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頁
開局盤點悲情文人[歷史] 作者:蒙娜麗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倒是讓他對幕中女子的評價有了更多的興趣。
他二人風格不同,即便寫同樣的景也不會相同,但要分出個誰好誰差來,恐怕也很難。
【先看白居易的,「半月悠悠在廣陵,何樓何塔不同登。」在這地方待了半個月,到處遊玩,那些樓和塔不能同時登,還好,我們現在還有點力氣,還能爬上這棲靈塔的第九層,「共憐筋力猶堪在,上到棲靈第九層。」】
白居易也是喜歡幕中女子將他的詩與旁人對比的,倒不是覺得自己比他人寫得好。
但是隻要一對比,他就能更清楚地知道自己和他人的問題所在。
聽了自己的這首詩,他蹙了蹙眉。
大抵是遊玩時隨口而作吧,實在普通。
【而劉禹錫的明顯是和他的對應的,「步步相攜不覺難,九層雲外倚闌幹。」他們一起相攜而上,自然不覺得累,不自覺地就已經登上九層倚著欄杆看風景,「忽然笑語半天上,無限遊人舉眼看。」兩人說笑著,還引來不少人的目光。】
這不用幕中女子說,白居易自己也感覺到了。
自己詩中的意境不如劉禹錫。
跟他的相比,自己的更像是幕中女子先時所說的打油詩。
但劉禹錫的也不是最高水平就是了。
想到這裏,他對幕中女子接下來的評語也就做好了坦然接受的準備了。
然而沒想到的是,幕中女子卻根本沒說他們的詩好還是不好。
【這種朋友之間的應和詩和那種需要巴結的酬和詩又不同,這種詩很能看出詩人的真性情,像白居易雖然字樂天,但我覺得他並不是一個樂天派,反而是有些敏感有些悲觀的。】
敏感、悲觀。
白居易一頓。
鮮少有人這般評價他的。
他何處給女子這樣的感受了?
第161章
白居易
【一個人的性格的形成有很多因素,白居易從小歷經波折,父親早亡,戀情受挫,再加上他經常寫一些諷喻之作,這些作品都是他有意識地去完成的,他為了「上達天聽」,希望能把社會上所有不合理的現象告訴給皇帝,所以他的關注點都在社會的消極麵,看得多了他還能樂觀得起來嗎?】
唐,元和年間。
元稹看了白居易一眼,沒開口。
平日裏他也沒覺得,如今聽得幕中女子一說,似乎還真有點道理。
看得多了,想許多事時自然而然地就朝著自己看過的那些去想了。
總是做著壞的打算,這就是他們。
可他們這麽做,也隻是為了讓百姓們過得更好。
元稹不覺得有什麽問題,誰說做人就一定要樂觀呢?
白居易與他的想法一般無二。
【你可能會說有些人那就是身在井隅,心向陽光,確實有這樣的人,但我覺得白居易卻沒有到身在井隅的地步,也就不存在心向陽光了。】
心向陽光。
白居易倒是見過不少這樣的人。
即便日子過得再苦再難,他們仍舊能努力生活。
他自認為自己比不上他們。
另一處,劉禹錫看到這樣的話,心中也有些觸動。
這話說得好,就應該做這樣的人。
很多事情人都是無法改變的,若是能與苦難共存,那還有什麽能打敗他們呢?
【這世間萬事萬物都有兩麵性,白居易他更多地看到了社會的不合理,卻很少在意社會中的美好現象,且不說他傳播負能量,這對於他自己的情緒肯定也是有影響的,很多事情都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所以為什麽說他其實沒有經過太大起大落的事情,但是詩風卻慢慢地變得有看淡世間的感覺,就有些頹廢了。】
有嗎?
白居易自問。
這話似乎說得有些絕對了。
但好像對他確實也不是沒有影響的。
不過,他的詩風,還沒到達那個程度吧?是後麵的事?
他轉頭問元稹,「有頹廢嗎?詩?」
元稹想了想,「不曾察覺。」
【他其實給自己的壓力太大了,不像李白,經歷巨大的打擊後,六十歲了還能寫出「山翁今已醉,舞袖為君開。」這樣的詩句,而劉禹錫也是一樣的,他跟李白一樣,雖然遭遇打擊,但是同樣也是一個豁達樂觀的人。】
【他們都帶著一種日子難受歸難受,可總歸還是要過下去的感受,但白居易則是更偏向於李煜那種「問君能有幾多愁」,當然了程度還是不一樣的。】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可不是嗎?
日子難過就不過了?
李白其實也看出來了,這白居易雖看到了那些現實,卻沒有說出解決之法,亦或是他根本沒有解決之法,這才是他的心病之所在吧。
公元978年,太平興國三年。
程度?
他是什麽程度?
