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新任務
錯穿末世,活下來才是硬道理 作者:儾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張曉草的視線從手中的一疊資料上移開,抬頭問道,“所以地址選在隧道出口的南側?”
張利熄滅手中的煙,答複道,“是的,隧道出口外,南、西、北三個方向山體相連,和東側的110國道圍出了大約2平方公裏的區域,計劃在這裏建設住宅區,這樣一來,新的住宅區和山穀住地間隻隔了一條隧道,而且有公路相連。
西側山脈爆破作業後,改變了泄洪道,這片區域已經不再受到山洪威脅,利用好幾條泄洪溝,還能夠大大減少地下管網的工程量。
陳力的意見是,由於炸藥不足,要在這片區域挖掘地基是不可能的,隻能從110國道東部取土,把住宅區域整個墊高2米左右,在此基礎上開展建設。
詳細的規劃還在修訂中,預定區域內的清理平整工作已經開工了。”
張曉草沉吟了一會,等所有人都放下手中的資料看向了自己時才道,“從近三天無人機偵查的情況來看,出城的喪屍數量變得更少了,而且其中的一多半不再以我們的住地為目標,而是分散在了郊區外的道路附近。
好的一方麵是我們城牆防禦的壓力將變的更小,壞的一方麵是我們外出的道路上將布滿喪屍,而且市區內的喪屍密度依然很大,想要進入城市內部還是非常困難。
喪屍下一步的行動暫時還無法預料,但從收集到的信息來看,沒有發現任何一隻喪屍表現出超自然的能力,所以城牆加火攻的防禦體係能夠維持住我們的安全形勢。
在座的各位可能也聽到了“既然目前的防禦體係已經足夠阻擋喪屍,且喪屍攻城的勢頭開始趨緩,那就沒有必要繼續修建城牆”的意見,但我認為,東部城牆必須按時完工,而且隻要有條件,我們就應該修建更多的城牆,使我們的安全區更加牢固。
為什麽呢?一方麵,喪屍群的活動趨勢、行為模式不可預測,誰也不知道他們下一步會幹什麽,有了穩固的防禦,我們才能做到以不變應萬變。
另一方麵,我們所要防禦的很可能不止是yc市的喪屍群,nx轄區內其他四個地級市的喪屍群會不會朝我們移動?臨近省區內的喪屍群呢?如果其他省區的喪屍群殺光了當地的幸存者,會不會在四處遊蕩中發現並進攻我們?”
張曉草停頓了好一會,等所有人從沉思和震驚中緩過神來,才繼續道,“我曾經反複講到過,想要在末世裏生存下去,一定要有足夠的危機意識,當你自認為安全無虞的時候才是最危險的,末日求生容不得片刻的懈怠。
而且,僅僅應對了眼前的風險,是遠遠不夠的。
大家知道,我們自己幾乎沒有生產能力,目前的絕大多數物資都是搜集而來的,而這些物資是有保質期的。
一年後汽油會失效,兩年後柴油會失效,屆時,我們絕大多數交通工具、工程機械都將因為沒有能源而停擺。
大多數生活必需品三年後會過期,到時候我們連起碼得生火都會變的困難。
庫存的糧食隻能堅持3-5年,如果沒有安全的耕地、合理的耕作,那就要麵臨饑荒。
而以上我所說的這些,還隻是建立在現有條件之上的,下一步,安全形勢會不會突然惡化?氣候會不會變得異常?會不會出現更多新的困難?
