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兒已悄悄掛上枝頭。前方是片竹林,夜晚猶見幽靜。一條小徑從林中曲折穿行而過,令人不由生出尋幽探勝之心。夜風微有涼意,清風帶過淡淡竹葉清香。斑駁的竹影,映在林中小徑之上,亦照著那小徑上的獨行的少年。應說是,男裝扮相的少女。這少女徐徐而行,在這秋風蕭瑟的夜裏卻不見淒涼,倒有一種寧靜安然的意味。
這少女,正是黛玉。她從賈府脫身而出,在冰清山莊待了三日,便又離開了。警幻仙子曾說,時日無多。寶玉,卻難覓蹤跡。在太虛幻境中,隻知寶玉往大荒山而去,然大荒山處何地,卻是無人告知。問心麽?黛玉卻覺心無所感。唯那日忽覺脖頸間溫熱,遂拿出一看,原來是寶玉之玉,竟周身鮮亮,溫暖異常。
一路向西。這便是那玉通心之感應。它果真是寶玉之心。
黛玉便朝西而行。途經三兩村落,詢問大荒山之名,皆說不知。黛玉遂不再問,隻一心往西行,而寶玉之玉,則愈見光熱。
穿過竹林,便是酒坊村了。黛玉拿出那塊翠玉,隻見熒光流轉,如夜明珠一般光亮。許是,離大荒山不遠了。
前方幾盞燈光,在竹影間時隱時現。而在這若明若暗的燈影中,卻隱隱顯出一個淡黃的身影。
那是一個少女。那少女靜靜佇立一竿翠竹之下,目光追隨著天上的明月。淡淡的清輝,透過竹葉的縫隙,倒映在她宛如秋水的眼中,漾起一絲漣漪。秋風起,竹葉沙沙作響,悄悄劃過伊人臉龐,而那纖弱身影,依舊望著那月,唯輕輕揚手,將被風吹亂的發絲別在耳後。朦朧月色,如薄霧籠罩,她整個人好似散著一層淡淡光輝,看不清邊緣。柔黃的紗衣,在涼風中嫋嫋飄動,好似欲乘風而去一般。
這樣一個女子,夜間獨處竹林,雙目望穿秋水,實為奇哉。那少女察覺到黛玉的目光,微微偏過頭來,莞爾一笑。仿若曇花綻放,霎時芳香縈繞。
“姑娘,請留步。”一如黃鶯出穀之聲,聲色飄渺亦如其人。
黛玉迴頭,眼內一抹詫異之色。那少女又是淡淡一笑,道:“男子如何有你這般清麗脫俗。”
黛玉笑笑,不置可否,隻問道:“不知姑娘叫我所為何事?”
“能否,幫我采一束石楠花呢?”那少女稍有遲疑,猶猶豫豫請求道。
“石楠花?”黛玉有些莫明,說道:“如今,已是深秋,花早謝了呢。”
“是麽?”那少女柳眉微蹙,似是不解,喃喃道:“我記得此時正是花開之季呢。若不是走不開——”
黛玉更是疑惑,這女子如何四季不分?因見她猶自閉目思索,麵色苦惱,遂問她道:“你為何要采石楠花?”
她微微一笑,說道:“是他喜愛的。他最喜愛石楠花。”
“他是你在等的人麽?”黛玉問道。
“是,我在等他。”她眼內流露一絲癡癡神色,幽幽念道:
“可憐顏色好陰涼,葉剪紅箋花撲霜。
傘蓋低垂金翡翠,薰籠亂搭繡衣裳。
春芽細炷千燈焰,夏蕊濃焚百和香。
見說上林無此樹,隻教桃柳占年芳。”
念完,她輕輕垂下眼簾,說道:“詠石楠花詩中,這是他最喜愛的一首。以前,他的院子裏,開滿石楠花呢。有紫碧白三色,花大如牡丹,風姿嬌柔,芳香四溢。可如今——”卻是一聲歎息。
黛玉見她麵露悲色,便問何故。她低頭沉吟一時,方說道:“他家敗了。曾經那樣顯赫一時,如今,是樹倒猢猻散了。”
黛玉心內略過一個念頭,遂試探問了一句:“他家可是在江南?”
她點頭:“正是,江南甄家。”
“那他姓甚名甚?”
