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微微點頭。


    如此其實並不奇怪。


    就像是平日裏跟人講道理時舉的事例,總要講出點實際的來。


    但也不一定完全就是如此,還有一種可能就是當時遊玩時也是產生了類似的感受的,隻是那時候的感受並沒有那般深刻,故而才沒想實時而作。


    後來隨著那樣的想法日益加深,想起當時的感受,作文的靈感霎時傳來,自然還是能寫出一篇還算不錯的文章。


    【褒禪山在古代也叫華山,並不是我們現在所知道的華山,我們現在所知道的華山在陝西,以前多被稱為西嶽或者是太華山。】


    【這裏第一段簡單地介紹了一下褒禪山,說了華山名字的來歷之類的,王安石的文章都有這個特點,他喜歡先鋪墊一下。簡單介紹之後,他提到了看到的一塊石碑,就是咱們去旅遊時到某個景點基本都能看到的那種石碑,那個石碑應該很舊了,「有碑仆道,其文漫滅」,他說勉強能看到上麵的「花山」二字。】


    王安石自己都沒有注意這點。


    他在寫文作詩時,確實喜歡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致辭或者是先將前因後果給交代清楚。


    這樣應當沒什麽錯。


    【然後他說:「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他認為這裏的華山應該讀一聲,也就是花生的花同音,因為在以前的時候隻有華字且讀一聲,後來有了花這個字,華才讀了二聲,所以王安石認為這裏的華山應該讀「花山」。】


    眾人有點看懵了。


    他們抱著期待來看王安石講變法的思想基礎,他怎麽給他們講起字來了。


    什麽一聲二聲的?完全不懂。


    可見這鋪墊還是要有道理,不能什麽都往裏邊塞吧?


    還是說他那道理與這「花」字有關?


    帶著這樣的疑問,眾人接著往下看去。


    【而我們現在的華山讀四聲,不要搞混了,不過古代的平上去入跟咱們現在的音調還不一樣,不用理解那麽細,這裏大家大概知道什麽意思就行了,這裏主要還是為後麵做鋪墊的。】


    果然是鋪墊啊。


    這「花」字能講出什麽不得了的道理來嗎?


    後世與他們如今的很多東西都不一樣,這還挺叫人好奇的。


    隻可惜幕中女子不可能事無巨細地都說清楚,他們也無法去到幕中女子所處的那個世界。


    若是可以去那就好了。


    【第二段才是記敘他和同伴們同遊褒禪山的一個華山洞時的場景。他寫「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遊者不能窮也。」這個洞穴十分幽深,進去就寒氣逼人,有多深呢?那些驢友可能也沒辦法到達洞的另一邊。】


    驢友?


    是騎著驢子的朋友嗎?


    眾人都很疑惑。


    【王安石和其他四個人一起進去,「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這世間萬事萬物大抵如此,越是奇崛的景色就越是難以看到,所以咱們現在才會有那麽多的極限運動者,他們進這個洞也很難,於是就有人想退縮了。】


    這個道理大家都懂。


    如若不然,為何還要登高望遠呢?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辛棄疾如願以償地上了戰場。


    刀劍無眼,來到戰場上的日子並不如他想像中的那般順利,即便他曾所向披靡。


    但他也不後悔自己的選擇,他能痛快殺敵,能為收迴河山而奮鬥,那怕身死這山河之間,他也無怨無悔。


    或許他在他們的眼裏也是幕中女子所說的笨蛋。


    聽到這裏,辛棄疾不由地想起了自己祖父曾經帶著自己登高望遠的日子。


    那時候看到大宋的萬裏江山,他最想做的事情就是迴到大宋,為大宋奪迴失地。


    如今他已經迴到大宋了,他已經實現一半的心願了。


    他相信隻要將士們跟他有同樣的心願,那他們總有成功的那天。


    【那人說再不出去火就要不夠用了,於是眾人便齊齊退出了,然而事實是這樣嗎?並非如此。】


    【原來他們到的地方比那些愛好歷險的驢友達到的深度不足十分之一,那個時候大家有餘力也有火,明明還可以走的。】


    【出來之後,就有人怪那個讓大家出來的人,「而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王安石也後悔跟著他出來,沒有體會到其中的樂趣。但是能怎麽辦呢?已經出來了,後悔也沒有用了。怪那個讓他們出來的人也是很真實了,但是這事情真能怪別人嗎?還不是自己意誌不堅定?且不說人家沒有拿刀架在他們脖子上讓他們不深入,就算有,也可以不懼困難。】


    公元1042年,慶曆二年。


    王安石皺眉,他自己也責怪旁人了?


    這不可能吧?


    自己選擇放棄,如何能怪得了別人?


    不過這樣的話,倒是能解釋為何他時隔那麽久再來寫這遊玩褒禪山的事情了。


    應是當時的他對自己很失望,這事情一直在心中多少有些成為掛礙了。


    他想後麵他要說的感想應該也與此事有關。


    【王安石當然也是懂得這個道理的,於是他便得出了他自己的結論。】


    【他發現古人觀察天地山川等事物往往都能有收穫,就是因為他們「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是因為探究得深。就跟我們剛剛說的一樣,平坦的地方去的人多,險峻的地方去的人少,但是「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那些好看的景物通常都在險峻的地方,人去得少的地方,「故非有誌者不能至也」意誌不堅定就到不了,就像他們一樣。】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開局盤點悲情文人[歷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蒙娜麗鵝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蒙娜麗鵝並收藏開局盤點悲情文人[歷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