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日行至一處高山,山勢綿延,植被茂密,皇上問此山何名。
沈又希打馬一圈後迴來,“皇上,這是封龍山。前麵有界碑。”
“嗯!你們可知曉咱們到了哪裏?”乾隆一聽山名,下令駐紮。
“皇上,是不是大禹治水時封蛟龍的地方啊?”童鈺問。
“正是!這山有靈氣,是佛家、道家修身養性的好地方。這山上,有興龍寺、寶泉寺、雙龍寺。也有很多書院,比如封龍書院、中溪書院、西溪書院。但是,最有名的,還是山腳下的封龍書院。”乾隆說。
一聽封龍書院,幾個人頓時生出無限敬意。
這封龍書院,是北方最早的書院,考證記述,李昉遊學於封龍書院的時間在五代後唐乾泰年末(936)。後周年間(951—960),李昉曾一度辭官重返故裏,在封龍書院收徒講學。拋開李昉遊學於封龍書院時間不說,單從李昉重返封龍書院講學時間算,也比鹹平五年(1002)的白鹿洞書院早四十餘年,比應天府書院早五十年之久。唐郭震遊學封龍書院之後考取進士的鹹亨年間(670—674)比麗正書院的創辦(718)早四十餘年,比義門書院(890)早216年之久。在此傳道授業者均為學者大家。漢代李躬,唐代郭震、姚敬棲,北魏魏質,宋代李昉、張蟠叟、張著,元代李冶、元好問都曾在此講過學。這些人在當代都是名震四野的大家,四方負笈來學者如雲,聽這些大師授課是如坐春風。
更重要是,李冶在此講學期間完成了《測圓海鏡》《益古演段》兩部數學著作,為數學發展奠定了基礎。
天下學子,都以能到封龍書院瞻仰求學而倍感榮幸。
清朝重視文化,朝廷每年還會拿出許多銀子資助書院,各書院院長都經過嚴選並報朝廷應允,並擇優等生入書院讀書,嚴訂課程,嚴格考核,除了省,還鼓勵州府辦書院,一時之間書院蓬勃發展。
乾隆曾經聽爺爺講過這個書院的故事。說元世祖忽必烈曾多次邀請封龍書院的李冶講課,講治國之道,並深受漢文化息戰、戒殺、尊生、敬天、愛民等思想影響。須知,一個隻知殺戮的“蠻人”,是不會成為漢人心中的天子的。所以到了忽必烈這一代,成為了漢文化的保護者。
忽必烈與張德輝關於孔子的一段對話特別有名。忽必烈問:“孔子去世已久,如今他所說的性在哪裏?”張德輝答:“聖人與天地共始終,無處不在。殿下能行聖人之道,孔子的性也就在這裏。”
乾隆深受影響。“一個隻知殺戮的‘蠻人’,是不會成為漢人心中的天子的!”這句話一直刻在他的心裏。他,要做一個漢人擁戴的天子。
“稍事休整。明日去書院。”乾隆吩咐馬爾佳。這一路上,他們都是普通打扮,並未曾驚動老百姓。書院自是不知道皇上到此。給書院一些時間,以免唐突。
封龍書院現任院長叫徐如麒。得了口諭,一大早就在書院門口候著了。
因為說了不要驚動任何人,所以,除了院長徐如麒,沒有人知道來人是當朝天子。
書院很大,前後有三進院落。一進為講堂,二進為藏書樓,三進為休憩之所。
在徐如麒的帶領下,一行人進得書院大門。
童鈺一入此門,莫名有一種熟悉感。一步一步往前,這種感覺越來越強烈。
徐如麒一邊走,一邊介紹。
乾隆在李冶的雕像前停了很久。這位卓越的數學天才,撰寫的兩部數學著作啟迪了多少人啊!
“這位大師的著作,你們都讀過吧?”皇上問。
幾位點頭。
“拜拜吧!這可是咱們的師祖!”
進了講堂,乾隆示意徐如麒不要打擾正在聽講的學子。
一行人隻是靜靜地站在門口,聽老師講課。講的正是當今天子打了勝仗,減免天下賦稅的事情。並預言,當今聖上將開創一個全新的盛世。到底是封龍學院,這天下消息隔著山水也能傳過來。
皇上聽完一笑,示意去往下一處,藏書樓。
經過這麽些年代的積累,藏書樓裏,卷帙浩繁,用“汗牛充棟”一點兒不誇張。
當皇上問,這裏有沒有比較早的《金剛經》時,童鈺脫口而出:“有。張即之的楷書體。”說完他自己也愣住了。他第一次來封龍書院。難道是哪本書裏讀到過?
