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支部隊都不算強,對第一師來是小菜一碟,不過也正好可以鍛煉士兵。
奪獲的物資可不算少,這些依附在吳子玉部下的旅隊稱得上是富裕,他們的裝備要比西南各省的軍隊要好得多。
不過西南地區民風彪悍,雖然裝備稍遜,單兵作戰能力卻不弱於人。
繳獲山炮四門,輕重機槍十一挺,成色不錯可用的步槍兩千多支。
現在陳德良的第一師共有威力大小不一的大炮46門,迫擊炮27門,重機槍一百四十挺,輕機槍近五百挺。這些武器雖然比不上歐美那些工業國一個師的編製,可在現在軍閥裏麵,說一句武裝到牙齒毫不過分。
就是槍械的種類繁多,屬於各個國家大雜燴,所以現在陳德良最頭疼的就是子彈補給太複雜,各種型號都需要。
隻接收了幾百的俘虜做運輸工兵,己方傷亡三百多,這完全在陳德良接受範圍之內,畢竟他們消滅的敵軍有好幾千人。
北伐主路幾支大軍齊頭並進,將湘鄂邊境地區的吳軍打得毫無還手之力,到處逃竄。
陳德良和李中義在接下來的戰略方針有了分歧。李中義為了不讓被擊散的北洋軍重新聚攏起來,打算銜尾追敵。陳德良卻覺得要趁著直係精銳還沒有進入鄂省範圍,抓緊時間攻城掠地。
於是雙方決定分頭行動,第七軍在汩羅河以北山區沿著岑川、長安橋追擊逃潰的敵軍,陳德良則沿著官道一路趕赴北港,和第四軍會合。
第九軍在最短的時間內休整完畢後就出發。說是官道,沿途大都是崇山峻嶺,道路也是人煙稀少的羊腸小道。工兵部隊一直在隊伍的最前線整理山路,不然裝滿補給的卡車根本無法停過。
陳德良感覺自己就是在山地行走,林木陰森,所幸第九軍士兵大多來自西南,登高爬低對他們來說是稀鬆平常。
沿途經過村莊城鎮,第九軍嚴格的軍規讓他們對當地百姓秋毫無犯。一開始大軍過境令得這些百姓驚惶失措,膽小的居民扔下家當逃入深山。
慢慢地,他們發現這支部隊和之前的北洋部隊有著天壤之別,不單沒有任何的搶掠行為,為了不驚擾百姓,還主動駐紮在人煙稀少的地方。不由得對這支服裝整齊,氣質威武的軍隊充滿了好奇心。
第九軍的軍服是陳德良親自設計,由自家的商行裏的紗布廠出品,仿照後來現代化軍隊軍裝的設計,服裝簡潔幹練,看起來非常精幹,兼顧美觀度和實用性。
這天,第九軍在途經一座地圖上沒有標注的小鎮時,意外地聽到槍聲。
偵察士兵報告說是一支逃亡的吳軍正在攻打小鎮。
“這些家夥估計是急眼了。”黃子澄說道。
“能不急眼嗎,北軍大部分是直、魯、豫平原生長的士兵,來到這種地方分不清方向,找不著北。”
“百姓深受北洋軍的禍害,巴不得他們趕緊滾迴北方。”
“不過這個槍聲有點過於激烈了,我懷疑他們有重武器,王健你帶兩個營去看看。別讓他們殘害百姓了。”陳德良神色凝重道。
王健帶領一部分士兵輕裝離隊,快速趕往槍聲來源之地。
一群看起來狼狽不堪的敗軍在圍著鎮子,雙方言語交流並不順利,大概看出吳軍是要進去鎮子休整,鎮上有安保隊伍,不允許這些比土匪還可怕的軍隊進入。
雙方陷入了對峙,不過隨著敗軍的耐心被逐漸消磨,他們顧不得鎮上大部分都是手無寸鐵的,將槍口對準了平頭百姓。
敗軍開槍射擊,鎮上微弱的保衛力量瞬間被打敗,聽到槍聲響起的百姓們驚慌失措,讓家中女眷緊閉大門,男兒們抄起刀棍,準備與這些匪軍做殊死一搏。
敗軍解決的守衛後,得意洋洋地對同伴說道:“今晚就在鎮上過夜,好好爽一次,洗劫一次這個鎮的大戶,再抓幾個嬌嫩細膩的娘們陪陪,然後再跑路。”
