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6頁
開局盤點悲情文人[歷史] 作者:蒙娜麗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是他找不到那海上仙洲?
不是都告訴他是何方向了嗎?
還真是沒用不假了。
還是說……這世上就真沒有這東西存在?
【當然了,這些話也隻是玩笑,但也恰恰是這些話證明了人們對於秦始皇做下的那些功績的肯定,隻可惜這世界上沒有如果,更不可能有長生不老藥,逝者已逝,我們已經沒辦法指望老祖宗,未來還隻能靠咱們自己。】
誰說的?
他嬴政想做的事還有許多未做呢。
即便沒有長生不老,他也能做到無人能及。
就算是從前他也是有信心的,更何況如今有巨幕的出現讓他可以提前窺得天機。
【憲宗晚年修仙,人也變得很暴躁,所以這人氣就不高了嘛,史書記載,「皆言內官陳弘誌弒逆」,憲宗一死,穆宗上位,我們說過「一朝天子一朝臣」,殺害憲宗近臣,賞賜扶持自己的人,而像白居易這種之前不被待見的,現在自然就得到迴京的機會了,個人覺得是有這方麵原因的。】
唐,元和年間。
若說這最有可能即位的人,當然還得是被立為太子的李恆。
可是李純不太相信自己這個兒子能有這樣的膽子。
但是除了他,就是李惲。
他的兒子,竟敢篡位。
自太宗玄武之變,這大唐是個人都想效仿,可像他這種名正言順地坐上這個位置的人卻因沒有經歷過,從不曾往那方麵想。
誰能想到他最後是栽到這種事上?
【穆宗應該很欣賞白居易的,這兩年就一直提拔白居易,讓白居易做到了中書舍人,可能這時候白居易也覺得自己前途有望,時刻不忘自己的「達則兼濟天下」,於是就又開始搞事業,公元822年,長慶二年,他上書論河北用兵的事情,沒有被採納,他對朝廷失望,這時候的天下已日荒,可能白居易覺得在長安不受重用還不如去地方造福百姓,於是他自請外調,被任命為杭州刺史。】
【到了杭州,修建西湖堤壩,疏浚六井,幹了不少實事,恰逢這時候元稹罷相,到了浙東任越州此事,這挨得近啊,傳信就更方便了。】
白居易頓了頓。
「先時聽聞那蘇軾建蘇堤,還覺他是個好官,為他所惋惜,沒曾想我自己也做這事。」
平日裏白居易也不是不管政事的,隻是英雄無用武之地。
若這次迴京,聖人還是沒能醒悟,那他依舊自請外放好了。
如那蘇軾一般,行能行之事,也沒什麽不好。
「文人自古相親,而英雄從來都是惺惺相惜。」元稹笑說。
白居易瞬間明白了他的意思,他雖不認識那蘇軾,卻是認同對方的,而蘇軾雖有說他俗,卻取以東坡之名,即便惺惺相惜形容不算貼切,他倒也同意。
【在這裏,白居易自然也留下了許多優秀的作品,《錢塘湖春行》就是其中的代表作,我個人認為白居易的作品雖然沒有很明顯的前後期的變化,但是那種感覺還是有變的,你就能感覺到他是從一個涉世未深的小夥子,變成了一個歷經萬難後看淡一切然後在公園遊湖的大爺,他這個時候的作品更加隨性了,帶著歷盡千帆後的一種灑脫與成熟,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受。】
其實不隻白居易,許多人都是在後期才寫出那些令人稱道的作品的。
如庾信,如李煜不都是如此的嗎?
正如女子所言,這些都是要積累的。
即便一開始的白居易做事有著極強的功利性,可這並不能否定他的文采與他的人生閱歷。
以往白居易在百姓的心中那就是大文豪般的人物,雖然現在他們知道了白居易的詩並不是最好的,但卻明白白居易明裏暗裏為他們為大唐做的事,白居易在他們心中的形象更偉大,為何這樣的人還要壯誌未酬呢?
唉,可嘆生錯了時候吧。
【這首律詩語言淺近,描寫自然,結構嚴謹,氣質清新,放在眾多描寫的西湖詩詞中也是能排在前列的,然而,在我看來,這種看似簡單的詩,解釋起來才是最難的,因為它的重點是描寫景物,不是抒發某種愁緒,那我們就得運用一些術語去解析這種寫景之作,而不能單純地把他的經歷帶進去,這就更加需要平時的積累了。】
其實許多人是沒有對這首詩有多大的期待的。
西湖這樣的風景名勝,又是在那古都之地,歷代都有文人前往,為之作詩寫詞的人怕是比寫嶽陽樓的還多。
若是以前他們還是要期待的。
可是如今他們欣賞了如此多的佳作,眼界自然高了。
再者白居易已經有那麽些優秀詩作了,而他的長處怎麽也不是寫景吧?
然而幕中女子竟說是排在前列的,這倒是讓許多人產生了點興趣。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麵初平雲腳低。」孤山寺的北邊恰好是賈亭的西邊,漲潮過後水麵剛剛與堤壩齊平,而天邊的雲彩也低低的,仿佛與水融為一體,這樣的場景沒有經歷過的或許就隻能從別人的影視文作品中去感受了,是一種自然現象,沒直接間接了解過應該寫不出來。】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這兩句很細膩啊,字麵意思理解就可以,比較簡單,但是less is more,簡單的才是難的,他再也不是那個俗俗的白居易了,早鶯、暖樹、新燕、春泥,一派生機勃勃之景,看到這兒我們就能感受到白居易似乎已經忘了他之前的那番愁苦了,看似是一種浴火重生,但隻是無能為力後的一種珍惜此刻美景,對現狀盡力而為的淡然了。】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不是都告訴他是何方向了嗎?
