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過中飯以後,時月對紫蘇說:“走,帶你去個好地方。”
“去哪裏?”
“到了就知道了。”
“神神秘秘的,真那麽好嗎?”
……
從百花穀穀口往上遊走半裏許,時月一指右前方,說:“喏,就那裏。”
周紫蘇順著他手指的方向望去,見不過是一座幾十米高的孤零零的小平岡,不禁脫口而出說:“不就是個上小下大的低矮小土台嗎?有什麽好玩的?”
秦時月說:“是不高,也很小,但曆史上非常有名。當年方臘之妹方百花扼守雲龍江,曾在這裏操練水軍。這個小土台就成了她練兵點將之處,後世稱作‘點將台’。”
周紫蘇聽了,頓時驚得眼睛睜得老大。
她仔細觀察土台,覺得雖然低小,但臨江的一麵盡是筆陡的懸崖峭壁,後麵又可通過百花穀與一處百米高的山嶺相連通,是個進可攻退可守的好地方。
她把這個想法告訴時月,時月表示讚同,說,那北麵的一帶山嶺,曆史就稱作“將台山”。
秦時月接著說,將台山的地理位置很獨特,古時即為水陸交通咽喉,所以當時水軍都在山前的雲龍江裏集結操練。
三國東吳時,淩統率領的水軍就在這裏練兵。孫權於建安十三年攻打江夏,就是淩統水軍打的頭陣。
北宋方臘起義,義軍又在這裏訓練,為攻下錢塘,定都臨安(今杭州)打下基礎。後來丟失臨安後,方百花又退守此處進行抵抗。
關於鎮壓方臘義軍的過程,正史與野史中的講法有所出入。
就秦時月看來,方臘起義與宋江起義都發生在北宋末年,分別是在宣和元年(1119年)、宣和二年,兩者僅差一年。
宋江等人被朝廷收編後,被派去征討方臘,令他們彼此消耗,是完全有可能的事。
但朝廷為了粉飾自己,覺得靠義軍去鎮壓義軍,顯得自己沒有能耐,並且還顯得卑鄙無恥,故極有可能予以掩飾和否認。
因此他個人比較支持《水滸傳》中的說法。
據《水滸傳》描寫,宋江雖平了方臘,但損兵折將十分嚴重,一大批梁山好漢戰死在了雲龍江上遊的睦州、歙州一帶。
如立地太歲阮小二、玉幡竿孟康戰死於新安灘,兩頭蛇解珍、雙尾蠍解寶身死烏龍嶺。
清溪一戰,矮腳虎王英、一丈青扈三娘夫婦為鄭彪所殺;又死了霹靂火秦明、短命二郎阮小五。
昱嶺關九紋龍史進、拚命三郎石秀、打虎將李忠等六好漢中箭身亡。
歙州城下,又折了菜園子張青、母夜叉孫二娘夫婦。
加上攻打錢塘時遇難的浪裏白條張順等人,梁山好漢征完方臘迴師時,“止剩得三十六人迴軍”。
之後,豹子頭林衝瘋癱,半載而亡;病關索楊雄發背瘡而死;鼓上蚤時遷感攪腸痧而死。
最後隻有及時雨宋江等二十七人去朝見徽宗,加上在京五員,共32人。
紫蘇驚奇於時月對《水滸傳》故事的熟悉。時月說,不過是有英雄情懷和家鄉情結罷了,所以看過多次。到秦夢後,又看了一遍。
紫蘇感慨於那麽多英雄戰死沙場。
時月說,是啊,真是可惜,可歎!宋江接受朝廷招安,害死了弟兄們。不過,有幾個腦子活絡,會獨立思考和福報的,還是幸存下來。
到蘇州城外,混江龍李俊稱患風疾,帶了出洞蛟童威、翻江蜃童猛,到京城尋到赤須龍費保四個,七人將家私打成船隻,從太倉港出海,投化外國去了,後為暹羅國之主。
如行者武鬆與花和尚魯智深,在江畔六和寺出了家。這兩個在《水滸傳》中叱吒風雲的人物,均得善終
魯智深圓寂於八月十五潮信來時,應了他師父所說:“聽潮而圓,見信而寂”。
武鬆八十而終,葬於三台山附近。
時月特別提到了浪子燕青。說在小說中,這是個智勇雙全、多才多藝的人物。
燕青辭別家主盧俊義,“當夜收拾了一擔金珠寶貝挑著,竟不知投何處去了。”隻給宋江留了張字條,說:“自思命薄身微,不堪國家任用,情願退居山野,為一閑人。”
“這些好漢當中,林衝、武鬆、盧俊義、智智深都是周侗的徒弟,而周侗的師父就是金台。”時月說。
