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是入了夏,午後的太陽炙著,令內室有些悶熱。沈茹兮翻來覆去,難以成眠。
忽地,她坐起身來,掀開剛換上的茶白色紗布帳子:“你說桃兒,莫不是對邵清有了心思?”
菱姑坐在矮幾旁,正飛針走線著,聞言略略緩了動作。
“我看她像是還沒開竅呢。”她抿嘴淺笑,“不過,約莫也快了。”
沈茹兮眸光轉深,閃過沉思。
“邵清這孩子,是個好的。雖說身世淒苦,眼見著考完科舉,就能支撐起門庭了。”
菱姑意會地點點頭。
“我是萬不放心讓她們出去的,可依荷兒的性子,恐怕越是拘著她,她越是想方設法地要偷溜著去。”
“有阿浩和阿焱陪著,應是無礙。”菱姑看著手裏的繡花針,不知想到了什麽,眼神中泛起一絲冷意與不甘,“已經熬了十幾年,何苦連她們也要躲躲藏藏的過活……”
沈茹兮的手忽而一鬆,紗布帳子複又落下,將她神情籠在半明半暗的光影裏,看不真切。
轉日,沈茹兮瞅了瞅花朵般的一雙女兒,在心頭歎了一小口氣,道:“上私塾快一年了,自個兒的名字會寫了吧?”
女孩點頭如搗蒜:“會的,我寫給娘親看。”她很快走向桌邊,縛起袖子,磨著墨。她的小手柔軟,指甲是健康潤澤的粉色。而後,她像模像樣地提筆、蘸墨,在幹燥潔淨的桑麻紙上,認認真真寫下了“李荷”二字。
筮州的官道平坦而開闊,道路兩旁被翠綠色的麥浪覆蓋。
一輛青帷馬車吱吱呀呀地駛過。
李荷神情雀躍地將簾子掀起一角,探頭張望。沈浩與沈焱坐在車轅處,一人執鞭,一人嘴裏銜著根草莖,半仰著頭,閑閑地看天上漂浮的雲朵。
斜陽向晚時,馬車施施然停在紱雲山腳。
百川書院重視學子們的學業,然生活管束不甚嚴格,白日無課時,可自由出入書院。戌時三刻落鎖,不可夜不歸宿。
一名書生抱著卷軸往裏行去,忽聞一道男子的溫和聲音:“能勞煩你幫忙叫個人嗎?”
書生順著來聲處瞧,見是一名眉眼端正的藍袍青年,遂頷首應了。
約莫過了一盞茶的功夫,月白色襴衫的少年朝門邊走來。彼時夕陽低照,淺淡的金色浮動,將他如鬆如竹的身姿籠在了一團光暈裏。
“沈三叔。”
沈浩彎唇點了點頭,以作迴應。等在樹下的馬兒不耐煩地打了個響鼻。
少刻,頭戴幕籬的纖細少女下了馬車,腳步輕盈地走向這邊,帽簷垂下的一層薄紗隨著夏風款款而擺。
韓邵清微微閃了下神兒,少女拎著的一隻小包袱就已遞到了他手中:“邵清哥哥,許久不見,你在這裏可好?”
包袱的觸感軟綿綿的,他的心也莫名一軟:“嗯。”
她伸了手指撩開輕紗,一雙澄澈若水的眸子望過來:“明日與我們一同去看賽龍舟吧?”
韓紹清的神情裏有一瞬的怔忪。數月未見,她的眉眼好似又長開了些,唇邊漾著淺笑,宛如出水芙蓉。
於是,他本想說的那句“我得讀書”默默咽了迴去,換作一字:“好。”
暮色之中,馬車緩緩穿過瑤城古老而巍峨的城門,往東街的銀月客棧駛去。屋舍簷下的燈籠被逐一點亮,淡紅的光灑在來往行人身上,勾勒成一幅祥和溫馨的街景。
沈焱把睡熟的李荷從馬車裏抱出,慢慢走入客棧,李桃與沈浩跟在後頭。
大堂裏比較開闊,散落有致的擺放著幾套竹製桌椅。陶掌櫃正懶洋洋地撥弄著算盤珠子,餘光往大堂掠過,眼神一閃。
“馬車裏有桑葚酒。”沈浩看向忙碌著的店小二,“這次帶得不多。”
他笑嘻嘻地應道:“好嘞,沈爺您放心!”說罷,手腳利落地擦完桌子,抹布往肩上一搭,朝著停靠馬車的地方去了。
後庭中,陶掌櫃提著一盞燈籠,神色動作裏滿是殷勤:“慢點兒,當心腳下......”
沈焱的白眼都快翻到天上去了:“我們又不是不認得路,別這麽明顯成嗎?”
