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四章 大唐百姓不再饑餓的希望
“陛下,派駐定北城的錦衣衛將士,也都親眼見證此事,並品嚐過土豆和紅薯,百戶和兩位試百戶當晚還參加了慶豐宴,北王府的廚子用這兩種糧食為主料,做出不少美味菜肴,臣也覺得應該不會有假。
對了,陛下送折子迴來的錦衣衛總旗,錢四郎就在殿外,陛下可召他入殿一問。”李孟嚐叉手一拜提議。
“嗯,那就召錢四郎進殿。”皇帝下令召見。
“宣錦衣衛總旗錢四郎覲見。”站在龍案邊的齊公公大聲傳喚。
“宣錦衣衛總旗錢四郎覲見。”殿內其他太監大聲傳唿。
殿外等待的駐定北城錦衣衛總旗,錢四郎聽到傳喚,趕緊整理了下身上的錦衣,低頭邁進大殿內快步走到禦前。
“微臣錦衣衛總旗錢四郎,拜見陛下萬歲,萬壽無疆。”
“免禮平身吧。”皇帝抬手虛扶。
“謝陛下。”錢四郎起身低頭站立。
“錢四郎,這折子中所說可為實?”皇帝用威嚴的語氣問。
“迴稟陛下,折中所言句句屬實,而且微臣有幸親眼目睹,還成為首批嚐到美味的幸運者,微臣不敢有絲毫編造,還請陛下明鑒。”錢四郎說著叉手一拜。
“嗯,諒你也不敢說謊,你們這才迴來可有攜帶兩種食物迴來?”皇帝抬手扶須問。
“迴陛下,我們兩人這次南下,因為要趕路,隻攜帶了三天幹糧,到京城前已經吃完,不過北王殿下應該已經派人,護送新糧種南下了,相信過幾天陛下與朝中大臣,就能夠見到和嚐到新糧食。”錢四郎一禮解釋。
“嗯,你們一路辛苦了,先迴去休息吧,等護送新糧的人到來,朕再論功行賞。”皇帝微笑擺手。
“謝陛下,微臣先行告退。”錢四郎鬆了口氣叉手拜別,隨即低頭緩步退到殿門處轉身離開。
錢四郎前腳剛離開,內閣幾位大臣就匆匆來到殿外求見。
“陛下,幾位內閣大臣求見。”殿前太監進殿通傳。
“請幾位內閣大臣進殿。”皇帝微笑召見。
“見過幾位閣老,陛下有請。”殿前太監領命出殿,向幾位內閣大臣一禮,邀請眾閣老進殿。
“臣長孫無忌。”
“臣房玄齡,李道宗,蕭瑀,高士廉,魏征,王珪見過陛下萬歲。”
內閣大臣七人進殿後,一起叉手鞠躬拜見。
去年也就是貞觀三年十二月,杜如晦因重病過世後,內閣和新七部主官做了些調整,其內閣次輔之位由王珪接替。
杜如晦所兼吏部尚書之職,由內閣次輔房玄齡兼任。
軍機首輔大臣李靖不再兼任兵部尚書,由陳國公侯君集接任兵部尚書。
侯君集禁軍四大將軍之職,由薛萬徹接任。
唐朝的文臣武將,都是文武全能的高端人才,上馬能征戰天下,下馬能治理一方,出將入相,出相入將,根據需要時常轉換身份,沒有非常明確的文武區分。
“諸位愛卿免禮平身。”皇帝微笑抬手。
“謝陛下。”七人再拜起身。
“諸位愛卿是為了天賜神物來的吧?”皇帝微笑問。
“陛下聖明,臣等接到定北城知府元信奏折,商量後覺得元信應該不敢編造如此謊言,可又心底又有些不敢相信,特來請陛下聖斷。”內閣首輔長孫無忌說著遞上奏折。
齊公公快步上前,雙手接過奏折迴身呈給皇帝。
“嗯,此事溫愛卿和李愛卿已經呈上,剛才朕也詢問了送來折子的錦衣衛總旗,新糧食一事應該為真。
總旗錢四郎說,北王應該已經派人護送新糧種南下,估計過幾日大家就能見到,奏折所提的土豆和紅薯,諸位愛卿不妨靜候幾天再說。”皇帝微笑建議。
“陛下聖明。”殿中眾大臣叉手一拜。
“按奏折所提,中原氣候比草原溫暖,一年應該可以耕種收獲兩次,新糧種送到後趕緊育苗,趕在九月初種下,十一月就能收獲一批。