“啊呀,他們的徒弟都這麽厲害,難怪你老是念念不忘金台了,真是一位空前絕後的大英雄!”紫蘇由衷地讚歎著,一雙眼睛撲閃撲閃地看著秦時月,好像什麽時候他也能成為這樣的大英雄似的。
兩人感慨武俠大師們的結局,多為四種:戰死、病死、出走、隱逸。世人最羨慕的就是末一種,最好還能帶上個紅顏知己。像燕青,退隱江湖時,據說是攜了當紅歌妓李師師。
“曆史的風煙已經遠去。迴過頭去看看,那魯達、武鬆、燕青的選擇是多麽明智啊。”秦時月感慨地說。
“嗯,功成身退,確實是最好的選擇。‘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早已成為中國曆史上司空見慣的一種怪象。樹大招風,也常有飛來橫禍。從李斯到韓信,到劉基、胡宗憲、嶽飛,等等,曆史上,這樣的例子太多了啊。秦大哥,我覺得你也還是早點從軍政事務中脫身吧。你的正直清廉、嫉惡如仇,並不適合官場,容易得罪人,自己也太痛苦。”周紫蘇溫柔地挽住時月的手臂。
時月低頭不語。俄頃,他告訴紫蘇,將台山的傳奇還有下文,那就是南宋時,護駕都指揮使餘安隆(兵部尚書餘崇龜之孫)也仿效淩統和方百花,在此安營紮寨,構築朝廷的退守防線,同時也為王室出逃打通一條生路。後來,他在臨安迎戰元軍時英勇戰死。
好在練兵時,他已將家小遷至將台山附近山塢,於是子孫在此繁衍生息,人才輩出。
元末朱元璋起義,餘氏家族中出了7員戰將,可謂滿門戰袍,英風千古。
周紫蘇聽了不住地點頭,說:“不聽不知道,一聽不得了。這雲龍江流域,真是英雄輩出啊。耳濡目染,難怪秦大哥會擁有如此強烈的英雄情結。其實,您自己就是一位青年英雄!”
秦時月被周紫蘇捧得滿麵通紅,一個勁地說:“哪裏哪裏,我怎麽能跟他們相提並論!師妹自己是女中豪傑,休要取笑於我,要不實在抬不起頭來。”
兩人遊完將台山,重新迴到百花穀,與時月母親作別。
老夫人還以為他們是雙雙前去秦夢,臉上露出一派歡喜。
兩人到了江邊。江邊長著一排大柳樹,柳絲剛剛爆出嫩葉,在風中飄拂。黃鶯在上麵婉轉啼鳴。
兩人依依惜別,彼此眼神中都露出明顯的不舍。
紫蘇從馬背上馭著的口袋裏摸出一樣東西,遞給時月。
時月接過一看,是一捆弦線那麽粗的鐵鏈,心內疑惑,但等接過來展開,才知是一件背心,全用鐵環串聯而成,頓時明白了用處。
“爺爺讓我給你的,說以前那‘露不沾’教你的是第一步功——彈跳功,接下去你要練第二步功——負重功。這背心有五斤重。你每次練完功,洗完澡,將它穿上。起初裏麵可以穿一件布背心,適應了,貼肉穿也行。”
紫蘇說完,又遞給他一包鐵環,約莫也有5斤重,說:“覺得身上的鐵背心跟不穿一樣時,可每隔一周在上麵加一個環。之後視情逐漸增加。鐵環用完了,到爺爺那邊取。等到背心有10斤重時,每月加一個環。等背心到20斤重時,每兩個月加一個。如此循序漸進,多多益善,隻是應以舒適為度,不可硬扛,以防拔苗助長,適得其反。一旦傷了氣血,就會前功盡棄。”
“感謝師父栽培!徒兒一定不負師父厚望!”秦時月接物在手,凝視著師妹,心裏湧起無限的憐愛之情。可是,他明白自己心裏還有另一道防線——不——簡直是一道紅線,一道鴻溝,所以,他隻能讓自己狠下心來,盡量不要表現出兒女情長的一麵。
紫蘇也同樣凝視著時月,她心目中的師兄,親愛的大哥哥。
她是多麽想在秦大哥身邊多待幾天啊。可這位師哥,總有查不完的案子,忙不完的公事。
他們的眼裏和心裏都喜歡著彼此,但此刻唯一能做的,就是緊緊握住對方的手。
但縱有千般不舍,還是得各奔東西。
時月讓紫蘇先走,一直目送她消失成為一個黑點,才轉身打馬前往秦夢。
舊檀有《將台山》詩:
峽江來碧水,
天目去莽蒼。
昔日百花穀,
英雄點將忙。
“去哪裏?”
