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南口,多日來的戰爭總算告一段落。
南口之戰,西北軍在南口的這個方麵的布置,無論在陣地設備上和在兵力配備上都是很充分的。
其實整個南口戰役,調動了北方幾乎所有的大軍閥,但真正的作戰時間隻是在七月下旬持續到八月上旬,有過很激烈的戰鬥,不過那才幾天而已,吳大帥的直係、張作林的奉係以及張中昌的魯係,三大勢力合力進攻均被西北軍挫敗。
後來張作林進攻重點調向北麵,讓西北軍的防守感到左支右絀,人力物力被極大消耗,長期防守肯定容易陷入被動,西北軍的日子一天比一天難過。
西北軍的處境雖然說困難,可因為南口距離北平不過八九十裏,朝發可以夕至,所以幾大勢力在即將成功的時候,反而放緩的進攻的節奏。
張作林、吳大帥都不敢獨自進占北平,開始在政治上尋求解決方案,先從憲法,後來內閣,雙方明爭暗鬥,都不肯相讓,到最後還得迴歸軍事,看誰的拳頭大。不過依然是勾心鬥角,一時難以分出高下。
吳大帥在聯軍中是絕對的前輩,雖然勢力比以往要削弱許多,可還是不改狂妄,總以老大哥自居。
張作林與其鬥爭多年,哪裏還不清楚大家的底細,明知道憑吳大帥一個人拿不下南口,索性從旁看笑話,故意促成協議,由奉軍向多倫方麵進攻。
將吳大帥推到進攻南口的主位上。魯省張中昌此時還是支持吳大帥的,跟隨他進攻南口。
吳大帥答應主攻南口,是寄希望於晉軍會配合攻擊抄襲國民軍的後路。
可惜老吳對閻西山還是不夠了解,閻西山一直以來就是牆頭草,哪邊風大倒向哪邊。閻西山一心要想坐收漁翁之利,吳大帥處心積慮的三路聯合進攻,這個時候看來就是個彼此觀望的空架子。
8月上旬,西北軍的高級將領再次集於張家口,他們認為吳大帥的直軍受北伐軍困擾,無力進攻,此時西撤,勉強算是一條出路。所以他們決定撤出南口,並邀請馮煥章迴國主持大計。
困擾吳大帥多日的西北軍終於潰逃,他也得以將北路的精銳調迴南方,把所有注意力集中在南方的北伐軍上。
其實早在吳大帥和馮軍在南口僵持階段,湘省傳來的急報一個比一個情況惡劣,可吳大帥就是不為所動,一心要死磕西北軍。
吳大帥的老大哥曹錕根本不能理解一向精明的吳佩孚這次怎麽那麽糊塗,派人勸說,可是老吳還是不買賬。
等到現在,西北軍西撤,他才意識到根本沒辦法圍殲地盤戰略縱深巨大的西北軍,隻好安慰自己說,拿下南口,勉強算是達成戰略目標。
可在長沙的北伐軍,早就完成了休整,已經在召開會議籌備第二階段的戰事。
吳大帥哪裏還不明白自己玩脫了,隻留下一部分兵力和奉、晉他們繼續追擊西北軍,而他本人抽身南下,全力對付北伐軍。
老吳在南下期間,拍電報給往日的小弟孫傳芳。
雖然孫傳芳是吳大帥一手提拔上來的,可今時不同往日,直係往日的老大哥曹錕倒台了,吳大帥的實力也大不如前。
現在他認為直係應該唯“孫”獨尊,所以在接到電報後,孫大帥選擇按兵不動,對湘鄂戰場一副坐觀成敗的態度。
用上帝視角來看,這時候的吳大帥手中還有相當一部分精兵,孫傳芳則更多,約有20萬大軍。如果孫傳芳的眼界能高一點,雙方聯手,趁北伐軍在湘省立足未穩之際舉重兵進攻,是有可能逆轉後來的戰局。但孫傳芳想借北伐軍消耗吳大帥,好坐收漁獲。
當然這一切在陳德良看來,對北伐軍而言,可以用撞了大運、形勢一片大好來形容。
不過相互猜忌,這本來就是軍閥政權的天然缺陷。