我也希望自己是危言聳聽,但末世已經用一記又一記響亮的耳光告訴我們,想要活下去,決不能苟且於眼前的安逸。
尤其是在座的各位,大家都是團隊的領導者,一定要把眼光放的更遠一些。
末世兩個月了,大家作為親曆者,都知道活下來該有多困難,以此推斷,這個世界上,幸存下來的人類不會很多。
從全國的人口分布來看,nx是個小省,按幸存者占比來算,我們可能隻是個小團隊,但末世前人數越多的地方,現在的喪屍也多,即便他們按照人口比例,能夠有更多人幸存下來,但他們要麵對的喪屍群也比我們更多,活下來的機會很渺茫,所以地廣人稀的地區才有可能建成大的幸存者團隊。
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團隊的規模有可能在全國都算是比較大的。
現在的交通、通訊全斷絕了,有沒有其他團隊?他們在做些什麽?我們一無所知,所以我們的發展隻能立足自身的實際情況,決不能奢望得到別人的幫助。
以前我們人數少,戰鬥力量薄弱,團隊的重心是保障安全,現在我們有了一定的規模,就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保障團隊長期生存上。
我覺得主要應該做兩方麵的工作。
一是要在3-5年具備自產生活必需品的能力,至少做到自給自足。要依托現有人力、技術和物資條件,保證在物資耗盡或者失效前,實現自產或者找到替代方案。
二是進一步優化團隊章程和組織結構。團隊的規模、生產生活方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零敲碎打的修補無法滿足下一個階段團隊發展的需要,必須推倒重來。”
張曉草說到這裏,掃視了一下會場,除了陳力外,幾位執委、組長、戰隊隊長都在座。
會議開始時安逸祥和的氣氛已經不複存在,參會者要麽正襟危坐,要麽低頭沉思,會場內安靜的似乎都能聽到彼此的唿吸聲。
張曉草滿意的點了點頭,繼續道,“目前的2500人之所以能夠團結在一起,並承受巨大的勞動強度,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嚴峻的安全形勢讓大家別無選擇。
現在安全形勢有所緩解,一些人難免會有所懈怠,甚至有其他想法。
這是我們必須調整組織結構的原因。
一方麵,組織結構要更精細,更係統,要做到不僅在生活上保證所有人的生存需要,而且要真正關心每個人的思想動態和情緒變化。
另一方麵,在管理上要更高效,盡快統一大家的思想,調動所有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合理配置人力資源,發動每個人的力量,也隻有這樣,我們才有希望建立起真正能夠自給自足的住地。”
張利熄滅手中的煙,答複道,“是的,隧道出口外,南、西、北三個方向山體相連,和東側的110國道圍出了大約2平方公裏的區域,計劃在這裏建設住宅區,這樣一來,新的住宅區和山穀住地間隻隔了一條隧道,而且有公路相連。
西側山脈爆破作業後,改變了泄洪道,這片區域已經不再受到山洪威脅,利用好幾條泄洪溝,還能夠大大減少地下管網的工程量。
陳力的意見是,由於炸藥不足,要在這片區域挖掘地基是不可能的,隻能從110國道東部取土,把住宅區域整個墊高2米左右,在此基礎上開展建設。
詳細的規劃還在修訂中,預定區域內的清理平整工作已經開工了。”
張曉草沉吟了一會,等所有人都放下手中的資料看向了自己時才道,“從近三天無人機偵查的情況來看,出城的喪屍數量變得更少了,而且其中的一多半不再以我們的住地為目標,而是分散在了郊區外的道路附近。
好的一方麵是我們城牆防禦的壓力將變的更小,壞的一方麵是我們外出的道路上將布滿喪屍,而且市區內的喪屍密度依然很大,想要進入城市內部還是非常困難。
喪屍下一步的行動暫時還無法預料,但從收集到的信息來看,沒有發現任何一隻喪屍表現出超自然的能力,所以城牆加火攻的防禦體係能夠維持住我們的安全形勢。
在座的各位可能也聽到了“既然目前的防禦體係已經足夠阻擋喪屍,且喪屍攻城的勢頭開始趨緩,那就沒有必要繼續修建城牆”的意見,但我認為,東部城牆必須按時完工,而且隻要有條件,我們就應該修建更多的城牆,使我們的安全區更加牢固。
為什麽呢?一方麵,喪屍群的活動趨勢、行為模式不可預測,誰也不知道他們下一步會幹什麽,有了穩固的防禦,我們才能做到以不變應萬變。
另一方麵,我們所要防禦的很可能不止是yc市的喪屍群,nx轄區內其他四個地級市的喪屍群會不會朝我們移動?臨近省區內的喪屍群呢?如果其他省區的喪屍群殺光了當地的幸存者,會不會在四處遊蕩中發現並進攻我們?”
