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二十二章 六路大軍討伐東突厥
軍師府神藏大軍師張公瑾,為副總管,與主帥李靖一起,統領兩萬五千禁軍為中軍,共同指揮討伐東突厥戰役。
命五軍都督府左大都督李績,為通漠道行軍總管,率兩萬五千禁軍為東路主力,直插東突厥腹地。
命軍機次輔譙國公柴紹,為金河道行軍總管,率部從西路沿黃河北進,與中軍李靖和東路李績遙相唿應。
命軍機次輔任城王李道宗,為大同道行軍總管,張寶相為副,率西路軍從靈州往西北挺進。
命幽州都督衛孝傑,為恆安道行軍總管,鎮守燕雲邊地,以切斷突厥軍隊東逃之路。
命營州都督薛萬徹,為暢武道行軍總管,繞道東北突擊突厥後方,同時監視突利可汗部。
大唐派出六路大軍,共計十幾萬將士出征,皆受主帥李靖統領調度。
被任命為討伐大軍主帥的李靖,出列叉手領旨後,心情很是複雜,之前他在玄武門事變中置身事外,沒有及時站隊支持皇帝。
如果此次率部北伐東突厥失敗,那他很可能會麵臨老賬新賬一起算的局麵。
到時就算皇帝不殺他,他及後代的政治生涯也將就此終結。
所以就算不為自己,為了家人他隻能打贏,也必須打贏這場戰爭。
很快六路大軍總管率部出征,進展非常順利。
十一月二十八日,李道宗率領西路軍先在靈州取得大勝。
十二月初二,在薛萬徹率部進逼下,膽氣盡喪的突利可汗,直接率部投降大唐,親自到長安麵見大唐皇帝李世民,跪下行叩拜大禮表示臣服。
與此同時李靖率領中軍抵達馬邑,就地駐紮後開始布置戰術。
考慮到此次勞師遠征,大軍深入大漠雪原,補給困難,水源缺乏,如果戰事拖延過久,對唐軍必定不利,要想獲得此戰勝利,必須速戰速決,先以精銳騎兵出其不意突襲突厥軍,然後集中己方優勢兵力打一場殲滅戰,一舉消滅東突厥主力。
貞觀四年正月,李靖決定率領三千精銳輕騎兵,離開馬邑秘密北進惡陽嶺。
同時命令李績和柴紹率部,向惡陽嶺北部,突厥重要軍事據點定襄城靠攏,想要突襲定襄引誘佶利可汗主力救援,然後集合三部軍力合圍,一舉殲滅突厥主力。
正月二十日,李靖率領三千精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突襲定襄城。
駐守定襄的東突厥大將康蘇密,在驚慌失措下棄城而逃。
這一次突襲戰沒能達到預期效果,佶利可汗接到定襄失守的消息,沒有像李靖預想的那樣率軍馳援,反而帶軍快速後撤。
這次佶利可汗靠敏銳的直覺,救了自己和軍隊。
他在接到消息,李靖隻率領三千精騎突襲定襄,下意識懷疑這可能是唐軍的引誘計劃,定襄城附近肯定早就埋伏了大軍,就等著他帶兵進入陷阱中。
當心陷入唐軍包圍的佶利可汗,果斷率領軍隊再次後撤,讓李靖的策劃落空。
麵對老奸巨猾的佶利可汗,李靖在慎重考慮後,選擇暫時按兵不動,派出快馬向長安通報這次勝利。
同時使出離間計,分散瓦解東突厥軍心,派人散播假消息,說他之所以能夠以三千輕騎就成功突襲定襄,是因為突厥大將康蘇密,早就暗中投降大唐。
就在快馬將定襄突襲成功的消息傳迴長安時,這天晚上李恪在自己寢宮,內殿八仙桌上留下一份信,隨即隱身飛出窗戶,飛升萬米高空,向著陰山方向快速飛去。
很快飛臨陰山上空,在夜色中緩緩落在陰山山脈,中部海拔兩千多米的最高峰上,站在山頂積雪上遙望四周。
李恪最後看向北側山脈丘陵間,如同串珠狀分布的大小盆地,那裏就是東突厥佶利可汗王帳駐地,此時這裏生活著突厥王庭十多萬部眾。
這些分布在山脈中的盆地,植被豐富,土地肥沃,水係發達,為農業生產提供了優越自然條件,也是水草豐美的天然牧場,這裏就是突厥心中的聖山。
陰山以其獨特地理條件,曆史以來一直都是北方遊牧民族,發展壯大避難喘息的重要基地。
