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載油6.2噸,有效載荷6噸……還具備超音速飛行能力,這水平……實在是……”
來自海軍航空兵部隊的領導不禁喃喃自語,隻不過越說越覺得有些不可思議,其實不止是這位海軍航空兵部隊的領導,就算是空軍航空兵部隊的首長和領導聽了莊建業剛才的介紹也都是一個個瞪大了眼睛,覺得非常震驚。
眾所周知,垂直起降戰鬥機因為獨特的起降方式和氣動布局內部的載油量和載彈量簡直不忍直視。
就拿眾所周知的英國“海鷂”戰鬥機來說吧,內部的載油量隻有2噸多一點兒,最大的載彈量也不過2噸左右,這還是采用短距起飛時的數據,要是使用垂直起降的話,載彈量還得減少一半兒,隻剩下1噸的有效載荷。
作戰半徑更是不忍直視,超低空突防的話連300公裏都不到,即便是執行戰場遮斷的高—中—高作戰剖麵的話,也就勉強能達到800公裏的作戰半徑。
這也就罷了,關鍵是“海鷂”戰鬥機根本不具備超音速飛行能力,即便後期美國在“海鷂”的基礎上魔改出海軍陸戰隊專用的av—8b垂直起降攻擊機,算是將數據提升了不少,但腿短,載彈量小,任務彈性差,速度慢的特點依舊沒有質的變化。
也正因為如此,美軍一直尋求av—8b的替代機型。
不過相較於英國的“海鷂”以及後續美國人魔改的av—8b,蘇聯時代列裝的雅克—38垂直起降戰鬥機就更加不堪了,不但航程短,載彈量小,安全性還很差,基本上與飛行的棺材等同。
基本上除了能在航母甲板上垂直起降外找不到任何值得稱讚的地方。
即便是其後續機型雅克—141,除了在速度上能夠實現超音速飛行,以及獨創的三軸承旋轉矢量噴口外,其他方麵的改進同樣不大。
然而這些幾乎在業內成為垂直起降戰鬥機鐵律的固有缺陷,在中國騰飛的垂直起降驗證機這裏似乎被完全打破。
5.8噸的空重,6.2噸的內載油,6噸的有效武器載荷,三個關鍵數據幾乎是1:1:1的關係,先不說內載油是“海鷂”的三倍,也不說有效的武器載荷是魔改後的av—8b的兩倍,單說這1:1:1數據,就將中國騰飛在航空領域的深厚功底顯露無疑。
正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在場的有不少首長和領導在航空兵部隊打熬了半輩子,說是飛行器的行家也不足為過,正因為如此他們的看問題的角度與普通人完全不一樣,內載油和武器的有效載荷幾乎與飛機的空重等同,說明什麽?
一般人或許覺得就是數據美觀點兒,讓人心情愉悅而已。
可在這些部隊首長和領導眼裏,卻意味著中國騰飛的垂直起降驗證機擁有著超一流的氣動布局,令人驚歎的結構總量控製以及十分澎湃的動力輸出。
三者少一個,都做到三個關鍵數據幾乎是1:1:1的程度。
事實也的確如此,中國騰飛在設計垂直起降驗證機的時候就定下兩個關鍵性的指標,一是平均1200公裏的作戰半徑;其次便是至少5噸的有效武器載荷。
要知道這個指標別說是垂直起降戰鬥機了,就是固定翼艦載機這個數據都不低,因為在無彈射器輔助的情況下,光靠滑躍式起飛的話,艦載機根本無法做到滿油滿彈,平均1200公裏的作戰半徑和至少5噸的載彈量已經和俄羅斯的重型艦載機蘇—33的航母日常狀態處在同一水平。
那要知道蘇—33可是在蘇—27的基礎上改進而來的艦載作戰飛機,是除了美軍f—14外,世界範圍內唯一的重型艦載戰鬥機。
若是中國騰飛搞一個蘇—33的仿製版也就罷了,結果卻要弄個垂直起降戰鬥機,而且基本指標要比肩蘇—33,所以中國騰飛相關研究通過學術刊物在業內一經公布便遭到業內的廣泛質疑。
有人認為中國騰飛太好高騖遠。
有人覺得中國騰飛有些飄了,以為自己藝高人膽大,結果必然被現實撞的頭破血流。
有人則陰謀論揣測中國騰飛這是借機炒作,玩兒噱頭,以便在其他領域賺差價。
也有人篤信中國騰飛就是在騙人。
……