“到了就知道了。”
“神神秘秘的,真那麽好嗎?”
……
從百花穀穀口往上遊走半裏許,時月一指右前方,說:“喏,就那裏。”
周紫蘇順著他手指的方向望去,見不過是一座幾十米高的孤零零的小平岡,不禁脫口而出說:“不就是個上小下大的低矮小土台嗎?有什麽好玩的?”
秦時月說:“是不高,也很小,但曆史上非常有名。當年方臘之妹方百花扼守雲龍江,曾在這裏操練水軍。這個小土台就成了她練兵點將之處,後世稱作‘點將台’。”
周紫蘇聽了,頓時驚得眼睛睜得老大。
她仔細觀察土台,覺得雖然低小,但臨江的一麵盡是筆陡的懸崖峭壁,後麵又可通過百花穀與一處百米高的山嶺相連通,是個進可攻退可守的好地方。
她把這個想法告訴時月,時月表示讚同,說,那北麵的一帶山嶺,曆史就稱作“將台山”。
秦時月接著說,將台山的地理位置很獨特,古時即為水陸交通咽喉,所以當時水軍都在山前的雲龍江裏集結操練。
三國東吳時,淩統率領的水軍就在這裏練兵。孫權於建安十三年攻打江夏,就是淩統水軍打的頭陣。
北宋方臘起義,義軍又在這裏訓練,為攻下錢塘,定都臨安(今杭州)打下基礎。後來丟失臨安後,方百花又退守此處進行抵抗。
關於鎮壓方臘義軍的過程,正史與野史中的講法有所出入。
就秦時月看來,方臘起義與宋江起義都發生在北宋末年,分別是在宣和元年(1119年)、宣和二年,兩者僅差一年。
宋江等人被朝廷收編後,被派去征討方臘,令他們彼此消耗,是完全有可能的事。
但朝廷為了粉飾自己,覺得靠義軍去鎮壓義軍,顯得自己沒有能耐,並且還顯得卑鄙無恥,故極有可能予以掩飾和否認。
因此他個人比較支持《水滸傳》中的說法。
據《水滸傳》描寫,宋江雖平了方臘,但損兵折將十分嚴重,一大批梁山好漢戰死在了雲龍江上遊的睦州、歙州一帶。
如立地太歲阮小二、玉幡竿孟康戰死於新安灘,兩頭蛇解珍、雙尾蠍解寶身死烏龍嶺。
清溪一戰,矮腳虎王英、一丈青扈三娘夫婦為鄭彪所殺;又死了霹靂火秦明、短命二郎阮小五。
昱嶺關九紋龍史進、拚命三郎石秀、打虎將李忠等六好漢中箭身亡。
歙州城下,又折了菜園子張青、母夜叉孫二娘夫婦。
加上攻打錢塘時遇難的浪裏白條張順等人,梁山好漢征完方臘迴師時,“止剩得三十六人迴軍”。
之後,豹子頭林衝瘋癱,半載而亡;病關索楊雄發背瘡而死;鼓上蚤時遷感攪腸痧而死。
最後隻有及時雨宋江等二十七人去朝見徽宗,加上在京五員,共32人。
紫蘇驚奇於時月對《水滸傳》故事的熟悉。時月說,不過是有英雄情懷和家鄉情結罷了,所以看過多次。到秦夢後,又看了一遍。
紫蘇感慨於那麽多英雄戰死沙場。
時月說,是啊,真是可惜,可歎!宋江接受朝廷招安,害死了弟兄們。不過,有幾個腦子活絡,會獨立思考和福報的,還是幸存下來。
到蘇州城外,混江龍李俊稱患風疾,帶了出洞蛟童威、翻江蜃童猛,到京城尋到赤須龍費保四個,七人將家私打成船隻,從太倉港出海,投化外國去了,後為暹羅國之主。
如行者武鬆與花和尚魯智深,在江畔六和寺出了家。這兩個在《水滸傳》中叱吒風雲的人物,均得善終
魯智深圓寂於八月十五潮信來時,應了他師父所說:“聽潮而圓,見信而寂”。
武鬆八十而終,葬於三台山附近。
時月特別提到了浪子燕青。說在小說中,這是個智勇雙全、多才多藝的人物。
燕青辭別家主盧俊義,“當夜收拾了一擔金珠寶貝挑著,竟不知投何處去了。”隻給宋江留了張字條,說:“自思命薄身微,不堪國家任用,情願退居山野,為一閑人。”
“這些好漢當中,林衝、武鬆、盧俊義、智智深都是周侗的徒弟,而周侗的師父就是金台。”時月說。
“啊呀,他們的徒弟都這麽厲害,難怪你老是念念不忘金台了,真是一位空前絕後的大英雄!”紫蘇由衷地讚歎著,一雙眼睛撲閃撲閃地看著秦時月,好像什麽時候他也能成為這樣的大英雄似的。
