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考卷的眾人之中,那些真正有才華和學識的人表現得還算從容自若。


    他們隻需稍作思考,便能夠著手答題,展現出自己的真實水平。


    然而,那些缺乏真才實學的人則顯得十分焦急,他們抓耳撓腮,苦思冥想卻仍然毫無頭緒,隻能不停地左顧右盼,希望從別人那裏得到一些啟示或幫助。


    不過,這些人中也有一些比較機靈的人。


    盡管他們無法提出深刻獨到的見解,但拿起筆來就能對劉辯展開一通讚美之詞,將劉辯吹捧得如同天神下凡一般。


    他們大讚當今天下,陛下一統江山之事已經明朗清晰;又誇口說天下即將迎來太平盛世,董賊轉眼間就會被消滅殆盡。


    總之,都是些空洞無物、華而不實的溢美之詞。


    在這一刻,數不清的年輕學子們仿佛瞬間變成了後世參加考試的考生,他們麵對著眼前的試題。


    猶如麵對著政治主觀題一般,感到茫然失措,但還是毫不猶豫地開始了對國家的讚美之詞。


    然而,隻有極少數的一部分人拿起筆來,在思維敏捷的火花中盡情揮灑,寫下了自己獨特的見解。


    更有甚者,在完成對天下局勢的分析後,竟然還繼續寫下應對董卓的策略,完全忽略了題目要求的“三選一”限製。


    時光飛逝,這一天很快就過去了,所有的考生紛紛離開考場。


    考試試卷再次被送迴了紫宸殿內,大臣們又開始了閱卷工作。


    這一次,劉辯並未像上次那般逐一仔細查看每份試卷,而是經過一番精挑細選後,從眾多試卷中選出了杜如晦、王綰、龐統以及徐庶四份答卷。


    接著,他深思熟慮片刻之後,又挑出了一號考生張譯的考卷。


    果不其然,杜如晦等人的六道試題竟然全部都作答完畢,其中三道策問與三道策論,書寫得異常工整,猶如行雲流水般一氣嗬成。


    然而,張譯的三道策論雖然寫得洋洋灑灑,看上去似乎頗有文采,但實際上卻缺乏實用性。


    至於策問部分,則僅僅隻寫了一些有關科舉製度的淺顯見解罷了。


    由此可見,張毅最多隻能算是個普通的政治人才而已,於治國理政之道、軍事戰略之法等領域並不擅長。不僅如此,通過這三篇策論可以看出,此人的全局觀念亦有所欠缺。


    劉辯無奈地搖了搖頭,隨即將張毅的考卷擱置到一旁,然後拿起了杜如晦的考卷。


    以杜如晦的卓越才華,這六份考卷自然不在話下。


    尤其是首篇文章,更是對當前天下局勢進行了深入透徹的剖析。


    杜如晦一番深入剖析,當下論及天下勢力:“首屈一指的自然是那個擁兵最多、兇神惡煞,最為殘暴的董卓了。


    然而,此人殘暴不仁,必然難以持久。假以時日,他的部下必定會分崩離析。


    畢竟,沒有人願意跟隨一個暴君,任其肆虐。”


    “其次,便是當今陛下。


    陛下如今手握二十餘萬雄師,旗下良將如雲,謀士如雨,猶如繁星閃爍於天際。


    而且,陛下還占據著洛陽以及幽州幽州大部分、並州二郡、青州一半。


    隻要陛下能夠靜心經營,發展壯大自己的實力,那麽平定董卓隻是時間問題。


    一旦陛下以關中為堅實的根據地,便可以逐步掃蕩天下,成就一番偉業。”


    而並州的朱元璋雖然暫時還沒有徹底嶄露頭角,但其實力也不容小覷。


    他手下的猛將和謀士同樣數量眾多,未來必將成為陛下的強大對手。


    朱元璋這個人,有著非凡的領導才能和戰略眼光,或許在不久的將來,他就會一鳴驚人,讓整個天下為之震撼。


    袁紹出身名門望族,他家世顯赫,四世三公,在天下世家之中享有崇高的威望。


    盡管目前他還沒有大展拳腳,但憑借其家族背景和個人魅力,也足以對陛下構成巨大的威脅。


    這種威脅不僅僅來自於軍事方麵,更體現在政治和外交等多個領域。


    袁術雖實力不俗,卻生性殘暴,不過是塚中枯骨罷了。


    至於馬騰、陶謙等人,乃漢室忠心之臣,陛下大可引為外援,而其餘諸侯則皆不成氣候。”


    劉辯閱覽之後,不禁暗自頷首,心中對天下形勢已然有了大致輪廓,不愧是杜如晦啊!


