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9頁
開局盤點悲情文人[歷史] 作者:蒙娜麗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眾人驚了。
悲劇?
這是為什麽?
太子……大皇子也是剛剛才被封為太子啊!
他聰慧好學,別說是皇帝,大臣們也是喜歡的,為何就成了悲劇了呢?
因為是在此處提及,李世民的心一下子就懸了起來。
他是從玄武門走過來的,他知道兄弟之間的情誼有多麽地脆弱,雖然但凡有其他的選擇,他都不會走到那一步,但他也並不希望那樣的事情出現在自己的兒子身上。
可是說到扶蘇,而扶蘇不正是死於兄弟相殘嗎?
這是巧合嗎?
公元1392年,洪武二十五年。
提及此事,朱元璋有的隻是心痛。
悲劇,他的太子啊!
難道是因為自己對他太寄予厚望了嗎?
如果重來一次,他寧肯多陪伴對方。
【一路看過來,咱們甚至沒辦法比較到底誰最悲,每個太子的經歷都很讓人唏噓,扶蘇被覬覦厚望,自小肯定是學了很多東西,但是這位太子在那樣性格的父皇身邊卻沒有學到對方的殘暴的一麵,反而十分仁善,但是他這種仁善是不是真的仁善呢?應該是的。】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這在如今這個世道是很正常的,每個人信的東西可能都不一樣,即便是親父子。
也正是因為這一點,眾臣都知道,其實陛下並不是太滿意扶蘇,甚至兩人之間時有爭論。
其實很多人也想知道,若是扶蘇治理天下會是怎樣。
但也不過是想想罷了,至少若是以前,他那般仁善是隻能受欺負的,這大概也是悲劇釀成的緣故吧?
【至少他絕對是信儒家,而且把儒家的學說當成了自己的人生信條的,要不然他不會自裁。】
嬴政簡直覺得自己一口氣上不來了。
說他仁善吧,連自己都狠得下心來動手,可說他殘忍吧,為這個求情為那個求情都沒停過的。
真是個蠢貨!
【可是為什麽他會是這樣的呢?性善論、性惡論、白板說強調的環境沒有起到作用嗎?還是他天生就是如此呢?】
【然而我覺得他正是受到了環境的影響,所以才會變成後來的樣子,對於法家的思想我相信他也一定是學了的,但是他也看到了秦始皇統治下的問題,他從小被當成繼承人來培養,那他要思考的就不是怎麽才能出去玩,什麽才好玩,他要思考的是以後他要怎麽治理這個國家。】
這點眾大臣倒是比較認同的。
扶蘇自來便比較穩重,若是太平盛世,說不定他是能治理好秦國的。
而且他在仁善的皇帝中,可能是接受法家思想最多的那個。
隻是如今陛下還在,他便收斂著。
等他自己做了帝王,還不一定會如何呢。
【那麽扶蘇對於秦始皇的做法就是要揚長避短,他在去想怎麽樣 糾正秦始皇的錯誤,這麽一來他和秦始皇就會產生矛盾,根據我們前麵講到的觀點,秦始皇勢必不會聽他的話,所以秦始皇可能並不會太喜歡他,但這不影響秦始皇知道扶蘇有能力,把扶蘇當成自己的接班人,隻要沒有觸及到自己的底線就可以了。】
話是這麽說沒錯。
可是後世許多人都覺得幕中女子說的這話是沒有依據的。
隻是猜測而已。
【而扶蘇被送到蒙恬身邊去,這其中也可以是大有深意,至少在我看來是這樣,如果秦始皇真的是生了氣,他有很多處理辦法,就是很多影視劇中的,什麽禁足,打板子,罰抄,罰跪,都行吧,但是他沒有這麽做,而是把扶蘇送到了自己很器重的武將身邊。】
【這是什麽劇本啊,不就是王者歸來的劇本嗎?】
這倒也是。
長子送到邊關,其實一般人不會這樣做。
因為邊關那些地方怎麽也是有危險的。
但是若是立了戰功,就能迅速獲得聲望,迴到朝中不管獲得什麽獎賞那也就都順理成章了。
【或許秦始皇送他過去是想讓他多多看看軍紀軍規下的軍隊,如果不嚴加管束,那些軍隊會變成什麽樣子,或許也是想讓他帶兵打仗獲得軍權,而蒙恬是嬴政還算信得過的吧,蒙恬也能教導扶蘇,就算秦始皇不用吩咐,另外還有可能嬴政意識到了宮中可能會有一些變故發生,這是讓扶蘇遠離鬥爭,這就要結合我們之前說的嬴政本就對胡亥等人有所懷疑上了,當然了這樣的用心都是我瞎猜的,但我覺得至少秦始皇看重扶蘇這個猜測還是比較合理的。】
可是把最愛的太子送到前線去,這事情不是每個父親都做得出來的。
真不愧是秦始皇啊!
