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頁
開局盤點悲情文人[歷史] 作者:蒙娜麗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為父未曾去過,不過想來好也是好,不好也是好。」
心中若想著自由時光,如何會不好?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李白這些年走過名川大山,現如今想起來大好河山皆我懷,還有何不滿?
至少自己曾在天子近前事過,雖結果不如人意,但到底試過一場。
罷了,躊躇哀嘆,不如憤而起行。
思及此也不等巨幕停歇,收了行李,接一壺酒便往齊州而去。
【但他說是事事如往昔,可萬事萬物皆有變,有的不過是物是人非罷了。這裏寓意的不僅是錢溪這個地方,更多的還是東晉整個朝廷的物是人非。根據我們前麵講過的當時的社會環境大家就能想像,其實那個年代是很亂的,他比之紛亂的春秋戰國時期,比之三國時期還要亂得多。】
公元前317年,楚懷王十二年。
眾人皆以為奇。
此女先時說過,他們這個時代被稱之為戰國。
這裏每年都會發生各種戰爭,朝不保夕那是常有的事情,竟還會有比他們這時更亂的時代。
老天爺啊,太可憐了吧!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眾人也都不敢相信。
那是何等的人間煉獄啊!
饒是久經沙場的曹操也忍不住地蹙了蹙眉。
竟真有那樣的時代?
若自己的魏能延續下去當是能避免吧?
想到此處,他便對地牢中的司馬懿更恨了幾分。
要不是當初自己也曾受過司馬家的照拂,劉備與孫權又虎視眈眈,而各世家大族又盯著,他一定滅了司馬家滿門,一個不留!
公元前113年,漢元鼎四年。
劉徹很快明白了這其中原由。
就是女子此前說的五胡亂華。
該死的匈奴人!
到了宋朝時,也是邊境戰事問題。
他劉徹既要讓這大漢江山延續下去,也要徹底打敗那些異族人!
他要收復北方,讓整個中原能永享安寧!
他要後世永遠記住,這是他劉徹的功勞!
上次與衛青詳談一番後,他們已經有了初步規劃。
沒有人就培養人!
他大漢四千萬人難道還收復不了北方嗎?
【如果有人覺得那個時代好像很安寧,那可能有一半都是陶淵明的功勞。】
東晉。
陶淵明一怔,怎麽像是說他蒙蔽後人?
世道艱辛,總不該所有人都跟著苦。
【但他寫的除卻他自己真是經歷的,那就是他積極幻想,比如我們都知道的《桃花源記》。】
【《桃花源記》晚點再細說,他在這錢溪感嘆一番後就開始描寫風景了。】
【「微雨洗高林,清飆矯雲翮。」微雨就是細雨,古往今來,描寫微雨的詩句不勝枚舉,但大多與薄霧一同出現,就像是這樣一幅場景。】
女子說著巨幕中就出現了一幅山景,山林裏樹木鬱鬱蔥蔥,依稀能看到細細的雨絲,透過細雨往前不過幾丈,便已看不清前路,都被薄霧給遮擋了。
744年,天寶三載。
輞川別業。
王維瞧著那巨幕,整個人都仿佛沉浸其中。
若論起好景,還是山中的最妙。
【陶詩以自然著稱,金末文學家元好問在《論詩》中這樣評價陶淵明的詩句,「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
東晉。
顏延之握著酒杯的手一頓。
他原先隻覺陶淵明詩中的感情充沛與旁人有所不同,但是其詩遣詞造句是他所無法欣賞的。
不止是他,當世之人但凡是讀了陶詩的想必也沒有大肆讚揚的。
沒想到他在後世評價如此高。
重點是,顏延之覺得此評價說得十分正確。
許多詩讀著讀著都有些膩,可陶淵明的詩雖覺有不足可很有新意,原以為是當世此類詩作太少,如今看來似乎是他學問太淺了。
【雖然都說陶淵明的詩是從胸中自然流露出來的,寫的不是詩,都是感情都是生活,但是咱們一看此詩句中的「洗」字,用得絕妙。】
【就這一個字,我們就能想到當時的場景,能推測陶淵明的心情。】
【他在官場之中身心俱疲,隻有在看到這樣的美麗的自然風景時,心情才是放鬆的,就像是被沾染了塵土的樹木被一夜細雨洗得隻剩下了清新。】
【這個字的絕妙程度幾乎可以和賈島的「僧敲月下門」的「敲」和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相媲美了。】
809年,元和四年。
賈島剛剛還俗,先時聽女子說起自己的詩句仿佛不大讚同的樣子,他還氣餒了幾日。
原以為自己的詩句入不了後世的眼,卻沒想到此女竟在此時又提起了。
「僧敲月下門……」他低低念叨著,覺得此句甚妙。
自己能寫出這樣的詩句,足以,隻是不知這前後是何詩句,若聯繫得好,當是妙篇了。
【大家應該都知道「推敲」一詞,這個詞語的意思就是寫作時反覆地琢磨思考,而此 典故就是來自賈島。】
【據說是賈島卻找朋友寫了一首詩《題李凝幽居》,其中有一句是「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他當時寫了,就覺得還不錯,可是到了第二天迴家的時候,在路上靈光一現,感覺好像「敲」似乎更妙,但「推」好像也挺好,他就推敲推敲那個糾結啊!他做著那又推又敲的動作跟中邪似的。】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心中若想著自由時光,如何會不好?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李白這些年走過名川大山,現如今想起來大好河山皆我懷,還有何不滿?
