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九章 講述三權分立和好處
“嗯,如果好用,以後可以讓人多做些備用。”皇帝也點頭讚同。
“雞鴨的大羽毛也可以。”李恪微笑提醒。
“好,先看看書寫效果再說。”皇帝點頭坐下。
“吳尚儀,準備好,將我等下說的話全部記錄下來。”李恪把鵝筆遞給吳尚儀吩咐。
“是。”吳尚儀接過筆,抓在右手握好,講筆尖探入墨水中,稍停了下提起。
“殿下,奴婢準備好了。”吳尚儀提筆懸在白紙右側端,隨時準備記錄。
“好~”李恪微笑點頭,隨即轉頭看了看爺爺和父親,開口不緊不慢的講述。
“權力大體可分為行政,軍事,法製等三大塊,簡稱三權。
之前這三權都是混雜一體,沒有完全切割分開,這就導致大小官員都同時擁有三大權力,即管行政,又管軍和法,尤其是地方主官,完全就是土皇帝。
尤其是各道總管,名為官實則是權力極大的封疆王侯,隻要有野心之輩,隨時可以起兵禍亂天下。
這也是之前王朝一但皇室衰弱,天下各地官僚世族,能夠迅速起兵逐鹿中原的原因,我們李家能夠起勢也正是得益於此。
所以想要李家江山長久穩固,指望靠出明君是不可能的,應該在大唐完全掌控的疆域內,取消節度總管一職,將各級官員的權力分解,隻有這樣才能讓大唐維持較為長久穩定。
以史為鑒知興衰,每個王朝都是創立之初,前一兩任皇帝還行,之後往往一代不如一代,那些成長在後宮中,皇城都很少邁出的皇位繼承人,指望他們成為明君,實在是癡心妄想。
這也是為什麽之前的王朝,在前一兩任皇帝離世後,就會不斷出現動蕩,時常大權旁落出現霍光這樣的權臣。
隻是出現權臣還算好的,至少王朝還在,後續登基的子孫中,如果出現一兩個有能力的,可能還能奪迴王朝大權。
最壞的情況就是重現秦隋現象,隨著創業者離世,天下頓時分崩離析,各地官僚勾結世家大族,利用手中的權力起兵逐鹿天下,這方麵想必就不用我多說。”李恪說著微笑掃了眼,兩位大唐創業者。
皇帝李世民和太上皇李淵,同時露出尷尬表情笑了笑。
“其實這個情況不是不能避免,隻要將三大權力完全拆分,讓政,軍,法三權獨立運行互不幹涉,又要讓三者相互協作,相互監督。
之前的官員實在太忙了,即要管行政民生,又要審案斷案,還得操心軍事,一個人精力有限,讓他管這麽多事情實在不應該,得為他們減減負擔,讓他們活的輕鬆些,皇帝睡覺也能安穩些。
在我的設想中,三大權力應該自成係統,相互不得插手其他係統的事情,又相互協作為國出力,同時讓三者相互監督,官員權力小了,不該有的心思也就會小些,國家就能夠更穩定長久些。
接下來我就具體說說,怎麽拆分重組三大權力。
之前說了權力大體分行政,軍事,法製三大塊。
行政,大了說就是如何運營一個王朝,小處說就是如何運營大小城池,也可稱為文官係統。”
“文官係統,主要負責輔助皇帝管理王朝行政民生事務,在文官係統之上設置內閣。
內閣,是協助皇帝處理國事公文的新機構,有建議權沒有實際執行權力,日常負責幫助皇帝審閱繁多奏折,從中挑出有用的奏折。
經過內閣官員討論投票,給出較好處理意見,上呈皇帝禦覽,由皇帝朱批同意後,下發各部執行。
如果皇帝對內閣的處理意見不滿意,可以駁迴讓內閣重新討論擬定新的意見。”
“皇帝通過內閣協助,就不必將精力過多消耗在,那些沒用的奏折批閱中。
內閣官員是皇帝的行政助手,有點類似現在的翰林院,但作用和地位比翰林院強。
