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我看,這裏的人隻有第四軍是有意北伐,而且他們的意願還很強烈。”
李任潮和李中義私交甚好,對他的唿籲是報以同情和認可的,這也是李中義為數不多的支持者。
陳德良淺笑道:“第四軍軍紀嚴肅,訓練裝備都屬於優秀的部隊,是粵軍中不可多得的勁旅。”
李中義不解其意,第四軍戰鬥力是強,可又有什麽意義。
“我們可以先說服第四軍與我們一起出兵湘省,第七、第四兩個軍應該能幫助唐軍收複不少失地。”
“這,各方勢力會同意嗎?”李中義疑惑地問道。
“沒有不同意的道理,第四軍是粵省的主人公,他們自告奮勇,那些駐守粵省的客戶肯定沒有不參加的道理。”
李中義眼珠子一轉,拍了一下陳德良的肩膀說:“你這個想法太妙了,第四軍入湘,成功了固然是大家樂意見到的。退一萬步來說,就算失敗,他們還可以瓜分第四軍留下來的地盤,斷然沒有拒絕第四軍入湘的道理。”
陳德良笑著送上一記馬屁道:“還是德公思慮周全,這一點我還沒想到。”
李中義苦惱多日的北伐計劃,終於可能有轉機,哪裏還能坐得住,轉身就要去找李任潮。
一番分析過後,本來就意動的李任潮當即拍板同意李中仁的主意。
“剛好明天要開政治會議,我在會中提出北伐時機的重要性,你立即發言附和,並請並請他們同意第四軍先派兵入湘。”
兩人按照約定的計劃開始進行,當天政治會議開會時,李中仁站起來再次向各方勢力陳述了北伐的意義。
並指出第七軍已經在湘省作戰,且挽救了衡陽陷落的危機。
這一套話與之前向他們介紹的沒什麽不同,但今天不一樣的是,李中義發言完畢,李任潮立即站起來。
“第七軍已經在浴血奮戰,我們第四軍沒打算袖手旁觀。北伐是革命必須要進行的一步,第四軍上下一致認為應該響應,不忍袍澤孤軍作戰。願自告奮勇,甘為先驅,一同入湘作戰。”
李任潮鏗鏘有力的發言令會議全場肅穆,眾人沒想到第四軍會那麽積極,當下找不到拒絕的理由。
會議裏原則上同意了北伐的主張,同時任命唐山誌為第八軍軍長,暫推李任潮為北伐軍總司令。
至此,北伐才算進入具體計劃階段。
雖然北伐被正式通過,可各方籌備工作的推進卻是極為滯緩,顯然是各派還沒徹底下定決心,隻是在觀望戰局如何,如果第四、第七軍能取得良好的戰果,他們再下場也不遲。
與官方的躊躇不決不同,各民團代表麵對北伐的熱情是高漲的。舉行遊街活動,高唿打倒軍閥、打倒帝國主義。
這些群眾還自發組織起來,募捐錢糧財物,革命熱情高漲。
陳德良站在街頭看著來往唿喊的群眾,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就是站在前排的學生們,他們都是活潑、熱忱、充滿革命熱血的青年。
不知怎的,陳德良看到他們,突然想起唐雅,他覺得唐雅要是還在廣州,肯定也會加入到這場遊行之中。
搖晃一下腦袋,將這些奇怪的想法清理掉,當務之急是準備好北伐各項工作。
李中義將第七軍參加北伐的番號分為三路。第一路是夏威指揮的第一、第二旅,第二路軍總指揮是胡宗鐸,由第七、第八旅組成。
第三路總指揮就是陳德良,隻有他的第十旅。
第七軍參戰人數差不多三萬人,占了桂係一大半的兵力。剩餘的兵力還要留守桂省,提防滇軍唐繼堯的反撲。
廣州終於決意開始北伐之時,唐生誌的日子時是一天比一天難熬,雖然在黃子澄的幫助下,勉強能和得到吳佩孚大力相助的葉開鑫展開拉鋸,可吳大帥沒想著讓老唐那麽好過。
