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頁
開局盤點悲情文人[歷史] 作者:蒙娜麗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果然,想要打敗一個人,最好的辦法就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而在蜀地,得知曹操如此行徑的人都大罵曹狗奸詐。
然而眼看著如今魏軍聲望愈高,他們的兵力也比不上對方,劉備等人都不由地發愁。
公元852年,大中六年。
黃巢剛剛集結了許多有誌之士同他一起共謀大計。
因為有了先時幕中女子提及他的那首「滿城盡帶黃金甲」之詩,很多人都不請自來,再加上如今朝廷動盪,官員庸碌,他很快就得到了許多人的追隨。
方才他正在威懾幾個懷疑他太過於兇狠的人,然而恰逢這時聽到幕中女子的話他深知自己的這招不行了。
在他看來,成大事者當不拘小節。
那些反抗他的人,殺了就殺了,何懼之有?
可如今……
「諸位莫急。」他有些慌張道,「待女子走後我們再行商議。」
清,雍正年間。
「放肆!」雍正十分惱怒,此女當真活膩了,竟敢說他們的不是。
這些漢人,「一字一言,皆懷詭譎!」
如此一句,又要叫漢族的百姓怨恨朝廷了。
【而焚書這件事情依舊是不可饒恕的,但是這兩次的焚書事件都是有爭議的,上次我們也講過,一般認為秦始皇是燒毀了除醫藥、卜筮、種樹等有實用價值以外的書籍,是為了避免那些儒生借儒學以反抗秦朝。】
【有句話話糙理不算糙,人們都說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這句話我們當然不能全信,但是我們也得承認,這其中的傾向是確定了的,我們還是拿劉邦和項羽來舉例,司馬遷寫《史記》時的實錄精神我們是不用懷疑的,所以對於劉邦和項羽的描寫還是比較客觀的。我們現在看《史記》我們都會說,適合做皇帝的還是劉邦,而他的那些什麽陰險、什麽利己自私都無關痛癢,但是大家想想,如果當初在烏江邊死的是劉邦,那歷史會怎麽寫呢?】
幕中女子沉默半晌,眾人也都陷入了沉思。
即便幕中女子不說,眾人也明白了她話中的意思。
如果當初做了皇帝的是項羽而不是劉邦,那再無漢朝隻有楚朝。
那歷史將會由楚國史官書寫。
或許這位楚國史官也有實錄精神,但是會說還是項羽適合做皇帝,那劉邦不過一個市井潑皮,如何當此大任?
公元前202年,漢五年。
劉邦冷笑。
勝者為王敗者寇。
如今說這些還有什麽用?
但這女子著實不象話,竟說他陰險自私?
那又如何?
左右如今得了天下的是自己!
若自己是項羽,斷然也不會在烏江邊自刎。
小不忍則亂大謀,他這點都不懂,如果與自己爭天下?
【所以當儒家獲得正統,法家幾乎銷聲匿跡,哪怕不承認,但歷代帝王也不可避免地用到了法家的思想措施,但正統卻是儒家而不是法家,帝王們推崇的也都是儒家思想,稍微一個不好,大臣們就會上書,「陛下,民能載舟亦能覆舟,要寬以待人啊!」在這樣的 情況下,嚴刑厲法而又二世而亡的秦朝統治者自然成了他們的反麵教材,久而久之人們就更加在意秦始皇的錯誤,而不是他的功績了。】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嬴政表情凝重,他如今有兩條完全不同的路。
既然知道日後儒家會變成正統,那他便順著些,以儒治儒,以法治法。
但他還有一種方法,那就是讓儒家徹底消失,讓後世之人永遠不知道曾經還曾有過一個儒家。
若是從前,他或許會有所猶豫,但是現在,他不可能再選擇第二條路。
一步錯,毀的不僅是整個大秦,還有他的千古名聲。
【有時候錯了就是錯了,秦始皇焚書破壞文化這件事情不妨礙他是千古一帝,不妨礙他統一天下、統一度量衡的諸多功績,但是他的這些無人匹敵的功績也無法掩蓋他曾犯下的過錯,有成功有失敗那是人生,有優點也有缺點,那才是人。】
此話雖不假,但是能避免錯誤,他自然不會再犯。
況且,現在全天下的人都盯著他。
嬴政也看出來了,幕中女子其實還算是向著他說話的。
肯定了他的功績,幫他證明後世對自己的評價有失偏頗,雖然也點出了他的錯誤。
此次,也不算虧。
【而李煜燒書這事情同樣是有爭議的,現在有學者認為李煜當時的書籍並沒有被燒毀,而是被帶到了宋廷,因為根據《宋史·世家》記載,宋太宗曾經邀請李煜去參觀崇文院,然後他說「此簡冊多卿之舊物」,雖然不能證明李煜沒有讓人燒書,但是至少證明了這事情並不完全真實,如此說來他還能勉強保全文人稱號。】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李白和杜甫都鬆了一口氣,先時看李清照和趙明誠的那些金石藏書佚失,他們就已是心痛,如今又看李煜也這般,當真是痛上加痛。
「留下來些就好。」杜甫嘆道。
哪怕相當於是被搶了去,至少好東西是被更好地保存了下來。
【李煜寫了這些詞,在後來又被譽為「千古詞帝」,他淒涼悲壯的詞風對詞的發展有產生了巨大的貢獻,他是婉約派的開山祖師,又為豪放派奠定了基礎,沒有他的詞,此後的宋詞恐怕不會如此繁盛。】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而在蜀地,得知曹操如此行徑的人都大罵曹狗奸詐。
然而眼看著如今魏軍聲望愈高,他們的兵力也比不上對方,劉備等人都不由地發愁。
公元852年,大中六年。
黃巢剛剛集結了許多有誌之士同他一起共謀大計。
因為有了先時幕中女子提及他的那首「滿城盡帶黃金甲」之詩,很多人都不請自來,再加上如今朝廷動盪,官員庸碌,他很快就得到了許多人的追隨。
方才他正在威懾幾個懷疑他太過於兇狠的人,然而恰逢這時聽到幕中女子的話他深知自己的這招不行了。
在他看來,成大事者當不拘小節。
那些反抗他的人,殺了就殺了,何懼之有?