徐如麒看了看童鈺,覺得麵熟,以為是書院學生,點頭說:“是的。皇上隨我來。”
上了二樓,童鈺腦袋裏忽然就浮出了一個畫麵:金剛經在第五排架子第三層第一本。
果然,他們在第五排架子第三層找到了張即之的楷書體金剛經。
這次他知道,這不是來自書本,似乎是來自他的頭腦深處。
他試著問了自己一個問題:掃灰的雞毛撣放在哪裏?
一個畫麵自動浮出來:門背後,整齊地掛著五根雞毛撣。
他也不奇怪自己為什麽知道答案。畢竟,看過花粉姑娘馭蜂後,對一切超出認知的事情,他都不再奇怪。倒是充滿了探索的欲望。甚至期待還會有什麽不可思議發生在自己身上。
封龍書院有兩口井,一口叫蒙泉,供書院生活用水。一口叫墨池,供書生們洗筆。在墨池旁邊,童鈺腦子裏浮現的是自己在這裏洗筆的畫麵。
這才明白,原來自己曾經在這個書院裏讀過書!似乎是前世記憶被喚醒了。而且,他的老師居然就是李冶、元好問!
一瞬間,大腦處於停滯狀態。
“我是誰?”一個聲音自童鈺腦子裏冒出來。
“我是我啊!”另一個聲音迴答。
畫麵不斷地湧過來。他清晰地看到,那些他經曆的事情,一幕一幕不斷浮現。
原來,他在封龍山上,發生了這麽多事情。
劉鳳岡推了推童鈺,“怎麽還在這裏?”
這時,他才醒過來。
一群人出了書院,才發現,童鈺不在。
於是劉鳳岡來找他。發現他站在井邊發呆。
童鈺以為自己過了好長好長的一生。卻發現,不過是這麽瞬間的事情。
夏蟲不可語冰,拘於時也!井蛙不可言海,篤於虛也!這時空,不是我們以為的時空。
隻有醒來,換個高度看世界,才能體會這顛倒的一切。
讓他自己也想不到的是,《梁山伯與祝英台》居然講的是他和梅嬉的故事。
那時他叫梁山伯,她叫祝英台。而創作這個劇本的白樸,是元好問的幹兒子,也是李冶的學生。就是說,白樸和童鈺是同窗。白樸是誰?劉鳳岡。這真是比戲劇還戲劇。
他想告訴劉鳳岡們,《梁祝》講的是他們的故事。想了想,他閉嘴了。說出來,會有人信嗎?信了,又能怎樣?
也不過是一個過去的故事,也不過是一笑而過。
可是,生命這樣無盡地輪迴,到底是為了什麽?
我是誰?我到底是誰?我從哪裏來?我要到哪裏去?我來幹什麽?
這些問題如一團纏繞的線,在腦海裏盤旋,深深地困擾著他。
童鈺感到無比的孤獨。心裏有秘密,不能與人言說,連最親近的人,也無法言說,這感覺太孤獨了。這世界有千千萬萬個人,到哪裏找一個能說話的人?
一行人出了封龍書院,又去了興龍寺。
興龍寺裏,一株高達10多米、正在怒放的臘梅迎接了他們。
興龍寺住持說,這是一株素心臘梅,是臘梅中的上品。有1000多年了。
“神樹,神樹!要保護起來!”乾隆拍了拍樹幹說。
童鈺撫摸著斑駁的樹幹,心裏說:“梅嬉,我替你抱抱它。”
臘梅樹忽然劇烈地搖晃起來,一樹黃花簌簌落下來,如花雪一般,霎時鋪滿了地。再看樹枝上,爆出了無數的花苞,花苞也全部開放。
一種奇異的令人愉悅的濃濃的香味將所有人包裹著,如在雲端。
住持大驚。
半晌,忽然對著皇上拱手說,“活了72年,第一次見臘梅樹現此吉相,大吉大利,大吉大利呀!必是大富大貴之人光臨。老衲給皇上磕頭。”說著就跪下磕頭。
皇上聽了這話,很開心,哈哈大笑,並把住持扶了起來。
“果然是神樹?對不對?”皇上問眾人。
此情此景,大家都是第一次見,都驚呆了!
“神樹!神樹!”大家不約而同地迴答。
”這樹該不會成仙了吧?”