李煜被孩子哄了哄已經緩過勁兒來。
在他看來,白居易的這些愁真算不得愁。
【從劉禹錫的這首《同樂天登棲靈寺塔》也看得出來,他的相攜不覺難,笑語引人看,明明寫的就是同一個場景,兩人表達出來的感覺是完全不同的。】
唐,元和年間。
這麽幾句詩,幕中女子不說劉禹錫還沒能反應過來。
這其中竟藏了這麽多嗎?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他二人風格不同,即便寫同樣的景也不會相同,但要分出個誰好誰差來,恐怕也很難。
【先看白居易的,「半月悠悠在廣陵,何樓何塔不同登。」在這地方待了半個月,到處遊玩,那些樓和塔不能同時登,還好,我們現在還有點力氣,還能爬上這棲靈塔的第九層,「共憐筋力猶堪在,上到棲靈第九層。」】
白居易也是喜歡幕中女子將他的詩與旁人對比的,倒不是覺得自己比他人寫得好。
但是隻要一對比,他就能更清楚地知道自己和他人的問題所在。
聽了自己的這首詩,他蹙了蹙眉。
大抵是遊玩時隨口而作吧,實在普通。
【而劉禹錫的明顯是和他的對應的,「步步相攜不覺難,九層雲外倚闌幹。」他們一起相攜而上,自然不覺得累,不自覺地就已經登上九層倚著欄杆看風景,「忽然笑語半天上,無限遊人舉眼看。」兩人說笑著,還引來不少人的目光。】
這不用幕中女子說,白居易自己也感覺到了。
自己詩中的意境不如劉禹錫。
跟他的相比,自己的更像是幕中女子先時所說的打油詩。
但劉禹錫的也不是最高水平就是了。
想到這裏,他對幕中女子接下來的評語也就做好了坦然接受的準備了。
然而沒想到的是,幕中女子卻根本沒說他們的詩好還是不好。
【這種朋友之間的應和詩和那種需要巴結的酬和詩又不同,這種詩很能看出詩人的真性情,像白居易雖然字樂天,但我覺得他並不是一個樂天派,反而是有些敏感有些悲觀的。】
敏感、悲觀。
白居易一頓。
鮮少有人這般評價他的。
他何處給女子這樣的感受了?
第161章
白居易
【一個人的性格的形成有很多因素,白居易從小歷經波折,父親早亡,戀情受挫,再加上他經常寫一些諷喻之作,這些作品都是他有意識地去完成的,他為了「上達天聽」,希望能把社會上所有不合理的現象告訴給皇帝,所以他的關注點都在社會的消極麵,看得多了他還能樂觀得起來嗎?】
唐,元和年間。
元稹看了白居易一眼,沒開口。
平日裏他也沒覺得,如今聽得幕中女子一說,似乎還真有點道理。
看得多了,想許多事時自然而然地就朝著自己看過的那些去想了。
總是做著壞的打算,這就是他們。
可他們這麽做,也隻是為了讓百姓們過得更好。
元稹不覺得有什麽問題,誰說做人就一定要樂觀呢?
白居易與他的想法一般無二。
【你可能會說有些人那就是身在井隅,心向陽光,確實有這樣的人,但我覺得白居易卻沒有到身在井隅的地步,也就不存在心向陽光了。】
心向陽光。
白居易倒是見過不少這樣的人。
即便日子過得再苦再難,他們仍舊能努力生活。
他自認為自己比不上他們。
另一處,劉禹錫看到這樣的話,心中也有些觸動。
這話說得好,就應該做這樣的人。
很多事情人都是無法改變的,若是能與苦難共存,那還有什麽能打敗他們呢?
【這世間萬事萬物都有兩麵性,白居易他更多地看到了社會的不合理,卻很少在意社會中的美好現象,且不說他傳播負能量,這對於他自己的情緒肯定也是有影響的,很多事情都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所以為什麽說他其實沒有經過太大起大落的事情,但是詩風卻慢慢地變得有看淡世間的感覺,就有些頹廢了。】
有嗎?
白居易自問。
這話似乎說得有些絕對了。
但好像對他確實也不是沒有影響的。
不過,他的詩風,還沒到達那個程度吧?是後麵的事?
他轉頭問元稹,「有頹廢嗎?詩?」
元稹想了想,「不曾察覺。」
【他其實給自己的壓力太大了,不像李白,經歷巨大的打擊後,六十歲了還能寫出「山翁今已醉,舞袖為君開。」這樣的詩句,而劉禹錫也是一樣的,他跟李白一樣,雖然遭遇打擊,但是同樣也是一個豁達樂觀的人。】
【他們都帶著一種日子難受歸難受,可總歸還是要過下去的感受,但白居易則是更偏向於李煜那種「問君能有幾多愁」,當然了程度還是不一樣的。】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可不是嗎?
日子難過就不過了?
李白其實也看出來了,這白居易雖看到了那些現實,卻沒有說出解決之法,亦或是他根本沒有解決之法,這才是他的心病之所在吧。
公元978年,太平興國三年。
程度?
他是什麽程度?
李煜被孩子哄了哄已經緩過勁兒來。
在他看來,白居易的這些愁真算不得愁。
【從劉禹錫的這首《同樂天登棲靈寺塔》也看得出來,他的相攜不覺難,笑語引人看,明明寫的就是同一個場景,兩人表達出來的感覺是完全不同的。】
唐,元和年間。
這麽幾句詩,幕中女子不說劉禹錫還沒能反應過來。
這其中竟藏了這麽多嗎?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