“姓甄,名寶玉。”
原來,她等的人,竟是甄寶玉。
這個與賈寶玉同名同貌的甄府少爺,性情與賈寶玉亦是無異。因長得眉清目秀,倍受祖母疼愛,自幼淘氣異常,天天逃學,老爺太太也不便十分管教。當年甄府家眷到京進宮朝賀,又遣人來賈府送禮請安,賈府方知曉那邊也有一個寶玉,也卻一般行景。而賈寶玉,心中卻是疑惑:若說必無,然亦似有,若說必有,又並無目睹。直至一日夢中進了另一座大觀園,見了另一幹鴛鴦、襲人、平兒式的丫環,方得知果然有那麽一個寶玉,而自己被識明身份,便成了“臭小廝”。後又入了另一個怡紅院,看見那另一個寶玉正為妹妹的病胡愁亂恨,又對一丫環說自己方才做了一夢,那夢與賈寶玉經曆相仿。賈寶玉便與甄寶玉於夢中相識,也不知是誰入了誰的夢中。賈寶玉後將此夢告知了黛玉,黛玉亦是一陣悸然心動,想必,這兩個寶玉,互為映象罷。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還是蝴蝶之夢為周與?
恐怕,他已不能來了。黛玉心內歎道。
那少女亦是一歎,輕喟道:“他如何還不來呢?”
“你為何要在這裏等他?”黛玉問道。
那少女微微側身,指著身邊一竿翠竹,道:“這裏,有他刻的石楠花。”果真,那竹上,一朵石楠花的模樣,惟妙惟肖,清晰可見。
許是孤寂了太久,她對黛玉說了許多話語。她叫蘇紫陌,與甄寶玉是姑表兄妹,兩人青梅竹馬,自小訂下婚約。本來,預備明年完婚的。誰知命運弄人,甄家一朝敗了,亦連她的父親,也因受牽連被罷官削爵,貶為平民。蘇父遣散眾仆,唯領著妻女一路輾轉,隱居至此。
“隻是,家中再也難見歡笑。父親從此一蹶不振,終日借酒澆愁;母親亦是唉聲歎氣,時常落淚不止。我又是個女子,不能重振門風,也是抑鬱難安。”蘇紫陌幽幽一聲歎,卻令竹葉也為之不忍,悉簌一片。
黛玉心下也是傷感,陪她歎了一迴,忽又想起一事,問道:“甄寶玉不是被關入獄了麽?怎來到這裏?”
她又是歎:“他是舅父的獨子,舅父自是拚盡全力將他偷偷保了下來。隻是他輾轉找到這裏,已是身無分文。我父母因他家連累的緣故,對他冷眼相待,甚至要將他逐出家門,更不用提完婚之事了。隻是,隻是——”蘇紫陌卻不再言。黛玉隱約看見,一滴晶瑩淚,從她眼內悄然落下。
之後的事,便無須言明了。
黛玉隻覺,此時說盡千言萬語,也是枉然,隻好問道:“你在這裏,等了多久?”
蘇紫陌眼內閃過一絲迷茫,搖頭說道:“我已不記得了。隻是看著那月,時而陰晴時而圓缺呢。”說完已緩緩收迴目光,重又默默望著那明月,再無言語。
黛玉亦望向那天上的月,冷月無聲。
黛玉走出那片竹林,迴頭望去,已看不見那個柔黃倩影。朦朧月色下,村內的房舍都似籠上一層薄紗,又如不慎被潑了濃墨的畫。足下,是一條不寬不窄的石板路,便是村內的主道了。兩麵房屋錯落有致,因時辰尚不算晚,屋內依舊亮著星亮燈光。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酒坊村。四處酒香飄散,整個村莊縈繞著終日不散的迷醉。洞口漁舟,橋邊村酒,這清閑何處有?
