿小盆撿了一些包子,擱外邊窗台上涼著。
吃了一個包子後,李大郎撿了幾個放涼的包子,說:“你們先吃,我給舅爺送幾個嚐嚐。”
蔡老太太欣慰的說:“大郎是個孝順的,有長孫的擔當。”
李大郎的性格忠厚老實,還很心細,雖然沒有大本事,對這樣的長孫,蔡老太太是非常滿意的。
也難怪當初溫苗苗放著相貌更好的李老三不選,選了李大郎。
蔡老太太琢磨著房子馬上就蓋好了,也好趕緊去老溫家下聘,還有老三和二郎,梅兒,兒女大了,就該成家立業了。
如今他們李家有房有牛,還有攤子和存款,再不愁兒女找對象了。
巴掌大的海菜包子,一個人最少吃了兩個,李老三和李二郎直接一人吃了五個。
吃完包子,李大郎哥仨又開始包下一鍋。
而李魚兒姐仨則是開始製作海菜凍。
李梅兒從屋外端迴涼透了的海菜凍,掀開蓋子,裏邊的海菜汁已經凝固了。
“哇,這這這是海菜湯?怎麽變成茯苓膏一樣的東西了?”李梅兒好奇的問。
郭清然觀察了一下,說:“好像能拿出來,是不是不用勺子盛了?”
李魚兒將裝海菜凍的盆,倒扣在菜板上,一塊完好的海菜凍就脫模了。
李魚兒用菜刀拍了幾個,那海菜凍跟著彈了彈,韌勁兒非常的好,非常成功。
前世,海洋資源匱乏,市場賣的海菜凍都不純,加入很多化工原料,根本不能跟眼前的比,跟純天然的海菜凍比,質感和口感都會有很大的差距。
“成了,這就是海菜凍,切了,根據自己的喜好加調料涼拌就行了。”
李魚兒切下一塊,切成大小合適的塊,放進一個大海碗裏,倒入適當的調味料。
“我加的調料跟拌海蜇的一樣,你們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配調料,大家來嚐嚐,看看如何?”
所有人都圍了過來,一人拿了一把勺子,舀了一口吃起來。
李二郎眼睛亮了亮,和李老三對視一眼,說:“好吃,跟涼拌海蜇一樣清爽。”
“好吃,這要是夏天來上一碗,保準清涼!”
郭清然考慮的比較多,說:“可是夏天比較熱,這東西是不是需要放涼了才能凝固?”
李魚兒笑著說:“海菜凍倒也不用非常冷的天才會凝固,我們可以把它用籃子吊到井裏,井底涼爽,很快就凝固了。”
李梅兒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夏天就過了吃海菜的季節了,到時候海菜就老了。”
李魚兒想了想,說:“咱們可以現在采摘海菜,做成海菜幹,可以保存很長時間,要吃的時候,直接泡發就行了。”
“這主意好。”李二郎又補充說:“海菜遍地都是,就是不太好薅,咱們可以收啊,一文錢兩斤,有的是人願意薅來賣給咱家。”
李老三說:“沒錯,這活也不累,根本用不上家裏的壯勞力,女人老人和孩子都能薅,輕鬆就能賺不少錢。”
李大郎說:“要是薅的人太多了怎麽辦,到時候咱們家能收那麽多嗎?”
是個問題,李魚兒想了一下說:“那就規定每家最多一天收十斤,一次收三天,然後咱們再花錢雇人洗菜和晾曬。”
李大郎不舍的說:“這麽點活,咱們自己家人就能幹,頂大少睡點覺唄,又不是以前沒幹過。”
想想以前的苦日子,他們家現在那是掉進福窩窩裏了,每天都有白麵豬肉吃,地主老財家的日子也不過如此。
李魚兒搖搖頭,耐心的給他們破開其中的道理。
“大堂哥,我知道大家都是勤快人,但有時候,埋頭幹活往往不是最佳選擇。你看哈,咱們家自己洗菜曬菜,每天要浪費多少時間?這些時間用來擺攤,用來做海菜凍是不是賺的錢比請人的錢多多了?”
