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時月到了一樓,直接讓門房老別開了馬廄的門,牽馬出來,喂了它些水,騎上後得兒得兒出了保安團大門。
他本來可以明天一早去,但想到過年後還沒見過母親,再說迴秦夢差兩天就半個月了,一時歸心似箭。
秦時月的老家在百花穀,大部分路線跟上次去泰山樟是重疊的,不同的是百花穀更遠,從泰山樟出發,還要沿江上溯一倍多的路。
此去雖然要個把小時的馬程,但好在他腰腿力量強,柔韌性好,又善騎術,上馬後雙腿夾緊,臀部微提,風一樣馳去。
這個“過節頭”,是雲龍江流域特別是南岸特有的風俗民情,尤以永王、排潭、梨洲等地最為熱鬧。
沒見過的人,以為過節頭就跟普通的過節一樣,無非就是弄點吃的。但經曆過的人就知道,它要比通常的過節豐富多了。
它其實是一種走親、集市和廟會文化,囊括了走親訪友、休閑飲食、文化娛樂、商品銷售和宗教信仰等多種元素,所以是家家動員,人人上場,十裏八鄉互動,牽涉麵非常廣。
與“過節頭”的熱鬧相比,“過年”的景況是小巫見大巫了,根本望塵莫及。
過節頭的日子鄉鄉不同,有的地方甚至村村不同。
從壺底排潭街上的“八月半”起,江南一帶的“節頭”便像過江的鯽魚一樣,聯翩而至,前後長達半年。
喜歡吃和玩的人,可以整天跑來跑去撒歡,一跑跑上半年,則又要過年了。
所以,每年八月半起,壺溪一帶村民的日子就開了掛:走親訪友,喝酒吃肉,打牌搓麻將,看戲觀擂,燒香拜佛,押寶推牌九……項目多得應有盡有,好不開心快活。
各家灑掃庭廚,備足菜肴食品。
主人理發洗澡打扮光鮮後,在家裏大宴賓客三天。
三天裏,第一天是預熱,第二天是正日,第三天是餘慶。
反正每天都有高興的理由,天天各個灶頭都是鑊窟燒得通紅,鑊子裏煎炒烹炸之聲不絕於耳。家家門檻上都是踏進踏出的人。
一些大戶人家,更是雇了廚師和幫工在家,中飯、晚飯、半夜餐,一天三餐開門宴客,家裏頭人聲鼎沸,一派歡天喜地。
祝壽、拿周、滿月這些喜事,一般會放在第二天的正日。
壽慶人家,凡賓客送的絲綢被單,會在板壁上掛起來。一領被單算一個“焗頭”。
焗頭越多,說明來慶賀的賓客越多,主人也越有麵子。
拿周、滿月是指小孩滿周歲、滿一月時的慶賀。
小子多半還懵懂無知,大人不過是以小孩為借口,讓自己圖個開心罷了。
有點小心思的,還能通過這種喜慶,從親友那邊收點“人情”,也就是禮金,以貼補家用,或者辦點修房、起屋等事業。
這幾天,親友來開心,親友帶親友來更開心,家家以客人多為榮,戶戶以菜肴足為傲,十裏八鄉的人員、物資,像中了魔法一般流動起來。
連外地的叫花子都成群結隊地到來,站在各家的門口吹拉彈唱地要錢,好像吃了“神仙屁”,或者是雙方的土地菩薩打過招唿一樣。
這三天,叫花子們的心可是放在肚子裏的。因為不管他們站在哪裏,站多久,主人絕不會相委屈。
很多人會當著賓客的麵,慷慨地予以布施,以顯示主人的大度和富有。
叫花子們一個村子轉下來,荷包早已鼓鼓囊囊。幾個村子轉下來,背上的布袋裏已塞滿了錢。
他們迴到賓館後,洗個澡,換上鮮亮的衣服,很快就出現在客棧和飯館裏,盡揀貴的菜點,比正在過節的那些人家還要豐盛許多。
那邊村子裏眾鄉親吃得熱熱鬧鬧,這廂飯館裏叫花子們會餐財大氣粗,氣焰一個比一個高,排場一個比一個大。
一時間,車如流來馬如龍,菜如山來酒如池,狗忙人歡慶豐年,把個地方上的人氣襯托得老遠八天都能感覺到。
想想就跟做夢一樣。
同一個地方,平時人們各忙各的,忽然間有一天,大家都不出門了,開著大門在家裏接待客人。
一天幾天,不管到誰家裏,都有吃有喝,主人把你當活菩薩一般供著,讓你覺得世界原來是這麽美好,人間原來充滿著愛,到處都是歡聲笑語,仿佛大同世界已經降臨。
話說迴來,這首先過節頭的,就是排潭街上及其附近一些村子,正值農曆八月十五,今年公曆9月20日,當地人叫“過八月半”。
之前,排潭有頭麵的幾個鄉紳來保安團辦事或串門時,已來邀請過秦時月。
秦時月對美食的興趣不大,而且偏愛素食與蔬菜豆菽。魚肉之類,淺嚐輒止。
他喜歡與親朋好友聚會,醉心於互相之間沒有隔閡的交流。
但他討厭那種湊攏班子的飯局。一批陌生人頭碰頭腳碰腳地撞著碗喝著酒,吃著對方的唾沫,吸著對方的煙氣,講著掏心掏肝的知心話,起身後嘴巴一抹走人,過幾天再在哪裏遇到,又成了個陌路人。
所以,單純就吃而言,秦時月的興趣是很小的。
別人請他吃飯,他往往隻是敷衍,並不當真,也多半不會去。
不過,從工作的角度,從熟悉情況的角度,那就完全是另外一迴事。
你想,一個地方一年當中最隆重的節日,三教九流都登場,英雄好漢齊聚首,烏龜王八也露頭,不是了解其人文習俗、民情世態的最好時機和窗口麽?