總而言之沒人相信中國騰飛能把這事兒辦成的。
說實話,當時中國騰飛自己都沒多少信心,畢竟垂直起降在戰鬥機的天然弊端就擺在那兒呢,而中國騰飛有沒有相關的研製經驗,事實上別說是中國騰飛了,就是整個國內都沒有用類似的經驗作參考。
唯一能給中國騰飛提供參考就隻有收購過來的雅科夫列夫設計局保留了雅克—38和雅克—141的部分技術資料。
可既便如此依舊無法滿足中國騰飛的現實需求,畢竟蘇聯解體後很多子係統被一同割裂,導致航空產業鏈變得極不完整,再加上迴過味來的俄國人開始在知識產權方麵斤斤計較,導致以前很多輕易獲得東西被老毛子掐住不放。
如此種種導致中國騰飛並不能在雅科夫列夫設計局的基礎上繼續前進,隻能另辟蹊徑,從一個顛覆傳統的路徑下下功夫。
這也是沒辦法,畢竟國內不是美國,除了兩棲攻擊艦還有超級航母,可以隨時獲得海軍艦載航空兵的支援。
如果國內發展正規的航母倒也罷了,若是將歐洲的戰略投送艦作為核心艦種怎麽辦?
難道指望類似“海鷂”這樣航程和航速連反艦導彈都比不過的低水平作戰飛機去保護日益繁忙的貿易線路和能源通道,去跟潛在敵人爭奪海上製空權?
簡直就是開玩笑。
所以就算是垂直起降戰鬥機,也必須具備不亞於固定翼作戰飛機的性能和作戰能力,隻有這樣,國內采用戰略投送艦概念後方才能擁有不亞於輕型航母的作戰能力。
隻不過指標定下來容易,真要做出來卻異常困難。
不說別的,中國騰飛為此設計了1589個機型,共計實施了678萬小時的風洞試驗,光風洞試驗的等比例模型就做了524個,耗時10年的時間,這才在上萬個設計方案中確定了類似飛翼氣動布局的最優解!
來自海軍航空兵部隊的領導不禁喃喃自語,隻不過越說越覺得有些不可思議,其實不止是這位海軍航空兵部隊的領導,就算是空軍航空兵部隊的首長和領導聽了莊建業剛才的介紹也都是一個個瞪大了眼睛,覺得非常震驚。
眾所周知,垂直起降戰鬥機因為獨特的起降方式和氣動布局內部的載油量和載彈量簡直不忍直視。
就拿眾所周知的英國“海鷂”戰鬥機來說吧,內部的載油量隻有2噸多一點兒,最大的載彈量也不過2噸左右,這還是采用短距起飛時的數據,要是使用垂直起降的話,載彈量還得減少一半兒,隻剩下1噸的有效載荷。
作戰半徑更是不忍直視,超低空突防的話連300公裏都不到,即便是執行戰場遮斷的高—中—高作戰剖麵的話,也就勉強能達到800公裏的作戰半徑。
這也就罷了,關鍵是“海鷂”戰鬥機根本不具備超音速飛行能力,即便後期美國在“海鷂”的基礎上魔改出海軍陸戰隊專用的av—8b垂直起降攻擊機,算是將數據提升了不少,但腿短,載彈量小,任務彈性差,速度慢的特點依舊沒有質的變化。
也正因為如此,美軍一直尋求av—8b的替代機型。
不過相較於英國的“海鷂”以及後續美國人魔改的av—8b,蘇聯時代列裝的雅克—38垂直起降戰鬥機就更加不堪了,不但航程短,載彈量小,安全性還很差,基本上與飛行的棺材等同。
基本上除了能在航母甲板上垂直起降外找不到任何值得稱讚的地方。
即便是其後續機型雅克—141,除了在速度上能夠實現超音速飛行,以及獨創的三軸承旋轉矢量噴口外,其他方麵的改進同樣不大。
然而這些幾乎在業內成為垂直起降戰鬥機鐵律的固有缺陷,在中國騰飛的垂直起降驗證機這裏似乎被完全打破。
5.8噸的空重,6.2噸的內載油,6噸的有效武器載荷,三個關鍵數據幾乎是1:1:1的關係,先不說內載油是“海鷂”的三倍,也不說有效的武器載荷是魔改後的av—8b的兩倍,單說這1:1:1數據,就將中國騰飛在航空領域的深厚功底顯露無疑。
正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在場的有不少首長和領導在航空兵部隊打熬了半輩子,說是飛行器的行家也不足為過,正因為如此他們的看問題的角度與普通人完全不一樣,內載油和武器的有效載荷幾乎與飛機的空重等同,說明什麽?