吳大帥把能抽調的部隊盡數派往瀟湘之間,人數有十餘萬,號稱二十萬大軍,以餓虎撲食之勢,要和北伐軍決一雌雄。
直係在厲兵秣馬,想要解決南部顧慮,北伐軍也在召開會議,商討二期戰事,甚至相比吳大帥,他們要更激進。
在長沙會議上陳德良正式被任命為第九軍軍長,授中將銜。
會議大佬雲集,對這個任命倒是很平靜,陳德良還以為他們是曆經風雨,對此類事件司空見慣罷了。
陳德良不知道的是為了能順利推行這個事情,李中義私下裏早就給幾位大佬打了預防針,說明不會因為第九軍的成立而削減他們的軍費開支雲雲,那既然不會損害到自己的利益,自然不會有人強烈反對。
就這樣,陳德良在長沙風平浪靜的宣誓就任國民革命軍第九軍軍長,先前的第十旅改編為第九軍第一師。
有人建議陳德良將部隊擴軍到兩個師,李中仁還表示缺少的武器可以從第七軍調一部分過去。
不過陳德良謝絕了李中義的好意,他始終認為兵貴精不貴多,以他現在部隊的框架,將第十旅擴編為一個師,勉強能保持部隊的戰鬥力不下降。
各軍的指揮官表示凡是對北伐戰事有利的事情,都會優先考慮。所有在北伐表現出色的軍人,都會迎來晉升的最好機會。
此言一出,加上陳德良這個榜樣就在眼前,整個北伐軍十幾萬士兵的士氣變得愈加高漲。
司令部還撥付十萬大洋作為軍費給第九軍,以及撥一部分軍械接濟第九軍。
這態度,儼然一副將北伐事業當作目前最為要緊。
後來陳德良拿到武器,才發現事實不如想象美好。共撥七七口徑步槍三千支,重機槍十挺,無線電收發報機六座。
單聽數量是真的不少,都能勉強裝備一個不滿編的旅部。
可等到打開箱子一看,都是些鏽跡斑斑的破爛貨,甚至膛線都磨損的差不多了。這些武器都是以前第一次世界大戰淘汰下來的殘品。
南口之戰,西北軍在南口的這個方麵的布置,無論在陣地設備上和在兵力配備上都是很充分的。
其實整個南口戰役,調動了北方幾乎所有的大軍閥,但真正的作戰時間隻是在七月下旬持續到八月上旬,有過很激烈的戰鬥,不過那才幾天而已,吳大帥的直係、張作林的奉係以及張中昌的魯係,三大勢力合力進攻均被西北軍挫敗。
後來張作林進攻重點調向北麵,讓西北軍的防守感到左支右絀,人力物力被極大消耗,長期防守肯定容易陷入被動,西北軍的日子一天比一天難過。
西北軍的處境雖然說困難,可因為南口距離北平不過八九十裏,朝發可以夕至,所以幾大勢力在即將成功的時候,反而放緩的進攻的節奏。
張作林、吳大帥都不敢獨自進占北平,開始在政治上尋求解決方案,先從憲法,後來內閣,雙方明爭暗鬥,都不肯相讓,到最後還得迴歸軍事,看誰的拳頭大。不過依然是勾心鬥角,一時難以分出高下。
吳大帥在聯軍中是絕對的前輩,雖然勢力比以往要削弱許多,可還是不改狂妄,總以老大哥自居。
張作林與其鬥爭多年,哪裏還不清楚大家的底細,明知道憑吳大帥一個人拿不下南口,索性從旁看笑話,故意促成協議,由奉軍向多倫方麵進攻。
將吳大帥推到進攻南口的主位上。魯省張中昌此時還是支持吳大帥的,跟隨他進攻南口。
吳大帥答應主攻南口,是寄希望於晉軍會配合攻擊抄襲國民軍的後路。
可惜老吳對閻西山還是不夠了解,閻西山一直以來就是牆頭草,哪邊風大倒向哪邊。閻西山一心要想坐收漁翁之利,吳大帥處心積慮的三路聯合進攻,這個時候看來就是個彼此觀望的空架子。
8月上旬,西北軍的高級將領再次集於張家口,他們認為吳大帥的直軍受北伐軍困擾,無力進攻,此時西撤,勉強算是一條出路。所以他們決定撤出南口,並邀請馮煥章迴國主持大計。