酒坊村因美酒聞名,故雖是一小小村落,卻設有一家客棧以供來往客商歇腳。繞過村口一棵巨大榕樹,前方幾丈處有一兩層小樓,門前掛有兩盞大紅燈籠,便是村內客棧了。黛玉信步前行,忽見一團白影,刷的從眼前跑過,隻見腳邊的草叢“刷刷”搖出一條長線,那白影像個滾動的球一般,向前飛跑。雖是跑得飛快,黛玉卻仍看出,那是一隻幼小的白狐。
黛玉又驚又奇,心內一絲好奇亦被勾起。於是看準方位,握著月寒玉,朝那小白狐追去。那小白狐應是從竹林裏鑽出,出來時本就被黛玉唬了一跳,驚嚇之下慌忙往前跑,不時迴頭望望黛玉是否追來。如今見本在數丈之外的黛玉猛的立於眼前,那小白狐睜大兩隻晶瑩眼,眼內閃過一絲懼色,怔了一怔,又慌不擇路向前跑去。黛玉正欲再追,卻忽覺它有哪裏好似不對勁,定睛一瞧,方發現這小白狐後足似乎有些跛,原來是受了傷。黛玉本想幫它治傷,見它如此驚惶,想想便隨它去了。
蕭瑟秋風,楓葉落,遍地紅。昏黃燈光下,映出一個纖長身影,在一幢兩層樓閣前停住腳步。大門上有一副對聯,上書:仙醴釀成天上露;香風占到世間春。橫批是一黑漆木匾:醉仙居。倒是十分雅致。
店內尚未打烊,大堂內擺有十來張木桌,幾十張長凳,四處飄著一股未散的酒肉香氣。掌櫃的不在櫃台前,唯有一個店小二正拿著掃帚埋頭打掃,一麵哼著小曲兒,神情歡快。聽到門口叩門聲,店小二抬頭一看,連忙放下掃帚,笑迎上前道:“客官,打尖還是住店?”
“住店。”黛玉說道。
店小二又道:“點爐火酒飄香,桌椅板凳擦的亮,花生小菜各一碟,劃拳喝酒樂無疆。客官可要先用些酒菜?我們酒坊村釀的酒,可謂遠近聞名。正是:沽灑客來風亦醉;歡宴人去路還香。來酒坊村,不飲幾杯,倒似白來一趟了。”
黛玉見那店小二搖頭晃腦念起詩來,頓覺有趣,雖略嫌他聒噪,卻也來了些許興致,便問:“此酒何名?”
店小二即手指門外笑道:“因此酒是用山穀竹林深處的泉水所釀,酒色清澈澄亮,故名竹葉青。客官可要嚐嚐?”見來客果真要了一小壺,又打賞了一錠銀子,小二更是笑容滿麵,連忙將客人帶至桌旁落了座,待其點了兩個小菜,便跑到後邊廚房招唿去了。
不多時,酒菜上到。待店小二斟上酒,黛玉瞧著杯中,隻見酒色純淨透明,氣味卻十分醇馥幽鬱,淺酌一口,頓覺蜜香繞舌,清雅綿柔,入口甘美醇和,迴味經久不息。
“果真好酒。”黛玉微笑道。
店小二本就是個多話之人,聽到這個俊俏客人稱讚好酒,更是如打開了話匣子一般滔滔不絕起來,將這竹葉青的由來說個透徹。
這少女,正是黛玉。她從賈府脫身而出,在冰清山莊待了三日,便又離開了。警幻仙子曾說,時日無多。寶玉,卻難覓蹤跡。在太虛幻境中,隻知寶玉往大荒山而去,然大荒山處何地,卻是無人告知。問心麽?黛玉卻覺心無所感。唯那日忽覺脖頸間溫熱,遂拿出一看,原來是寶玉之玉,竟周身鮮亮,溫暖異常。
一路向西。這便是那玉通心之感應。它果真是寶玉之心。
黛玉便朝西而行。途經三兩村落,詢問大荒山之名,皆說不知。黛玉遂不再問,隻一心往西行,而寶玉之玉,則愈見光熱。
穿過竹林,便是酒坊村了。黛玉拿出那塊翠玉,隻見熒光流轉,如夜明珠一般光亮。許是,離大荒山不遠了。
前方幾盞燈光,在竹影間時隱時現。而在這若明若暗的燈影中,卻隱隱顯出一個淡黃的身影。
那是一個少女。那少女靜靜佇立一竿翠竹之下,目光追隨著天上的明月。淡淡的清輝,透過竹葉的縫隙,倒映在她宛如秋水的眼中,漾起一絲漣漪。秋風起,竹葉沙沙作響,悄悄劃過伊人臉龐,而那纖弱身影,依舊望著那月,唯輕輕揚手,將被風吹亂的發絲別在耳後。朦朧月色,如薄霧籠罩,她整個人好似散著一層淡淡光輝,看不清邊緣。柔黃的紗衣,在涼風中嫋嫋飄動,好似欲乘風而去一般。
這樣一個女子,夜間獨處竹林,雙目望穿秋水,實為奇哉。那少女察覺到黛玉的目光,微微偏過頭來,莞爾一笑。仿若曇花綻放,霎時芳香縈繞。
“姑娘,請留步。”一如黃鶯出穀之聲,聲色飄渺亦如其人。
黛玉迴頭,眼內一抹詫異之色。那少女又是淡淡一笑,道:“男子如何有你這般清麗脫俗。”
黛玉笑笑,不置可否,隻問道:“不知姑娘叫我所為何事?”
