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是因為曹休與賈逵的離去,又或許是江東與西川的挑釁,那是在他眼前割裂他的領土。但不論如何,他深知一件事——他的父親曾以無畏之力壓製孫權七年,而他才繼位兩年,便遭遇連續慘敗,南部防線土崩瓦解。


    更甚者,孫權竟公然登基稱帝。如此一來,曹叡怒火中燒,甚至不惜推行九品中正製,釋放邊疆任命的權力。


    於是,曹魏境內出現了係列人事調動。


    首先,揚州守望者之職由青州守望者王淩接任,王淩亦是半位傳奇將領,當年曾隨曹休出征,攻打江東的神秘隘口。他算得上是江東的長久對手,即便僅半步之遙。王淩不僅是名將,更是大漢司徒王允的侄子,亦是此次曹休征戰江東的猛將,曹休離世後,他穩定了揚州的動蕩,可謂實至名歸。


    如同王淩,豫州守望者賈逵過世後,前將軍,握有假節之權的滿寵接過了重任。


    從這些變動中可以看出,那些新晉擁有權力的世家尚存顏麵,尚有德行...


    然而後續的布置,卻並不全然光明正大。


    王淩,昔日青州的守護者,如今轉任揚州,青州的權柄便需轉讓他人,接手的並非朝廷中那些威名赫赫的將領或大臣,而是一位名為程喜的無名之輩!


    程喜究竟是何方神聖,世間的知曉者寥寥無幾,即便是曹叡親眼見到此人,亦滿麵困惑,對其過往一無所知。


    但他明白,程喜之所以被推舉,全因他是青州本土世家的中堅力量。


    程喜,程申伯,年歲已高,名聲不顯,但程氏家族在青州地域尚有些微聲譽。至關重要的是,這位程喜極為服從命令。


    至於聽命於何人,非曹叡,因其與曹叡關係並不親近。


    徐州的統治者由呂虔更迭為胡質之子胡威,一家雙刺史,此舉無疑是給胡質極大的顏麵,或是給胡質背後某位大人的敬意。


    幽州刺史王雄保持不變,涼州刺史則由孟建,那位與西蜀諸葛亮交好的人,轉為曹魏重臣徐邈。盡管孟建並無過失,但與徐邈相比,曹叡顯然更信賴後者。


    雍州刺史郭淮依舊,然而司隸校尉的位置卻由孔羨接任。


    至於益州與交州刺史……曹叡並未自我欺騙,他直接下令,誰能征服隴右之地,便賜予益州刺史之職。


    同樣,攻克江陵者,可得交州刺史之位,然而這荒僻之地無人願領。


    太和三年的眾多變革至此暫告一段落,然而未來隻會更加錯綜複雜,因為這場大洗牌引發了底層的深遠變動。


    隻是這些曹叡不再親自治理,他更關注涼州、隴右、江東、上庸乃至整個天下。


    與此同時,西蜀的諸多事務早已準備妥當,封賞、懲罰、祭祀,一切都在諸葛亮的籌謀中穩步進行。


    趙雲,被譽為順平侯,依據諡法,柔德慈惠謂之順,行事有序稱作平,平定禍亂亦是平,這兩個字對趙雲來說,實至名歸!


    同時,追贈他為大將軍,永昌鄉侯!


    長子趙統承襲永昌鄉侯爵位,封為虎賁中郎將,負責宮廷護衛,屬陳到帳下效力。


    次子趙廣被任命為牙門將,統帥千軍,駐守成都,歸向寵管轄。


    兩人官職雖不高,但他們年輕且身處成都,隸屬劉禪所寵愛的將領麾下,又在劉禪的眼皮子底下,人人都知這是劉禪欲抬舉趙家。


    但這都是趙雲用生命換來的,無人會覺得不妥。


    高翔被冊封為神秘的玄鄉候,他原本是橫野將軍,一個普通的稱號,但劉禪特意為他加上了“大”字,使他成為大漢獨一無二的雜號大將軍,橫野大將軍。


    高翔出身平凡,膝下無子,對此,劉禪深感惋惜卻又無可奈何。


    鄧芝由尚書轉任中監軍兼揚武將軍,被封為陽武亭侯,鄧範則被任命為橫江將軍,雖是雜號,但也正式踏入了將軍行列。


    句扶等人也各受封賞,不勝枚舉。上庸的重任則交給了申耽,盡管他年事已高,但坐鎮上庸,無人能比他更適合。


    與此同時,石苞留駐上庸,劉禪將新城郡改名為上庸郡,而魏興郡則並入了漢中郡。石苞成為上庸都尉,與老將張翼共同防衛這片土地,申耽、石苞、張翼三人若能同心協力,加上江陵的朱然,對抗宛城的司馬懿也並非沒有可能。


