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二章 私自離京返迴定北城
“嗯,是該去祈求菩薩,保佑仁兒和玫兒平安健康,你怎麽沒陪著她們?城外不比城內,萬一遇險如何是好。”楊妃有些擔心。
“母妃放心,我讓楊雲將軍帶著親衛護送,除非遇到數量驚人的強匪,如今天下穩定,京城周邊怎麽可能有劫匪。”李恪微笑寬慰。
“也是,是本宮多慮了。”楊妃微笑點頭。
李恪陪著母親閑聊了半個時辰,這才起身拜別離開內宮區,在甘露門外翻身上馬,向著皇宮正門承天門行去。
出了承天門會合親衛們,返迴崇仁坊北王府。
隨著李恪迴府,守門的侍衛全部進撤迴府內,王府大門隨即緊閉。
沒多久又有一些人,從幾處側門出府,分散離開崇仁坊混在行人群中,向著最近的城門走去相繼出城。
“殿下,兄弟們都順利出城了。”當最後一人出城會合後,親衛隊長上前稟報。
“嗯,走吧,去和王妃會合。”一身普通便裝的李恪下令。
“是。”隨即眾人翻身上馬,驅馬加速很快消失在東去的大路上。
李恪在二十多名親衛簇擁下,往東疾馳二十多裏,與提前出城的親衛和王妃一行會合,繼續沿著修建沒幾年的水泥大道向東而去。
趕到黃河渡口,登上幾艘提前準備的渡船,渡過黃河登岸沒多停留,護衛著兩輛馬車向北疾馳而去。
一路沿著汾河北上,日行夜宿野外,兩天後穿過汾河峽穀進入晉中平原,繼續向北疾馳。
繞過太原城,穿過雁門關峽穀,繞過朔州城進入綿延丘陵地帶。
當李恪帶著家人消失在綿延山丘中時,遠在長安的大唐君臣才發現北王失蹤了。
等他們調查清楚,派出的錦衣衛追到太原時,收到北王已經迴到定北城的消息。
帶隊追趕的錦衣衛指揮僉事,隻好在太原暫停,派人快馬返迴京城,請示是否繼續追擊。
三天後接到取讓他們迴京的旨意,錦衣衛指揮僉事帶著手下離開太原,原路返迴京城交差。
“啪~,哼,這逆子太放肆了,未經請示就敢私自離京,他就不怕朕治他個謀逆之罪嗎?”兩儀殿中皇帝將奏折拍在龍案上,陰沉著臉怒斥李恪。
“父皇息怒,三弟可能擔心離開定北城太久,北方各部會生異心再起禍亂,故此才匆匆離京趕迴定北城,為了大唐北境安寧,還請父皇寬恕三弟不敬之罪。”此時還未黑化的太子李承乾,上前為李恪求情。
“哼,今日看在你替他求情的份上,朕就先寬恕他一迴,他最好如你所說,安心在北境戍邊,否則別怪朕不念父子親情。”皇帝借著太子的話下台階。
“陛下,此事絕不能就這麽算了,北王肯定早有謀逆之心,此次私自舉家逃出京城,隨時都有可能起兵南下,應盡早除此禍害,方能保大唐來之不易的太平。”長孫無忌上前提醒。
“長孫首輔言重了,孤相信北王不會行此大逆不道之事,有父皇在大唐的天下也亂不起來。”太子出言反駁。
“太子,北王謀逆之心已顯,你今日顧念兄弟情誼,不忍治罪北王,來日北王一但準備充足,率部南下可會對你手下留情。
既已發現禍亂苗頭,當及時撲滅隱患,還請陛下下旨問罪北王,同時下旨讓定北城知府和錦衣衛,協助宣旨使團捉拿北王一家迴京治罪,如有抗旨不尊者殺無赦。
北王此時不除,以後難免會有其他親王有樣學樣,那大唐天下離禍亂不遠也,為了天下安寧,還請陛下當斷則斷。”長孫無忌大聲直諫。
“長孫大人,三弟未經請示私自離京是有錯,可是您要說他有謀逆之心,孤不相信。
三弟這幾年為大唐所作貢獻,大家有目共睹,被父皇召迴京城三年多,他多次到東宮拜訪,與孤聊了很多對大唐很有幫助的建議。