有了內閣,翰林院以後改為新科舉進士學政之處,之前那些翰林學士,完全可以補充到各部中任職,讓他們可以在新的位置上,發揮更好的作用。
內閣大臣由五名或七名,行政經驗豐富的文官擔任,以各部現任或前任主官,做為內閣大臣主要人選,也可在閑職老臣中挑選能臣,擔任內閣大臣,成為內閣大臣原則上不得兼任別職。
內閣大臣最少不得低於五人,最多不得多於七人,一定要保持奇數,這是為了能夠得出較好的處理意見。
內閣大臣授予翰林大學士榮譽稱號,設內閣首輔一人,主持內閣工作,授正一品;內閣次輔四或六人,從一品。
內閣之下在原有六部,即吏部,戶部,禮部,工部,兵部,刑部基礎上,增加稅部和財部,組成行政新八部,這八部是實權執行機構,直接受命於皇帝,管理全國各項行政民生後勤事務。
八部主官為尚書,正二品,下設左右侍郎各一人,正三品,之下是郎中正五品,員外郎從五品,主事正六品。
以下是行政新七部具體設置。
吏部:內設文選司,驗封司,稽勳司,考功司等四個清吏司,每司由一名郎中任掌事,配員外郎一人,主事兩人,掌管各司工作。
文選司負責新科舉選才事務,通過主持新式科舉考試,為國選取有用人才。
新式科舉考試,我在之後再詳細解說。
驗封司負責查驗各種封賞,查驗確認後與財部交接領取和發放。
稽勳司負責查驗文武官員功勳,核實後上報皇帝批示之後論功行賞。
考功司負責每兩年一次,考核各級文官執政能力,評分佳者提拔升遷,中者四年任期一滿,原職轉任別處為官,能力下者降職調任別處。
以後所有官員,都要施行四年一任,期滿按能力升降,調往別處任職。
隻有各部京官可以在原位,留任兩屆八年時間,每屆任滿也要根據能力,決定其升降或留任或調任別處。
戶部:內設十三個清吏司,每司由一名郎中掌事,配員外郎一人,主事四人協助。”
“嗯,如果好用,以後可以讓人多做些備用。”皇帝也點頭讚同。
“雞鴨的大羽毛也可以。”李恪微笑提醒。
“好,先看看書寫效果再說。”皇帝點頭坐下。
“吳尚儀,準備好,將我等下說的話全部記錄下來。”李恪把鵝筆遞給吳尚儀吩咐。
“是。”吳尚儀接過筆,抓在右手握好,講筆尖探入墨水中,稍停了下提起。
“殿下,奴婢準備好了。”吳尚儀提筆懸在白紙右側端,隨時準備記錄。
“好~”李恪微笑點頭,隨即轉頭看了看爺爺和父親,開口不緊不慢的講述。
“權力大體可分為行政,軍事,法製等三大塊,簡稱三權。
之前這三權都是混雜一體,沒有完全切割分開,這就導致大小官員都同時擁有三大權力,即管行政,又管軍和法,尤其是地方主官,完全就是土皇帝。
尤其是各道總管,名為官實則是權力極大的封疆王侯,隻要有野心之輩,隨時可以起兵禍亂天下。
這也是之前王朝一但皇室衰弱,天下各地官僚世族,能夠迅速起兵逐鹿中原的原因,我們李家能夠起勢也正是得益於此。
所以想要李家江山長久穩固,指望靠出明君是不可能的,應該在大唐完全掌控的疆域內,取消節度總管一職,將各級官員的權力分解,隻有這樣才能讓大唐維持較為長久穩定。
以史為鑒知興衰,每個王朝都是創立之初,前一兩任皇帝還行,之後往往一代不如一代,那些成長在後宮中,皇城都很少邁出的皇位繼承人,指望他們成為明君,實在是癡心妄想。
這也是為什麽之前的王朝,在前一兩任皇帝離世後,就會不斷出現動蕩,時常大權旁落出現霍光這樣的權臣。
隻是出現權臣還算好的,至少王朝還在,後續登基的子孫中,如果出現一兩個有能力的,可能還能奪迴王朝大權。