困擾吳大帥多日的西北軍終於潰逃,他也得以將北路的精銳調迴南方,把所有注意力集中在南方的北伐軍上。
其實早在吳大帥和馮軍在南口僵持階段,湘省傳來的急報一個比一個情況惡劣,可吳大帥就是不為所動,一心要死磕西北軍。
吳大帥的老大哥曹錕根本不能理解一向精明的吳佩孚這次怎麽那麽糊塗,派人勸說,可是老吳還是不買賬。
等到現在,西北軍西撤,他才意識到根本沒辦法圍殲地盤戰略縱深巨大的西北軍,隻好安慰自己說,拿下南口,勉強算是達成戰略目標。
可在長沙的北伐軍,早就完成了休整,已經在召開會議籌備第二階段的戰事。
吳大帥哪裏還不明白自己玩脫了,隻留下一部分兵力和奉、晉他們繼續追擊西北軍,而他本人抽身南下,全力對付北伐軍。
老吳在南下期間,拍電報給往日的小弟孫傳芳。
雖然孫傳芳是吳大帥一手提拔上來的,可今時不同往日,直係往日的老大哥曹錕倒台了,吳大帥的實力也大不如前。
現在他認為直係應該唯“孫”獨尊,所以在接到電報後,孫大帥選擇按兵不動,對湘鄂戰場一副坐觀成敗的態度。
用上帝視角來看,這時候的吳大帥手中還有相當一部分精兵,孫傳芳則更多,約有20萬大軍。如果孫傳芳的眼界能高一點,雙方聯手,趁北伐軍在湘省立足未穩之際舉重兵進攻,是有可能逆轉後來的戰局。但孫傳芳想借北伐軍消耗吳大帥,好坐收漁獲。
當然這一切在陳德良看來,對北伐軍而言,可以用撞了大運、形勢一片大好來形容。
不過相互猜忌,這本來就是軍閥政權的天然缺陷。
吳大帥把能抽調的部隊盡數派往瀟湘之間,人數有十餘萬,號稱二十萬大軍,以餓虎撲食之勢,要和北伐軍決一雌雄。
直係在厲兵秣馬,想要解決南部顧慮,北伐軍也在召開會議,商討二期戰事,甚至相比吳大帥,他們要更激進。
在長沙會議上陳德良正式被任命為第九軍軍長,授中將銜。
會議大佬雲集,對這個任命倒是很平靜,陳德良還以為他們是曆經風雨,對此類事件司空見慣罷了。
陳德良不知道的是為了能順利推行這個事情,李中義私下裏早就給幾位大佬打了預防針,說明不會因為第九軍的成立而削減他們的軍費開支雲雲,那既然不會損害到自己的利益,自然不會有人強烈反對。
就這樣,陳德良在長沙風平浪靜的宣誓就任國民革命軍第九軍軍長,先前的第十旅改編為第九軍第一師。
有人建議陳德良將部隊擴軍到兩個師,李中仁還表示缺少的武器可以從第七軍調一部分過去。
不過陳德良謝絕了李中義的好意,他始終認為兵貴精不貴多,以他現在部隊的框架,將第十旅擴編為一個師,勉強能保持部隊的戰鬥力不下降。
各軍的指揮官表示凡是對北伐戰事有利的事情,都會優先考慮。所有在北伐表現出色的軍人,都會迎來晉升的最好機會。
此言一出,加上陳德良這個榜樣就在眼前,整個北伐軍十幾萬士兵的士氣變得愈加高漲。
司令部還撥付十萬大洋作為軍費給第九軍,以及撥一部分軍械接濟第九軍。
這態度,儼然一副將北伐事業當作目前最為要緊。
後來陳德良拿到武器,才發現事實不如想象美好。共撥七七口徑步槍三千支,重機槍十挺,無線電收發報機六座。
單聽數量是真的不少,都能勉強裝備一個不滿編的旅部。
可等到打開箱子一看,都是些鏽跡斑斑的破爛貨,甚至膛線都磨損的差不多了。這些武器都是以前第一次世界大戰淘汰下來的殘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