他曾多次提出應該將皇室親王,全部冊封到大唐邊境各州,讓他們成為守護大唐安寧的邊疆戰王,而不是留在京城混吃等死,成為隻知道吃喝玩樂的紈絝子弟。
三弟之所以不願待在京城享福,就是不放心北部各族,之前他跟孤說過,他擔心迴京太久,野心勃勃的薛延陀很有可能會反。
父皇,孤相信三弟沒有謀逆之心,請您也相信三弟,既然他不想留在京城,那就讓他迴定北城坐鎮,保我大唐北境安寧。
過度逼迫三弟,隻會適得其反,到時他不想反也得反,為了天下安寧,還請父皇寬恕三弟此次的不敬之罪。”李承乾再次為李恪辯解求情。
“太子殿下,您這是因私忘公,如果就此不了了之寬恕北王,以後人人效仿,這天下還能安好?”長孫無忌大聲問。
“無忌,無需多言,太子所說也有些道理,朕也不相信北王此時敢行謀逆之事,這次就先寬恕他一迴,再有下次一並治罪。
北王私自離京之事不要再提,對外就說是朕不放心北部安寧,下旨讓北王迴定北城繼續坐鎮,為大唐守護北部邊境安寧。”皇帝抬手結束這場討論。
“陛下~”長孫無忌有些不甘心。
“好了,不要再提此事,你們先退下吧。”皇帝攔住長孫無忌的話,擺手讓他們退下。
“是,臣先行告退。”長孫無忌無奈行禮告退。
“兒臣告退。”太子李承乾也跟著告退。
在兩人離開後,皇帝抬手揉著額頭坐下。
“齊田,以你看北王會行謀逆之事嗎?”
“呃~,陛下,臣覺得太子殿下說的對,至少陛下在世時北王應該不敢行謀逆之事。”齊公公愣了下拱手迴應。
“不敢嗎?!我看他不是不敢,而是覺得時機未到,唉,北王如果是嫡子,以他的能力太子之位非他莫屬,可惜他非嫡子,又有前朝皇室血脈,就算朕想讓他上位,這滿朝文武大臣又能有幾位支持。
或許讓他永遠待在陰山以北,對大唐和他都是最好的選擇。”皇帝無奈感慨。
“嗯,是該去祈求菩薩,保佑仁兒和玫兒平安健康,你怎麽沒陪著她們?城外不比城內,萬一遇險如何是好。”楊妃有些擔心。
“母妃放心,我讓楊雲將軍帶著親衛護送,除非遇到數量驚人的強匪,如今天下穩定,京城周邊怎麽可能有劫匪。”李恪微笑寬慰。
“也是,是本宮多慮了。”楊妃微笑點頭。
李恪陪著母親閑聊了半個時辰,這才起身拜別離開內宮區,在甘露門外翻身上馬,向著皇宮正門承天門行去。
出了承天門會合親衛們,返迴崇仁坊北王府。
隨著李恪迴府,守門的侍衛全部進撤迴府內,王府大門隨即緊閉。
沒多久又有一些人,從幾處側門出府,分散離開崇仁坊混在行人群中,向著最近的城門走去相繼出城。
“殿下,兄弟們都順利出城了。”當最後一人出城會合後,親衛隊長上前稟報。
“嗯,走吧,去和王妃會合。”一身普通便裝的李恪下令。
“是。”隨即眾人翻身上馬,驅馬加速很快消失在東去的大路上。
李恪在二十多名親衛簇擁下,往東疾馳二十多裏,與提前出城的親衛和王妃一行會合,繼續沿著修建沒幾年的水泥大道向東而去。
趕到黃河渡口,登上幾艘提前準備的渡船,渡過黃河登岸沒多停留,護衛著兩輛馬車向北疾馳而去。
一路沿著汾河北上,日行夜宿野外,兩天後穿過汾河峽穀進入晉中平原,繼續向北疾馳。
繞過太原城,穿過雁門關峽穀,繞過朔州城進入綿延丘陵地帶。
當李恪帶著家人消失在綿延山丘中時,遠在長安的大唐君臣才發現北王失蹤了。
等他們調查清楚,派出的錦衣衛追到太原時,收到北王已經迴到定北城的消息。
帶隊追趕的錦衣衛指揮僉事,隻好在太原暫停,派人快馬返迴京城,請示是否繼續追擊。
三天後接到取讓他們迴京的旨意,錦衣衛指揮僉事帶著手下離開太原,原路返迴京城交差。