陶掌櫃扭過頭來,又瞧一眼他懷裏的李荷與走在後麵的李桃,不妨抬起衣袖,抹著眼淚。
李桃眼神中流露出不解的光。沈焱無語,將李荷抱穩,踏過一座木橋,走向隱在繁茂花草之中的一片小樓。
翌日,燕雀在樹枝間歡快的跳躍著,偶有啾啾聲。幾人在小樓裏用著早膳。
李荷著了櫻草色掐花儒裙,梳了雙螺髻,玉雪可愛。而李桃穿的淡綠色水紋褙子,發上並著兩枚小簪花,清雅脫俗。
沈焱剝開纏著絳紅細繩的小粽子,遞了過去:“荷兒,這都第五個了,近日又胖了些吧?舅舅這把老骨頭已經快抱不動你了。”
李荷一邊咬粽子一邊含糊道:“焱舅舅,請問您芳齡幾許?看起來一點也不老啊。”
李桃差點兒被粽子嗆住,緩了緩,用手指輕輕戳了戳她的額心:“焱舅舅並非女子,不能這麽說。”
沈焱摸著下巴,正兒八經地迴溯了一番,未果,遂問沈浩:“哥,我今年幾歲來著?”
沈浩慢條斯理地剝著一隻白繩的小粽子,“大約二十有六。”
他倒吸了一口氣,詫然看向李荷:“荷兒還未滿十歲吧?同你相比,我的確已經老了。”
李荷仰起臉,衝他彎了眸子:“不老不老,您依然英俊瀟灑,是我們村裏最受姑娘們歡迎的單身漢!”
沈焱:“......”
巳時,怡瑞軒。
此樓朱甍碧瓦,飛簷鬥拱,是不少達官顯貴時常光顧之所,也是許多讀書人附庸風雅之地。若臨於窗邊,抬目遠眺,便能鳥瞰幾近大半座城池。黛瓦小房,朱門大院,在四四方方的城內擺列有序,繞在城郊的河流猶如一條碧色的帶子,蜿蜒著淌向遠方。
李荷雙手扒住窗框,探了頭往外看:“這兒太遠,為什麽不靠近些?河邊有好多人,還搭了看台呢!”
沈焱踱過去,遙遙一望,隻見河麵上幾艘龍舟蓄勢待發,兩側的人們有觀看龍舟爭渡的,有擺攤賣甜品和香引子的,蜂擁蟻聚。
“這陣仗,果然跟陶叔說的一樣,人也太多了。”
遠處傳來一聲鑼響,霎那間,龍舟猶如離弦之箭倏地射了出去,岸邊的人群沸騰起來。
忽地,她坐起身來,掀開剛換上的茶白色紗布帳子:“你說桃兒,莫不是對邵清有了心思?”
菱姑坐在矮幾旁,正飛針走線著,聞言略略緩了動作。
“我看她像是還沒開竅呢。”她抿嘴淺笑,“不過,約莫也快了。”
沈茹兮眸光轉深,閃過沉思。
“邵清這孩子,是個好的。雖說身世淒苦,眼見著考完科舉,就能支撐起門庭了。”
菱姑意會地點點頭。
“我是萬不放心讓她們出去的,可依荷兒的性子,恐怕越是拘著她,她越是想方設法地要偷溜著去。”
“有阿浩和阿焱陪著,應是無礙。”菱姑看著手裏的繡花針,不知想到了什麽,眼神中泛起一絲冷意與不甘,“已經熬了十幾年,何苦連她們也要躲躲藏藏的過活……”
沈茹兮的手忽而一鬆,紗布帳子複又落下,將她神情籠在半明半暗的光影裏,看不真切。
轉日,沈茹兮瞅了瞅花朵般的一雙女兒,在心頭歎了一小口氣,道:“上私塾快一年了,自個兒的名字會寫了吧?”
女孩點頭如搗蒜:“會的,我寫給娘親看。”她很快走向桌邊,縛起袖子,磨著墨。她的小手柔軟,指甲是健康潤澤的粉色。而後,她像模像樣地提筆、蘸墨,在幹燥潔淨的桑麻紙上,認認真真寫下了“李荷”二字。
筮州的官道平坦而開闊,道路兩旁被翠綠色的麥浪覆蓋。
一輛青帷馬車吱吱呀呀地駛過。
李荷神情雀躍地將簾子掀起一角,探頭張望。沈浩與沈焱坐在車轅處,一人執鞭,一人嘴裏銜著根草莖,半仰著頭,閑閑地看天上漂浮的雲朵。
斜陽向晚時,馬車施施然停在紱雲山腳。
百川書院重視學子們的學業,然生活管束不甚嚴格,白日無課時,可自由出入書院。戌時三刻落鎖,不可夜不歸宿。
一名書生抱著卷軸往裏行去,忽聞一道男子的溫和聲音:“能勞煩你幫忙叫個人嗎?”