你們等下迴去吩咐下去,鼓勵關中平原農戶,在現有耕地之外,多開墾些新田用於播種新糧種,告訴農戶新糧對耕地要求不高,原先判定的差田,丘陵地,山坡地皆可耕種。”皇帝微笑吩咐眾臣。
“臣等迴去就吩咐戶部去辦理此事。”長孫無忌為首的內閣大臣一拜領命。
“齊山,你迴頭也吩咐幾處皇莊,多開墾些荒地備用。”皇帝轉頭吩咐身邊的太監總管。
“遵旨,臣等下就吩咐下去。”齊公公微笑領旨。
“嗯,如沒其他事情,諸位愛卿就去做事吧。”皇帝微笑擺手。
“是,臣等告退。”眾臣再次鞠躬一拜,後退幾步轉身走出大殿離開。
又過了七天,接到送糧隊伍提前報信,皇帝領著太子和文武大臣,再次出京城東門,以最高禮節等待迎接,定北城前來的送糧隊。
民以食為天,這次送來的是能改變大唐百姓生活,甚至能讓大唐王朝長治久安的高產新糧種,值得大唐王朝上下以最高禮節迎接。
“陛下快看,送糧隊來了。”齊公公遙望遠處出現長長隊列大聲提醒。
很快一隊望不到尾的牛馬車隊,在兩側騎兵護送下緩緩接近,隊伍前頭領隊的幾位文武官員,驅馬上前在離城門百米時翻身下馬,牽馬快步上前。
“陛下萬歲,臣定北城知府元信,奉北王殿下之命,與幾位將軍護送新糧種迴京呈送陛下。”元信率先鞠躬拜見。
“元大人免禮平身。”皇帝微笑抬手虛扶。
“謝陛下。”元信拜謝起身。
“臣北王府親衛統領蘇定方,拜見陛下萬歲。”
“臣北庭都護府都軍阿史那社爾,拜見偉大的大唐陛下萬歲。”
“臣北庭都護府從事執失思力,拜見偉大的大唐陛下萬歲。”
蘇定方和兩位突厥將領,隨即上前鞠躬拜見。
“哈哈哈~,三位愛卿免禮平身,諸位愛卿一路舟車勞頓辛苦了,朕代天下百姓謝過大家。”皇帝開心迴禮。
“陛下,派駐定北城的錦衣衛將士,也都親眼見證此事,並品嚐過土豆和紅薯,百戶和兩位試百戶當晚還參加了慶豐宴,北王府的廚子用這兩種糧食為主料,做出不少美味菜肴,臣也覺得應該不會有假。
對了,陛下送折子迴來的錦衣衛總旗,錢四郎就在殿外,陛下可召他入殿一問。”李孟嚐叉手一拜提議。
“嗯,那就召錢四郎進殿。”皇帝下令召見。
“宣錦衣衛總旗錢四郎覲見。”站在龍案邊的齊公公大聲傳喚。
“宣錦衣衛總旗錢四郎覲見。”殿內其他太監大聲傳唿。
殿外等待的駐定北城錦衣衛總旗,錢四郎聽到傳喚,趕緊整理了下身上的錦衣,低頭邁進大殿內快步走到禦前。
“微臣錦衣衛總旗錢四郎,拜見陛下萬歲,萬壽無疆。”
“免禮平身吧。”皇帝抬手虛扶。
“謝陛下。”錢四郎起身低頭站立。
“錢四郎,這折子中所說可為實?”皇帝用威嚴的語氣問。
“迴稟陛下,折中所言句句屬實,而且微臣有幸親眼目睹,還成為首批嚐到美味的幸運者,微臣不敢有絲毫編造,還請陛下明鑒。”錢四郎說著叉手一拜。
“嗯,諒你也不敢說謊,你們這才迴來可有攜帶兩種食物迴來?”皇帝抬手扶須問。
“迴陛下,我們兩人這次南下,因為要趕路,隻攜帶了三天幹糧,到京城前已經吃完,不過北王殿下應該已經派人,護送新糧種南下了,相信過幾天陛下與朝中大臣,就能夠見到和嚐到新糧食。”錢四郎一禮解釋。
“嗯,你們一路辛苦了,先迴去休息吧,等護送新糧的人到來,朕再論功行賞。”皇帝微笑擺手。
“謝陛下,微臣先行告退。”錢四郎鬆了口氣叉手拜別,隨即低頭緩步退到殿門處轉身離開。
錢四郎前腳剛離開,內閣幾位大臣就匆匆來到殿外求見。
“陛下,幾位內閣大臣求見。”殿前太監進殿通傳。