山脈南臨河套地區,北接內蒙古高原,東西長一千兩百多公裏,南北寬五十到一百公裏,山體較為低矮最高山峰海拔兩千多米。
由烏拉山,大青山,色爾騰山和狼山等組成陰山山脈主體,整體並不連貫,有眾多可供通行的大山口。
李恪此時所站山峰,就是中部大青山的最高峰,突厥人口中的陰山就是指大青山。
後世的包頭,唿和浩特,烏蘭察布等十一旗縣,就分布在大青山南部。
李恪決定在此等待,佶利可汗過不了多久,就會被李績擊敗,率部撤迴這裏休整,那是他一舉降伏東突厥的機會。
就在李恪到達陰山沒多久,李靖的離間計發揮作用,前有突利可汗降唐的前車之鑒,讓佶利可汗對康蘇密的疑心越來越重。
感受到佶利可汗對自己疑心日重,甚至顯露殺心時,康蘇密在恐懼和無奈下,最終選擇率部降唐。
前隋皇帝楊廣的蕭皇後和孫子楊政道,也被康蘇密帶到唐營。
隨著手下大將康蘇密率部降唐,佶利可汗再次率部向鐵山方向撤退。
李靖在仔細研究佶利撤退路線後,命李績率部火速趕往白道,截擊突厥大軍。
白道,因道路灰白得名,次路從陰山中部橫穿山脈南北,在後世改稱唿武公路,就是唿和浩特到武川的通道,
同時命張公瑾率部從馬邑北上,兩部會合後一同趕往白道馳援李績,意圖圍殲佶利可汗大軍。
李績接到軍令,馬上率部通過兩天兩夜急行軍,在白道追上突厥主力大軍。
佶利可汗倉促之下指揮大軍應戰,結果被打的潰不成軍,帶領潰軍往白道北端倉皇逃竄,穿過白道迴到陰山北,總算暫時甩開李績大軍。
連續吃敗仗已經驚恐不已,心有餘悸的佶利可汗,怎麽也想不明白,渭水之盟才過去短短四年,唐軍為什麽變的如此強大。
驚慌的佶利率領數萬敗兵馬穿過陰山,會合十幾萬王庭部眾,繼續往北撤往沙漠戈壁邊緣。
不想像喪家之犬繼續北逃荒漠深處,佶利可汗帶領部眾,暫時在鐵山附近停下紮營。
吉利想著先等等看,看唐軍會不會越過陰山繼續追擊,一但局勢不利,鐵山大營隨時可以繼續北撤,進入漠北深處躲避。
軍師府神藏大軍師張公瑾,為副總管,與主帥李靖一起,統領兩萬五千禁軍為中軍,共同指揮討伐東突厥戰役。
命五軍都督府左大都督李績,為通漠道行軍總管,率兩萬五千禁軍為東路主力,直插東突厥腹地。
命軍機次輔譙國公柴紹,為金河道行軍總管,率部從西路沿黃河北進,與中軍李靖和東路李績遙相唿應。
命軍機次輔任城王李道宗,為大同道行軍總管,張寶相為副,率西路軍從靈州往西北挺進。
命幽州都督衛孝傑,為恆安道行軍總管,鎮守燕雲邊地,以切斷突厥軍隊東逃之路。
命營州都督薛萬徹,為暢武道行軍總管,繞道東北突擊突厥後方,同時監視突利可汗部。
大唐派出六路大軍,共計十幾萬將士出征,皆受主帥李靖統領調度。
被任命為討伐大軍主帥的李靖,出列叉手領旨後,心情很是複雜,之前他在玄武門事變中置身事外,沒有及時站隊支持皇帝。
如果此次率部北伐東突厥失敗,那他很可能會麵臨老賬新賬一起算的局麵。
到時就算皇帝不殺他,他及後代的政治生涯也將就此終結。
所以就算不為自己,為了家人他隻能打贏,也必須打贏這場戰爭。
很快六路大軍總管率部出征,進展非常順利。
十一月二十八日,李道宗率領西路軍先在靈州取得大勝。
十二月初二,在薛萬徹率部進逼下,膽氣盡喪的突利可汗,直接率部投降大唐,親自到長安麵見大唐皇帝李世民,跪下行叩拜大禮表示臣服。
與此同時李靖率領中軍抵達馬邑,就地駐紮後開始布置戰術。
考慮到此次勞師遠征,大軍深入大漠雪原,補給困難,水源缺乏,如果戰事拖延過久,對唐軍必定不利,要想獲得此戰勝利,必須速戰速決,先以精銳騎兵出其不意突襲突厥軍,然後集中己方優勢兵力打一場殲滅戰,一舉消滅東突厥主力。
貞觀四年正月,李靖決定率領三千精銳輕騎兵,離開馬邑秘密北進惡陽嶺。
同時命令李績和柴紹率部,向惡陽嶺北部,突厥重要軍事據點定襄城靠攏,想要突襲定襄引誘佶利可汗主力救援,然後集合三部軍力合圍,一舉殲滅突厥主力。