惡毒的笑語響徹這支沒有底線的部隊,在他們看來自己隻要手裏有槍,那就能輕易掌控弱者的命運。
隻是臉上的笑容還沒來得及完全消失,王健就帶人來到,敢於攻打百姓的部隊,在第九軍看來,就是土匪,剿匪沒人比第九軍在行。
沒過多久,王健就解決戰鬥歸隊,隻是部隊裏多了十幾挺重機槍。
“你這是去哪裏發財了。”張武山打趣道。
“還真是飛來橫財,那股部隊是吳軍的重機槍連,和大部隊走散以後,補給跟不上,又不敢把槍給扔掉,想著暫時進鎮裏休整一下,剛好被我逮個正著。”王健笑嘻嘻道。
“先說好啊,這些武器該我們二團的,這是戰利品。”王健害怕別人覬覦,趕緊補充道。
這隻是行軍路上的一個小插曲,不過第九軍所過之處,都會在不影響部隊行軍速度的情況下,盡量幫忙解決掉侵擾百姓的敗軍。
百姓們口耳相傳第九軍的事跡,到後來的百姓看到身穿第九軍軍服的士兵態度一下子變得親切起來,開始處處為第九軍設茶水,送粥飯,親如家人。
還主動為第九軍帶路,打探消息,
陳德良有點感慨,保境安民本來就是軍人的職責,可惜大部分軍閥的部隊根本配不上軍人這個稱號。陳德良這種成長於和平年代的人對為禍百姓的行為深惡痛絕,隻能盡自己一點力改變這些狀況。
等第九軍趕到北港、用無線電報聯係上四軍軍長李任潮,卻發現第四軍的先頭部隊已經超過了北港。
第四軍八月十九號和吳佩孚部下陸雲交戰,一日之內就攻克平江,將其打敗。
陸雲羞憤惶恐之下自殺,他的部下向馬鞍山一帶潰逃,李任潮緊追不舍,一路跟到大沙坪,敵軍退往挺司橋一帶。
挺司橋是武漢到長沙路上的著名的鐵橋,位於長江南岸,水深港闊,這座橋的戰略意義重大,吳佩孚陳重兵於在鐵橋兩端。
陳德良當即拍電報給李任潮,第九軍在趕往挺司橋,請兩軍合流再一舉奪橋。
奪獲的物資可不算少,這些依附在吳子玉部下的旅隊稱得上是富裕,他們的裝備要比西南各省的軍隊要好得多。
不過西南地區民風彪悍,雖然裝備稍遜,單兵作戰能力卻不弱於人。
繳獲山炮四門,輕重機槍十一挺,成色不錯可用的步槍兩千多支。
現在陳德良的第一師共有威力大小不一的大炮46門,迫擊炮27門,重機槍一百四十挺,輕機槍近五百挺。這些武器雖然比不上歐美那些工業國一個師的編製,可在現在軍閥裏麵,說一句武裝到牙齒毫不過分。
就是槍械的種類繁多,屬於各個國家大雜燴,所以現在陳德良最頭疼的就是子彈補給太複雜,各種型號都需要。
隻接收了幾百的俘虜做運輸工兵,己方傷亡三百多,這完全在陳德良接受範圍之內,畢竟他們消滅的敵軍有好幾千人。
北伐主路幾支大軍齊頭並進,將湘鄂邊境地區的吳軍打得毫無還手之力,到處逃竄。
陳德良和李中義在接下來的戰略方針有了分歧。李中義為了不讓被擊散的北洋軍重新聚攏起來,打算銜尾追敵。陳德良卻覺得要趁著直係精銳還沒有進入鄂省範圍,抓緊時間攻城掠地。
於是雙方決定分頭行動,第七軍在汩羅河以北山區沿著岑川、長安橋追擊逃潰的敵軍,陳德良則沿著官道一路趕赴北港,和第四軍會合。
第九軍在最短的時間內休整完畢後就出發。說是官道,沿途大都是崇山峻嶺,道路也是人煙稀少的羊腸小道。工兵部隊一直在隊伍的最前線整理山路,不然裝滿補給的卡車根本無法停過。
陳德良感覺自己就是在山地行走,林木陰森,所幸第九軍士兵大多來自西南,登高爬低對他們來說是稀鬆平常。
沿途經過村莊城鎮,第九軍嚴格的軍規讓他們對當地百姓秋毫無犯。一開始大軍過境令得這些百姓驚惶失措,膽小的居民扔下家當逃入深山。
