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頁
開局盤點悲情文人[歷史] 作者:蒙娜麗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或者說是自己寫的此類詩文太多,才叫這後世之人誤會了嗎?
【雖然憂心國家,辛棄疾該享的樂子還是沒少的,我個人覺得除卻他本身比較風流,這裏麵可能也有苦中作樂的意思,還有就是他四處奔波沒辦法穩定下來,導致了他有流連花叢的契機。】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辛棄疾本就不是一個喜歡自怨自艾的人,若不是此事太過於艱難,他也不會為此那般煩憂。
如陶淵明、如李白、如蘇軾,他們這些人都可以用樂觀豁達來形容,但是也是因為有煩憂才會有相應的樂觀與豁達。
人生在世,誰沒點苦惱,若還不苦中作樂,那日子便更加難過了。
【在這個臨安司農寺辛棄疾也沒能待多久,公元1172年,幹道八年,他調任滁州知州,在這裏他寫了一首《木蘭花慢·滁州送範倅》,借送自己的同事赴京,表達自己的萬千愁緒。】
【其實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受,每次公司有同事要離開的時候,否管你跟對方關係好還是一般,他要走了你就覺得看他哪哪都順眼了,希望對方離開公司後能有一個錦繡前程又怕對方的前程過於錦繡,哈哈,開個玩笑,總之就是離別總是能讓人的心中產生一種不算美妙的情緒,而此處辛棄疾顯然和這個範倅的關係是還不錯的,那就更不舍了。】
幕中女子每次說笑,臉上的表情都會有些許的緊張,而後立馬解釋清楚,似乎生怕他人誤會什麽似的。
但她說的這話很真實,他們或許能看到他人飛黃騰達,可若是飛黃騰達的人是曾與自己患難與共的人他們會高興,同時也會失落,為自己的無能而難受。
這不就是人性嗎?隻要他們無害人之心,這樣的想法也不必藏,誰不是如此的呢?
而那些真正裝作毫不在意卻內心險惡的人才真正可怕呢。
【這個倅是副職的意思,範倅就是辛棄疾的副職,滁州通判範昂,自己的下屬能得到重用,其實正常來講辛棄疾是會感到驕傲的,此處應該也是這樣,他希望範昂可以發揮自己的才能得到重用。】
辛棄疾當然是希望範昂可以得到重用的,難不成他還會嫉妒範昂不成?
隻是範昂去到臨安,前途就能一片大好嗎,這恐怕不盡然吧。
看不出他這詞中之意嗎?
那時候他就看出來了,有多少人能在那些人的眼下幹淨地平步青雲?
若官家能清醒些還好,隻是可惜……
辛棄疾他原以為換了帝王,大宋就會好起來的。
可能真如幕中女子所言,大宋的皇帝都不怎麽行吧。
而這些話,即便是他這樣的人也無法於人前言,隻能在心中說說罷了。
【「老來情味減,對別酒,怯流年。」開頭便直抒胸臆,感嘆光陰易逝,老來一詞就已經能表達他這樣的心情的,因為這時候辛棄疾其實才三十三歲,怎麽也算不得老。然而他說他已經感受到了衰老,以前的那些情趣也已經淡去了,甚至麵對臨別酒時更加害怕歲月的流逝。】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若是人人都能在年輕時候知道時間的重要,那便就更能成事了。
蘇軾默了默,不過有時候就算知道時光易逝也沒什麽用。
像辛棄疾,聽幕中女子的意思,他終日為收復北方而煩憂,也知時間可貴,可他似乎什麽也沒能做得成,這才是真正充滿遺憾的人生。
【他為何會「怯流年」呢?我個人認為他對自己的年歲增長可能還沒有那麽深的感觸,更多的是害怕時不待我,害怕自己還沒做什麽,國家收復的那一日連影子都看不到,而自己就已經要老了。】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那時的自己尚且害怕時不待我,如今呢?
辛棄疾想了想,自己現如今距離三十三歲又已經過去了差不多十年。
時間還能等著他嗎?
已經不能了啊!
【「況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圓。」「我」掐指一算,中秋要來了,圓月卻不照團圓,「無情水都不管,共西風、隻管送歸船。」這些無情的流水都不管的,他隻管與西風一起將船隻送迴。無情的水以表示辛棄疾對友人的不舍。】
豈止水無情?
那些沒有心,從不思念北方的茍安一派那不是更無情嗎?
