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頁
開局盤點悲情文人[歷史] 作者:蒙娜麗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然而下一刻,女子便給他們潑了一頭涼水。
【長生不死是不存在的,所以以他們的年歲不可能成為在當世實現統一世界的目標,他們隻要做到了麵對侵略有精銳的士兵打迴去,在晚年時做到不被權力迷花了眼,保持自己的初心就已經很好了。】
初心?
他們的初心是什麽?
是國富民強嗎?還是其他的什麽?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李隆基的心緩緩往下一點一點墜落。
他是被權力迷花了眼嗎?
如今,各戎府捷報頻頻報到朝廷,既是打了勝仗,難道付出點財力使國更強有何不妥?
【扯得有點遠了,這三位帝王好戰但也善戰,雖然後期做得不是很好,但都比唐玄宗好。】
【杜甫在另一首同類型的詩《遣懷》當中有這樣的描寫,「先帝正好武……獻捷不雲輸……」】
看到此詩句,還未待女子說話,李隆基的心已是涼了半截。
「獻捷不雲輸?」
竟敢謊報軍功,這些人怎麽敢的,誰給他們的膽子!
【這裏的先帝就是指的李隆基,是說他好戰的意思。】
【那個時候四海昇平,至少在表麵上來看,唐朝還很繁榮,「猛將收西域,長戟破林胡。」英勇的戰士們收復了西域,張守璉、安祿山等人戰勝了契丹,「百萬攻一城,獻捷不雲輸。」他們用百萬士兵打一座城,隻報捷報而不說敗績,「組練棄如泥,尺土負百夫。」把士兵看成泥土,為了得到一點點的地盤甚至不惜犧牲許多士兵的性命,「拓境功未已,元和辭大爐。」開拓邊疆沒有成功卻引得天下大亂。】
【當時唐玄宗設立十大節度使,就是為了開疆擴土,可能是因為前期運用人才的成功讓李隆基飄了,也有可能是朝中奸臣欺上瞞下,總之唐玄宗就是很相信這些人,導致了後來的外重內輕,就是說地方擁兵自重,而他自己身邊的禁軍隻剩下了十二萬。】
【這也是導致安史之亂的原因。】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李世民又嫌棄了。
這兵權自然要握在自己的手中,怎麽能給地方呢?
那不是等著人反?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李隆基當然也知道這事情的風險。
但是正如女子所言麵對侵擾,他自然是要打迴去的。
自從太宗之後,邊疆幾乎沒有安寧過,更重要的是這些胡人都是些流氓,時常燒殺劫掠後就跑。
他想開疆擴土自然也並不都是為了自己的功績,也想以此永絕後患。
至於兵權交到節度使的手中,還不是為了減輕財政負擔。
他難道不知道坐吃山空的道理?現雖國庫充盈,但也不能白白養如此多的士兵。
本來一切都在他的預料之中,可誰能想到這些人膽子竟這麽大,居然敢欺上瞞下謊報軍情呢?
李隆基忽地想起之前女子講荔枝時說的謊報軍情之事,原來如此。
【杜甫三人在這個地方聊沒聊這些事情不知道,畢竟這是他的迴憶之詩,但是即便聊了,可能當時也沒有那麽地深刻。】
【這個時候杜甫不太應該知道謊報軍情的事情,如果他們都知道了,這幾位寫幾首詩,那可能當時早就傳開了,但或許是聽到些風聲,不過根本不知可不可信,所以隨意聊了聊。】
【因為杜甫在這個時候對於唐王朝還並沒有完全的失望,在公元747年,天寶六載,唐玄宗舉行製科考試,就是我們之前說過的隻要有一技之長的人才都可以去,杜甫就去了。】
杜甫剛出了梁園不久。
他確實不知道謊報軍情之事。
但是節度使之事他們卻都是知道的,邊疆囤兵如此,遲早會出問題啊。
而且此女所言不假,聖上好戰,這亦是事實,邊疆戰事不斷,這也做不得假。
然,正如李十二白所言。
「乃知兵者是兇器,聖人不得已而用之。1」
【說明他這時候還是很相信這個表麵如日中天的大唐的。】
【不過在那之前,他還和李白有一次見麵,這也是他們兩人的最後一次見麵了。】
1乃知兵者是兇器,聖人不得已而用之。——《戰城南》
第49章
杜甫(小修)
【公元745年,杜甫和李白重逢。兩人一同出遊、一同喝酒賦詩,一同求仙問道,一同拜訪老友。】
【兩人那時的友情如何我們已經無法想像,但那樣的相遇對於我們這些喜歡他們作品的人來說是一種難以言明的浪漫,仿佛是兩種不同類型詩歌的邂逅。】
【但他們還有各自的路要走,臨行前,李白送了杜甫一首詩《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台。」 前麵寫他們兩人才醉別不過幾日,就又在魯郡相逢,「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但是現在又要分開了,什麽時候才能再一起喝酒呢?】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泗水秋波搖盪,水中倒影出遠處的徂徠,馬上就要分開了,再喝一杯吧!】
【此處雖未直接寫出不舍,但一句「重有金樽開?」已經說明了一切,然而麵對離別他們也不必太過傷感,「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酣暢淋漓地飲盡杯中酒便好了。】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長生不死是不存在的,所以以他們的年歲不可能成為在當世實現統一世界的目標,他們隻要做到了麵對侵略有精銳的士兵打迴去,在晚年時做到不被權力迷花了眼,保持自己的初心就已經很好了。】
初心?
