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頁
開局盤點悲情文人[歷史] 作者:蒙娜麗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他就不明白了,自己的才能後世之人都看得明明白白,為何聖上不懂?
沒能重用他,那一定是聖上的損失,是大唐的損失!
【天寶三載四月,那時候李白被唐玄宗賜金放還,關於原因也是有爭議的,不管是因為得罪了權貴,還是其他的什麽原因,總之李白的「奮其智能,願為輔弼。」的拜相理想是沒有實現的,所以這時的李白應該挺失意。】
提到這話李白想起了曾經的自己,那時候他年輕氣盛才二十多歲。
夢想便是能功成名就而後退隱江湖。
當初被聖上召見時,他原以為自己的理想就要實現了。
結果呢?
李白搖了搖頭,提著酒壺繼續往前去了。
【兩人同遊梁宋,秋天時還遇見了高適。這個時候的高適跟杜甫的情況差不了多少,考試落第,而後漫遊。】
【三個大齡失業男中年就這麽相遇了,都是愛酒之人,少不得一起喝喝酒,聊聊天。】
大齡失業男中年?
高適無言,這稱唿怎麽那麽怪?
這麽說起來,他越發覺得和李白、杜甫二人的碰麵是他不可多得的經歷。
如今他二人名聲更盛,而自己也因為他們屢被提及,這或許對自己來說很有幫助。
其實不用猜,最近與他接觸的人比之之前對他的態度就好了許多。
高適並不覺得自己沾了旁人的光,成大事者不拘小節,凡事自己問心無愧便好,這時得了他二人的好,之後若自己成事,自然不會忘了他二人的恩。
【後來,杜甫在迴憶當時的場景時寫過一首詩《昔遊》,由此看,我們的杜甫還是一個很懷舊的人,很多關於他年輕時候的經歷我們都是從他日後的迴憶當中了解到的。】
【「昔者與高李,晚登單父台。」三人一同在傍晚登上單父台,「寒蕪際碣石,萬裏風雲來。」碣石山邊一片荒蕪,他們一起賞風雲,一起觀山景。】
【在看景的同時,他們還談到了唐玄宗好大喜功的事情。「是時倉廩實,洞達寰區開。……吳門轉粟帛,泛海陵蓬萊。」】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李世民眉頭緊緊鎖著。
他在想,如果是自己的話,在那樣的情況下會如何行事。
想要平定邊疆想要擴大疆土,在他看來並沒有什麽錯,尤其是在那樣的盛世之下。
國庫有銀兩,這樣的事情有何理由不做?
然,這李隆基本事不足,估計是戰略不對,加之後期昏聵所以弄巧成拙,若叫他去,這「滅胡」不是輕而易舉?
隻可惜如今大唐方興,還不能如此勞民傷財。
【說到好大喜功,很多帝王都有這樣的毛病,國家稍微有點錢了就想著實現更大的抱負,但是有時是為了麵子、名聲,很多時候打仗就會增加賦稅徭役,從而變成「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局麵。】
【但這事情也不能很簡單地去評價,並不是所有的戰爭都要怪在統治者的身上。】
【像秦始皇嬴政、漢武帝劉徹、唐太宗李世民,這三位都是稱得上千古一帝的帝王。】
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千古一帝,此女又一次提到了這個詞。
看來後世對自己的評價並不算太低。
但是這次顯然又是要說他的不是。
公元前113年,漢元鼎四年。
千古一帝。
先時說到這稱唿時,劉徹還覺得有些霸氣,沒曾想自己在後世眼中也是這樣的人物。
不過他隻略一想就想通了,自己如今這大漢如此昌盛,也擔得起。
但他有點想知道那唐太宗李世民的功績,能擁有那樣的大唐,不是一般人可以的吧?
說不定清楚之後自己也能效其一二,從而超越他。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李世民的目光也被那四個字給吸引了,甚至忽略了「唐太宗」的稱唿,如此說來,自己還是要勝過李隆基的。
他很清楚,李隆基的開元盛世絕不可能是他一個人就能做到的,他的前麵定還有其他李唐帝王的努力。
隻是那李旦、李治都不知是誰,按時間推算,若是能知道他們的父親是誰應當就知道該著重培養誰了。
這對於他而言是好事,可對於他想培養的人來看卻是個挑戰。
被寄予厚望的太子不是那麽好當的。
為了防止女子說到時他沒什麽準備,心中已經開始盤算該如何嚴格要求下一代帝王了。
即便他自己還未登基。
【但這三人都是好戰之人,秦始皇因為好戰而統一了全國,漢武帝因為好戰使得漢朝疆土比開國初期擴大了整整一倍,而唐太宗因為好戰奠定了唐朝後來繁榮百年的基礎。】
【然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三位在當政後期都在不同程度上因為好戰而使得百姓叫苦,若是他們長生不死,這戰爭可能就會一直持續下去,直到被徹底打敗,或者統一世界。】
統一世界。
這個詞語悄然在所有統治者的心裏開了花。
沒有哪個帝王不想統一世界,他們也並非沒有想過,隻是覺得距離這一天的到來還很久遠。
所以未曾真正思量。
也不知為何,聽到女子此言,他們又覺得仿佛這事情是有可能發生的。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沒能重用他,那一定是聖上的損失,是大唐的損失!
