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二十一章 一家人圍坐搓麻
“嘩啦啦~,嘩啦啦~,哢哢哢。”洗完牌完成碼牌。
李恪抓起色子甩在中間,一顆色子停下,顯露出五點。
“五點,嗯,這盤我坐莊。”
隨即他拿起兩顆色子甩在中間,兩顆色子停下,露出三點和四點。
“七點,從這裏開牌。”
李恪伸手從一個位置,抓起四張牌放在自己麵前,其他三人按順序跟著抓牌。
很快四人完成抓牌,將牌豎在自己麵前理牌。
理完牌坐莊的李恪,先伸手抓取第一張牌,看了下插入中間。
“九條。”隨即抓起最右側一張打出。
“碰~。”坐在他右側的皇帝笑著喊出,隨即翻開兩張九條放右側,伸手抓迴中間的九條擺好。
“嗯,一萬。”皇帝考慮了下打出一萬。
一萬沒人要,旁邊蕭昭儀伸手抓牌,猶豫了會打出三筒。
“吃”楊妃開心翻開四五筒,抓迴三筒擺好,考慮了下打出一條。
沒人要,李恪抓了張七萬,打出八條。
“碰~,哈哈哈,看來恪兒還是挺關照朕呀,三萬。”皇帝開心抓迴八條擺好,說著打出三萬。
“碰~,嘻嘻~,多謝陛下賞賜,七條。”楊妃抓迴三萬擺好,打出七條。
在吃,碰,杠此起彼伏中,桌麵上的牌快速減少,很快接近一局尾聲。
“三條。”楊妃打出三條。
“胡,哈哈哈,多謝愛妃,清一色,給錢,給錢。”皇帝大喊一聲,隨即掀翻麵前的牌,伸手抓迴三條擺好,高興的致謝馬上伸手要錢。
“陛下,您的牌運太好了,嘻嘻~。”坐在右側的陳美人,滿眼仰慕的看著皇帝祝賀。
“陛下,您這一把贏得太狠了,妾身的籌碼都快被您拿光了。”楊妃無奈數出不少籌碼遞給皇帝。
“哈哈哈,沒辦法,誰讓朕牌運旺。”皇帝開心迴應。
“陛下除了牌運旺,您的牌技也很強。”陳美人眨了眨眼吹捧。
李恪看了眼陳美人和皇帝,心裏忍不住吐槽:“還真是萬惡的封建社會,這位新封的陳美人,還未滿十三歲,這要是在未來可是妥妥的未成年幼女,自己這位皇帝老爹還真是禽獸,這麽小都下得去手。
對麵的蕭昭儀也才剛滿十六,好像是十四歲侍寢後被冊封昭儀。
唉~,怪隻怪她們身不逢時,古代人類平均壽命偏低,唐朝最強盛時人平均壽命六十歲左右,算是華夏曆史中人類壽命比較長的朝代,可是法定結婚年紀還是偏小。
女子十二歲就可結婚,超過十六要是還沒嫁人就算老姑娘了,這導致很多女子因過早生育死去,看來以後有必要為大唐百姓,普及一下生育衛生知識,減少大唐女子和新生兒的死亡率。”
一局結束再次洗牌碼牌。
“恪兒,大唐已經完成革新,你覺得什麽時候開始新科舉合適?”皇帝在洗牌碼牌時隨口一問。
“你們定好文科用那些書籍,做為主考內容沒?”李恪笑問。
“還沒商定出較滿意的結果,你有什麽好建議沒?”皇帝看了眼兒子問。
“文科文考,我看就以四書五經為主考內容,就以貼經,墨義,策問,詩賦等四種方式筆試。”
“史考就考《春秋》,《史記》和《三國誌》三本吧,數算內容和騎射劍術,就按新科舉製度提到的考,武科內容不用我重新說一次吧。”
“我想了想之前提議的與書商合作發書之事,不可取很可能被有心人破壞科考。”
“嗯,讓工部先大量製作活字印刷設備,給各州,府,縣文教科各配送一套,在定下新科考相關書籍後,下旨讓各地文教科官吏,負責印刷新科舉書籍,以低價出售給想讀書科考的百姓,所得資金留在各地興文教。
年底先下聖旨全國張貼皇榜,向天下百姓公布新科舉製度和所考科目,告知百姓想讀書科考者,可以去各地行政衙門外,購買文武科考書籍。
