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貼經所涵蓋的範圍之廣,可以說是應有盡有,其題目來源也是五花八門,不僅包括了許多著名的經學典籍。
比如《論語》《詩經》《尚書》等等,甚至還涉及到了先秦時期的道家經典作品,像是《老子》《莊子》之類;
此外,還有其他諸子百家的著作,例如《韓非子》《孫子兵法》等等。
對於那些出身名門望族的世家子弟來說,他們家中的藏書十分豐富多樣,麵對這些題目雖然會麵臨一些挑戰。
但也能夠依靠自己所掌握的資源迴答出其中的一部分問題。
然而,還是有一部分人可能在記憶力和理解力方麵稍顯欠缺,即使勉強迴答上來,也常常會出現各種錯誤,並且在對曆史的解讀上也存在著不小的偏差。
而寒門子弟能夠接觸到的書籍極為有限,此次出題的黃綰以及荀攸、劉虞等人,家中藏書“汗牛充棟”。
所出的題目讓許多人都覺得聞所未聞,致使眾多寒門子弟急得如同熱鍋上的螞蟻一般團團亂轉,完全不知道該從何處下手才好。
像杜如晦、王綰、徐庶這三人都是出身寒門,當然了,前麵兩人是被係統召喚出來以後才被設定成寒門之子的身份。
不過他們的文學功底卻是相當紮實,即便是麵對那些從來沒有見過的題目,也依然能夠依靠自身融會貫通的能力十分順利地完成答題。
第一天的考試終於伴隨著太陽西沉緩緩落下帷幕,所有參加考試的考生們交完試卷之後,便被統一安排住進了北平城的驛館之中休息,等待第二天的考試。
而這些考卷則被全部收集起來並且遮住了上麵的名字,以此供給朝廷裏的一眾文臣以及劉辯本人一起來進行批閱。
當天夜裏,劉辯將黃琬、李善長、蔡邕、丁管、盧植、劉虞、荀攸、荀彧、郭嘉……等等眾多大臣全部召集到一起,開始了緊張忙碌的閱卷工作。
顯而易見,劉辯本身的學問有限,所以他隻能站在一旁默默地觀察,而審閱試卷這項艱巨的任務,則順理成章地落到了諸位大臣的肩上。
在這群大臣之中,不乏一些名動天下的鴻儒大家,對於批改這些蘊含著精妙之意的試題,對他們而言簡直就是小菜一碟。
劉辯站在一旁注視著眾人閱卷的時候,也順手拿起了第一份已經批改完成的試卷,隻見卷麵上方清晰地寫著“1 號張譯”這幾個字。
劉辯先是掃了一眼姓名,緊接著又仔細查閱起這份考卷來,隻見上麵的字跡異常工整,而且試卷上的大多數題目都被打上了醒目的對勾。
至於這種用對勾來評判試卷的方式,其實是劉辯從後世借鑒過來的新穎創意。
這次考試總計包含了一百道題目,其中文學部分與後世的填空題比較相似,貼經部分則相當於是翻譯題,而明算部分就如同算術題一般。
當看到八十幾分這樣一個優異的成績之後,劉辯情不自禁地慨歎道:“很不錯啊!”
至於這些試卷的內容,劉辯大多數都看不懂。
畢竟那些經學內容實在太過晦澀難懂,以他目前的知識儲備來說確實難以理解。
不過對於明算部分,劉辯卻又覺得在這個時代,大多數明算題目的難度都顯得過低了些。
“哼!真是豈有此理,此人絕對未曾讀過書,竟然也敢妄圖蒙混過關?”
隻聽得一聲怒喝傳來,眾人紛紛循聲望去,原來是一名文臣正滿臉怒氣地將一份試卷遞給了黃綰、荀攸和荀彧等人傳閱。
待到這份試卷傳到劉辯手中時,他無奈地搖了搖頭,苦笑著說道:“如此答卷,實難服眾啊!”
眾人定睛一看,隻見那試卷之上布滿了各種雜亂無章的符號,根本與其所答之題毫無關聯可言。
劉辯的臉色變得愈發陰沉,他當即高聲喊道:“傳我旨意,將此人姓名遮住的那一欄抹去,記下他的名字。
從今往後,不許他再參加科舉考試!”
話音未落,一旁的錦衣衛便已領命而去,迅速執行起劉辯的命令來。
時間如白駒過隙般悄然而逝,劉辯一直默默地凝視著眼前的場景。
眾大臣們正逐一翻閱著那一遝遝試卷。
然而,令人大失所望的是,能達到九十分以上的寥寥無幾,大多數試卷的成績徘徊於七十幾分至八十幾分之間,而不合格者竟占到近八成之多!