    畢竟,上庸之地險峻重重,堅守之策足以抵禦敵人。


    一切塵埃落定後,劉禪開始籌備第二次北伐。當得知這個消息,劉禪甚至懷疑自己是否看錯了,或是呈上奏折的人瘋了。他們剛剛收複隴右五郡和上庸,立足未穩,農田糧草又被司馬懿燒毀大半,怎能北伐?難道要用信念?


    然而,他不能直言,因為這份奏折出自此刻坐鎮隴右的漢丞相司馬懿。若非知曉諸葛亮去年征戰時有了子嗣,加上他對大漢的忠誠,劉禪可能會懷疑司馬懿有異心。


    諸葛亮闡述理由後,劉禪找不到拒絕的理由,因為他並非主動求戰,而是被迫應戰!


    首先,新任涼州刺史、使持節,兼護羌校尉,統帥涼州兵馬,命令參軍與金城太守與留守將領夏侯儒一同出征,直指南安郡,發動對隴右的攻勢。


    另一方麵,曹魏右將軍張合再次挺進街亭,若非諸葛亮早有布局,隴右的戰局早已失控。同時,郭淮,雍州刺史,率軍沿渭水進攻隴右,曹真則帶領大將費耀、魏平等人經斜穀計劃攻打漢中。


    此外,安定郡,曹魏朝廷也派遣多位將領領軍。


    這次曹魏不僅展現了短時間內迅速集結大軍和後勤補給的能力,更向天下宣告,他們依然是霸主。


    連續失地,損兵折將的曹魏非但未顯虛弱,反而展現出令人敬畏的強大實力。


    如今,隴右征伐的大軍分為兩翼,涼州由夏侯儒與徐邈領軍,攜涼州各郡諸侯及投誠的異族酋長,其中包括羌人的領袖。


    另一方,除卻前任雍涼大都督曹真、雍州刺史郭淮、猛將魏平與費耀,還有英勇的王雙,以及獨領一軍的右將軍張合,討蜀護軍徐質,偏將軍、晉陽侯張虎,征蜀將軍廣昌亭侯樂綝等人。


    此外,率軍征戰安定郡的不再是以秦朗為首的舊部,轉而換成了全新的陣容。


    曹魏禦史大夫,原涼州名臣楊阜,撫夷將軍薑敘,黃門侍郎梁寬,關內侯趙衢,參軍趙昂,加上偏將薑隱與姚瓊、孔信等人,皆在此列。他們曾將馬超驅逐出隴右,親手屠戮其全家,當然,還有幾人雖未參與安定之戰,但同樣是罪魁禍首。


    武都的李俊、王靈,效忠於夏侯儒麾下,當年的主要策劃者尹奉如今擔任敦煌太守,那些跟隨夏侯儒的羌人也是由他招集而來。


    可以說,除了已故的曹孟德,馬超昔日的仇家幾乎都在這裏集結。


    這樣的形勢下,即便是諸葛亮也不敢保證能駕馭即將失控的馬超。安定郡如同風雨飄搖的孤島,而這群人在涼州的威望如日中天。


    當年他們是涼州的豪傑,如今卻成了馬超的難題。四路大軍進攻隴右與漢中,諸葛亮分兵抵禦,漢中自顧不暇,前線再度陷入混亂。


    原定為劉禪挑選皇後的計劃也不得不暫時擱置。而在這樣的境況下,諸葛亮作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


    既然曹魏四路齊進,宛城在外亦蓄勢待發,江東孫吳不僅袖手旁觀,更拒絕交出武陵郡。與其被動應對,不如主動出擊,先占領涼州,掃清隴右後顧之憂。


    再圖重奪隴右。


    若此計成功,天下格局將有重大改變,但要實現這一切,短期內需再掀北伐高潮,且需劉禪親自出征,因涼州唯有他能迅速攻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在三國逆轉乾坤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小玉米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小玉米芽並收藏我在三國逆轉乾坤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