慢慢地,他們發現這支部隊和之前的北洋部隊有著天壤之別,不單沒有任何的搶掠行為,為了不驚擾百姓,還主動駐紮在人煙稀少的地方。不由得對這支服裝整齊,氣質威武的軍隊充滿了好奇心。
第九軍的軍服是陳德良親自設計,由自家的商行裏的紗布廠出品,仿照後來現代化軍隊軍裝的設計,服裝簡潔幹練,看起來非常精幹,兼顧美觀度和實用性。
這天,第九軍在途經一座地圖上沒有標注的小鎮時,意外地聽到槍聲。
偵察士兵報告說是一支逃亡的吳軍正在攻打小鎮。
“這些家夥估計是急眼了。”黃子澄說道。
“能不急眼嗎,北軍大部分是直、魯、豫平原生長的士兵,來到這種地方分不清方向,找不著北。”
“百姓深受北洋軍的禍害,巴不得他們趕緊滾迴北方。”
“不過這個槍聲有點過於激烈了,我懷疑他們有重武器,王健你帶兩個營去看看。別讓他們殘害百姓了。”陳德良神色凝重道。
王健帶領一部分士兵輕裝離隊,快速趕往槍聲來源之地。
一群看起來狼狽不堪的敗軍在圍著鎮子,雙方言語交流並不順利,大概看出吳軍是要進去鎮子休整,鎮上有安保隊伍,不允許這些比土匪還可怕的軍隊進入。
雙方陷入了對峙,不過隨著敗軍的耐心被逐漸消磨,他們顧不得鎮上大部分都是手無寸鐵的,將槍口對準了平頭百姓。
敗軍開槍射擊,鎮上微弱的保衛力量瞬間被打敗,聽到槍聲響起的百姓們驚慌失措,讓家中女眷緊閉大門,男兒們抄起刀棍,準備與這些匪軍做殊死一搏。
敗軍解決的守衛後,得意洋洋地對同伴說道:“今晚就在鎮上過夜,好好爽一次,洗劫一次這個鎮的大戶,再抓幾個嬌嫩細膩的娘們陪陪,然後再跑路。”
惡毒的笑語響徹這支沒有底線的部隊,在他們看來自己隻要手裏有槍,那就能輕易掌控弱者的命運。
隻是臉上的笑容還沒來得及完全消失,王健就帶人來到,敢於攻打百姓的部隊,在第九軍看來,就是土匪,剿匪沒人比第九軍在行。
沒過多久,王健就解決戰鬥歸隊,隻是部隊裏多了十幾挺重機槍。
“你這是去哪裏發財了。”張武山打趣道。
“還真是飛來橫財,那股部隊是吳軍的重機槍連,和大部隊走散以後,補給跟不上,又不敢把槍給扔掉,想著暫時進鎮裏休整一下,剛好被我逮個正著。”王健笑嘻嘻道。
“先說好啊,這些武器該我們二團的,這是戰利品。”王健害怕別人覬覦,趕緊補充道。
這隻是行軍路上的一個小插曲,不過第九軍所過之處,都會在不影響部隊行軍速度的情況下,盡量幫忙解決掉侵擾百姓的敗軍。
百姓們口耳相傳第九軍的事跡,到後來的百姓看到身穿第九軍軍服的士兵態度一下子變得親切起來,開始處處為第九軍設茶水,送粥飯,親如家人。
還主動為第九軍帶路,打探消息,
陳德良有點感慨,保境安民本來就是軍人的職責,可惜大部分軍閥的部隊根本配不上軍人這個稱號。陳德良這種成長於和平年代的人對為禍百姓的行為深惡痛絕,隻能盡自己一點力改變這些狀況。
等第九軍趕到北港、用無線電報聯係上四軍軍長李任潮,卻發現第四軍的先頭部隊已經超過了北港。
第四軍八月十九號和吳佩孚部下陸雲交戰,一日之內就攻克平江,將其打敗。
陸雲羞憤惶恐之下自殺,他的部下向馬鞍山一帶潰逃,李任潮緊追不舍,一路跟到大沙坪,敵軍退往挺司橋一帶。
挺司橋是武漢到長沙路上的著名的鐵橋,位於長江南岸,水深港闊,這座橋的戰略意義重大,吳佩孚陳重兵於在鐵橋兩端。
陳德良當即拍電報給李任潮,第九軍在趕往挺司橋,請兩軍合流再一舉奪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