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1頁
開局盤點悲情文人[歷史] 作者:蒙娜麗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許多人心中都開始激動起來了。
秦國的這樣連坐式的懲罰實在是太普遍了,他們沒有人能夠反抗。
現在終於有人說出來了。
這樣確實能夠起到威懾作用,可是那些被冤枉的人何其無辜?
【由於秦始皇越發殘暴的行為,盧生等人可能也發現自己的言行導致了一些無法挽迴的後果,於是盧生侯生幾人商量著,就直接跑了。】
【秦始皇知道這個事情後暴跳如雷,想起自己這麽信任這些人的話,給予他們這麽大的權力,可是他們卻跑了,而且這時候他提到了徐福,簡單的來說,他就是認為自己身邊這些方士就兩類人,一類盧生他們這樣的,啥也沒幹成,自己信任他們,他們跑了,再一類徐福這樣的,出去找仙藥,但是什麽也沒找到,還聽說他們中飽私囊,而這些人還在外麵詆毀自己,真是氣死人了!】
這可不得氣嗎?
嬴政想,這盧生不是逗著他玩嗎?
不管是他隨意算卦,還是刻意想告訴自己些什麽,那都是欺君之罪。
他被欺騙了,他還不能憤怒嗎?
【他的這些情報哪裏來的,我們不得而知,但是他這時候聽到的詆毀,估計是許多人對他的看法,陛下一氣,這不得了,直接讓人審查這些人,這時候秦國有名的連坐製度就發揮了作用,讓人告發,不告者視為同罪,一下子就找出幾百個人,然後他把這些人坑殺的坑殺,流放的流放,目的是為了殺雞儆猴,看誰還敢這麽糊弄自己?】
「如此說來,這秦始皇坑殺的就是術士了?」後世有些人總結道。
「這可不一定,女子之言未盡,豈能妄下定論?」
對於秦始皇坑殺的是什麽人,許多人都有自己的看法,雖然他們都覺得嬴政這樣的行為太過於暴力,可是他們也想知道秦始皇的這罪責是重還是更重。
如果沒有坑殺儒士,也斷沒有讓秦始皇背上這麽一個千古罵名的道理。
尤其是如今眾人清楚地知道了儒家在歷史進程中的重要性。
這些儒家傳人說的話,到底幾分真又幾分假?
【從這兒來看的話,焚書坑儒的儒確實是術士,而且還是經過審查的汙衊怠慢了秦始皇的術士,那為什麽要稱之為儒呢?應該是因為他的兒子扶蘇的話。】
【當時的扶蘇就覺得自己的爸爸太過分了,於是就勸爸爸別太殘暴,他說現在天下未定,雖然統一了,但是許多人還沒真正的歸附,「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而這些人都學習孔子,爸爸你啊卻用嚴法去對待他們,我害怕他們會反抗會導致天下不安啊!】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嬴政萬萬沒有想到,自己最後竟是栽在自己這長子的手中?
他心裏憋著口氣。
【秦始皇又又又又生氣了,把扶蘇送到了守邊的蒙恬那兒去監督蒙恬去了,直接導致了扶蘇的悲劇。】
聽了這話,嬴政那口氣又卸了下來,女子說得沒錯,他確實是太容易發怒了。
仔細一想,扶蘇的罪責真的能有那麽重嗎?
自己發落他,是不是也有惱羞成怒呢?
【我們再看扶蘇的話,這文言文有點難以理解,原因就在於它的省略太多了,他對於天下安定的話是這麽說的,「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黔首指的是平民百姓,雖然現在咱們是統一了,但是遠方的百姓 沒有完全歸附,這句話,在這兒的作用是什麽呢?我個人並不是特別理解,因為這兒又沒什麽連接詞,他就直接說「諸生皆誦法孔子」,這個諸生到底是指的哪些人呢?】
這也是大家想問的啊。
眾人都不約而同地看向如今還沒有被發配到邊關去的身上帶著那些儒士味道的公子扶蘇身上。
然而事情並未發生,扶蘇又如何能提前知曉?
【如果是指的秦始皇要坑殺的那些人,那就沒有問題了,那秦始皇坑殺的就還是術士,隻不過這些術士恰好都是儒生而已,但是如果扶蘇說的這些人並不隻是那些術士,那些被坑殺的人是包括儒生的,這裏有可能就是在那種舉報的製度下牽扯出來的一些人,這些人就是前文李斯提到過的那些不聽秦法反而對秦法不看好的諸如淳於越這樣的人。】
啊?
眾人又是一驚?
這是連淳於越也給埋了?
那他們豈不是也很危險。
不危險不危險,他們又不是儒家的。
【這麽一說好像更能說得通了,因為這兩件事情間隔時間並不長,秦始皇在頒布坑儒命令時,他自己還提了焚書的事情,而且在商量焚書的那個晚上,做下的決定可不止是讀書,還有什麽呢,私自談論那些百家之說的都要受到處罰的。】
這樣串一串,似乎真的合理了許多。
誰說嬴政坑殺就隻能是坑殺儒士和術士呢?
就不能坑殺那一段時間讓他憤怒的人嗎?
但是眾人也看出來了,幕中女子說了這麽多,其實也就一個原因,就是她也不能給出確切的答案。
【我個人猜測,很有可能是這次的術士大清查牽扯出了很多的儒生,所以扶蘇才會有這樣的說法,而秦始皇正在氣頭上,看著扶蘇一點都不得自己的風采,反而跟那些儒生一樣,看著就來氣,直接就給發配邊疆了。】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許多人心中都開始激動起來了。
秦國的這樣連坐式的懲罰實在是太普遍了,他們沒有人能夠反抗。
現在終於有人說出來了。
這樣確實能夠起到威懾作用,可是那些被冤枉的人何其無辜?