若他們有血有肉,現如今自己就應該在戰場廝殺,而不是在此處偷閑。
【「秋晚蓴鱸江上,夜深兒女燈前。」願你能在這秋天早點渡江吃上蓴菜鱸魚、夜深後與兒女在燈下團聚,蓴鱸不用說,張季鷹的典故,典故不用新,好用就行。】
以往許多典故他們都耳熟能詳,也能運用自如,張季鷹的這典故也是許多人常用的,但是如果沒有巨幕的出現,他們都還沒意識到這個典故真就被那麽頻繁使用。
可是他們卻已經不能再運用新的典故了。
有時做一句詩,十個人能解釋出五六種大相逕庭的意思。
若再多些典故,隻怕是根本懂不了其中含義了,得到的隻能是爭論不休。1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賢。」趁著歸途的征衫還沒有換,正好去見官家,如今朝廷正在招攬人才。「想夜半承明,留教視草,卻遣籌邊。」承明殿是漢代未央宮的一個宮殿,這裏應該就是泛指帝王的宮殿。】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雖然憂心國家,辛棄疾該享的樂子還是沒少的,我個人覺得除卻他本身比較風流,這裏麵可能也有苦中作樂的意思,還有就是他四處奔波沒辦法穩定下來,導致了他有流連花叢的契機。】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辛棄疾本就不是一個喜歡自怨自艾的人,若不是此事太過於艱難,他也不會為此那般煩憂。
如陶淵明、如李白、如蘇軾,他們這些人都可以用樂觀豁達來形容,但是也是因為有煩憂才會有相應的樂觀與豁達。
人生在世,誰沒點苦惱,若還不苦中作樂,那日子便更加難過了。
【在這個臨安司農寺辛棄疾也沒能待多久,公元1172年,幹道八年,他調任滁州知州,在這裏他寫了一首《木蘭花慢·滁州送範倅》,借送自己的同事赴京,表達自己的萬千愁緒。】
【其實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受,每次公司有同事要離開的時候,否管你跟對方關係好還是一般,他要走了你就覺得看他哪哪都順眼了,希望對方離開公司後能有一個錦繡前程又怕對方的前程過於錦繡,哈哈,開個玩笑,總之就是離別總是能讓人的心中產生一種不算美妙的情緒,而此處辛棄疾顯然和這個範倅的關係是還不錯的,那就更不舍了。】
幕中女子每次說笑,臉上的表情都會有些許的緊張,而後立馬解釋清楚,似乎生怕他人誤會什麽似的。
但她說的這話很真實,他們或許能看到他人飛黃騰達,可若是飛黃騰達的人是曾與自己患難與共的人他們會高興,同時也會失落,為自己的無能而難受。
這不就是人性嗎?隻要他們無害人之心,這樣的想法也不必藏,誰不是如此的呢?
而那些真正裝作毫不在意卻內心險惡的人才真正可怕呢。
【這個倅是副職的意思,範倅就是辛棄疾的副職,滁州通判範昂,自己的下屬能得到重用,其實正常來講辛棄疾是會感到驕傲的,此處應該也是這樣,他希望範昂可以發揮自己的才能得到重用。】
辛棄疾當然是希望範昂可以得到重用的,難不成他還會嫉妒範昂不成?
隻是範昂去到臨安,前途就能一片大好嗎,這恐怕不盡然吧。
看不出他這詞中之意嗎?
那時候他就看出來了,有多少人能在那些人的眼下幹淨地平步青雲?
若官家能清醒些還好,隻是可惜……
辛棄疾他原以為換了帝王,大宋就會好起來的。
可能真如幕中女子所言,大宋的皇帝都不怎麽行吧。
而這些話,即便是他這樣的人也無法於人前言,隻能在心中說說罷了。
【「老來情味減,對別酒,怯流年。」開頭便直抒胸臆,感嘆光陰易逝,老來一詞就已經能表達他這樣的心情的,因為這時候辛棄疾其實才三十三歲,怎麽也算不得老。然而他說他已經感受到了衰老,以前的那些情趣也已經淡去了,甚至麵對臨別酒時更加害怕歲月的流逝。】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若是人人都能在年輕時候知道時間的重要,那便就更能成事了。
蘇軾默了默,不過有時候就算知道時光易逝也沒什麽用。
像辛棄疾,聽幕中女子的意思,他終日為收復北方而煩憂,也知時間可貴,可他似乎什麽也沒能做得成,這才是真正充滿遺憾的人生。
【他為何會「怯流年」呢?我個人認為他對自己的年歲增長可能還沒有那麽深的感觸,更多的是害怕時不待我,害怕自己還沒做什麽,國家收復的那一日連影子都看不到,而自己就已經要老了。】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那時的自己尚且害怕時不待我,如今呢?
辛棄疾想了想,自己現如今距離三十三歲又已經過去了差不多十年。
時間還能等著他嗎?
已經不能了啊!
【「況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圓。」「我」掐指一算,中秋要來了,圓月卻不照團圓,「無情水都不管,共西風、隻管送歸船。」這些無情的流水都不管的,他隻管與西風一起將船隻送迴。無情的水以表示辛棄疾對友人的不舍。】
豈止水無情?
那些沒有心,從不思念北方的茍安一派那不是更無情嗎?
若他們有血有肉,現如今自己就應該在戰場廝殺,而不是在此處偷閑。
【「秋晚蓴鱸江上,夜深兒女燈前。」願你能在這秋天早點渡江吃上蓴菜鱸魚、夜深後與兒女在燈下團聚,蓴鱸不用說,張季鷹的典故,典故不用新,好用就行。】
以往許多典故他們都耳熟能詳,也能運用自如,張季鷹的這典故也是許多人常用的,但是如果沒有巨幕的出現,他們都還沒意識到這個典故真就被那麽頻繁使用。
可是他們卻已經不能再運用新的典故了。
有時做一句詩,十個人能解釋出五六種大相逕庭的意思。
若再多些典故,隻怕是根本懂不了其中含義了,得到的隻能是爭論不休。1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賢。」趁著歸途的征衫還沒有換,正好去見官家,如今朝廷正在招攬人才。「想夜半承明,留教視草,卻遣籌邊。」承明殿是漢代未央宮的一個宮殿,這裏應該就是泛指帝王的宮殿。】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