可如今……
「諸位莫急。」他有些慌張道,「待女子走後我們再行商議。」
清,雍正年間。
「放肆!」雍正十分惱怒,此女當真活膩了,竟敢說他們的不是。
這些漢人,「一字一言,皆懷詭譎!」
如此一句,又要叫漢族的百姓怨恨朝廷了。
【而焚書這件事情依舊是不可饒恕的,但是這兩次的焚書事件都是有爭議的,上次我們也講過,一般認為秦始皇是燒毀了除醫藥、卜筮、種樹等有實用價值以外的書籍,是為了避免那些儒生借儒學以反抗秦朝。】
【有句話話糙理不算糙,人們都說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這句話我們當然不能全信,但是我們也得承認,這其中的傾向是確定了的,我們還是拿劉邦和項羽來舉例,司馬遷寫《史記》時的實錄精神我們是不用懷疑的,所以對於劉邦和項羽的描寫還是比較客觀的。我們現在看《史記》我們都會說,適合做皇帝的還是劉邦,而他的那些什麽陰險、什麽利己自私都無關痛癢,但是大家想想,如果當初在烏江邊死的是劉邦,那歷史會怎麽寫呢?】
幕中女子沉默半晌,眾人也都陷入了沉思。
即便幕中女子不說,眾人也明白了她話中的意思。
如果當初做了皇帝的是項羽而不是劉邦,那再無漢朝隻有楚朝。
那歷史將會由楚國史官書寫。
或許這位楚國史官也有實錄精神,但是會說還是項羽適合做皇帝,那劉邦不過一個市井潑皮,如何當此大任?
公元前202年,漢五年。
劉邦冷笑。
勝者為王敗者寇。
如今說這些還有什麽用?
但這女子著實不象話,竟說他陰險自私?
那又如何?
左右如今得了天下的是自己!
若自己是項羽,斷然也不會在烏江邊自刎。
小不忍則亂大謀,他這點都不懂,如果與自己爭天下?
【所以當儒家獲得正統,法家幾乎銷聲匿跡,哪怕不承認,但歷代帝王也不可避免地用到了法家的思想措施,但正統卻是儒家而不是法家,帝王們推崇的也都是儒家思想,稍微一個不好,大臣們就會上書,「陛下,民能載舟亦能覆舟,要寬以待人啊!」在這樣的 情況下,嚴刑厲法而又二世而亡的秦朝統治者自然成了他們的反麵教材,久而久之人們就更加在意秦始皇的錯誤,而不是他的功績了。】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嬴政表情凝重,他如今有兩條完全不同的路。
既然知道日後儒家會變成正統,那他便順著些,以儒治儒,以法治法。
但他還有一種方法,那就是讓儒家徹底消失,讓後世之人永遠不知道曾經還曾有過一個儒家。
若是從前,他或許會有所猶豫,但是現在,他不可能再選擇第二條路。
一步錯,毀的不僅是整個大秦,還有他的千古名聲。
【有時候錯了就是錯了,秦始皇焚書破壞文化這件事情不妨礙他是千古一帝,不妨礙他統一天下、統一度量衡的諸多功績,但是他的這些無人匹敵的功績也無法掩蓋他曾犯下的過錯,有成功有失敗那是人生,有優點也有缺點,那才是人。】
此話雖不假,但是能避免錯誤,他自然不會再犯。
況且,現在全天下的人都盯著他。
嬴政也看出來了,幕中女子其實還算是向著他說話的。
肯定了他的功績,幫他證明後世對自己的評價有失偏頗,雖然也點出了他的錯誤。
此次,也不算虧。
【而李煜燒書這事情同樣是有爭議的,現在有學者認為李煜當時的書籍並沒有被燒毀,而是被帶到了宋廷,因為根據《宋史·世家》記載,宋太宗曾經邀請李煜去參觀崇文院,然後他說「此簡冊多卿之舊物」,雖然不能證明李煜沒有讓人燒書,但是至少證明了這事情並不完全真實,如此說來他還能勉強保全文人稱號。】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李白和杜甫都鬆了一口氣,先時看李清照和趙明誠的那些金石藏書佚失,他們就已是心痛,如今又看李煜也這般,當真是痛上加痛。
「留下來些就好。」杜甫嘆道。
哪怕相當於是被搶了去,至少好東西是被更好地保存了下來。
【李煜寫了這些詞,在後來又被譽為「千古詞帝」,他淒涼悲壯的詞風對詞的發展有產生了巨大的貢獻,他是婉約派的開山祖師,又為豪放派奠定了基礎,沒有他的詞,此後的宋詞恐怕不會如此繁盛。】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