【天寶三載四月,那時候李白被唐玄宗賜金放還,關於原因也是有爭議的,不管是因為得罪了權貴,還是其他的什麽原因,總之李白的「奮其智能,願為輔弼。」的拜相理想是沒有實現的,所以這時的李白應該挺失意。】
提到這話李白想起了曾經的自己,那時候他年輕氣盛才二十多歲。
夢想便是能功成名就而後退隱江湖。
當初被聖上召見時,他原以為自己的理想就要實現了。
結果呢?
李白搖了搖頭,提著酒壺繼續往前去了。
【兩人同遊梁宋,秋天時還遇見了高適。這個時候的高適跟杜甫的情況差不了多少,考試落第,而後漫遊。】
【三個大齡失業男中年就這麽相遇了,都是愛酒之人,少不得一起喝喝酒,聊聊天。】
大齡失業男中年?
高適無言,這稱唿怎麽那麽怪?
這麽說起來,他越發覺得和李白、杜甫二人的碰麵是他不可多得的經歷。
如今他二人名聲更盛,而自己也因為他們屢被提及,這或許對自己來說很有幫助。
其實不用猜,最近與他接觸的人比之之前對他的態度就好了許多。
高適並不覺得自己沾了旁人的光,成大事者不拘小節,凡事自己問心無愧便好,這時得了他二人的好,之後若自己成事,自然不會忘了他二人的恩。
【後來,杜甫在迴憶當時的場景時寫過一首詩《昔遊》,由此看,我們的杜甫還是一個很懷舊的人,很多關於他年輕時候的經歷我們都是從他日後的迴憶當中了解到的。】
【「昔者與高李,晚登單父台。」三人一同在傍晚登上單父台,「寒蕪際碣石,萬裏風雲來。」碣石山邊一片荒蕪,他們一起賞風雲,一起觀山景。】
【在看景的同時,他們還談到了唐玄宗好大喜功的事情。「是時倉廩實,洞達寰區開。……吳門轉粟帛,泛海陵蓬萊。」】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李世民眉頭緊緊鎖著。
他在想,如果是自己的話,在那樣的情況下會如何行事。
想要平定邊疆想要擴大疆土,在他看來並沒有什麽錯,尤其是在那樣的盛世之下。
國庫有銀兩,這樣的事情有何理由不做?
然,這李隆基本事不足,估計是戰略不對,加之後期昏聵所以弄巧成拙,若叫他去,這「滅胡」不是輕而易舉?
隻可惜如今大唐方興,還不能如此勞民傷財。
【說到好大喜功,很多帝王都有這樣的毛病,國家稍微有點錢了就想著實現更大的抱負,但是有時是為了麵子、名聲,很多時候打仗就會增加賦稅徭役,從而變成「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局麵。】
【但這事情也不能很簡單地去評價,並不是所有的戰爭都要怪在統治者的身上。】
【像秦始皇嬴政、漢武帝劉徹、唐太宗李世民,這三位都是稱得上千古一帝的帝王。】
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千古一帝,此女又一次提到了這個詞。
看來後世對自己的評價並不算太低。
但是這次顯然又是要說他的不是。
公元前113年,漢元鼎四年。
千古一帝。
先時說到這稱唿時,劉徹還覺得有些霸氣,沒曾想自己在後世眼中也是這樣的人物。
不過他隻略一想就想通了,自己如今這大漢如此昌盛,也擔得起。
但他有點想知道那唐太宗李世民的功績,能擁有那樣的大唐,不是一般人可以的吧?
說不定清楚之後自己也能效其一二,從而超越他。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李世民的目光也被那四個字給吸引了,甚至忽略了「唐太宗」的稱唿,如此說來,自己還是要勝過李隆基的。
他很清楚,李隆基的開元盛世絕不可能是他一個人就能做到的,他的前麵定還有其他李唐帝王的努力。
隻是那李旦、李治都不知是誰,按時間推算,若是能知道他們的父親是誰應當就知道該著重培養誰了。
這對於他而言是好事,可對於他想培養的人來看卻是個挑戰。
被寄予厚望的太子不是那麽好當的。
為了防止女子說到時他沒什麽準備,心中已經開始盤算該如何嚴格要求下一代帝王了。
即便他自己還未登基。
【但這三人都是好戰之人,秦始皇因為好戰而統一了全國,漢武帝因為好戰使得漢朝疆土比開國初期擴大了整整一倍,而唐太宗因為好戰奠定了唐朝後來繁榮百年的基礎。】
【然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三位在當政後期都在不同程度上因為好戰而使得百姓叫苦,若是他們長生不死,這戰爭可能就會一直持續下去,直到被徹底打敗,或者統一世界。】
統一世界。
這個詞語悄然在所有統治者的心裏開了花。
沒有哪個帝王不想統一世界,他們也並非沒有想過,隻是覺得距離這一天的到來還很久遠。
所以未曾真正思量。
也不知為何,聽到女子此言,他們又覺得仿佛這事情是有可能發生的。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