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鍵對龜縮在河對岸的敵人興趣不大,隻是想著抵抗住他們的進攻就足矣。
陳德良是不會允許自家的部隊暴露在敵軍的大炮射程之內,那樣自己的安危隻能取決於對方的心情。
第二天天色剛亮,勉強能看得到對岸的情形,陳德良就組織部隊登船渡河。
這個點大部分的敵軍還在睡夢之中,不過第十旅過河的動靜很快就將他們驚醒。
敵軍首領何耀祖急忙組織部隊阻擊,一時間平靜的水麵被炮彈驚破,激起比船高的波浪。
槍炮齊發,原本平穩行駛的渡河船開始變得左搖右晃,有倒黴的士兵直接被子彈擊中,落入水中。
麵對敵人密集的炮火,黃子澄並沒有過分驚慌,先是指揮相鄰船隻不可太過接近,疏散開來。然後倚借船體,進行有效還擊。
渡河的真正保障還是溫凜手上的大炮。早就已經擺在合適的位置,等到霧氣繚繞的水麵變得清晰可見,溫凜指揮部下調準炮口,瞄準敵軍火力最強的地方。
斯奈德榴彈炮給予的安全感是毋庸置疑的,幾輪炮彈精準打擊下,敵軍的火力肉眼可見的減弱。
陳德良在經曆多次的大炮對攻之後才發現,技術精湛的炮手是多麽的可貴。
所以他花費重金聘請幾個參加過一戰的德國炮兵,教授部下當前世界上最專業的理論知識和技能。
就算是平時的訓練,也是不計成本的實彈訓練,可以說還沒有哪一支部隊有這種豪華的條件。
所以就算雙方都有火炮,可操作的炮手技術精湛與否是個重要的因素,想要不被壓製,能打得準才能發揮大炮的作用。
趁著敵軍的火力被壓製,黃子澄加快渡河的速度。敵軍看著越來越近的渡河部隊,有心阻撓卻無能為力,一名團長氣的親自提槍上陣。
很快就被狙擊手捕捉到這個目標,幾發子彈就結束了他的英勇行徑。
寬闊湍急的大河,河對岸敵軍的火光映紅了天空。黃子澄站在河邊,眺望著對岸,臉上滿是堅定與決絕。
\"士兵們,準備上岸,突破敵軍的防線!\" 黃子澄的聲音鏗鏘有力,如戰鼓般激蕩在士兵們的心頭
當第一艘船緩緩靠近河岸時,士兵們下意識地握緊了手中的武器,眼神中透露出一股子狠勁。
陳德良有言在先,第一個衝上岸的士兵獎勵一百大洋。所以船剛剛靠岸就有迫不及待的士兵跳上去。
雖然很快就被遭到敵軍的擊殺,不過這絲毫沒有影響到後來士兵的熱情,爭先恐後地衝上岸。
隨著第一批士兵成功抵達對岸,立即展開了防守和擴張,確保了後續渡河部隊的安全。接著,第二批、第三批船隻也相繼抵達,士兵們在火力掩護下穩步前行。
第十旅士兵的強勢登陸,不斷壓縮著敵軍的空間,賀耀祖害怕被陳德良的部隊包圍住,見已經無法阻撓渡河,便打算放棄陣地向後撤退。
不過為時已晚,第十旅大部分士兵已經渡河完畢,站住腳跟的他們可不打算那麽容易就放過敵軍。
在各連隊長官的指揮下,他們兇悍的對敵軍進行攻擊。兩軍的軍事素養有著天壤之別,陳德良部隊很快就將敵軍分割開來,利用局部的兵力優勢將他們圍殲。
敵軍發現四麵八方都是第十旅士兵,就像每一個都麵臨著數倍於己的敵軍,這叫他們怎麽抵擋得住,被殺的丟盔棄甲。
隻是一陣樸實無華衝鋒,就將賀耀祖的士兵們衝擊得七零八落,聞風喪膽。
賀耀祖連撤退都沒辦法組織起來,大家隻顧著各自逃命,隻想著逃離戰場。
陳德良的士兵們殺紅了眼,一路追著敵軍跑了十餘裏路才被黃子澄下令收兵。
此役斬獲極眾,賀耀祖的部隊基本被打殘了,隻有千餘人逃得性命。
繳獲口徑75毫米的榴彈炮八門,加上唐生誌支援的五門大炮,陳德良現在手上已經有了十七門重炮,他的炮兵營終於算得上是一支名副其實的重火力部隊了。