許多帝王想著自己那不成器的兒子,心中竟像是廢水翻騰,一片火熱。
不經歷磋磨,那或許真的很難成事,像古今那些成氣候的帝王,有幾個是從小順順噹噹的?
【而把他送走之後,秦始皇心中也還惦記著他,在自己病重時馬上給對方寫信讓他迴來。】
【既然已經猜了,我們再來假設得離譜一點,假如這一年秦始皇沒有死,扶蘇迴來了,那麽結局會不會不一樣呢?我覺得不一定能夠改變,拋開秦始皇可能會被害來說,他與扶蘇的思想矛盾是難以調和的,這樣的情況下,趙高和胡亥的操作性很大,再加上李斯也不支持扶蘇,這樣的話除非扶蘇有更好的支持,蒙恬蒙毅雖然還不錯,但是這兩兄弟更多的是忠於秦皇而可能不會站隊,所以扶蘇他很有可能會變成一顆廢子,也就是太子之位被廢。】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眾人驚了。
悲劇?
這是為什麽?
太子……大皇子也是剛剛才被封為太子啊!
他聰慧好學,別說是皇帝,大臣們也是喜歡的,為何就成了悲劇了呢?
因為是在此處提及,李世民的心一下子就懸了起來。
他是從玄武門走過來的,他知道兄弟之間的情誼有多麽地脆弱,雖然但凡有其他的選擇,他都不會走到那一步,但他也並不希望那樣的事情出現在自己的兒子身上。
可是說到扶蘇,而扶蘇不正是死於兄弟相殘嗎?
這是巧合嗎?
公元1392年,洪武二十五年。
提及此事,朱元璋有的隻是心痛。
悲劇,他的太子啊!
難道是因為自己對他太寄予厚望了嗎?
如果重來一次,他寧肯多陪伴對方。
【一路看過來,咱們甚至沒辦法比較到底誰最悲,每個太子的經歷都很讓人唏噓,扶蘇被覬覦厚望,自小肯定是學了很多東西,但是這位太子在那樣性格的父皇身邊卻沒有學到對方的殘暴的一麵,反而十分仁善,但是他這種仁善是不是真的仁善呢?應該是的。】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這在如今這個世道是很正常的,每個人信的東西可能都不一樣,即便是親父子。
也正是因為這一點,眾臣都知道,其實陛下並不是太滿意扶蘇,甚至兩人之間時有爭論。
其實很多人也想知道,若是扶蘇治理天下會是怎樣。
但也不過是想想罷了,至少若是以前,他那般仁善是隻能受欺負的,這大概也是悲劇釀成的緣故吧?
【至少他絕對是信儒家,而且把儒家的學說當成了自己的人生信條的,要不然他不會自裁。】
嬴政簡直覺得自己一口氣上不來了。
說他仁善吧,連自己都狠得下心來動手,可說他殘忍吧,為這個求情為那個求情都沒停過的。
真是個蠢貨!