劉辯不禁頻頻搖頭,心中暗暗思忖道:“看來到處都是妄圖濫竽充數之人啊!更有甚者,簡直是異想天開,企圖一步登天。
懷有這般心思的人,還真是不勝枚舉啊!”
不過,在眾多試卷之中,也有一部分答卷書寫得異常工整,但大部分地方卻都遺憾地空留一片蒼白。
此情此景,顯然出自那些出身貧寒的學子之手。
想必是因為他們家中書籍匱乏,才導致如此結果吧。
但即便如此,還有明日的策問以及策論,通過這些也能夠檢驗出他們真正的才學與能力。
“陛下,您看看這份如何?”一旁的黃綰小心翼翼地再次將一份考卷遞到了劉辯麵前,眼神中透露出一絲期待和緊張。
劉辯微微抬起頭,伸手接過考卷,目光落在卷麵上。
隻見這份考卷上滿是鮮豔奪目的紅色對勾,如同一串串璀璨閃耀的紅寶石,散發出誘人的光芒。
劉辯仔細端詳著考卷,臉上逐漸浮現出滿意的笑容。
輕聲說道:“嗯,不錯,當真不錯啊!此人實在是厲害,這上麵的題目,竟然可以全部答對,簡直是令人驚歎啊!”
聽到劉辯的稱讚,黃綰心中暗自鬆了一口氣,同時也湧起一股喜悅之情。
他知道,這位考生一定給皇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時,丁管也湊過來,看著考卷上密密麻麻的紅色對勾,不禁感歎道:“此次黃公所出的題目,有些連我自己都聞所未聞,此人竟然還能夠答對,當真不愧是有真才實學之人啊!”
劉辯微微一笑,表示讚同:“黃愛卿,你家中藏書猶如繁星般眾多,能夠想到的題目必然也是極為生僻。
即便如此,這杜如晦依然能夠答對,可見他的實力的確是非同凡響啊。”
黃綰連忙躬身謝恩:“陛下謬讚了,臣不過是盡己所能,希望能為國家選拔優秀人才罷了。”
劉辯微微頷首,繼續查閱其他考卷。
但黃琬心中卻仍對剛才那份完美答卷難以忘懷。
暗自思忖著,這位名為杜如晦的考生究竟是何方神聖,竟然擁有如此淵博的學識與卓越的才華。
沒過多久,劉辯又陸續查看了幾份試卷,其中就包括徐庶和龐統兩人的。
隻見他們的得分均在九十六七分上下,並沒有達到滿分。
而在劉辯所召喚出的兩位人才之中,杜如晦憑借滿分的成績穩穩地占據首位,王綰以九十八分緊隨其後,位居第二;
龐統則以九十七分排名第三,徐庶則以九十六分處於第四。
當然,這僅僅隻是首日的考試而已,後續還有策問和策論這兩場考試,到時候鹿死誰手,花落誰家,還是個未知數呢!
第二天清晨,陽光明媚,照得人心裏暖洋洋的。
北平軍營的校場上,人頭攢動,熱鬧非凡,考試再度繼續進行。
不過,這策問與策論可跟之前的基本功大不一樣。
策問是精心設計的,涵蓋了政治、軍事等多個領域的問題,需要考生們根據題目要求進行深入思考並作答;
而策論則更具挑戰性,要求學子們根據論題再根據當前國內形勢,提論出自己對國家發展的獨到觀點或深刻見解。
眾多學子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走進考場,當他們拿到考卷時,一個個都露出了茫然無措的表情。
有的人眉頭緊皺,苦思冥想著答案;有的人抓耳撓腮,似乎完全摸不著頭腦;還有的人幹脆趴在桌子上,一副放棄抵抗的模樣。
考場內氣氛異常緊張,仿佛能聽到每個人的心跳聲。
策問題目是:
策一:對當今形勢如何看待?
策二:如何對付奸賊董卓?
策三:科舉的利害以及有何改進辦法?
隻需三選一即可。
策論題目是:
論一:論以當前大漢王朝的情況如何對民生進行改革。
論二:以當今天下諸侯地理位置及勢力大小論誰對朝廷威脅最大。
論三:論北方草原一族,幾十年內對中原朝廷有沒有威脅。
同樣也是三選一即可,字數不得少於300字。
這些題目,毫無疑問乃是由劉辯本人親自出題。
暫且先不論那策論部分,單單隻是這策問的三道題目,便已經涵蓋了方方麵麵。
首先,當下的局勢無疑是對眾多學子目光的一次嚴峻考驗,尤其是如何應對董卓這個問題,更是對他們智謀的一次深度檢驗;而對科舉製度的評價,則直接關乎到他們的政治眼光高低。
可以說,這三道題目簡直就是包羅萬象、無所不包!