這對剛剛履職的秦時月來說,真是天賜良機,對他以後開展工作,也必有裨益。
隻是,去大戶人家一走,便是露臉了。在小地方,他這樣的職務,目標已是不小。
他是軍人出身,此行又是肩負秘密使命的掛職與暗訪,所以不想讓自己變成眾目睽睽之下的一方名人。
他巴不得誰都不認識他才好,可以自由來去而不受人注意。
所以,這飯呢,還是先不去吃了,以後有的是機會;而偵察暗訪的事呢,卻要緊,宜早不宜遲。
這樣想著,他決定先去母親那裏過一夜,然後第二天去壺溪趕趕熱鬧,溜溜場子。
他喜歡那種一個人進入陌生之境的無牽無掛。
那樣的情況下,人家在明處,他在暗處,悄悄地走,偷偷地看,默默地觀察,多帶勁啊。
舊檀有《誌趣》詩曰:
同樣衣食事,
各人自不同。
常人圖享樂,
君子盼德隆
他本來可以明天一早去,但想到過年後還沒見過母親,再說迴秦夢差兩天就半個月了,一時歸心似箭。
秦時月的老家在百花穀,大部分路線跟上次去泰山樟是重疊的,不同的是百花穀更遠,從泰山樟出發,還要沿江上溯一倍多的路。
此去雖然要個把小時的馬程,但好在他腰腿力量強,柔韌性好,又善騎術,上馬後雙腿夾緊,臀部微提,風一樣馳去。
這個“過節頭”,是雲龍江流域特別是南岸特有的風俗民情,尤以永王、排潭、梨洲等地最為熱鬧。
沒見過的人,以為過節頭就跟普通的過節一樣,無非就是弄點吃的。但經曆過的人就知道,它要比通常的過節豐富多了。
它其實是一種走親、集市和廟會文化,囊括了走親訪友、休閑飲食、文化娛樂、商品銷售和宗教信仰等多種元素,所以是家家動員,人人上場,十裏八鄉互動,牽涉麵非常廣。
與“過節頭”的熱鬧相比,“過年”的景況是小巫見大巫了,根本望塵莫及。
過節頭的日子鄉鄉不同,有的地方甚至村村不同。
從壺底排潭街上的“八月半”起,江南一帶的“節頭”便像過江的鯽魚一樣,聯翩而至,前後長達半年。
喜歡吃和玩的人,可以整天跑來跑去撒歡,一跑跑上半年,則又要過年了。
所以,每年八月半起,壺溪一帶村民的日子就開了掛:走親訪友,喝酒吃肉,打牌搓麻將,看戲觀擂,燒香拜佛,押寶推牌九……項目多得應有盡有,好不開心快活。
各家灑掃庭廚,備足菜肴食品。
主人理發洗澡打扮光鮮後,在家裏大宴賓客三天。
三天裏,第一天是預熱,第二天是正日,第三天是餘慶。
反正每天都有高興的理由,天天各個灶頭都是鑊窟燒得通紅,鑊子裏煎炒烹炸之聲不絕於耳。家家門檻上都是踏進踏出的人。
一些大戶人家,更是雇了廚師和幫工在家,中飯、晚飯、半夜餐,一天三餐開門宴客,家裏頭人聲鼎沸,一派歡天喜地。
祝壽、拿周、滿月這些喜事,一般會放在第二天的正日。
壽慶人家,凡賓客送的絲綢被單,會在板壁上掛起來。一領被單算一個“焗頭”。
焗頭越多,說明來慶賀的賓客越多,主人也越有麵子。
拿周、滿月是指小孩滿周歲、滿一月時的慶賀。
小子多半還懵懂無知,大人不過是以小孩為借口,讓自己圖個開心罷了。
有點小心思的,還能通過這種喜慶,從親友那邊收點“人情”,也就是禮金,以貼補家用,或者辦點修房、起屋等事業。