敵軍使用的武器大部分是吳佩孚支援的漢陽造,雖然比不上gew98式,可在現在的中國,這絕對算得上是一流的槍支,陳德良當然不會嫌棄。
這一仗將吳佩孚三路大軍中的左路擊潰,解除了橫山的威脅。
但是唐山誌的正麵部隊在敵人的猛攻之下,已經搖搖欲墜,聽聞左路大捷,唐生誌連忙請求陳德良繼續支援。
陳德良這邊接到他的求救信,連張武山也忍不住罵了句:“這是什麽豬頭,這麽垃圾部隊也能執政湘省?”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陳德良意味深長地答道:“是啊,他們也能拿到那麽好的地盤。”
張武山聽到陳德良話裏有話,眼裏閃過一陣精光道:“旅長,我們完全不比他們差,憑什麽要屈居人下。”
陳德良並未迴答這個問題,顧左右而言他道:“不能忽略唐山誌的求救,萬一他們撐不住,讓敵軍從中路突破,那北伐大計就得宣告提前破產了。”
所以這個救火隊長,陳德良還是得當,讓黃子澄快速整頓軍隊,就發兵救援。
快要奔潰的唐山誌部隊聽聞第十旅的援軍在趕來的路上,軍心大振,勉強能與敵軍僵持住。
陳德良明白中路戰況不容樂觀,沒有讓部下過多休息,一路急行軍飛奔馳援唐生誌。
擔任正麵主攻的部隊是吳佩孚手下的精銳,鄂省餘蔭森混成旅。該旅絕對算得上是一支能打的部隊,以寡敵眾,還能將唐生誌逼得喘不過氣來。
陳德良的部隊趕到後,雙方有過一次不算激烈的交火,敵軍立刻意識到這不是唐生誌手底下的酒囊飯袋,不敢再肆無忌憚地進攻,暫時退迴軍營。
陳德良有心和餘蔭森在野外激戰,他手下的士兵在這一方麵還沒怕過任何部隊,可惜敵軍不配合,占據高地,龜縮不出。
要是強攻敵軍,那代價就無法預測的,陳德良不願讓自家弟兄冒這個風險,於是雙方就這麽在正麵戰場膠著起來。
陳德良是不會允許自家的部隊暴露在敵軍的大炮射程之內,那樣自己的安危隻能取決於對方的心情。
第二天天色剛亮,勉強能看得到對岸的情形,陳德良就組織部隊登船渡河。
這個點大部分的敵軍還在睡夢之中,不過第十旅過河的動靜很快就將他們驚醒。
敵軍首領何耀祖急忙組織部隊阻擊,一時間平靜的水麵被炮彈驚破,激起比船高的波浪。
槍炮齊發,原本平穩行駛的渡河船開始變得左搖右晃,有倒黴的士兵直接被子彈擊中,落入水中。
麵對敵人密集的炮火,黃子澄並沒有過分驚慌,先是指揮相鄰船隻不可太過接近,疏散開來。然後倚借船體,進行有效還擊。
渡河的真正保障還是溫凜手上的大炮。早就已經擺在合適的位置,等到霧氣繚繞的水麵變得清晰可見,溫凜指揮部下調準炮口,瞄準敵軍火力最強的地方。
斯奈德榴彈炮給予的安全感是毋庸置疑的,幾輪炮彈精準打擊下,敵軍的火力肉眼可見的減弱。
陳德良在經曆多次的大炮對攻之後才發現,技術精湛的炮手是多麽的可貴。
所以他花費重金聘請幾個參加過一戰的德國炮兵,教授部下當前世界上最專業的理論知識和技能。
就算是平時的訓練,也是不計成本的實彈訓練,可以說還沒有哪一支部隊有這種豪華的條件。
所以就算雙方都有火炮,可操作的炮手技術精湛與否是個重要的因素,想要不被壓製,能打得準才能發揮大炮的作用。
趁著敵軍的火力被壓製,黃子澄加快渡河的速度。敵軍看著越來越近的渡河部隊,有心阻撓卻無能為力,一名團長氣的親自提槍上陣。
很快就被狙擊手捕捉到這個目標,幾發子彈就結束了他的英勇行徑。
寬闊湍急的大河,河對岸敵軍的火光映紅了天空。黃子澄站在河邊,眺望著對岸,臉上滿是堅定與決絕。