一般人或許覺得就是數據美觀點兒,讓人心情愉悅而已。
可在這些部隊首長和領導眼裏,卻意味著中國騰飛的垂直起降驗證機擁有著超一流的氣動布局,令人驚歎的結構總量控製以及十分澎湃的動力輸出。
三者少一個,都做到三個關鍵數據幾乎是1:1:1的程度。
事實也的確如此,中國騰飛在設計垂直起降驗證機的時候就定下兩個關鍵性的指標,一是平均1200公裏的作戰半徑;其次便是至少5噸的有效武器載荷。
要知道這個指標別說是垂直起降戰鬥機了,就是固定翼艦載機這個數據都不低,因為在無彈射器輔助的情況下,光靠滑躍式起飛的話,艦載機根本無法做到滿油滿彈,平均1200公裏的作戰半徑和至少5噸的載彈量已經和俄羅斯的重型艦載機蘇—33的航母日常狀態處在同一水平。
那要知道蘇—33可是在蘇—27的基礎上改進而來的艦載作戰飛機,是除了美軍f—14外,世界範圍內唯一的重型艦載戰鬥機。
若是中國騰飛搞一個蘇—33的仿製版也就罷了,結果卻要弄個垂直起降戰鬥機,而且基本指標要比肩蘇—33,所以中國騰飛相關研究通過學術刊物在業內一經公布便遭到業內的廣泛質疑。
有人認為中國騰飛太好高騖遠。
有人覺得中國騰飛有些飄了,以為自己藝高人膽大,結果必然被現實撞的頭破血流。
有人則陰謀論揣測中國騰飛這是借機炒作,玩兒噱頭,以便在其他領域賺差價。
也有人篤信中國騰飛就是在騙人。
……
總而言之沒人相信中國騰飛能把這事兒辦成的。
說實話,當時中國騰飛自己都沒多少信心,畢竟垂直起降在戰鬥機的天然弊端就擺在那兒呢,而中國騰飛有沒有相關的研製經驗,事實上別說是中國騰飛了,就是整個國內都沒有用類似的經驗作參考。
唯一能給中國騰飛提供參考就隻有收購過來的雅科夫列夫設計局保留了雅克—38和雅克—141的部分技術資料。
可既便如此依舊無法滿足中國騰飛的現實需求,畢竟蘇聯解體後很多子係統被一同割裂,導致航空產業鏈變得極不完整,再加上迴過味來的俄國人開始在知識產權方麵斤斤計較,導致以前很多輕易獲得東西被老毛子掐住不放。
如此種種導致中國騰飛並不能在雅科夫列夫設計局的基礎上繼續前進,隻能另辟蹊徑,從一個顛覆傳統的路徑下下功夫。
這也是沒辦法,畢竟國內不是美國,除了兩棲攻擊艦還有超級航母,可以隨時獲得海軍艦載航空兵的支援。
如果國內發展正規的航母倒也罷了,若是將歐洲的戰略投送艦作為核心艦種怎麽辦?
難道指望類似“海鷂”這樣航程和航速連反艦導彈都比不過的低水平作戰飛機去保護日益繁忙的貿易線路和能源通道,去跟潛在敵人爭奪海上製空權?
簡直就是開玩笑。
所以就算是垂直起降戰鬥機,也必須具備不亞於固定翼作戰飛機的性能和作戰能力,隻有這樣,國內采用戰略投送艦概念後方才能擁有不亞於輕型航母的作戰能力。
隻不過指標定下來容易,真要做出來卻異常困難。
不說別的,中國騰飛為此設計了1589個機型,共計實施了678萬小時的風洞試驗,光風洞試驗的等比例模型就做了524個,耗時10年的時間,這才在上萬個設計方案中確定了類似飛翼氣動布局的最優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