最壞的情況就是重現秦隋現象,隨著創業者離世,天下頓時分崩離析,各地官僚勾結世家大族,利用手中的權力起兵逐鹿天下,這方麵想必就不用我多說。”李恪說著微笑掃了眼,兩位大唐創業者。
皇帝李世民和太上皇李淵,同時露出尷尬表情笑了笑。
“其實這個情況不是不能避免,隻要將三大權力完全拆分,讓政,軍,法三權獨立運行互不幹涉,又要讓三者相互協作,相互監督。
之前的官員實在太忙了,即要管行政民生,又要審案斷案,還得操心軍事,一個人精力有限,讓他管這麽多事情實在不應該,得為他們減減負擔,讓他們活的輕鬆些,皇帝睡覺也能安穩些。
在我的設想中,三大權力應該自成係統,相互不得插手其他係統的事情,又相互協作為國出力,同時讓三者相互監督,官員權力小了,不該有的心思也就會小些,國家就能夠更穩定長久些。
接下來我就具體說說,怎麽拆分重組三大權力。
之前說了權力大體分行政,軍事,法製三大塊。
行政,大了說就是如何運營一個王朝,小處說就是如何運營大小城池,也可稱為文官係統。”
“文官係統,主要負責輔助皇帝管理王朝行政民生事務,在文官係統之上設置內閣。
內閣,是協助皇帝處理國事公文的新機構,有建議權沒有實際執行權力,日常負責幫助皇帝審閱繁多奏折,從中挑出有用的奏折。
經過內閣官員討論投票,給出較好處理意見,上呈皇帝禦覽,由皇帝朱批同意後,下發各部執行。
如果皇帝對內閣的處理意見不滿意,可以駁迴讓內閣重新討論擬定新的意見。”
“皇帝通過內閣協助,就不必將精力過多消耗在,那些沒用的奏折批閱中。
內閣官員是皇帝的行政助手,有點類似現在的翰林院,但作用和地位比翰林院強。
有了內閣,翰林院以後改為新科舉進士學政之處,之前那些翰林學士,完全可以補充到各部中任職,讓他們可以在新的位置上,發揮更好的作用。
內閣大臣由五名或七名,行政經驗豐富的文官擔任,以各部現任或前任主官,做為內閣大臣主要人選,也可在閑職老臣中挑選能臣,擔任內閣大臣,成為內閣大臣原則上不得兼任別職。
內閣大臣最少不得低於五人,最多不得多於七人,一定要保持奇數,這是為了能夠得出較好的處理意見。
內閣大臣授予翰林大學士榮譽稱號,設內閣首輔一人,主持內閣工作,授正一品;內閣次輔四或六人,從一品。
內閣之下在原有六部,即吏部,戶部,禮部,工部,兵部,刑部基礎上,增加稅部和財部,組成行政新八部,這八部是實權執行機構,直接受命於皇帝,管理全國各項行政民生後勤事務。
八部主官為尚書,正二品,下設左右侍郎各一人,正三品,之下是郎中正五品,員外郎從五品,主事正六品。
以下是行政新七部具體設置。
吏部:內設文選司,驗封司,稽勳司,考功司等四個清吏司,每司由一名郎中任掌事,配員外郎一人,主事兩人,掌管各司工作。
文選司負責新科舉選才事務,通過主持新式科舉考試,為國選取有用人才。
新式科舉考試,我在之後再詳細解說。
驗封司負責查驗各種封賞,查驗確認後與財部交接領取和發放。
稽勳司負責查驗文武官員功勳,核實後上報皇帝批示之後論功行賞。
考功司負責每兩年一次,考核各級文官執政能力,評分佳者提拔升遷,中者四年任期一滿,原職轉任別處為官,能力下者降職調任別處。
以後所有官員,都要施行四年一任,期滿按能力升降,調往別處任職。
隻有各部京官可以在原位,留任兩屆八年時間,每屆任滿也要根據能力,決定其升降或留任或調任別處。
戶部:內設十三個清吏司,每司由一名郎中掌事,配員外郎一人,主事四人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