\"士兵們,準備上岸,突破敵軍的防線!\" 黃子澄的聲音鏗鏘有力,如戰鼓般激蕩在士兵們的心頭
當第一艘船緩緩靠近河岸時,士兵們下意識地握緊了手中的武器,眼神中透露出一股子狠勁。
陳德良有言在先,第一個衝上岸的士兵獎勵一百大洋。所以船剛剛靠岸就有迫不及待的士兵跳上去。
雖然很快就被遭到敵軍的擊殺,不過這絲毫沒有影響到後來士兵的熱情,爭先恐後地衝上岸。
隨著第一批士兵成功抵達對岸,立即展開了防守和擴張,確保了後續渡河部隊的安全。接著,第二批、第三批船隻也相繼抵達,士兵們在火力掩護下穩步前行。
第十旅士兵的強勢登陸,不斷壓縮著敵軍的空間,賀耀祖害怕被陳德良的部隊包圍住,見已經無法阻撓渡河,便打算放棄陣地向後撤退。
不過為時已晚,第十旅大部分士兵已經渡河完畢,站住腳跟的他們可不打算那麽容易就放過敵軍。
在各連隊長官的指揮下,他們兇悍的對敵軍進行攻擊。兩軍的軍事素養有著天壤之別,陳德良部隊很快就將敵軍分割開來,利用局部的兵力優勢將他們圍殲。
敵軍發現四麵八方都是第十旅士兵,就像每一個都麵臨著數倍於己的敵軍,這叫他們怎麽抵擋得住,被殺的丟盔棄甲。
隻是一陣樸實無華衝鋒,就將賀耀祖的士兵們衝擊得七零八落,聞風喪膽。
賀耀祖連撤退都沒辦法組織起來,大家隻顧著各自逃命,隻想著逃離戰場。
陳德良的士兵們殺紅了眼,一路追著敵軍跑了十餘裏路才被黃子澄下令收兵。
此役斬獲極眾,賀耀祖的部隊基本被打殘了,隻有千餘人逃得性命。
繳獲口徑75毫米的榴彈炮八門,加上唐生誌支援的五門大炮,陳德良現在手上已經有了十七門重炮,他的炮兵營終於算得上是一支名副其實的重火力部隊了。
敵軍使用的武器大部分是吳佩孚支援的漢陽造,雖然比不上gew98式,可在現在的中國,這絕對算得上是一流的槍支,陳德良當然不會嫌棄。
這一仗將吳佩孚三路大軍中的左路擊潰,解除了橫山的威脅。
但是唐山誌的正麵部隊在敵人的猛攻之下,已經搖搖欲墜,聽聞左路大捷,唐生誌連忙請求陳德良繼續支援。
陳德良這邊接到他的求救信,連張武山也忍不住罵了句:“這是什麽豬頭,這麽垃圾部隊也能執政湘省?”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陳德良意味深長地答道:“是啊,他們也能拿到那麽好的地盤。”
張武山聽到陳德良話裏有話,眼裏閃過一陣精光道:“旅長,我們完全不比他們差,憑什麽要屈居人下。”
陳德良並未迴答這個問題,顧左右而言他道:“不能忽略唐山誌的求救,萬一他們撐不住,讓敵軍從中路突破,那北伐大計就得宣告提前破產了。”
所以這個救火隊長,陳德良還是得當,讓黃子澄快速整頓軍隊,就發兵救援。
快要奔潰的唐山誌部隊聽聞第十旅的援軍在趕來的路上,軍心大振,勉強能與敵軍僵持住。
陳德良明白中路戰況不容樂觀,沒有讓部下過多休息,一路急行軍飛奔馳援唐生誌。
擔任正麵主攻的部隊是吳佩孚手下的精銳,鄂省餘蔭森混成旅。該旅絕對算得上是一支能打的部隊,以寡敵眾,還能將唐生誌逼得喘不過氣來。
陳德良的部隊趕到後,雙方有過一次不算激烈的交火,敵軍立刻意識到這不是唐生誌手底下的酒囊飯袋,不敢再肆無忌憚地進攻,暫時退迴軍營。
陳德良有心和餘蔭森在野外激戰,他手下的士兵在這一方麵還沒怕過任何部隊,可惜敵軍不配合,占據高地,龜縮不出。
要是強攻敵軍,那代價就無法預測的,陳德良不願讓自家弟兄冒這個風險,於是雙方就這麽在正麵戰場膠著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