吳佩孚在南口戰事膠灼的情況下,還是派出了鄂省的餘蔭森第17混成旅、贛省的唐福山第1師。分別趕來增援,這下子唐生誌徹底招架不住。
為了督促羊城各方勢力盡快加入戰局,唐生誌答應加入革命陣營,將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第八軍。
唐生誌害怕自己多年的打拚最後落得“竹籃打水一場空”,提出加入革命軍的條件是戰後湘省的軍政大權必須由其掌控。
並且在北伐時,不讓第二和第六兩軍進入湘省。原因無他,因為這兩個軍軍長是譚延愷和陳潛,他們都曾擔任湘省督軍或者省長等職務,唐山誌害怕自己的資曆比不過他們。
軍人部長自然是不會拒絕這些要求,反正出兵的又不是他的嫡係,還能落個好名聲。
於是第四、第七軍開始正式進入湘省,北伐戰爭拉開了帷幕。
唐山誌花費重金奪下的衡山,在戰略地圖上形成了一個突出部。餘蔭森部受吳佩孚指令,從正麵進攻,唐福生一師從右翼進攻,左翼也被湘軍舊部第二師攻擊。
三路齊下,唐山誌可不認為憑借自己就能抵擋得住,派遣使者向葉開鑫假意議和,一麵將重要軍需向永州轉移,必要時退入桂省。
最重要的措施是,懇請已經到達衡陽的陳德良,把部隊開到衡山,齊禦敵軍。
陳德良身背北伐要務,自然不會推辭,帶領部隊趕赴前線。
碰巧舊湘軍第二師猛攻蒸水南岸的唐軍,形勢危急。五月二十九號,陳德良接到唐生誌的求援,向蒸水附近的洪羅苗開進。
陳德良星夜馳援,第二天就趕到了洪羅廟,趁著夜色出擊,將敵人的攻勢攔截住。
一戰過後,敵軍損失慘重,暫時退迴蒸水北岸。
陳德良觀察了一下河水流速,水流不算湍急,沉吟片刻後,對黃子澄說:“明天早上,強行渡江,不給他們喘息的機會。”
雖然剛急行軍幾十公裏和打了一次夜戰,可第十旅的將士們仍不見疲態,這都得益於平時嚴格的訓練。
黃子澄從來不會質疑陳德良的命令,立刻安排渡江物資和作戰動員。
李任潮和李中義私交甚好,對他的唿籲是報以同情和認可的,這也是李中義為數不多的支持者。
陳德良淺笑道:“第四軍軍紀嚴肅,訓練裝備都屬於優秀的部隊,是粵軍中不可多得的勁旅。”
李中義不解其意,第四軍戰鬥力是強,可又有什麽意義。
“我們可以先說服第四軍與我們一起出兵湘省,第七、第四兩個軍應該能幫助唐軍收複不少失地。”
“這,各方勢力會同意嗎?”李中義疑惑地問道。
“沒有不同意的道理,第四軍是粵省的主人公,他們自告奮勇,那些駐守粵省的客戶肯定沒有不參加的道理。”
李中義眼珠子一轉,拍了一下陳德良的肩膀說:“你這個想法太妙了,第四軍入湘,成功了固然是大家樂意見到的。退一萬步來說,就算失敗,他們還可以瓜分第四軍留下來的地盤,斷然沒有拒絕第四軍入湘的道理。”
陳德良笑著送上一記馬屁道:“還是德公思慮周全,這一點我還沒想到。”
李中義苦惱多日的北伐計劃,終於可能有轉機,哪裏還能坐得住,轉身就要去找李任潮。
一番分析過後,本來就意動的李任潮當即拍板同意李中仁的主意。
“剛好明天要開政治會議,我在會中提出北伐時機的重要性,你立即發言附和,並請並請他們同意第四軍先派兵入湘。”
兩人按照約定的計劃開始進行,當天政治會議開會時,李中仁站起來再次向各方勢力陳述了北伐的意義。
並指出第七軍已經在湘省作戰,且挽救了衡陽陷落的危機。
這一套話與之前向他們介紹的沒什麽不同,但今天不一樣的是,李中義發言完畢,李任潮立即站起來。
