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家璽花了一天一夜時間,完成了清漪園的圖紙,皇上在上麵加了幾處橋,幾座塔,幾個觀景台。
雷家璽說,皇上這麽一改,整個園子的可看性更強了。 圖紙定了,燙樣大約需要半個月才能完成。
劉鳳岡和雷家璽沒有在洛陽停留。他們各自要做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
尤其是劉鳳岡,他得把查氏兄弟薅迴來,一起賺銀子。他還得去找無意,告訴她沒事了,一切又迴到以前了。至少,表麵上看起來是和從前一樣的。
兩人馬不停蹄的往迴趕。中途累到趴下,才找了一家客棧住下。客棧緊挨著一個古玩市場。劉鳳岡是最喜歡這些地方的,他眼光賊毒,總能淘換些值錢玩意兒。
他邀請雷家璽一起去看看。不長的一條巷子,巷子裏擺滿了各種瓷器,木頭製品,鐵器,珠寶首飾,還有一些古書。
兩人挑挑揀揀,沒幾樣可心合適的。
這時,一個老者擔著兩個籮筐走來,見到劉鳳岡就說,“買把算盤吧!這把算盤很合適這位小公子。”
雷家璽聽後,哈哈笑起來,“鳳岡,這是好兆頭!你正要大展拳腳呢,這算盤就送上門來了。”
一把金鑲玉的算盤。玉是和田玉,金是足金,做工很精致。劉鳳岡二話沒說,就買了下來。以他的個性,不講價的買賣,他從來沒做過。但今天他很爽快地給了50兩銀子。
拿著算盤,他說,“很奇怪,這算盤太眼熟了,像是在哪裏見過。”一邊說,一邊指著算盤上的刻字,“你看,寫著陶朱,莫不是範蠡用過的吧?”
雷家璽一看,果然刻有“陶朱”兩個字。“鳳岡,你太幸運了。居然得了陶朱公的寶貝。”
“範蠡先生是我偶像。他做生意,天下無敵。會賺錢,但也不看重錢,一生三次發大財,都被他散盡了。倒是晚年,聽說他的大兒子害死了二兒子。”劉鳳岡說。
“也不算是大二子害死的。二兒子殺了人,要償命,這是命中注定的。大兒子隻是營救失敗。”雷家璽說。
“曆史傳說,大兒子愛惜錢財,求人救二弟,事情差不多要辦成了,他又把錢要迴來了,結果把二弟命送了。”
“一生能活成陶朱公,也算沒白來一趟人間。”
曆史傳說是這樣的。
範蠡的二兒子在楚國犯了死罪,被判秋後問斬,他派小兒子拿1000金前去搭救,而大兒子卻“以死相逼”非要去,大兒子前腳剛走,他就在家搭起了靈堂。
範蠡自幼家境貧困,但他才智過人。早年應越國謀臣文種相邀,輔佐越王勾踐。
他扶助越王興越滅吳,先迷惑吳王夫差,暗中抓經濟,安穩越國民心,養兵蓄銳。接著使用“美人計”,送給吳王夫差西施和鄭旦兩位美人,並與文種謀劃向吳國借糧,後還以煮熟的稻種,製造吳國的災荒,加重百姓對夫差的怨恨。
曆經20多年,越王最終打敗吳國,成就霸業。越王按功行賞,範蠡被封為上將軍,掌管軍事大權。
範蠡深知“月滿則虧,水盈則溢”的道理,不為權利所動,要辭官歸隱。
越王想要留住範蠡:“願分你一半國土,若執意要走,寡人會殺了你!”