張曉草停頓了好一會,等所有人從沉思和震驚中緩過神來,才繼續道,“我曾經反複講到過,想要在末世裏生存下去,一定要有足夠的危機意識,當你自認為安全無虞的時候才是最危險的,末日求生容不得片刻的懈怠。
而且,僅僅應對了眼前的風險,是遠遠不夠的。
大家知道,我們自己幾乎沒有生產能力,目前的絕大多數物資都是搜集而來的,而這些物資是有保質期的。
一年後汽油會失效,兩年後柴油會失效,屆時,我們絕大多數交通工具、工程機械都將因為沒有能源而停擺。
大多數生活必需品三年後會過期,到時候我們連起碼得生火都會變的困難。
庫存的糧食隻能堅持3-5年,如果沒有安全的耕地、合理的耕作,那就要麵臨饑荒。
而以上我所說的這些,還隻是建立在現有條件之上的,下一步,安全形勢會不會突然惡化?氣候會不會變得異常?會不會出現更多新的困難?
我也希望自己是危言聳聽,但末世已經用一記又一記響亮的耳光告訴我們,想要活下去,決不能苟且於眼前的安逸。
尤其是在座的各位,大家都是團隊的領導者,一定要把眼光放的更遠一些。
末世兩個月了,大家作為親曆者,都知道活下來該有多困難,以此推斷,這個世界上,幸存下來的人類不會很多。
從全國的人口分布來看,nx是個小省,按幸存者占比來算,我們可能隻是個小團隊,但末世前人數越多的地方,現在的喪屍也多,即便他們按照人口比例,能夠有更多人幸存下來,但他們要麵對的喪屍群也比我們更多,活下來的機會很渺茫,所以地廣人稀的地區才有可能建成大的幸存者團隊。
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團隊的規模有可能在全國都算是比較大的。
現在的交通、通訊全斷絕了,有沒有其他團隊?他們在做些什麽?我們一無所知,所以我們的發展隻能立足自身的實際情況,決不能奢望得到別人的幫助。
以前我們人數少,戰鬥力量薄弱,團隊的重心是保障安全,現在我們有了一定的規模,就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保障團隊長期生存上。
我覺得主要應該做兩方麵的工作。
一是要在3-5年具備自產生活必需品的能力,至少做到自給自足。要依托現有人力、技術和物資條件,保證在物資耗盡或者失效前,實現自產或者找到替代方案。
二是進一步優化團隊章程和組織結構。團隊的規模、生產生活方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零敲碎打的修補無法滿足下一個階段團隊發展的需要,必須推倒重來。”
張曉草說到這裏,掃視了一下會場,除了陳力外,幾位執委、組長、戰隊隊長都在座。
會議開始時安逸祥和的氣氛已經不複存在,參會者要麽正襟危坐,要麽低頭沉思,會場內安靜的似乎都能聽到彼此的唿吸聲。
張曉草滿意的點了點頭,繼續道,“目前的2500人之所以能夠團結在一起,並承受巨大的勞動強度,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嚴峻的安全形勢讓大家別無選擇。
現在安全形勢有所緩解,一些人難免會有所懈怠,甚至有其他想法。
這是我們必須調整組織結構的原因。
一方麵,組織結構要更精細,更係統,要做到不僅在生活上保證所有人的生存需要,而且要真正關心每個人的思想動態和情緒變化。
另一方麵,在管理上要更高效,盡快統一大家的思想,調動所有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合理配置人力資源,發動每個人的力量,也隻有這樣,我們才有希望建立起真正能夠自給自足的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