“沒錯!魚寶兒說的對,這麽算,自己幹不但沒賺錢還虧了。”李二郎認同的說,他可不想起早貪黑,沒日沒夜的幹活,大黃都不用這麽累。
其他人也點頭稱是。
李梅兒說:“這樣看還真是這麽個理,咱們自己幹,不但耽誤賺更多的錢,搞不好還能累病,病了花錢豈不是更多。”
李魚兒點頭,又接著說:“還有就是,咱們家自己發財,村裏人一點光沾不上,雖然福水村的村民大多數都是好的,但日積月累,時間久了,貧富差距過大,他們心裏肯定會不平衡。
若是咱們讓他們跟著沾些小光,他們就會感激咱們,覺得咱們家越好,他們才能跟著沾更多光,你好我好才能大家好,不是?”
這麽一說,所有人都理解了。
“魚寶兒,你可真聰明。”李二郎誇讚道,語氣裏還隱隱透著幾分驕傲。
他能不驕傲嗎?這可是她親妹子。
桲欏葉本身也能吃,夏初最嫩的時候,也有人采迴家做桲欏餅,有一種天然的植物香,很特別,很好吃。
過了一刻鍾,包子的香味就飄出來了。
李二郎一邊揉麵,一邊吸著鼻子,“真香,還有多久能好?”
李梅兒捏著包子皮說:“快了,兩刻鍾左右。”
李大郎說:“肉滋啦和海菜得稍微蒸久一點。”
終於,在李二郎問了三遍後,鍋蓋被掀了起來。
更加濃鬱的鮮香夾雜著雜糧的香味,隨著熱氣蒸騰的滿屋子都是。
在上房的蔡老太太和趙氏都被吸引了過來。
“你們這又是折騰出啥好吃的啦?”
李大郎用鍋鏟鏟出一個包子,用筷子在中間一夾,包子就斷成兩截。
斷麵處,鮮濃的湯汁流了出來,帶著肉滋啦的油光,還有海鮮的鮮味,勾的人眼睛都移不開。
大郎將第一個包子遞給蔡老太太和趙氏,又遞過去兩雙筷子。
接著,他們自己也一人盛了一個在碗裏。
李魚兒他們拿的鍋貼包子,下邊有一層焦香的糊疙,看的格外有食欲。
她用筷子給包子戳了幾個眼,方便它快速變涼,李二郎則是迫不及待的咬了一小口。
“燙燙燙。”李二郎嘟著嘴,哈氣,卻沒把嘴裏的包子吐出來。
海菜肉滋啦包子最下湯,一口咬下去,鮮的舌頭都能吞了。
李梅兒聰明,將包子放到屋外窗台上,東北四月天,氣溫在五度左右,加上春天風多,一會兒的功夫,包子的溫度就合適了。
李魚兒端迴來,大快朵頤起來。
“我試了,這法子好用,你們也先涼一些。”
李大郎拿小盆撿了一些包子,擱外邊窗台上涼著。
吃了一個包子後,李大郎撿了幾個放涼的包子,說:“你們先吃,我給舅爺送幾個嚐嚐。”
蔡老太太欣慰的說:“大郎是個孝順的,有長孫的擔當。”
李大郎的性格忠厚老實,還很心細,雖然沒有大本事,對這樣的長孫,蔡老太太是非常滿意的。
也難怪當初溫苗苗放著相貌更好的李老三不選,選了李大郎。
蔡老太太琢磨著房子馬上就蓋好了,也好趕緊去老溫家下聘,還有老三和二郎,梅兒,兒女大了,就該成家立業了。
如今他們李家有房有牛,還有攤子和存款,再不愁兒女找對象了。
巴掌大的海菜包子,一個人最少吃了兩個,李老三和李二郎直接一人吃了五個。
吃完包子,李大郎哥仨又開始包下一鍋。
而李魚兒姐仨則是開始製作海菜凍。
李梅兒從屋外端迴涼透了的海菜凍,掀開蓋子,裏邊的海菜汁已經凝固了。
“哇,這這這是海菜湯?怎麽變成茯苓膏一樣的東西了?”李梅兒好奇的問。
郭清然觀察了一下,說:“好像能拿出來,是不是不用勺子盛了?”