他們的初心是什麽?
是國富民強嗎?還是其他的什麽?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李隆基的心緩緩往下一點一點墜落。
他是被權力迷花了眼嗎?
如今,各戎府捷報頻頻報到朝廷,既是打了勝仗,難道付出點財力使國更強有何不妥?
【扯得有點遠了,這三位帝王好戰但也善戰,雖然後期做得不是很好,但都比唐玄宗好。】
【杜甫在另一首同類型的詩《遣懷》當中有這樣的描寫,「先帝正好武……獻捷不雲輸……」】
看到此詩句,還未待女子說話,李隆基的心已是涼了半截。
「獻捷不雲輸?」
竟敢謊報軍功,這些人怎麽敢的,誰給他們的膽子!
【這裏的先帝就是指的李隆基,是說他好戰的意思。】
【那個時候四海昇平,至少在表麵上來看,唐朝還很繁榮,「猛將收西域,長戟破林胡。」英勇的戰士們收復了西域,張守璉、安祿山等人戰勝了契丹,「百萬攻一城,獻捷不雲輸。」他們用百萬士兵打一座城,隻報捷報而不說敗績,「組練棄如泥,尺土負百夫。」把士兵看成泥土,為了得到一點點的地盤甚至不惜犧牲許多士兵的性命,「拓境功未已,元和辭大爐。」開拓邊疆沒有成功卻引得天下大亂。】
【當時唐玄宗設立十大節度使,就是為了開疆擴土,可能是因為前期運用人才的成功讓李隆基飄了,也有可能是朝中奸臣欺上瞞下,總之唐玄宗就是很相信這些人,導致了後來的外重內輕,就是說地方擁兵自重,而他自己身邊的禁軍隻剩下了十二萬。】
【這也是導致安史之亂的原因。】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李世民又嫌棄了。
這兵權自然要握在自己的手中,怎麽能給地方呢?
那不是等著人反?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李隆基當然也知道這事情的風險。
但是正如女子所言麵對侵擾,他自然是要打迴去的。
自從太宗之後,邊疆幾乎沒有安寧過,更重要的是這些胡人都是些流氓,時常燒殺劫掠後就跑。
他想開疆擴土自然也並不都是為了自己的功績,也想以此永絕後患。
至於兵權交到節度使的手中,還不是為了減輕財政負擔。
他難道不知道坐吃山空的道理?現雖國庫充盈,但也不能白白養如此多的士兵。
本來一切都在他的預料之中,可誰能想到這些人膽子竟這麽大,居然敢欺上瞞下謊報軍情呢?
李隆基忽地想起之前女子講荔枝時說的謊報軍情之事,原來如此。
【杜甫三人在這個地方聊沒聊這些事情不知道,畢竟這是他的迴憶之詩,但是即便聊了,可能當時也沒有那麽地深刻。】
【這個時候杜甫不太應該知道謊報軍情的事情,如果他們都知道了,這幾位寫幾首詩,那可能當時早就傳開了,但或許是聽到些風聲,不過根本不知可不可信,所以隨意聊了聊。】
【因為杜甫在這個時候對於唐王朝還並沒有完全的失望,在公元747年,天寶六載,唐玄宗舉行製科考試,就是我們之前說過的隻要有一技之長的人才都可以去,杜甫就去了。】
杜甫剛出了梁園不久。
他確實不知道謊報軍情之事。
但是節度使之事他們卻都是知道的,邊疆囤兵如此,遲早會出問題啊。
而且此女所言不假,聖上好戰,這亦是事實,邊疆戰事不斷,這也做不得假。
然,正如李十二白所言。
「乃知兵者是兇器,聖人不得已而用之。1」
【說明他這時候還是很相信這個表麵如日中天的大唐的。】
【不過在那之前,他還和李白有一次見麵,這也是他們兩人的最後一次見麵了。】
1乃知兵者是兇器,聖人不得已而用之。——《戰城南》
第49章
杜甫(小修)
【公元745年,杜甫和李白重逢。兩人一同出遊、一同喝酒賦詩,一同求仙問道,一同拜訪老友。】
【兩人那時的友情如何我們已經無法想像,但那樣的相遇對於我們這些喜歡他們作品的人來說是一種難以言明的浪漫,仿佛是兩種不同類型詩歌的邂逅。】
【但他們還有各自的路要走,臨行前,李白送了杜甫一首詩《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台。」 前麵寫他們兩人才醉別不過幾日,就又在魯郡相逢,「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但是現在又要分開了,什麽時候才能再一起喝酒呢?】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泗水秋波搖盪,水中倒影出遠處的徂徠,馬上就要分開了,再喝一杯吧!】
【此處雖未直接寫出不舍,但一句「重有金樽開?」已經說明了一切,然而麵對離別他們也不必太過傷感,「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酣暢淋漓地飲盡杯中酒便好了。】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