明年一年給各地學子學習準備,貞觀五年開始各縣首次童生試,貞觀六年各府進行首次秀才試,貞觀七年各州首次舉人試,同年八月首批舉人進京參加會試,九月初會試開考,隨後就是殿試,首批三甲進士金榜提名,之後就按此三年一輪執行下去就成,從此以後大唐文武人才,盡成皇帝的天子門生,何愁沒有人才可用。”李恪邊碼牌邊迴應。
“嗯,你這建議不錯,明天早朝後,朕就與文武大臣再商議一下,爭取盡快定下主考內容,下旨告知天下百姓。”皇帝開心點讚。
隨著夕陽西下夜色降臨,眾人暫時停戰吃飯,今晚的晚餐是楊妃宮中的宮女,準備的家常小菜。
李恪陪著父母和兩位小媽吃過晚餐,在宮女伺候下簡單洗漱後,起身拜別離開楊妃宮迴自己寢宮。
皇帝和三位妃嬪再次鋪上麻將,又打了一個半時辰才結束散場,陳美人和蕭昭儀很識趣的拜別離開。
當晚皇帝留宿楊妃宮。
十月底,實行新科舉製度的聖旨皇榜,在全國各地張貼,天下百姓高聲讚頌皇帝恩德。
同時工部製作的活字印刷工具,也陸續送往各地文教科。
隨後新科考所需書籍,在各地文教科開始大量印刷,士,農,工有資格參考,想要讀書科舉的百姓,紛紛到本地衙門外低價購買所需書籍。
買到相關書籍的人,開始在家認真學習,為貞觀五年首次童生試做準備。
眨眼時間進入貞觀三年十一月,河西急報,東突厥佶利可汗單方麵撕毀和約,派大將雅爾金和阿史那社爾率軍入侵河西。
駐防河西肅州的都督張士貴,甘州守將張寶相,兩人率部堅守肅州和甘州各城互為犄角,通過堅壁清野的策略,最終成功迫使突厥無功而返。
張公瑾借機給皇帝上書,請求趁東突厥遭遇三年雪災,實力大弱之時出兵討伐東突厥。
為此準備多年的李世民,當庭同意出兵請求,下旨由軍機首輔大臣李靖,為定襄道總管,六路大軍主帥,統領大軍討伐突厥。
“嘩啦啦~,嘩啦啦~,哢哢哢。”洗完牌完成碼牌。
李恪抓起色子甩在中間,一顆色子停下,顯露出五點。
“五點,嗯,這盤我坐莊。”
隨即他拿起兩顆色子甩在中間,兩顆色子停下,露出三點和四點。
“七點,從這裏開牌。”
李恪伸手從一個位置,抓起四張牌放在自己麵前,其他三人按順序跟著抓牌。
很快四人完成抓牌,將牌豎在自己麵前理牌。
理完牌坐莊的李恪,先伸手抓取第一張牌,看了下插入中間。
“九條。”隨即抓起最右側一張打出。
“碰~。”坐在他右側的皇帝笑著喊出,隨即翻開兩張九條放右側,伸手抓迴中間的九條擺好。
“嗯,一萬。”皇帝考慮了下打出一萬。
一萬沒人要,旁邊蕭昭儀伸手抓牌,猶豫了會打出三筒。
“吃”楊妃開心翻開四五筒,抓迴三筒擺好,考慮了下打出一條。
沒人要,李恪抓了張七萬,打出八條。
“碰~,哈哈哈,看來恪兒還是挺關照朕呀,三萬。”皇帝開心抓迴八條擺好,說著打出三萬。
“碰~,嘻嘻~,多謝陛下賞賜,七條。”楊妃抓迴三萬擺好,打出七條。
在吃,碰,杠此起彼伏中,桌麵上的牌快速減少,很快接近一局尾聲。
“三條。”楊妃打出三條。
“胡,哈哈哈,多謝愛妃,清一色,給錢,給錢。”皇帝大喊一聲,隨即掀翻麵前的牌,伸手抓迴三條擺好,高興的致謝馬上伸手要錢。
“陛下,您的牌運太好了,嘻嘻~。”坐在右側的陳美人,滿眼仰慕的看著皇帝祝賀。
“陛下,您這一把贏得太狠了,妾身的籌碼都快被您拿光了。”楊妃無奈數出不少籌碼遞給皇帝。
“哈哈哈,沒辦法,誰讓朕牌運旺。”皇帝開心迴應。
“陛下除了牌運旺,您的牌技也很強。”陳美人眨了眨眼吹捧。