【可是為什麽他會是這樣的呢?性善論、性惡論、白板說強調的環境沒有起到作用嗎?還是他天生就是如此呢?】
【然而我覺得他正是受到了環境的影響,所以才會變成後來的樣子,對於法家的思想我相信他也一定是學了的,但是他也看到了秦始皇統治下的問題,他從小被當成繼承人來培養,那他要思考的就不是怎麽才能出去玩,什麽才好玩,他要思考的是以後他要怎麽治理這個國家。】
這點眾大臣倒是比較認同的。
扶蘇自來便比較穩重,若是太平盛世,說不定他是能治理好秦國的。
而且他在仁善的皇帝中,可能是接受法家思想最多的那個。
隻是如今陛下還在,他便收斂著。
等他自己做了帝王,還不一定會如何呢。
【那麽扶蘇對於秦始皇的做法就是要揚長避短,他在去想怎麽樣 糾正秦始皇的錯誤,這麽一來他和秦始皇就會產生矛盾,根據我們前麵講到的觀點,秦始皇勢必不會聽他的話,所以秦始皇可能並不會太喜歡他,但這不影響秦始皇知道扶蘇有能力,把扶蘇當成自己的接班人,隻要沒有觸及到自己的底線就可以了。】
話是這麽說沒錯。
可是後世許多人都覺得幕中女子說的這話是沒有依據的。
隻是猜測而已。
【而扶蘇被送到蒙恬身邊去,這其中也可以是大有深意,至少在我看來是這樣,如果秦始皇真的是生了氣,他有很多處理辦法,就是很多影視劇中的,什麽禁足,打板子,罰抄,罰跪,都行吧,但是他沒有這麽做,而是把扶蘇送到了自己很器重的武將身邊。】
【這是什麽劇本啊,不就是王者歸來的劇本嗎?】
這倒也是。
長子送到邊關,其實一般人不會這樣做。
因為邊關那些地方怎麽也是有危險的。
但是若是立了戰功,就能迅速獲得聲望,迴到朝中不管獲得什麽獎賞那也就都順理成章了。
【或許秦始皇送他過去是想讓他多多看看軍紀軍規下的軍隊,如果不嚴加管束,那些軍隊會變成什麽樣子,或許也是想讓他帶兵打仗獲得軍權,而蒙恬是嬴政還算信得過的吧,蒙恬也能教導扶蘇,就算秦始皇不用吩咐,另外還有可能嬴政意識到了宮中可能會有一些變故發生,這是讓扶蘇遠離鬥爭,這就要結合我們之前說的嬴政本就對胡亥等人有所懷疑上了,當然了這樣的用心都是我瞎猜的,但我覺得至少秦始皇看重扶蘇這個猜測還是比較合理的。】
可是把最愛的太子送到前線去,這事情不是每個父親都做得出來的。
真不愧是秦始皇啊!
許多帝王想著自己那不成器的兒子,心中竟像是廢水翻騰,一片火熱。
不經歷磋磨,那或許真的很難成事,像古今那些成氣候的帝王,有幾個是從小順順噹噹的?
【而把他送走之後,秦始皇心中也還惦記著他,在自己病重時馬上給對方寫信讓他迴來。】
【既然已經猜了,我們再來假設得離譜一點,假如這一年秦始皇沒有死,扶蘇迴來了,那麽結局會不會不一樣呢?我覺得不一定能夠改變,拋開秦始皇可能會被害來說,他與扶蘇的思想矛盾是難以調和的,這樣的情況下,趙高和胡亥的操作性很大,再加上李斯也不支持扶蘇,這樣的話除非扶蘇有更好的支持,蒙恬蒙毅雖然還不錯,但是這兩兄弟更多的是忠於秦皇而可能不會站隊,所以扶蘇他很有可能會變成一顆廢子,也就是太子之位被廢。】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