書生順著來聲處瞧,見是一名眉眼端正的藍袍青年,遂頷首應了。
約莫過了一盞茶的功夫,月白色襴衫的少年朝門邊走來。彼時夕陽低照,淺淡的金色浮動,將他如鬆如竹的身姿籠在了一團光暈裏。
“沈三叔。”
沈浩彎唇點了點頭,以作迴應。等在樹下的馬兒不耐煩地打了個響鼻。
少刻,頭戴幕籬的纖細少女下了馬車,腳步輕盈地走向這邊,帽簷垂下的一層薄紗隨著夏風款款而擺。
韓邵清微微閃了下神兒,少女拎著的一隻小包袱就已遞到了他手中:“邵清哥哥,許久不見,你在這裏可好?”
包袱的觸感軟綿綿的,他的心也莫名一軟:“嗯。”
她伸了手指撩開輕紗,一雙澄澈若水的眸子望過來:“明日與我們一同去看賽龍舟吧?”
韓紹清的神情裏有一瞬的怔忪。數月未見,她的眉眼好似又長開了些,唇邊漾著淺笑,宛如出水芙蓉。
於是,他本想說的那句“我得讀書”默默咽了迴去,換作一字:“好。”
暮色之中,馬車緩緩穿過瑤城古老而巍峨的城門,往東街的銀月客棧駛去。屋舍簷下的燈籠被逐一點亮,淡紅的光灑在來往行人身上,勾勒成一幅祥和溫馨的街景。
沈焱把睡熟的李荷從馬車裏抱出,慢慢走入客棧,李桃與沈浩跟在後頭。
大堂裏比較開闊,散落有致的擺放著幾套竹製桌椅。陶掌櫃正懶洋洋地撥弄著算盤珠子,餘光往大堂掠過,眼神一閃。
“馬車裏有桑葚酒。”沈浩看向忙碌著的店小二,“這次帶得不多。”
他笑嘻嘻地應道:“好嘞,沈爺您放心!”說罷,手腳利落地擦完桌子,抹布往肩上一搭,朝著停靠馬車的地方去了。
後庭中,陶掌櫃提著一盞燈籠,神色動作裏滿是殷勤:“慢點兒,當心腳下......”
沈焱的白眼都快翻到天上去了:“我們又不是不認得路,別這麽明顯成嗎?”
陶掌櫃扭過頭來,又瞧一眼他懷裏的李荷與走在後麵的李桃,不妨抬起衣袖,抹著眼淚。
李桃眼神中流露出不解的光。沈焱無語,將李荷抱穩,踏過一座木橋,走向隱在繁茂花草之中的一片小樓。
翌日,燕雀在樹枝間歡快的跳躍著,偶有啾啾聲。幾人在小樓裏用著早膳。
李荷著了櫻草色掐花儒裙,梳了雙螺髻,玉雪可愛。而李桃穿的淡綠色水紋褙子,發上並著兩枚小簪花,清雅脫俗。
沈焱剝開纏著絳紅細繩的小粽子,遞了過去:“荷兒,這都第五個了,近日又胖了些吧?舅舅這把老骨頭已經快抱不動你了。”
李荷一邊咬粽子一邊含糊道:“焱舅舅,請問您芳齡幾許?看起來一點也不老啊。”
李桃差點兒被粽子嗆住,緩了緩,用手指輕輕戳了戳她的額心:“焱舅舅並非女子,不能這麽說。”
沈焱摸著下巴,正兒八經地迴溯了一番,未果,遂問沈浩:“哥,我今年幾歲來著?”
沈浩慢條斯理地剝著一隻白繩的小粽子,“大約二十有六。”
他倒吸了一口氣,詫然看向李荷:“荷兒還未滿十歲吧?同你相比,我的確已經老了。”
李荷仰起臉,衝他彎了眸子:“不老不老,您依然英俊瀟灑,是我們村裏最受姑娘們歡迎的單身漢!”
沈焱:“......”
巳時,怡瑞軒。
此樓朱甍碧瓦,飛簷鬥拱,是不少達官顯貴時常光顧之所,也是許多讀書人附庸風雅之地。若臨於窗邊,抬目遠眺,便能鳥瞰幾近大半座城池。黛瓦小房,朱門大院,在四四方方的城內擺列有序,繞在城郊的河流猶如一條碧色的帶子,蜿蜒著淌向遠方。
李荷雙手扒住窗框,探了頭往外看:“這兒太遠,為什麽不靠近些?河邊有好多人,還搭了看台呢!”
沈焱踱過去,遙遙一望,隻見河麵上幾艘龍舟蓄勢待發,兩側的人們有觀看龍舟爭渡的,有擺攤賣甜品和香引子的,蜂擁蟻聚。
“這陣仗,果然跟陶叔說的一樣,人也太多了。”
遠處傳來一聲鑼響,霎那間,龍舟猶如離弦之箭倏地射了出去,岸邊的人群沸騰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