比如《論語》《詩經》《尚書》等等,甚至還涉及到了先秦時期的道家經典作品,像是《老子》《莊子》之類;
此外,還有其他諸子百家的著作,例如《韓非子》《孫子兵法》等等。
對於那些出身名門望族的世家子弟來說,他們家中的藏書十分豐富多樣,麵對這些題目雖然會麵臨一些挑戰。
但也能夠依靠自己所掌握的資源迴答出其中的一部分問題。
然而,還是有一部分人可能在記憶力和理解力方麵稍顯欠缺,即使勉強迴答上來,也常常會出現各種錯誤,並且在對曆史的解讀上也存在著不小的偏差。
而寒門子弟能夠接觸到的書籍極為有限,此次出題的黃綰以及荀攸、劉虞等人,家中藏書“汗牛充棟”。
所出的題目讓許多人都覺得聞所未聞,致使眾多寒門子弟急得如同熱鍋上的螞蟻一般團團亂轉,完全不知道該從何處下手才好。
像杜如晦、王綰、徐庶這三人都是出身寒門,當然了,前麵兩人是被係統召喚出來以後才被設定成寒門之子的身份。
不過他們的文學功底卻是相當紮實,即便是麵對那些從來沒有見過的題目,也依然能夠依靠自身融會貫通的能力十分順利地完成答題。
第一天的考試終於伴隨著太陽西沉緩緩落下帷幕,所有參加考試的考生們交完試卷之後,便被統一安排住進了北平城的驛館之中休息,等待第二天的考試。
而這些考卷則被全部收集起來並且遮住了上麵的名字,以此供給朝廷裏的一眾文臣以及劉辯本人一起來進行批閱。
當天夜裏,劉辯將黃琬、李善長、蔡邕、丁管、盧植、劉虞、荀攸、荀彧、郭嘉……等等眾多大臣全部召集到一起,開始了緊張忙碌的閱卷工作。
顯而易見,劉辯本身的學問有限,所以他隻能站在一旁默默地觀察,而審閱試卷這項艱巨的任務,則順理成章地落到了諸位大臣的肩上。
在這群大臣之中,不乏一些名動天下的鴻儒大家,對於批改這些蘊含著精妙之意的試題,對他們而言簡直就是小菜一碟。
劉辯站在一旁注視著眾人閱卷的時候,也順手拿起了第一份已經批改完成的試卷,隻見卷麵上方清晰地寫著“1 號張譯”這幾個字。
劉辯先是掃了一眼姓名,緊接著又仔細查閱起這份考卷來,隻見上麵的字跡異常工整,而且試卷上的大多數題目都被打上了醒目的對勾。
至於這種用對勾來評判試卷的方式,其實是劉辯從後世借鑒過來的新穎創意。
這次考試總計包含了一百道題目,其中文學部分與後世的填空題比較相似,貼經部分則相當於是翻譯題,而明算部分就如同算術題一般。
當看到八十幾分這樣一個優異的成績之後,劉辯情不自禁地慨歎道:“很不錯啊!”
至於這些試卷的內容,劉辯大多數都看不懂。
畢竟那些經學內容實在太過晦澀難懂,以他目前的知識儲備來說確實難以理解。
不過對於明算部分,劉辯卻又覺得在這個時代,大多數明算題目的難度都顯得過低了些。
“哼!真是豈有此理,此人絕對未曾讀過書,竟然也敢妄圖蒙混過關?”
隻聽得一聲怒喝傳來,眾人紛紛循聲望去,原來是一名文臣正滿臉怒氣地將一份試卷遞給了黃綰、荀攸和荀彧等人傳閱。
待到這份試卷傳到劉辯手中時,他無奈地搖了搖頭,苦笑著說道:“如此答卷,實難服眾啊!”
眾人定睛一看,隻見那試卷之上布滿了各種雜亂無章的符號,根本與其所答之題毫無關聯可言。
劉辯的臉色變得愈發陰沉,他當即高聲喊道:“傳我旨意,將此人姓名遮住的那一欄抹去,記下他的名字。
從今往後,不許他再參加科舉考試!”
話音未落,一旁的錦衣衛便已領命而去,迅速執行起劉辯的命令來。
時間如白駒過隙般悄然而逝,劉辯一直默默地凝視著眼前的場景。
眾大臣們正逐一翻閱著那一遝遝試卷。
然而,令人大失所望的是,能達到九十分以上的寥寥無幾,大多數試卷的成績徘徊於七十幾分至八十幾分之間,而不合格者竟占到近八成之多!