至少自己曾在天子近前事過,雖結果不如人意,但到底試過一場。
罷了,躊躇哀嘆,不如憤而起行。
思及此也不等巨幕停歇,收了行李,接一壺酒便往齊州而去。
【但他說是事事如往昔,可萬事萬物皆有變,有的不過是物是人非罷了。這裏寓意的不僅是錢溪這個地方,更多的還是東晉整個朝廷的物是人非。根據我們前麵講過的當時的社會環境大家就能想像,其實那個年代是很亂的,他比之紛亂的春秋戰國時期,比之三國時期還要亂得多。】
公元前317年,楚懷王十二年。
眾人皆以為奇。
此女先時說過,他們這個時代被稱之為戰國。
這裏每年都會發生各種戰爭,朝不保夕那是常有的事情,竟還會有比他們這時更亂的時代。
老天爺啊,太可憐了吧!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眾人也都不敢相信。
那是何等的人間煉獄啊!
饒是久經沙場的曹操也忍不住地蹙了蹙眉。
竟真有那樣的時代?
若自己的魏能延續下去當是能避免吧?
想到此處,他便對地牢中的司馬懿更恨了幾分。
要不是當初自己也曾受過司馬家的照拂,劉備與孫權又虎視眈眈,而各世家大族又盯著,他一定滅了司馬家滿門,一個不留!
公元前113年,漢元鼎四年。
劉徹很快明白了這其中原由。
就是女子此前說的五胡亂華。
該死的匈奴人!
到了宋朝時,也是邊境戰事問題。
他劉徹既要讓這大漢江山延續下去,也要徹底打敗那些異族人!
他要收復北方,讓整個中原能永享安寧!
他要後世永遠記住,這是他劉徹的功勞!
上次與衛青詳談一番後,他們已經有了初步規劃。
沒有人就培養人!
他大漢四千萬人難道還收復不了北方嗎?
【如果有人覺得那個時代好像很安寧,那可能有一半都是陶淵明的功勞。】
東晉。
陶淵明一怔,怎麽像是說他蒙蔽後人?
世道艱辛,總不該所有人都跟著苦。
【但他寫的除卻他自己真是經歷的,那就是他積極幻想,比如我們都知道的《桃花源記》。】
【《桃花源記》晚點再細說,他在這錢溪感嘆一番後就開始描寫風景了。】
【「微雨洗高林,清飆矯雲翮。」微雨就是細雨,古往今來,描寫微雨的詩句不勝枚舉,但大多與薄霧一同出現,就像是這樣一幅場景。】
女子說著巨幕中就出現了一幅山景,山林裏樹木鬱鬱蔥蔥,依稀能看到細細的雨絲,透過細雨往前不過幾丈,便已看不清前路,都被薄霧給遮擋了。
744年,天寶三載。
輞川別業。
王維瞧著那巨幕,整個人都仿佛沉浸其中。
若論起好景,還是山中的最妙。
【陶詩以自然著稱,金末文學家元好問在《論詩》中這樣評價陶淵明的詩句,「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
東晉。
顏延之握著酒杯的手一頓。
他原先隻覺陶淵明詩中的感情充沛與旁人有所不同,但是其詩遣詞造句是他所無法欣賞的。
不止是他,當世之人但凡是讀了陶詩的想必也沒有大肆讚揚的。
沒想到他在後世評價如此高。
重點是,顏延之覺得此評價說得十分正確。
許多詩讀著讀著都有些膩,可陶淵明的詩雖覺有不足可很有新意,原以為是當世此類詩作太少,如今看來似乎是他學問太淺了。
【雖然都說陶淵明的詩是從胸中自然流露出來的,寫的不是詩,都是感情都是生活,但是咱們一看此詩句中的「洗」字,用得絕妙。】
【就這一個字,我們就能想到當時的場景,能推測陶淵明的心情。】
【他在官場之中身心俱疲,隻有在看到這樣的美麗的自然風景時,心情才是放鬆的,就像是被沾染了塵土的樹木被一夜細雨洗得隻剩下了清新。】
【這個字的絕妙程度幾乎可以和賈島的「僧敲月下門」的「敲」和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相媲美了。】
809年,元和四年。
賈島剛剛還俗,先時聽女子說起自己的詩句仿佛不大讚同的樣子,他還氣餒了幾日。
原以為自己的詩句入不了後世的眼,卻沒想到此女竟在此時又提起了。
「僧敲月下門……」他低低念叨著,覺得此句甚妙。
自己能寫出這樣的詩句,足以,隻是不知這前後是何詩句,若聯繫得好,當是妙篇了。
【大家應該都知道「推敲」一詞,這個詞語的意思就是寫作時反覆地琢磨思考,而此 典故就是來自賈島。】
【據說是賈島卻找朋友寫了一首詩《題李凝幽居》,其中有一句是「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他當時寫了,就覺得還不錯,可是到了第二天迴家的時候,在路上靈光一現,感覺好像「敲」似乎更妙,但「推」好像也挺好,他就推敲推敲那個糾結啊!他做著那又推又敲的動作跟中邪似的。】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