“果然是萬物皆有靈!”皇上繞著臘梅樹轉了一圈,雙手環抱著樹幹,說,“你若有靈,就要保我大清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天下一統。”
“來,來!你們也來抱抱這棵神樹。沾沾它的靈氣。”皇上招手讓大家上前。
一行人依次上前抱樹。
“嗯!這封龍山果然靈性。今晚咱們就在此下榻吧!~神樹會護佑大家的!”他吩咐馬爾佳安排。
皇上一邊走,一邊對住持說:“這興龍寺要重修,這神樹要保護。你上個奏報,先給你撥銀3萬兩,不夠,你再報。”皇上說。
住持聽完,立即跪下磕頭謝恩。
沈又希打馬一圈後迴來,“皇上,這是封龍山。前麵有界碑。”
“嗯!你們可知曉咱們到了哪裏?”乾隆一聽山名,下令駐紮。
“皇上,是不是大禹治水時封蛟龍的地方啊?”童鈺問。
“正是!這山有靈氣,是佛家、道家修身養性的好地方。這山上,有興龍寺、寶泉寺、雙龍寺。也有很多書院,比如封龍書院、中溪書院、西溪書院。但是,最有名的,還是山腳下的封龍書院。”乾隆說。
一聽封龍書院,幾個人頓時生出無限敬意。
這封龍書院,是北方最早的書院,考證記述,李昉遊學於封龍書院的時間在五代後唐乾泰年末(936)。後周年間(951—960),李昉曾一度辭官重返故裏,在封龍書院收徒講學。拋開李昉遊學於封龍書院時間不說,單從李昉重返封龍書院講學時間算,也比鹹平五年(1002)的白鹿洞書院早四十餘年,比應天府書院早五十年之久。唐郭震遊學封龍書院之後考取進士的鹹亨年間(670—674)比麗正書院的創辦(718)早四十餘年,比義門書院(890)早216年之久。在此傳道授業者均為學者大家。漢代李躬,唐代郭震、姚敬棲,北魏魏質,宋代李昉、張蟠叟、張著,元代李冶、元好問都曾在此講過學。這些人在當代都是名震四野的大家,四方負笈來學者如雲,聽這些大師授課是如坐春風。
更重要是,李冶在此講學期間完成了《測圓海鏡》《益古演段》兩部數學著作,為數學發展奠定了基礎。
天下學子,都以能到封龍書院瞻仰求學而倍感榮幸。
清朝重視文化,朝廷每年還會拿出許多銀子資助書院,各書院院長都經過嚴選並報朝廷應允,並擇優等生入書院讀書,嚴訂課程,嚴格考核,除了省,還鼓勵州府辦書院,一時之間書院蓬勃發展。
乾隆曾經聽爺爺講過這個書院的故事。說元世祖忽必烈曾多次邀請封龍書院的李冶講課,講治國之道,並深受漢文化息戰、戒殺、尊生、敬天、愛民等思想影響。須知,一個隻知殺戮的“蠻人”,是不會成為漢人心中的天子的。所以到了忽必烈這一代,成為了漢文化的保護者。
忽必烈與張德輝關於孔子的一段對話特別有名。忽必烈問:“孔子去世已久,如今他所說的性在哪裏?”張德輝答:“聖人與天地共始終,無處不在。殿下能行聖人之道,孔子的性也就在這裏。”
乾隆深受影響。“一個隻知殺戮的‘蠻人’,是不會成為漢人心中的天子的!”這句話一直刻在他的心裏。他,要做一個漢人擁戴的天子。
“稍事休整。明日去書院。”乾隆吩咐馬爾佳。這一路上,他們都是普通打扮,並未曾驚動老百姓。書院自是不知道皇上到此。給書院一些時間,以免唐突。
封龍書院現任院長叫徐如麒。得了口諭,一大早就在書院門口候著了。
因為說了不要驚動任何人,所以,除了院長徐如麒,沒有人知道來人是當朝天子。
書院很大,前後有三進院落。一進為講堂,二進為藏書樓,三進為休憩之所。
在徐如麒的帶領下,一行人進得書院大門。
童鈺一入此門,莫名有一種熟悉感。一步一步往前,這種感覺越來越強烈。
徐如麒一邊走,一邊介紹。
乾隆在李冶的雕像前停了很久。這位卓越的數學天才,撰寫的兩部數學著作啟迪了多少人啊!
“這位大師的著作,你們都讀過吧?”皇上問。
幾位點頭。
“拜拜吧!這可是咱們的師祖!”
進了講堂,乾隆示意徐如麒不要打擾正在聽講的學子。
一行人隻是靜靜地站在門口,聽老師講課。講的正是當今天子打了勝仗,減免天下賦稅的事情。並預言,當今聖上將開創一個全新的盛世。到底是封龍學院,這天下消息隔著山水也能傳過來。
皇上聽完一笑,示意去往下一處,藏書樓。
經過這麽些年代的積累,藏書樓裏,卷帙浩繁,用“汗牛充棟”一點兒不誇張。
當皇上問,這裏有沒有比較早的《金剛經》時,童鈺脫口而出:“有。張即之的楷書體。”說完他自己也愣住了。他第一次來封龍書院。難道是哪本書裏讀到過?