兩人感慨武俠大師們的結局,多為四種:戰死、病死、出走、隱逸。世人最羨慕的就是末一種,最好還能帶上個紅顏知己。像燕青,退隱江湖時,據說是攜了當紅歌妓李師師。
“曆史的風煙已經遠去。迴過頭去看看,那魯達、武鬆、燕青的選擇是多麽明智啊。”秦時月感慨地說。
“嗯,功成身退,確實是最好的選擇。‘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早已成為中國曆史上司空見慣的一種怪象。樹大招風,也常有飛來橫禍。從李斯到韓信,到劉基、胡宗憲、嶽飛,等等,曆史上,這樣的例子太多了啊。秦大哥,我覺得你也還是早點從軍政事務中脫身吧。你的正直清廉、嫉惡如仇,並不適合官場,容易得罪人,自己也太痛苦。”周紫蘇溫柔地挽住時月的手臂。
時月低頭不語。俄頃,他告訴紫蘇,將台山的傳奇還有下文,那就是南宋時,護駕都指揮使餘安隆(兵部尚書餘崇龜之孫)也仿效淩統和方百花,在此安營紮寨,構築朝廷的退守防線,同時也為王室出逃打通一條生路。後來,他在臨安迎戰元軍時英勇戰死。
好在練兵時,他已將家小遷至將台山附近山塢,於是子孫在此繁衍生息,人才輩出。
元末朱元璋起義,餘氏家族中出了7員戰將,可謂滿門戰袍,英風千古。
周紫蘇聽了不住地點頭,說:“不聽不知道,一聽不得了。這雲龍江流域,真是英雄輩出啊。耳濡目染,難怪秦大哥會擁有如此強烈的英雄情結。其實,您自己就是一位青年英雄!”
秦時月被周紫蘇捧得滿麵通紅,一個勁地說:“哪裏哪裏,我怎麽能跟他們相提並論!師妹自己是女中豪傑,休要取笑於我,要不實在抬不起頭來。”
兩人遊完將台山,重新迴到百花穀,與時月母親作別。
老夫人還以為他們是雙雙前去秦夢,臉上露出一派歡喜。
兩人到了江邊。江邊長著一排大柳樹,柳絲剛剛爆出嫩葉,在風中飄拂。黃鶯在上麵婉轉啼鳴。
兩人依依惜別,彼此眼神中都露出明顯的不舍。
紫蘇從馬背上馭著的口袋裏摸出一樣東西,遞給時月。
時月接過一看,是一捆弦線那麽粗的鐵鏈,心內疑惑,但等接過來展開,才知是一件背心,全用鐵環串聯而成,頓時明白了用處。
“爺爺讓我給你的,說以前那‘露不沾’教你的是第一步功——彈跳功,接下去你要練第二步功——負重功。這背心有五斤重。你每次練完功,洗完澡,將它穿上。起初裏麵可以穿一件布背心,適應了,貼肉穿也行。”
紫蘇說完,又遞給他一包鐵環,約莫也有5斤重,說:“覺得身上的鐵背心跟不穿一樣時,可每隔一周在上麵加一個環。之後視情逐漸增加。鐵環用完了,到爺爺那邊取。等到背心有10斤重時,每月加一個環。等背心到20斤重時,每兩個月加一個。如此循序漸進,多多益善,隻是應以舒適為度,不可硬扛,以防拔苗助長,適得其反。一旦傷了氣血,就會前功盡棄。”
“感謝師父栽培!徒兒一定不負師父厚望!”秦時月接物在手,凝視著師妹,心裏湧起無限的憐愛之情。可是,他明白自己心裏還有另一道防線——不——簡直是一道紅線,一道鴻溝,所以,他隻能讓自己狠下心來,盡量不要表現出兒女情長的一麵。
紫蘇也同樣凝視著時月,她心目中的師兄,親愛的大哥哥。
她是多麽想在秦大哥身邊多待幾天啊。可這位師哥,總有查不完的案子,忙不完的公事。
他們的眼裏和心裏都喜歡著彼此,但此刻唯一能做的,就是緊緊握住對方的手。
但縱有千般不舍,還是得各奔東西。
時月讓紫蘇先走,一直目送她消失成為一個黑點,才轉身打馬前往秦夢。
舊檀有《將台山》詩:
峽江來碧水,
天目去莽蒼。
昔日百花穀,
英雄點將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