李魚兒將裝海菜凍的盆,倒扣在菜板上,一塊完好的海菜凍就脫模了。
李魚兒用菜刀拍了幾個,那海菜凍跟著彈了彈,韌勁兒非常的好,非常成功。
前世,海洋資源匱乏,市場賣的海菜凍都不純,加入很多化工原料,根本不能跟眼前的比,跟純天然的海菜凍比,質感和口感都會有很大的差距。
“成了,這就是海菜凍,切了,根據自己的喜好加調料涼拌就行了。”
李魚兒切下一塊,切成大小合適的塊,放進一個大海碗裏,倒入適當的調味料。
“我加的調料跟拌海蜇的一樣,你們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配調料,大家來嚐嚐,看看如何?”
所有人都圍了過來,一人拿了一把勺子,舀了一口吃起來。
李二郎眼睛亮了亮,和李老三對視一眼,說:“好吃,跟涼拌海蜇一樣清爽。”
“好吃,這要是夏天來上一碗,保準清涼!”
郭清然考慮的比較多,說:“可是夏天比較熱,這東西是不是需要放涼了才能凝固?”
李魚兒笑著說:“海菜凍倒也不用非常冷的天才會凝固,我們可以把它用籃子吊到井裏,井底涼爽,很快就凝固了。”
李梅兒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夏天就過了吃海菜的季節了,到時候海菜就老了。”
李魚兒想了想,說:“咱們可以現在采摘海菜,做成海菜幹,可以保存很長時間,要吃的時候,直接泡發就行了。”
“這主意好。”李二郎又補充說:“海菜遍地都是,就是不太好薅,咱們可以收啊,一文錢兩斤,有的是人願意薅來賣給咱家。”
李老三說:“沒錯,這活也不累,根本用不上家裏的壯勞力,女人老人和孩子都能薅,輕鬆就能賺不少錢。”
李大郎說:“要是薅的人太多了怎麽辦,到時候咱們家能收那麽多嗎?”
是個問題,李魚兒想了一下說:“那就規定每家最多一天收十斤,一次收三天,然後咱們再花錢雇人洗菜和晾曬。”
李大郎不舍的說:“這麽點活,咱們自己家人就能幹,頂大少睡點覺唄,又不是以前沒幹過。”
想想以前的苦日子,他們家現在那是掉進福窩窩裏了,每天都有白麵豬肉吃,地主老財家的日子也不過如此。
李魚兒搖搖頭,耐心的給他們破開其中的道理。
“大堂哥,我知道大家都是勤快人,但有時候,埋頭幹活往往不是最佳選擇。你看哈,咱們家自己洗菜曬菜,每天要浪費多少時間?這些時間用來擺攤,用來做海菜凍是不是賺的錢比請人的錢多多了?”
“沒錯!魚寶兒說的對,這麽算,自己幹不但沒賺錢還虧了。”李二郎認同的說,他可不想起早貪黑,沒日沒夜的幹活,大黃都不用這麽累。
其他人也點頭稱是。
李梅兒說:“這樣看還真是這麽個理,咱們自己幹,不但耽誤賺更多的錢,搞不好還能累病,病了花錢豈不是更多。”
李魚兒點頭,又接著說:“還有就是,咱們家自己發財,村裏人一點光沾不上,雖然福水村的村民大多數都是好的,但日積月累,時間久了,貧富差距過大,他們心裏肯定會不平衡。
若是咱們讓他們跟著沾些小光,他們就會感激咱們,覺得咱們家越好,他們才能跟著沾更多光,你好我好才能大家好,不是?”
這麽一說,所有人都理解了。
“魚寶兒,你可真聰明。”李二郎誇讚道,語氣裏還隱隱透著幾分驕傲。
他能不驕傲嗎?這可是她親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