徐如麒看了看童鈺,覺得麵熟,以為是書院學生,點頭說:“是的。皇上隨我來。”
上了二樓,童鈺腦袋裏忽然就浮出了一個畫麵:金剛經在第五排架子第三層第一本。
果然,他們在第五排架子第三層找到了張即之的楷書體金剛經。
這次他知道,這不是來自書本,似乎是來自他的頭腦深處。
他試著問了自己一個問題:掃灰的雞毛撣放在哪裏?
一個畫麵自動浮出來:門背後,整齊地掛著五根雞毛撣。
他也不奇怪自己為什麽知道答案。畢竟,看過花粉姑娘馭蜂後,對一切超出認知的事情,他都不再奇怪。倒是充滿了探索的欲望。甚至期待還會有什麽不可思議發生在自己身上。
封龍書院有兩口井,一口叫蒙泉,供書院生活用水。一口叫墨池,供書生們洗筆。在墨池旁邊,童鈺腦子裏浮現的是自己在這裏洗筆的畫麵。
這才明白,原來自己曾經在這個書院裏讀過書!似乎是前世記憶被喚醒了。而且,他的老師居然就是李冶、元好問!
一瞬間,大腦處於停滯狀態。
“我是誰?”一個聲音自童鈺腦子裏冒出來。
“我是我啊!”另一個聲音迴答。
畫麵不斷地湧過來。他清晰地看到,那些他經曆的事情,一幕一幕不斷浮現。
原來,他在封龍山上,發生了這麽多事情。
劉鳳岡推了推童鈺,“怎麽還在這裏?”
這時,他才醒過來。
一群人出了書院,才發現,童鈺不在。
於是劉鳳岡來找他。發現他站在井邊發呆。
童鈺以為自己過了好長好長的一生。卻發現,不過是這麽瞬間的事情。
夏蟲不可語冰,拘於時也!井蛙不可言海,篤於虛也!這時空,不是我們以為的時空。
隻有醒來,換個高度看世界,才能體會這顛倒的一切。
讓他自己也想不到的是,《梁山伯與祝英台》居然講的是他和梅嬉的故事。
那時他叫梁山伯,她叫祝英台。而創作這個劇本的白樸,是元好問的幹兒子,也是李冶的學生。就是說,白樸和童鈺是同窗。白樸是誰?劉鳳岡。這真是比戲劇還戲劇。
他想告訴劉鳳岡們,《梁祝》講的是他們的故事。想了想,他閉嘴了。說出來,會有人信嗎?信了,又能怎樣?
也不過是一個過去的故事,也不過是一笑而過。
可是,生命這樣無盡地輪迴,到底是為了什麽?
我是誰?我到底是誰?我從哪裏來?我要到哪裏去?我來幹什麽?
這些問題如一團纏繞的線,在腦海裏盤旋,深深地困擾著他。
童鈺感到無比的孤獨。心裏有秘密,不能與人言說,連最親近的人,也無法言說,這感覺太孤獨了。這世界有千千萬萬個人,到哪裏找一個能說話的人?
一行人出了封龍書院,又去了興龍寺。
興龍寺裏,一株高達10多米、正在怒放的臘梅迎接了他們。
興龍寺住持說,這是一株素心臘梅,是臘梅中的上品。有1000多年了。
“神樹,神樹!要保護起來!”乾隆拍了拍樹幹說。
童鈺撫摸著斑駁的樹幹,心裏說:“梅嬉,我替你抱抱它。”
臘梅樹忽然劇烈地搖晃起來,一樹黃花簌簌落下來,如花雪一般,霎時鋪滿了地。再看樹枝上,爆出了無數的花苞,花苞也全部開放。
一種奇異的令人愉悅的濃濃的香味將所有人包裹著,如在雲端。
住持大驚。
半晌,忽然對著皇上拱手說,“活了72年,第一次見臘梅樹現此吉相,大吉大利,大吉大利呀!必是大富大貴之人光臨。老衲給皇上磕頭。”說著就跪下磕頭。
皇上聽了這話,很開心,哈哈大笑,並把住持扶了起來。
“果然是神樹?對不對?”皇上問眾人。
此情此景,大家都是第一次見,都驚呆了!
“神樹!神樹!”大家不約而同地迴答。
”這樹該不會成仙了吧?”
“果然是萬物皆有靈!”皇上繞著臘梅樹轉了一圈,雙手環抱著樹幹,說,“你若有靈,就要保我大清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天下一統。”
“來,來!你們也來抱抱這棵神樹。沾沾它的靈氣。”皇上招手讓大家上前。
一行人依次上前抱樹。
“嗯!這封龍山果然靈性。今晚咱們就在此下榻吧!~神樹會護佑大家的!”他吩咐馬爾佳安排。
皇上一邊走,一邊對住持說:“這興龍寺要重修,這神樹要保護。你上個奏報,先給你撥銀3萬兩,不夠,你再報。”皇上說。
住持聽完,立即跪下磕頭謝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