範蠡聽後連夜帶家人,乘船瀟灑離去,他給好友文種留下一封書信。
信中提醒文種,越王是隻能共患難不能共富貴之人,勸文種趁早離去。
史記中這樣記載,自齊遺大夫種書曰:“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
可是文種放不下高 官厚祿,看不透事物本質,沒有聽從範蠡的忠告,最終遭越王猜忌,賜其寶劍,自刎而亡。
範蠡來到齊國,更名改姓“鴟夷子皮”,在海邊開荒種地,幾年就積累了數十萬財富,聲名遠揚。
齊國國君聽說後,就派使臣相邀他做宰相。
範蠡卻說:“做官到宰相的位置,做普通人家財萬貫,總是享受尊貴的名號,不吉利。”以此謝絕了齊王。
他怕多生事端,把財產分給周圍鄰居,隻帶著少許家財,悄然地離開那裏,另尋桃源。 是金子在哪都會發光,範蠡離開齊國後,來到陶地,他自稱“陶朱公”。
陶朱公經商,講究誠信,沒幾年又積累了上千萬的財富。他再次散盡錢財,扶弱濟貧,深得百姓稱頌。就這樣,十九年間陶朱公三次家財萬貫,三次散財濟貧,為世人所稱道。
陶朱公晚年時,二兒子在楚國因殺了人,被判秋後問斬。他得知消息後說:“殺人抵命,理當如此。”
可是,妻子苦苦哀求,讓他想辦法救出兒子。他轉頭想想,說:“聽說,家有千金的子女,是不應被斬於街市的。”
於是派小兒子帶著千金,去楚國救二兒子。
這是大兒子急忙阻攔:“弟弟有難,身為大哥,理應義不容辭前去搭救,父親不讓我去,是嫌棄我愚蠢嗎?”
說完就鬧著要死去,妻子又幫著大兒子說好話:“誰去都一樣,就讓老大去吧!”
陶朱公無奈隻好同意,他給楚國的好友莊生寫了封信,囑咐老大把信和千金送於莊生,然後千萬不要多說話,靜等消息就行。 可大兒子前腳剛走,他就在家裏搭起了靈堂。
莊生收到信和千金,對大兒子說:“你趕快迴家,等你弟弟放出來,也不要多問原由。”
大兒子看莊生居住郊外,家徒四壁,心中忐忑不安,不太相信莊生,決定還是留在楚國等弟弟。
他怕莊生的能力不足,又聯係了幾個達官貴人,送去金銀,請他們疏通關係。
沒多久,有個人突然告訴大兒子楚王封府庫要大赦天下,他弟弟馬上就要被釋放了。大兒子高興之餘,想到送給莊生的千金,越想越懊惱,不能讓莊生白得千金。於是抬腿來到莊生家,莊生大驚:“你怎麽還沒走?”
大兒子說:“我聽說楚王要大赦天下,弟弟就要被放出來了,我等他一起迴去。”
莊生立即明白了大兒子的意思,他一指內室說:“你的千金在那裏,拿走吧。”大兒子得意的拎起千金,走了。不料,不久就傳來弟弟已被問斬的消息,大兒子頓時呆若木雞。
原來,別看莊生家徒四壁,他可是楚國大夫,為人正直廉潔,楚王很敬重他。
當初大兒子送來千金後,莊生就對妻子說:“這千金不要動,留著日後還給陶朱公。”
第二天莊生就進宮拜見楚王,說夜觀天象,楚國將有難啊!
楚王一向對莊生深信不疑,急忙詢問解決辦法。
莊生說隻有施行仁德才能免災。楚王恍然大悟:“寡人明白了!”於是下令封存府庫,要大赦天下。
可是,還沒等陶朱公二兒子放出來,他的大兒子不明緣由,就跑來找莊生要迴千金。莊生頓覺受了侮辱,氣得連夜跑進楚宮,對楚王說:“現在市井都在傳言,大王是因為陶地朱公的兒子犯法,他家裏賄賂了朝臣,您要給他生路,才大赦天下的。”
楚王大怒,國法豈能被玷汙,下令立即殺掉朱公的兒子。陶朱公的大兒子隻得悲痛的帶著弟弟的屍首迴家。家人都哀傷不已,隻有陶朱公仰天大笑,說“早知如此啊!”
他說:“老大也愛弟弟,但是他舍不得錢財,他因從小和我一起謀生,吃盡苦頭,知道錢財來之不易,而小兒子生時,咱家已經富有,他過慣了奢華生活,不吝嗇錢財,這也是我之前讓小兒子去的原因。”可是人皆愛子,陶朱公明知這種結果,為什麽同意讓大兒子去呢?因為他認識到二兒子是罪無可赦,既是如此,不應強求,還是順應時勢更為明智。
你看,這傳說是不是有矛盾?說大兒子愛財,可三次散盡家財,大兒子為啥不反對?二則,莊生既然不會要這千金,早給晚給都是給,何必又要讓兒兒子身首異處?