“啪~,哼,這逆子太放肆了,未經請示就敢私自離京,他就不怕朕治他個謀逆之罪嗎?”兩儀殿中皇帝將奏折拍在龍案上,陰沉著臉怒斥李恪。
“父皇息怒,三弟可能擔心離開定北城太久,北方各部會生異心再起禍亂,故此才匆匆離京趕迴定北城,為了大唐北境安寧,還請父皇寬恕三弟不敬之罪。”此時還未黑化的太子李承乾,上前為李恪求情。
“哼,今日看在你替他求情的份上,朕就先寬恕他一迴,他最好如你所說,安心在北境戍邊,否則別怪朕不念父子親情。”皇帝借著太子的話下台階。
“陛下,此事絕不能就這麽算了,北王肯定早有謀逆之心,此次私自舉家逃出京城,隨時都有可能起兵南下,應盡早除此禍害,方能保大唐來之不易的太平。”長孫無忌上前提醒。
“長孫首輔言重了,孤相信北王不會行此大逆不道之事,有父皇在大唐的天下也亂不起來。”太子出言反駁。
“太子,北王謀逆之心已顯,你今日顧念兄弟情誼,不忍治罪北王,來日北王一但準備充足,率部南下可會對你手下留情。
既已發現禍亂苗頭,當及時撲滅隱患,還請陛下下旨問罪北王,同時下旨讓定北城知府和錦衣衛,協助宣旨使團捉拿北王一家迴京治罪,如有抗旨不尊者殺無赦。
北王此時不除,以後難免會有其他親王有樣學樣,那大唐天下離禍亂不遠也,為了天下安寧,還請陛下當斷則斷。”長孫無忌大聲直諫。
“長孫大人,三弟未經請示私自離京是有錯,可是您要說他有謀逆之心,孤不相信。
三弟這幾年為大唐所作貢獻,大家有目共睹,被父皇召迴京城三年多,他多次到東宮拜訪,與孤聊了很多對大唐很有幫助的建議。
他曾多次提出應該將皇室親王,全部冊封到大唐邊境各州,讓他們成為守護大唐安寧的邊疆戰王,而不是留在京城混吃等死,成為隻知道吃喝玩樂的紈絝子弟。
三弟之所以不願待在京城享福,就是不放心北部各族,之前他跟孤說過,他擔心迴京太久,野心勃勃的薛延陀很有可能會反。
父皇,孤相信三弟沒有謀逆之心,請您也相信三弟,既然他不想留在京城,那就讓他迴定北城坐鎮,保我大唐北境安寧。
過度逼迫三弟,隻會適得其反,到時他不想反也得反,為了天下安寧,還請父皇寬恕三弟此次的不敬之罪。”李承乾再次為李恪辯解求情。
“太子殿下,您這是因私忘公,如果就此不了了之寬恕北王,以後人人效仿,這天下還能安好?”長孫無忌大聲問。
“無忌,無需多言,太子所說也有些道理,朕也不相信北王此時敢行謀逆之事,這次就先寬恕他一迴,再有下次一並治罪。
北王私自離京之事不要再提,對外就說是朕不放心北部安寧,下旨讓北王迴定北城繼續坐鎮,為大唐守護北部邊境安寧。”皇帝抬手結束這場討論。
“陛下~”長孫無忌有些不甘心。
“好了,不要再提此事,你們先退下吧。”皇帝攔住長孫無忌的話,擺手讓他們退下。
“是,臣先行告退。”長孫無忌無奈行禮告退。
“兒臣告退。”太子李承乾也跟著告退。
在兩人離開後,皇帝抬手揉著額頭坐下。
“齊田,以你看北王會行謀逆之事嗎?”
“呃~,陛下,臣覺得太子殿下說的對,至少陛下在世時北王應該不敢行謀逆之事。”齊公公愣了下拱手迴應。
“不敢嗎?!我看他不是不敢,而是覺得時機未到,唉,北王如果是嫡子,以他的能力太子之位非他莫屬,可惜他非嫡子,又有前朝皇室血脈,就算朕想讓他上位,這滿朝文武大臣又能有幾位支持。
或許讓他永遠待在陰山以北,對大唐和他都是最好的選擇。”皇帝無奈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