“能否,幫我采一束石楠花呢?”那少女稍有遲疑,猶猶豫豫請求道。
“石楠花?”黛玉有些莫明,說道:“如今,已是深秋,花早謝了呢。”
“是麽?”那少女柳眉微蹙,似是不解,喃喃道:“我記得此時正是花開之季呢。若不是走不開——”
黛玉更是疑惑,這女子如何四季不分?因見她猶自閉目思索,麵色苦惱,遂問她道:“你為何要采石楠花?”
她微微一笑,說道:“是他喜愛的。他最喜愛石楠花。”
“他是你在等的人麽?”黛玉問道。
“是,我在等他。”她眼內流露一絲癡癡神色,幽幽念道:
“可憐顏色好陰涼,葉剪紅箋花撲霜。
傘蓋低垂金翡翠,薰籠亂搭繡衣裳。
春芽細炷千燈焰,夏蕊濃焚百和香。
見說上林無此樹,隻教桃柳占年芳。”
念完,她輕輕垂下眼簾,說道:“詠石楠花詩中,這是他最喜愛的一首。以前,他的院子裏,開滿石楠花呢。有紫碧白三色,花大如牡丹,風姿嬌柔,芳香四溢。可如今——”卻是一聲歎息。
黛玉見她麵露悲色,便問何故。她低頭沉吟一時,方說道:“他家敗了。曾經那樣顯赫一時,如今,是樹倒猢猻散了。”
黛玉心內略過一個念頭,遂試探問了一句:“他家可是在江南?”
她點頭:“正是,江南甄家。”
“那他姓甚名甚?”
“姓甄,名寶玉。”
原來,她等的人,竟是甄寶玉。
這個與賈寶玉同名同貌的甄府少爺,性情與賈寶玉亦是無異。因長得眉清目秀,倍受祖母疼愛,自幼淘氣異常,天天逃學,老爺太太也不便十分管教。當年甄府家眷到京進宮朝賀,又遣人來賈府送禮請安,賈府方知曉那邊也有一個寶玉,也卻一般行景。而賈寶玉,心中卻是疑惑:若說必無,然亦似有,若說必有,又並無目睹。直至一日夢中進了另一座大觀園,見了另一幹鴛鴦、襲人、平兒式的丫環,方得知果然有那麽一個寶玉,而自己被識明身份,便成了“臭小廝”。後又入了另一個怡紅院,看見那另一個寶玉正為妹妹的病胡愁亂恨,又對一丫環說自己方才做了一夢,那夢與賈寶玉經曆相仿。賈寶玉便與甄寶玉於夢中相識,也不知是誰入了誰的夢中。賈寶玉後將此夢告知了黛玉,黛玉亦是一陣悸然心動,想必,這兩個寶玉,互為映象罷。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還是蝴蝶之夢為周與?
恐怕,他已不能來了。黛玉心內歎道。
那少女亦是一歎,輕喟道:“他如何還不來呢?”
“你為何要在這裏等他?”黛玉問道。
那少女微微側身,指著身邊一竿翠竹,道:“這裏,有他刻的石楠花。”果真,那竹上,一朵石楠花的模樣,惟妙惟肖,清晰可見。
許是孤寂了太久,她對黛玉說了許多話語。她叫蘇紫陌,與甄寶玉是姑表兄妹,兩人青梅竹馬,自小訂下婚約。本來,預備明年完婚的。誰知命運弄人,甄家一朝敗了,亦連她的父親,也因受牽連被罷官削爵,貶為平民。蘇父遣散眾仆,唯領著妻女一路輾轉,隱居至此。
“隻是,家中再也難見歡笑。父親從此一蹶不振,終日借酒澆愁;母親亦是唉聲歎氣,時常落淚不止。我又是個女子,不能重振門風,也是抑鬱難安。”蘇紫陌幽幽一聲歎,卻令竹葉也為之不忍,悉簌一片。
黛玉心下也是傷感,陪她歎了一迴,忽又想起一事,問道:“甄寶玉不是被關入獄了麽?怎來到這裏?”