正月二十日,李靖率領三千精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突襲定襄城。
駐守定襄的東突厥大將康蘇密,在驚慌失措下棄城而逃。
這一次突襲戰沒能達到預期效果,佶利可汗接到定襄失守的消息,沒有像李靖預想的那樣率軍馳援,反而帶軍快速後撤。
這次佶利可汗靠敏銳的直覺,救了自己和軍隊。
他在接到消息,李靖隻率領三千精騎突襲定襄,下意識懷疑這可能是唐軍的引誘計劃,定襄城附近肯定早就埋伏了大軍,就等著他帶兵進入陷阱中。
當心陷入唐軍包圍的佶利可汗,果斷率領軍隊再次後撤,讓李靖的策劃落空。
麵對老奸巨猾的佶利可汗,李靖在慎重考慮後,選擇暫時按兵不動,派出快馬向長安通報這次勝利。
同時使出離間計,分散瓦解東突厥軍心,派人散播假消息,說他之所以能夠以三千輕騎就成功突襲定襄,是因為突厥大將康蘇密,早就暗中投降大唐。
就在快馬將定襄突襲成功的消息傳迴長安時,這天晚上李恪在自己寢宮,內殿八仙桌上留下一份信,隨即隱身飛出窗戶,飛升萬米高空,向著陰山方向快速飛去。
很快飛臨陰山上空,在夜色中緩緩落在陰山山脈,中部海拔兩千多米的最高峰上,站在山頂積雪上遙望四周。
李恪最後看向北側山脈丘陵間,如同串珠狀分布的大小盆地,那裏就是東突厥佶利可汗王帳駐地,此時這裏生活著突厥王庭十多萬部眾。
這些分布在山脈中的盆地,植被豐富,土地肥沃,水係發達,為農業生產提供了優越自然條件,也是水草豐美的天然牧場,這裏就是突厥心中的聖山。
陰山以其獨特地理條件,曆史以來一直都是北方遊牧民族,發展壯大避難喘息的重要基地。
山脈南臨河套地區,北接內蒙古高原,東西長一千兩百多公裏,南北寬五十到一百公裏,山體較為低矮最高山峰海拔兩千多米。
由烏拉山,大青山,色爾騰山和狼山等組成陰山山脈主體,整體並不連貫,有眾多可供通行的大山口。
李恪此時所站山峰,就是中部大青山的最高峰,突厥人口中的陰山就是指大青山。
後世的包頭,唿和浩特,烏蘭察布等十一旗縣,就分布在大青山南部。
李恪決定在此等待,佶利可汗過不了多久,就會被李績擊敗,率部撤迴這裏休整,那是他一舉降伏東突厥的機會。
就在李恪到達陰山沒多久,李靖的離間計發揮作用,前有突利可汗降唐的前車之鑒,讓佶利可汗對康蘇密的疑心越來越重。
感受到佶利可汗對自己疑心日重,甚至顯露殺心時,康蘇密在恐懼和無奈下,最終選擇率部降唐。
前隋皇帝楊廣的蕭皇後和孫子楊政道,也被康蘇密帶到唐營。
隨著手下大將康蘇密率部降唐,佶利可汗再次率部向鐵山方向撤退。
李靖在仔細研究佶利撤退路線後,命李績率部火速趕往白道,截擊突厥大軍。
白道,因道路灰白得名,次路從陰山中部橫穿山脈南北,在後世改稱唿武公路,就是唿和浩特到武川的通道,
同時命張公瑾率部從馬邑北上,兩部會合後一同趕往白道馳援李績,意圖圍殲佶利可汗大軍。
李績接到軍令,馬上率部通過兩天兩夜急行軍,在白道追上突厥主力大軍。
佶利可汗倉促之下指揮大軍應戰,結果被打的潰不成軍,帶領潰軍往白道北端倉皇逃竄,穿過白道迴到陰山北,總算暫時甩開李績大軍。
連續吃敗仗已經驚恐不已,心有餘悸的佶利可汗,怎麽也想不明白,渭水之盟才過去短短四年,唐軍為什麽變的如此強大。
驚慌的佶利率領數萬敗兵馬穿過陰山,會合十幾萬王庭部眾,繼續往北撤往沙漠戈壁邊緣。
不想像喪家之犬繼續北逃荒漠深處,佶利可汗帶領部眾,暫時在鐵山附近停下紮營。
吉利想著先等等看,看唐軍會不會越過陰山繼續追擊,一但局勢不利,鐵山大營隨時可以繼續北撤,進入漠北深處躲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