劉鳳岡和雷家璽兩人分析,找出來好多破綻。這個故事一定不會這麽簡單。
劉鳳岡拿著算盤,陷入沉思。
時代久遠,真相已經被掩埋。但智慧的人,總能在蛛絲馬跡中窺見些什麽。
雷家璽說,皇上這麽一改,整個園子的可看性更強了。 圖紙定了,燙樣大約需要半個月才能完成。
劉鳳岡和雷家璽沒有在洛陽停留。他們各自要做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
尤其是劉鳳岡,他得把查氏兄弟薅迴來,一起賺銀子。他還得去找無意,告訴她沒事了,一切又迴到以前了。至少,表麵上看起來是和從前一樣的。
兩人馬不停蹄的往迴趕。中途累到趴下,才找了一家客棧住下。客棧緊挨著一個古玩市場。劉鳳岡是最喜歡這些地方的,他眼光賊毒,總能淘換些值錢玩意兒。
他邀請雷家璽一起去看看。不長的一條巷子,巷子裏擺滿了各種瓷器,木頭製品,鐵器,珠寶首飾,還有一些古書。
兩人挑挑揀揀,沒幾樣可心合適的。
這時,一個老者擔著兩個籮筐走來,見到劉鳳岡就說,“買把算盤吧!這把算盤很合適這位小公子。”
雷家璽聽後,哈哈笑起來,“鳳岡,這是好兆頭!你正要大展拳腳呢,這算盤就送上門來了。”
一把金鑲玉的算盤。玉是和田玉,金是足金,做工很精致。劉鳳岡二話沒說,就買了下來。以他的個性,不講價的買賣,他從來沒做過。但今天他很爽快地給了50兩銀子。
拿著算盤,他說,“很奇怪,這算盤太眼熟了,像是在哪裏見過。”一邊說,一邊指著算盤上的刻字,“你看,寫著陶朱,莫不是範蠡用過的吧?”
雷家璽一看,果然刻有“陶朱”兩個字。“鳳岡,你太幸運了。居然得了陶朱公的寶貝。”
“範蠡先生是我偶像。他做生意,天下無敵。會賺錢,但也不看重錢,一生三次發大財,都被他散盡了。倒是晚年,聽說他的大兒子害死了二兒子。”劉鳳岡說。
“也不算是大二子害死的。二兒子殺了人,要償命,這是命中注定的。大兒子隻是營救失敗。”雷家璽說。
“曆史傳說,大兒子愛惜錢財,求人救二弟,事情差不多要辦成了,他又把錢要迴來了,結果把二弟命送了。”
“一生能活成陶朱公,也算沒白來一趟人間。”
曆史傳說是這樣的。
範蠡的二兒子在楚國犯了死罪,被判秋後問斬,他派小兒子拿1000金前去搭救,而大兒子卻“以死相逼”非要去,大兒子前腳剛走,他就在家搭起了靈堂。
範蠡自幼家境貧困,但他才智過人。早年應越國謀臣文種相邀,輔佐越王勾踐。
他扶助越王興越滅吳,先迷惑吳王夫差,暗中抓經濟,安穩越國民心,養兵蓄銳。接著使用“美人計”,送給吳王夫差西施和鄭旦兩位美人,並與文種謀劃向吳國借糧,後還以煮熟的稻種,製造吳國的災荒,加重百姓對夫差的怨恨。
曆經20多年,越王最終打敗吳國,成就霸業。越王按功行賞,範蠡被封為上將軍,掌管軍事大權。
範蠡深知“月滿則虧,水盈則溢”的道理,不為權利所動,要辭官歸隱。
越王想要留住範蠡:“願分你一半國土,若執意要走,寡人會殺了你!”