她又是歎:“他是舅父的獨子,舅父自是拚盡全力將他偷偷保了下來。隻是他輾轉找到這裏,已是身無分文。我父母因他家連累的緣故,對他冷眼相待,甚至要將他逐出家門,更不用提完婚之事了。隻是,隻是——”蘇紫陌卻不再言。黛玉隱約看見,一滴晶瑩淚,從她眼內悄然落下。
之後的事,便無須言明了。
黛玉隻覺,此時說盡千言萬語,也是枉然,隻好問道:“你在這裏,等了多久?”
蘇紫陌眼內閃過一絲迷茫,搖頭說道:“我已不記得了。隻是看著那月,時而陰晴時而圓缺呢。”說完已緩緩收迴目光,重又默默望著那明月,再無言語。
黛玉亦望向那天上的月,冷月無聲。
黛玉走出那片竹林,迴頭望去,已看不見那個柔黃倩影。朦朧月色下,村內的房舍都似籠上一層薄紗,又如不慎被潑了濃墨的畫。足下,是一條不寬不窄的石板路,便是村內的主道了。兩麵房屋錯落有致,因時辰尚不算晚,屋內依舊亮著星亮燈光。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酒坊村。四處酒香飄散,整個村莊縈繞著終日不散的迷醉。洞口漁舟,橋邊村酒,這清閑何處有?
酒坊村因美酒聞名,故雖是一小小村落,卻設有一家客棧以供來往客商歇腳。繞過村口一棵巨大榕樹,前方幾丈處有一兩層小樓,門前掛有兩盞大紅燈籠,便是村內客棧了。黛玉信步前行,忽見一團白影,刷的從眼前跑過,隻見腳邊的草叢“刷刷”搖出一條長線,那白影像個滾動的球一般,向前飛跑。雖是跑得飛快,黛玉卻仍看出,那是一隻幼小的白狐。
黛玉又驚又奇,心內一絲好奇亦被勾起。於是看準方位,握著月寒玉,朝那小白狐追去。那小白狐應是從竹林裏鑽出,出來時本就被黛玉唬了一跳,驚嚇之下慌忙往前跑,不時迴頭望望黛玉是否追來。如今見本在數丈之外的黛玉猛的立於眼前,那小白狐睜大兩隻晶瑩眼,眼內閃過一絲懼色,怔了一怔,又慌不擇路向前跑去。黛玉正欲再追,卻忽覺它有哪裏好似不對勁,定睛一瞧,方發現這小白狐後足似乎有些跛,原來是受了傷。黛玉本想幫它治傷,見它如此驚惶,想想便隨它去了。
蕭瑟秋風,楓葉落,遍地紅。昏黃燈光下,映出一個纖長身影,在一幢兩層樓閣前停住腳步。大門上有一副對聯,上書:仙醴釀成天上露;香風占到世間春。橫批是一黑漆木匾:醉仙居。倒是十分雅致。
店內尚未打烊,大堂內擺有十來張木桌,幾十張長凳,四處飄著一股未散的酒肉香氣。掌櫃的不在櫃台前,唯有一個店小二正拿著掃帚埋頭打掃,一麵哼著小曲兒,神情歡快。聽到門口叩門聲,店小二抬頭一看,連忙放下掃帚,笑迎上前道:“客官,打尖還是住店?”
“住店。”黛玉說道。
店小二又道:“點爐火酒飄香,桌椅板凳擦的亮,花生小菜各一碟,劃拳喝酒樂無疆。客官可要先用些酒菜?我們酒坊村釀的酒,可謂遠近聞名。正是:沽灑客來風亦醉;歡宴人去路還香。來酒坊村,不飲幾杯,倒似白來一趟了。”
黛玉見那店小二搖頭晃腦念起詩來,頓覺有趣,雖略嫌他聒噪,卻也來了些許興致,便問:“此酒何名?”
店小二即手指門外笑道:“因此酒是用山穀竹林深處的泉水所釀,酒色清澈澄亮,故名竹葉青。客官可要嚐嚐?”見來客果真要了一小壺,又打賞了一錠銀子,小二更是笑容滿麵,連忙將客人帶至桌旁落了座,待其點了兩個小菜,便跑到後邊廚房招唿去了。
不多時,酒菜上到。待店小二斟上酒,黛玉瞧著杯中,隻見酒色純淨透明,氣味卻十分醇馥幽鬱,淺酌一口,頓覺蜜香繞舌,清雅綿柔,入口甘美醇和,迴味經久不息。
“果真好酒。”黛玉微笑道。
店小二本就是個多話之人,聽到這個俊俏客人稱讚好酒,更是如打開了話匣子一般滔滔不絕起來,將這竹葉青的由來說個透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