    隻是他未曾料到,此刻的李世民尚在董卓麾下,尚未顯山露水,否則定然要為李世民謀得一席之地。


    第二篇乃是針對董卓的應對策略:“董卓的殘暴行徑,用不了多久便會使其眾叛親離。


    如今董卓雖然勢大,但也並非不可撼動。


    陛下隻需在內部休養生息,積極養兵練兵,同時整頓朝綱,恢複民生,使得國力逐漸強盛;


    在外聯合長安的忠誠之士,以馬騰等為有力外援,共同對抗董卓。


    如此內外兼修,不出三年,董卓必可被剿滅。”


    第三篇則是對科舉的深入分析,杜如晦先是細致剖析科舉的利弊,指出科舉製度雖有利於選拔人才,但也存在一些弊端,如考試內容單一、形式僵化等。


    而後,他提出了一係列改革建議,包括增加考試科目、改進考試方式、加強考官管理等。


    杜如晦的觀點獨到而深刻,讓劉辯眼前一亮。


    劉辯點了點頭,這份考卷,劉辯實在挑不出半點瑕疵,若由他來評分,必是滿分無疑。


    他心中暗歎,杜如晦果然才華橫溢,見識不凡,國家之棟梁。


    不過評分之事,劉辯已交予諸位大臣共同裁定,他也僅是在朝堂之上頒布前三甲的名額罷了。


    隨後,劉辯又拿起剩下三人的考卷仔細閱覽起來,發現它們的內容和杜如晦的答卷基本相似。


    在對付董卓的策略上,幾乎完全一致:都是先注重自身實力的提升,然後等待合適的機會,再聯合外部力量共同進攻。


    對於科舉一事,每個人都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但相比之下,這些觀點的確不如杜如晦來得細致入微、深刻透徹。


    由此可見,在政治才能方麵,杜如晦確實要比其他三人略高一籌。


    再看下麵的策論部分,這三個人也都分別提出了一些獨到的見解,比如如何進行改革。


    還有深入分析當前天下各路諸侯中,究竟誰的領地最廣,誰占據著最有利的地理位置,以及誰對劉辯構成的威脅最大等等。


    然而,這些問題其實在前麵杜如晦迴答關於應對董卓及天下局勢時已經有所涉及,他在後續內容裏隻是做了一些簡單的補充說明罷了。


    而在論及袁紹方麵,徐庶與龐統認為袁紹自高自大、剛愎自用,好謀卻無決斷,幹大事時卻瞻前顧後,見小利便忘卻大義,雖一時能強大,卻不足為懼;


    而另外王綰則著重強調袁紹乃四世三公,是個不容小覷的威脅,其他方麵則並無二致。


    劉辯仔細看完四人的考卷後,又翻閱其他考卷,卻見大多策問都是溢美之詞,實質性內容少之又少。


    劉辯不禁眉頭緊鎖,對著滿朝群臣說道:“如今這諸多考卷,大多華而不實,真正有見地、有深度的實在寥寥無幾,此等風氣不可長啊!


    朕希望諸位愛卿能秉持公正之心,選拔出真正有才華、有謀略之人,為我朝的繁榮昌盛添磚加瓦。”


    說罷,群臣皆頷首稱是,心中也明白劉辯對於人才選拔的重視與期望。


    而劉辯亦深知,欲成就一番宏圖霸業,人才乃是關鍵,唯有廣納賢才,方能開創輝煌未來。


    想到這裏,劉辯再次對著群臣鄭重說道:“凡是有誇大讚美之詞者,一律不予錄取。


    錄取要以策問為主,策論為輔,另外還要參考其前麵幾項考試的分數高低。”


    “遵旨,陛下。”眾群臣應道。


    在批閱試卷時,群臣也都十分惱怒,前麵的文學、貼經、明算等科目。


    有些人做得很好,可到了後麵的策問策論,這真正考驗真才實學的部分,大多數人都一塌糊塗。


    “若是達到標準的不夠,那也就罷了,畢竟寧缺毋濫,不可寧濫毋缺。”


    劉辯也未曾想到,這第一次科舉,竟有幾千餘名考生,但達到標準的,相比於考試人數相差太大。


    不過還好,有杜如晦,還有王綰、三國本土的兩位傑出人才龐統以及徐庶,這倒也能使頂尖人才陣容更加強大。


    隻是這中低端人才,確實匱乏不少,還大量稀缺。


    幾日過後,眾群臣終於完成審核,確定通過考核的為 98人。


    請示過劉辯後,便開始擬定合格名單,並在皇榜上書寫合格考生的名字。


    在紫禁城外圍,皇城城牆之上皇榜張貼之處,頓時所有考生紛紛圍攏過來。


    前三甲中,第一名的名字,赫然便是杜如晦,第二名是王綰,第三名則是龐統,其後便是徐庶。


    再往後,便是眾多密密麻麻排列的名字。


    眾多百姓和考生都圍在一起看著這些名字,榜上有名的自然欣喜若狂,落榜的自然唉聲歎氣,捶胸頓胸。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之神級召喚係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生而無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生而無畏並收藏三國之神級召喚係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