李恪看了眼陳美人和皇帝,心裏忍不住吐槽:“還真是萬惡的封建社會,這位新封的陳美人,還未滿十三歲,這要是在未來可是妥妥的未成年幼女,自己這位皇帝老爹還真是禽獸,這麽小都下得去手。
對麵的蕭昭儀也才剛滿十六,好像是十四歲侍寢後被冊封昭儀。
唉~,怪隻怪她們身不逢時,古代人類平均壽命偏低,唐朝最強盛時人平均壽命六十歲左右,算是華夏曆史中人類壽命比較長的朝代,可是法定結婚年紀還是偏小。
女子十二歲就可結婚,超過十六要是還沒嫁人就算老姑娘了,這導致很多女子因過早生育死去,看來以後有必要為大唐百姓,普及一下生育衛生知識,減少大唐女子和新生兒的死亡率。”
一局結束再次洗牌碼牌。
“恪兒,大唐已經完成革新,你覺得什麽時候開始新科舉合適?”皇帝在洗牌碼牌時隨口一問。
“你們定好文科用那些書籍,做為主考內容沒?”李恪笑問。
“還沒商定出較滿意的結果,你有什麽好建議沒?”皇帝看了眼兒子問。
“文科文考,我看就以四書五經為主考內容,就以貼經,墨義,策問,詩賦等四種方式筆試。”
“史考就考《春秋》,《史記》和《三國誌》三本吧,數算內容和騎射劍術,就按新科舉製度提到的考,武科內容不用我重新說一次吧。”
“我想了想之前提議的與書商合作發書之事,不可取很可能被有心人破壞科考。”
“嗯,讓工部先大量製作活字印刷設備,給各州,府,縣文教科各配送一套,在定下新科考相關書籍後,下旨讓各地文教科官吏,負責印刷新科舉書籍,以低價出售給想讀書科考的百姓,所得資金留在各地興文教。
年底先下聖旨全國張貼皇榜,向天下百姓公布新科舉製度和所考科目,告知百姓想讀書科考者,可以去各地行政衙門外,購買文武科考書籍。
明年一年給各地學子學習準備,貞觀五年開始各縣首次童生試,貞觀六年各府進行首次秀才試,貞觀七年各州首次舉人試,同年八月首批舉人進京參加會試,九月初會試開考,隨後就是殿試,首批三甲進士金榜提名,之後就按此三年一輪執行下去就成,從此以後大唐文武人才,盡成皇帝的天子門生,何愁沒有人才可用。”李恪邊碼牌邊迴應。
“嗯,你這建議不錯,明天早朝後,朕就與文武大臣再商議一下,爭取盡快定下主考內容,下旨告知天下百姓。”皇帝開心點讚。
隨著夕陽西下夜色降臨,眾人暫時停戰吃飯,今晚的晚餐是楊妃宮中的宮女,準備的家常小菜。
李恪陪著父母和兩位小媽吃過晚餐,在宮女伺候下簡單洗漱後,起身拜別離開楊妃宮迴自己寢宮。
皇帝和三位妃嬪再次鋪上麻將,又打了一個半時辰才結束散場,陳美人和蕭昭儀很識趣的拜別離開。
當晚皇帝留宿楊妃宮。
十月底,實行新科舉製度的聖旨皇榜,在全國各地張貼,天下百姓高聲讚頌皇帝恩德。
同時工部製作的活字印刷工具,也陸續送往各地文教科。
隨後新科考所需書籍,在各地文教科開始大量印刷,士,農,工有資格參考,想要讀書科舉的百姓,紛紛到本地衙門外低價購買所需書籍。
買到相關書籍的人,開始在家認真學習,為貞觀五年首次童生試做準備。
眨眼時間進入貞觀三年十一月,河西急報,東突厥佶利可汗單方麵撕毀和約,派大將雅爾金和阿史那社爾率軍入侵河西。
駐防河西肅州的都督張士貴,甘州守將張寶相,兩人率部堅守肅州和甘州各城互為犄角,通過堅壁清野的策略,最終成功迫使突厥無功而返。
張公瑾借機給皇帝上書,請求趁東突厥遭遇三年雪災,實力大弱之時出兵討伐東突厥。
為此準備多年的李世民,當庭同意出兵請求,下旨由軍機首輔大臣李靖,為定襄道總管,六路大軍主帥,統領大軍討伐突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