劉辯不禁頻頻搖頭,心中暗暗思忖道:“看來到處都是妄圖濫竽充數之人啊!更有甚者,簡直是異想天開,企圖一步登天。
懷有這般心思的人,還真是不勝枚舉啊!”
不過,在眾多試卷之中,也有一部分答卷書寫得異常工整,但大部分地方卻都遺憾地空留一片蒼白。
此情此景,顯然出自那些出身貧寒的學子之手。
想必是因為他們家中書籍匱乏,才導致如此結果吧。
但即便如此,還有明日的策問以及策論,通過這些也能夠檢驗出他們真正的才學與能力。
“陛下,您看看這份如何?”一旁的黃綰小心翼翼地再次將一份考卷遞到了劉辯麵前,眼神中透露出一絲期待和緊張。
劉辯微微抬起頭,伸手接過考卷,目光落在卷麵上。
隻見這份考卷上滿是鮮豔奪目的紅色對勾,如同一串串璀璨閃耀的紅寶石,散發出誘人的光芒。
劉辯仔細端詳著考卷,臉上逐漸浮現出滿意的笑容。
輕聲說道:“嗯,不錯,當真不錯啊!此人實在是厲害,這上麵的題目,竟然可以全部答對,簡直是令人驚歎啊!”
聽到劉辯的稱讚,黃綰心中暗自鬆了一口氣,同時也湧起一股喜悅之情。
他知道,這位考生一定給皇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時,丁管也湊過來,看著考卷上密密麻麻的紅色對勾,不禁感歎道:“此次黃公所出的題目,有些連我自己都聞所未聞,此人竟然還能夠答對,當真不愧是有真才實學之人啊!”
劉辯微微一笑,表示讚同:“黃愛卿,你家中藏書猶如繁星般眾多,能夠想到的題目必然也是極為生僻。
即便如此,這杜如晦依然能夠答對,可見他的實力的確是非同凡響啊。”
黃綰連忙躬身謝恩:“陛下謬讚了,臣不過是盡己所能,希望能為國家選拔優秀人才罷了。”
劉辯微微頷首,繼續查閱其他考卷。
但黃琬心中卻仍對剛才那份完美答卷難以忘懷。
暗自思忖著,這位名為杜如晦的考生究竟是何方神聖,竟然擁有如此淵博的學識與卓越的才華。
沒過多久,劉辯又陸續查看了幾份試卷,其中就包括徐庶和龐統兩人的。
隻見他們的得分均在九十六七分上下,並沒有達到滿分。
而在劉辯所召喚出的兩位人才之中,杜如晦憑借滿分的成績穩穩地占據首位,王綰以九十八分緊隨其後,位居第二;
龐統則以九十七分排名第三,徐庶則以九十六分處於第四。
當然,這僅僅隻是首日的考試而已,後續還有策問和策論這兩場考試,到時候鹿死誰手,花落誰家,還是個未知數呢!
第二天清晨,陽光明媚,照得人心裏暖洋洋的。
北平軍營的校場上,人頭攢動,熱鬧非凡,考試再度繼續進行。
不過,這策問與策論可跟之前的基本功大不一樣。
策問是精心設計的,涵蓋了政治、軍事等多個領域的問題,需要考生們根據題目要求進行深入思考並作答;
而策論則更具挑戰性,要求學子們根據論題再根據當前國內形勢,提論出自己對國家發展的獨到觀點或深刻見解。
眾多學子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走進考場,當他們拿到考卷時,一個個都露出了茫然無措的表情。
有的人眉頭緊皺,苦思冥想著答案;有的人抓耳撓腮,似乎完全摸不著頭腦;還有的人幹脆趴在桌子上,一副放棄抵抗的模樣。
考場內氣氛異常緊張,仿佛能聽到每個人的心跳聲。
策問題目是:
策一:對當今形勢如何看待?
策二:如何對付奸賊董卓?
策三:科舉的利害以及有何改進辦法?
隻需三選一即可。
策論題目是:
論一:論以當前大漢王朝的情況如何對民生進行改革。
論二:以當今天下諸侯地理位置及勢力大小論誰對朝廷威脅最大。
論三:論北方草原一族,幾十年內對中原朝廷有沒有威脅。
同樣也是三選一即可,字數不得少於300字。
這些題目,毫無疑問乃是由劉辯本人親自出題。
暫且先不論那策論部分,單單隻是這策問的三道題目,便已經涵蓋了方方麵麵。
首先,當下的局勢無疑是對眾多學子目光的一次嚴峻考驗,尤其是如何應對董卓這個問題,更是對他們智謀的一次深度檢驗;而對科舉製度的評價,則直接關乎到他們的政治眼光高低。
可以說,這三道題目簡直就是包羅萬象、無所不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