“請幾位內閣大臣進殿。”皇帝微笑召見。
“見過幾位閣老,陛下有請。”殿前太監領命出殿,向幾位內閣大臣一禮,邀請眾閣老進殿。
“臣長孫無忌。”
“臣房玄齡,李道宗,蕭瑀,高士廉,魏征,王珪見過陛下萬歲。”
內閣大臣七人進殿後,一起叉手鞠躬拜見。
去年也就是貞觀三年十二月,杜如晦因重病過世後,內閣和新七部主官做了些調整,其內閣次輔之位由王珪接替。
杜如晦所兼吏部尚書之職,由內閣次輔房玄齡兼任。
軍機首輔大臣李靖不再兼任兵部尚書,由陳國公侯君集接任兵部尚書。
侯君集禁軍四大將軍之職,由薛萬徹接任。
唐朝的文臣武將,都是文武全能的高端人才,上馬能征戰天下,下馬能治理一方,出將入相,出相入將,根據需要時常轉換身份,沒有非常明確的文武區分。
“諸位愛卿免禮平身。”皇帝微笑抬手。
“謝陛下。”七人再拜起身。
“諸位愛卿是為了天賜神物來的吧?”皇帝微笑問。
“陛下聖明,臣等接到定北城知府元信奏折,商量後覺得元信應該不敢編造如此謊言,可又心底又有些不敢相信,特來請陛下聖斷。”內閣首輔長孫無忌說著遞上奏折。
齊公公快步上前,雙手接過奏折迴身呈給皇帝。
“嗯,此事溫愛卿和李愛卿已經呈上,剛才朕也詢問了送來折子的錦衣衛總旗,新糧食一事應該為真。
總旗錢四郎說,北王應該已經派人護送新糧種南下,估計過幾日大家就能見到,奏折所提的土豆和紅薯,諸位愛卿不妨靜候幾天再說。”皇帝微笑建議。
“陛下聖明。”殿中眾大臣叉手一拜。
“按奏折所提,中原氣候比草原溫暖,一年應該可以耕種收獲兩次,新糧種送到後趕緊育苗,趕在九月初種下,十一月就能收獲一批。
你們等下迴去吩咐下去,鼓勵關中平原農戶,在現有耕地之外,多開墾些新田用於播種新糧種,告訴農戶新糧對耕地要求不高,原先判定的差田,丘陵地,山坡地皆可耕種。”皇帝微笑吩咐眾臣。
“臣等迴去就吩咐戶部去辦理此事。”長孫無忌為首的內閣大臣一拜領命。
“齊山,你迴頭也吩咐幾處皇莊,多開墾些荒地備用。”皇帝轉頭吩咐身邊的太監總管。
“遵旨,臣等下就吩咐下去。”齊公公微笑領旨。
“嗯,如沒其他事情,諸位愛卿就去做事吧。”皇帝微笑擺手。
“是,臣等告退。”眾臣再次鞠躬一拜,後退幾步轉身走出大殿離開。
又過了七天,接到送糧隊伍提前報信,皇帝領著太子和文武大臣,再次出京城東門,以最高禮節等待迎接,定北城前來的送糧隊。
民以食為天,這次送來的是能改變大唐百姓生活,甚至能讓大唐王朝長治久安的高產新糧種,值得大唐王朝上下以最高禮節迎接。
“陛下快看,送糧隊來了。”齊公公遙望遠處出現長長隊列大聲提醒。
很快一隊望不到尾的牛馬車隊,在兩側騎兵護送下緩緩接近,隊伍前頭領隊的幾位文武官員,驅馬上前在離城門百米時翻身下馬,牽馬快步上前。
“陛下萬歲,臣定北城知府元信,奉北王殿下之命,與幾位將軍護送新糧種迴京呈送陛下。”元信率先鞠躬拜見。
“元大人免禮平身。”皇帝微笑抬手虛扶。
“謝陛下。”元信拜謝起身。
“臣北王府親衛統領蘇定方,拜見陛下萬歲。”
“臣北庭都護府都軍阿史那社爾,拜見偉大的大唐陛下萬歲。”
“臣北庭都護府從事執失思力,拜見偉大的大唐陛下萬歲。”
蘇定方和兩位突厥將領,隨即上前鞠躬拜見。
“哈哈哈~,三位愛卿免禮平身,諸位愛卿一路舟車勞頓辛苦了,朕代天下百姓謝過大家。”皇帝開心迴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