這幾天,親友來開心,親友帶親友來更開心,家家以客人多為榮,戶戶以菜肴足為傲,十裏八鄉的人員、物資,像中了魔法一般流動起來。
連外地的叫花子都成群結隊地到來,站在各家的門口吹拉彈唱地要錢,好像吃了“神仙屁”,或者是雙方的土地菩薩打過招唿一樣。
這三天,叫花子們的心可是放在肚子裏的。因為不管他們站在哪裏,站多久,主人絕不會相委屈。
很多人會當著賓客的麵,慷慨地予以布施,以顯示主人的大度和富有。
叫花子們一個村子轉下來,荷包早已鼓鼓囊囊。幾個村子轉下來,背上的布袋裏已塞滿了錢。
他們迴到賓館後,洗個澡,換上鮮亮的衣服,很快就出現在客棧和飯館裏,盡揀貴的菜點,比正在過節的那些人家還要豐盛許多。
那邊村子裏眾鄉親吃得熱熱鬧鬧,這廂飯館裏叫花子們會餐財大氣粗,氣焰一個比一個高,排場一個比一個大。
一時間,車如流來馬如龍,菜如山來酒如池,狗忙人歡慶豐年,把個地方上的人氣襯托得老遠八天都能感覺到。
想想就跟做夢一樣。
同一個地方,平時人們各忙各的,忽然間有一天,大家都不出門了,開著大門在家裏接待客人。
一天幾天,不管到誰家裏,都有吃有喝,主人把你當活菩薩一般供著,讓你覺得世界原來是這麽美好,人間原來充滿著愛,到處都是歡聲笑語,仿佛大同世界已經降臨。
話說迴來,這首先過節頭的,就是排潭街上及其附近一些村子,正值農曆八月十五,今年公曆9月20日,當地人叫“過八月半”。
之前,排潭有頭麵的幾個鄉紳來保安團辦事或串門時,已來邀請過秦時月。
秦時月對美食的興趣不大,而且偏愛素食與蔬菜豆菽。魚肉之類,淺嚐輒止。
他喜歡與親朋好友聚會,醉心於互相之間沒有隔閡的交流。
但他討厭那種湊攏班子的飯局。一批陌生人頭碰頭腳碰腳地撞著碗喝著酒,吃著對方的唾沫,吸著對方的煙氣,講著掏心掏肝的知心話,起身後嘴巴一抹走人,過幾天再在哪裏遇到,又成了個陌路人。
所以,單純就吃而言,秦時月的興趣是很小的。
別人請他吃飯,他往往隻是敷衍,並不當真,也多半不會去。
不過,從工作的角度,從熟悉情況的角度,那就完全是另外一迴事。
你想,一個地方一年當中最隆重的節日,三教九流都登場,英雄好漢齊聚首,烏龜王八也露頭,不是了解其人文習俗、民情世態的最好時機和窗口麽?
這對剛剛履職的秦時月來說,真是天賜良機,對他以後開展工作,也必有裨益。
隻是,去大戶人家一走,便是露臉了。在小地方,他這樣的職務,目標已是不小。
他是軍人出身,此行又是肩負秘密使命的掛職與暗訪,所以不想讓自己變成眾目睽睽之下的一方名人。
他巴不得誰都不認識他才好,可以自由來去而不受人注意。
所以,這飯呢,還是先不去吃了,以後有的是機會;而偵察暗訪的事呢,卻要緊,宜早不宜遲。
這樣想著,他決定先去母親那裏過一夜,然後第二天去壺溪趕趕熱鬧,溜溜場子。
他喜歡那種一個人進入陌生之境的無牽無掛。
那樣的情況下,人家在明處,他在暗處,悄悄地走,偷偷地看,默默地觀察,多帶勁啊。
舊檀有《誌趣》詩曰:
同樣衣食事,
各人自不同。
常人圖享樂,
君子盼德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