範蠡聽後連夜帶家人,乘船瀟灑離去,他給好友文種留下一封書信。
信中提醒文種,越王是隻能共患難不能共富貴之人,勸文種趁早離去。
史記中這樣記載,自齊遺大夫種書曰:“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
可是文種放不下高 官厚祿,看不透事物本質,沒有聽從範蠡的忠告,最終遭越王猜忌,賜其寶劍,自刎而亡。
範蠡來到齊國,更名改姓“鴟夷子皮”,在海邊開荒種地,幾年就積累了數十萬財富,聲名遠揚。
齊國國君聽說後,就派使臣相邀他做宰相。
範蠡卻說:“做官到宰相的位置,做普通人家財萬貫,總是享受尊貴的名號,不吉利。”以此謝絕了齊王。
他怕多生事端,把財產分給周圍鄰居,隻帶著少許家財,悄然地離開那裏,另尋桃源。 是金子在哪都會發光,範蠡離開齊國後,來到陶地,他自稱“陶朱公”。
陶朱公經商,講究誠信,沒幾年又積累了上千萬的財富。他再次散盡錢財,扶弱濟貧,深得百姓稱頌。就這樣,十九年間陶朱公三次家財萬貫,三次散財濟貧,為世人所稱道。
陶朱公晚年時,二兒子在楚國因殺了人,被判秋後問斬。他得知消息後說:“殺人抵命,理當如此。”
可是,妻子苦苦哀求,讓他想辦法救出兒子。他轉頭想想,說:“聽說,家有千金的子女,是不應被斬於街市的。”
於是派小兒子帶著千金,去楚國救二兒子。
這是大兒子急忙阻攔:“弟弟有難,身為大哥,理應義不容辭前去搭救,父親不讓我去,是嫌棄我愚蠢嗎?”
說完就鬧著要死去,妻子又幫著大兒子說好話:“誰去都一樣,就讓老大去吧!”
陶朱公無奈隻好同意,他給楚國的好友莊生寫了封信,囑咐老大把信和千金送於莊生,然後千萬不要多說話,靜等消息就行。 可大兒子前腳剛走,他就在家裏搭起了靈堂。
莊生收到信和千金,對大兒子說:“你趕快迴家,等你弟弟放出來,也不要多問原由。”
大兒子看莊生居住郊外,家徒四壁,心中忐忑不安,不太相信莊生,決定還是留在楚國等弟弟。
他怕莊生的能力不足,又聯係了幾個達官貴人,送去金銀,請他們疏通關係。
沒多久,有個人突然告訴大兒子楚王封府庫要大赦天下,他弟弟馬上就要被釋放了。大兒子高興之餘,想到送給莊生的千金,越想越懊惱,不能讓莊生白得千金。於是抬腿來到莊生家,莊生大驚:“你怎麽還沒走?”
大兒子說:“我聽說楚王要大赦天下,弟弟就要被放出來了,我等他一起迴去。”
莊生立即明白了大兒子的意思,他一指內室說:“你的千金在那裏,拿走吧。”大兒子得意的拎起千金,走了。不料,不久就傳來弟弟已被問斬的消息,大兒子頓時呆若木雞。
原來,別看莊生家徒四壁,他可是楚國大夫,為人正直廉潔,楚王很敬重他。
當初大兒子送來千金後,莊生就對妻子說:“這千金不要動,留著日後還給陶朱公。”
第二天莊生就進宮拜見楚王,說夜觀天象,楚國將有難啊!
楚王一向對莊生深信不疑,急忙詢問解決辦法。
莊生說隻有施行仁德才能免災。楚王恍然大悟:“寡人明白了!”於是下令封存府庫,要大赦天下。
可是,還沒等陶朱公二兒子放出來,他的大兒子不明緣由,就跑來找莊生要迴千金。莊生頓覺受了侮辱,氣得連夜跑進楚宮,對楚王說:“現在市井都在傳言,大王是因為陶地朱公的兒子犯法,他家裏賄賂了朝臣,您要給他生路,才大赦天下的。”
楚王大怒,國法豈能被玷汙,下令立即殺掉朱公的兒子。陶朱公的大兒子隻得悲痛的帶著弟弟的屍首迴家。家人都哀傷不已,隻有陶朱公仰天大笑,說“早知如此啊!”
他說:“老大也愛弟弟,但是他舍不得錢財,他因從小和我一起謀生,吃盡苦頭,知道錢財來之不易,而小兒子生時,咱家已經富有,他過慣了奢華生活,不吝嗇錢財,這也是我之前讓小兒子去的原因。”可是人皆愛子,陶朱公明知這種結果,為什麽同意讓大兒子去呢?因為他認識到二兒子是罪無可赦,既是如此,不應強求,還是順應時勢更為明智。
你看,這傳說是不是有矛盾?說大兒子愛財,可三次散盡家財,大兒子為啥不反對?二則,莊生既然不會要這千金,早給晚給都是給,何必又要讓兒兒子身首異處?
劉鳳岡和雷家璽兩人分析,找出來好多破綻。這個故事一定不會這麽簡單。
劉鳳岡拿著算盤,陷入沉思。
時代久遠,真相已經被掩埋。但智慧的人,總能在蛛絲馬跡中窺見些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