【由於秦始皇越發殘暴的行為,盧生等人可能也發現自己的言行導致了一些無法挽迴的後果,於是盧生侯生幾人商量著,就直接跑了。】
【秦始皇知道這個事情後暴跳如雷,想起自己這麽信任這些人的話,給予他們這麽大的權力,可是他們卻跑了,而且這時候他提到了徐福,簡單的來說,他就是認為自己身邊這些方士就兩類人,一類盧生他們這樣的,啥也沒幹成,自己信任他們,他們跑了,再一類徐福這樣的,出去找仙藥,但是什麽也沒找到,還聽說他們中飽私囊,而這些人還在外麵詆毀自己,真是氣死人了!】
這可不得氣嗎?
嬴政想,這盧生不是逗著他玩嗎?
不管是他隨意算卦,還是刻意想告訴自己些什麽,那都是欺君之罪。
他被欺騙了,他還不能憤怒嗎?
【他的這些情報哪裏來的,我們不得而知,但是他這時候聽到的詆毀,估計是許多人對他的看法,陛下一氣,這不得了,直接讓人審查這些人,這時候秦國有名的連坐製度就發揮了作用,讓人告發,不告者視為同罪,一下子就找出幾百個人,然後他把這些人坑殺的坑殺,流放的流放,目的是為了殺雞儆猴,看誰還敢這麽糊弄自己?】
「如此說來,這秦始皇坑殺的就是術士了?」後世有些人總結道。
「這可不一定,女子之言未盡,豈能妄下定論?」
對於秦始皇坑殺的是什麽人,許多人都有自己的看法,雖然他們都覺得嬴政這樣的行為太過於暴力,可是他們也想知道秦始皇的這罪責是重還是更重。
如果沒有坑殺儒士,也斷沒有讓秦始皇背上這麽一個千古罵名的道理。
尤其是如今眾人清楚地知道了儒家在歷史進程中的重要性。
這些儒家傳人說的話,到底幾分真又幾分假?
【從這兒來看的話,焚書坑儒的儒確實是術士,而且還是經過審查的汙衊怠慢了秦始皇的術士,那為什麽要稱之為儒呢?應該是因為他的兒子扶蘇的話。】
【當時的扶蘇就覺得自己的爸爸太過分了,於是就勸爸爸別太殘暴,他說現在天下未定,雖然統一了,但是許多人還沒真正的歸附,「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而這些人都學習孔子,爸爸你啊卻用嚴法去對待他們,我害怕他們會反抗會導致天下不安啊!】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嬴政萬萬沒有想到,自己最後竟是栽在自己這長子的手中?
他心裏憋著口氣。
【秦始皇又又又又生氣了,把扶蘇送到了守邊的蒙恬那兒去監督蒙恬去了,直接導致了扶蘇的悲劇。】
聽了這話,嬴政那口氣又卸了下來,女子說得沒錯,他確實是太容易發怒了。
仔細一想,扶蘇的罪責真的能有那麽重嗎?
自己發落他,是不是也有惱羞成怒呢?
【我們再看扶蘇的話,這文言文有點難以理解,原因就在於它的省略太多了,他對於天下安定的話是這麽說的,「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黔首指的是平民百姓,雖然現在咱們是統一了,但是遠方的百姓 沒有完全歸附,這句話,在這兒的作用是什麽呢?我個人並不是特別理解,因為這兒又沒什麽連接詞,他就直接說「諸生皆誦法孔子」,這個諸生到底是指的哪些人呢?】
這也是大家想問的啊。
眾人都不約而同地看向如今還沒有被發配到邊關去的身上帶著那些儒士味道的公子扶蘇身上。
然而事情並未發生,扶蘇又如何能提前知曉?
【如果是指的秦始皇要坑殺的那些人,那就沒有問題了,那秦始皇坑殺的就還是術士,隻不過這些術士恰好都是儒生而已,但是如果扶蘇說的這些人並不隻是那些術士,那些被坑殺的人是包括儒生的,這裏有可能就是在那種舉報的製度下牽扯出來的一些人,這些人就是前文李斯提到過的那些不聽秦法反而對秦法不看好的諸如淳於越這樣的人。】
啊?
眾人又是一驚?
這是連淳於越也給埋了?
那他們豈不是也很危險。
不危險不危險,他們又不是儒家的。
【這麽一說好像更能說得通了,因為這兩件事情間隔時間並不長,秦始皇在頒布坑儒命令時,他自己還提了焚書的事情,而且在商量焚書的那個晚上,做下的決定可不止是讀書,還有什麽呢,私自談論那些百家之說的都要受到處罰的。】
這樣串一串,似乎真的合理了許多。
誰說嬴政坑殺就隻能是坑殺儒士和術士呢?
就不能坑殺那一段時間讓他憤怒的人嗎?
但是眾人也看出來了,幕中女子說了這麽多,其實也就一個原因,就是她也不能給出確切的答案。
【我個人猜測,很有可能是這次的術士大清查牽扯出了很多的儒生,所以扶蘇才會有這樣的說法,而秦始皇正在氣頭上,看著扶蘇一點都不得自己的風采,反而跟那些儒生一樣,看著就來氣,直接就給發配邊疆了。】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