還真是沒用不假了。
還是說……這世上就真沒有這東西存在?
【當然了,這些話也隻是玩笑,但也恰恰是這些話證明了人們對於秦始皇做下的那些功績的肯定,隻可惜這世界上沒有如果,更不可能有長生不老藥,逝者已逝,我們已經沒辦法指望老祖宗,未來還隻能靠咱們自己。】
誰說的?
他嬴政想做的事還有許多未做呢。
即便沒有長生不老,他也能做到無人能及。
就算是從前他也是有信心的,更何況如今有巨幕的出現讓他可以提前窺得天機。
【憲宗晚年修仙,人也變得很暴躁,所以這人氣就不高了嘛,史書記載,「皆言內官陳弘誌弒逆」,憲宗一死,穆宗上位,我們說過「一朝天子一朝臣」,殺害憲宗近臣,賞賜扶持自己的人,而像白居易這種之前不被待見的,現在自然就得到迴京的機會了,個人覺得是有這方麵原因的。】
唐,元和年間。
若說這最有可能即位的人,當然還得是被立為太子的李恆。
可是李純不太相信自己這個兒子能有這樣的膽子。
但是除了他,就是李惲。
他的兒子,竟敢篡位。
自太宗玄武之變,這大唐是個人都想效仿,可像他這種名正言順地坐上這個位置的人卻因沒有經歷過,從不曾往那方麵想。
誰能想到他最後是栽到這種事上?
【穆宗應該很欣賞白居易的,這兩年就一直提拔白居易,讓白居易做到了中書舍人,可能這時候白居易也覺得自己前途有望,時刻不忘自己的「達則兼濟天下」,於是就又開始搞事業,公元822年,長慶二年,他上書論河北用兵的事情,沒有被採納,他對朝廷失望,這時候的天下已日荒,可能白居易覺得在長安不受重用還不如去地方造福百姓,於是他自請外調,被任命為杭州刺史。】
【到了杭州,修建西湖堤壩,疏浚六井,幹了不少實事,恰逢這時候元稹罷相,到了浙東任越州此事,這挨得近啊,傳信就更方便了。】
白居易頓了頓。
「先時聽聞那蘇軾建蘇堤,還覺他是個好官,為他所惋惜,沒曾想我自己也做這事。」
平日裏白居易也不是不管政事的,隻是英雄無用武之地。
若這次迴京,聖人還是沒能醒悟,那他依舊自請外放好了。
如那蘇軾一般,行能行之事,也沒什麽不好。
「文人自古相親,而英雄從來都是惺惺相惜。」元稹笑說。
白居易瞬間明白了他的意思,他雖不認識那蘇軾,卻是認同對方的,而蘇軾雖有說他俗,卻取以東坡之名,即便惺惺相惜形容不算貼切,他倒也同意。
【在這裏,白居易自然也留下了許多優秀的作品,《錢塘湖春行》就是其中的代表作,我個人認為白居易的作品雖然沒有很明顯的前後期的變化,但是那種感覺還是有變的,你就能感覺到他是從一個涉世未深的小夥子,變成了一個歷經萬難後看淡一切然後在公園遊湖的大爺,他這個時候的作品更加隨性了,帶著歷盡千帆後的一種灑脫與成熟,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受。】
其實不隻白居易,許多人都是在後期才寫出那些令人稱道的作品的。
如庾信,如李煜不都是如此的嗎?
正如女子所言,這些都是要積累的。
即便一開始的白居易做事有著極強的功利性,可這並不能否定他的文采與他的人生閱歷。
以往白居易在百姓的心中那就是大文豪般的人物,雖然現在他們知道了白居易的詩並不是最好的,但卻明白白居易明裏暗裏為他們為大唐做的事,白居易在他們心中的形象更偉大,為何這樣的人還要壯誌未酬呢?
唉,可嘆生錯了時候吧。
【這首律詩語言淺近,描寫自然,結構嚴謹,氣質清新,放在眾多描寫的西湖詩詞中也是能排在前列的,然而,在我看來,這種看似簡單的詩,解釋起來才是最難的,因為它的重點是描寫景物,不是抒發某種愁緒,那我們就得運用一些術語去解析這種寫景之作,而不能單純地把他的經歷帶進去,這就更加需要平時的積累了。】
其實許多人是沒有對這首詩有多大的期待的。
西湖這樣的風景名勝,又是在那古都之地,歷代都有文人前往,為之作詩寫詞的人怕是比寫嶽陽樓的還多。
若是以前他們還是要期待的。
可是如今他們欣賞了如此多的佳作,眼界自然高了。
再者白居易已經有那麽些優秀詩作了,而他的長處怎麽也不是寫景吧?
然而幕中女子竟說是排在前列的,這倒是讓許多人產生了點興趣。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麵初平雲腳低。」孤山寺的北邊恰好是賈亭的西邊,漲潮過後水麵剛剛與堤壩齊平,而天邊的雲彩也低低的,仿佛與水融為一體,這樣的場景沒有經歷過的或許就隻能從別人的影視文作品中去感受了,是一種自然現象,沒直接間接了解過應該寫不出來。】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這兩句很細膩啊,字麵意思理解就可以,比較簡單,但是less is more,簡單的才是難的,他再也不是那個俗俗的白居易了,早鶯、暖樹、新燕、春泥,一派生機勃勃之景,看到這兒我們就能感受到白居易似乎已經忘了他之前的那番愁苦了,看似是一種浴火重生,但隻是無能為力後的一種珍惜此刻美景,對現狀盡力而為的淡然了。】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