“第七軍已經在浴血奮戰,我們第四軍沒打算袖手旁觀。北伐是革命必須要進行的一步,第四軍上下一致認為應該響應,不忍袍澤孤軍作戰。願自告奮勇,甘為先驅,一同入湘作戰。”
李任潮鏗鏘有力的發言令會議全場肅穆,眾人沒想到第四軍會那麽積極,當下找不到拒絕的理由。
會議裏原則上同意了北伐的主張,同時任命唐山誌為第八軍軍長,暫推李任潮為北伐軍總司令。
至此,北伐才算進入具體計劃階段。
雖然北伐被正式通過,可各方籌備工作的推進卻是極為滯緩,顯然是各派還沒徹底下定決心,隻是在觀望戰局如何,如果第四、第七軍能取得良好的戰果,他們再下場也不遲。
與官方的躊躇不決不同,各民團代表麵對北伐的熱情是高漲的。舉行遊街活動,高唿打倒軍閥、打倒帝國主義。
這些群眾還自發組織起來,募捐錢糧財物,革命熱情高漲。
陳德良站在街頭看著來往唿喊的群眾,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就是站在前排的學生們,他們都是活潑、熱忱、充滿革命熱血的青年。
不知怎的,陳德良看到他們,突然想起唐雅,他覺得唐雅要是還在廣州,肯定也會加入到這場遊行之中。
搖晃一下腦袋,將這些奇怪的想法清理掉,當務之急是準備好北伐各項工作。
李中義將第七軍參加北伐的番號分為三路。第一路是夏威指揮的第一、第二旅,第二路軍總指揮是胡宗鐸,由第七、第八旅組成。
第三路總指揮就是陳德良,隻有他的第十旅。
第七軍參戰人數差不多三萬人,占了桂係一大半的兵力。剩餘的兵力還要留守桂省,提防滇軍唐繼堯的反撲。
廣州終於決意開始北伐之時,唐生誌的日子時是一天比一天難熬,雖然在黃子澄的幫助下,勉強能和得到吳佩孚大力相助的葉開鑫展開拉鋸,可吳大帥沒想著讓老唐那麽好過。
吳佩孚在南口戰事膠灼的情況下,還是派出了鄂省的餘蔭森第17混成旅、贛省的唐福山第1師。分別趕來增援,這下子唐生誌徹底招架不住。
為了督促羊城各方勢力盡快加入戰局,唐生誌答應加入革命陣營,將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第八軍。
唐生誌害怕自己多年的打拚最後落得“竹籃打水一場空”,提出加入革命軍的條件是戰後湘省的軍政大權必須由其掌控。
並且在北伐時,不讓第二和第六兩軍進入湘省。原因無他,因為這兩個軍軍長是譚延愷和陳潛,他們都曾擔任湘省督軍或者省長等職務,唐山誌害怕自己的資曆比不過他們。
軍人部長自然是不會拒絕這些要求,反正出兵的又不是他的嫡係,還能落個好名聲。
於是第四、第七軍開始正式進入湘省,北伐戰爭拉開了帷幕。
唐山誌花費重金奪下的衡山,在戰略地圖上形成了一個突出部。餘蔭森部受吳佩孚指令,從正麵進攻,唐福生一師從右翼進攻,左翼也被湘軍舊部第二師攻擊。
三路齊下,唐山誌可不認為憑借自己就能抵擋得住,派遣使者向葉開鑫假意議和,一麵將重要軍需向永州轉移,必要時退入桂省。
最重要的措施是,懇請已經到達衡陽的陳德良,把部隊開到衡山,齊禦敵軍。
陳德良身背北伐要務,自然不會推辭,帶領部隊趕赴前線。
碰巧舊湘軍第二師猛攻蒸水南岸的唐軍,形勢危急。五月二十九號,陳德良接到唐生誌的求援,向蒸水附近的洪羅苗開進。
陳德良星夜馳援,第二天就趕到了洪羅廟,趁著夜色出擊,將敵人的攻勢攔截住。
一戰過後,敵軍損失慘重,暫時退迴蒸水北岸。
陳德良觀察了一下河水流速,水流不算湍急,沉吟片刻後,對黃子澄說:“明天早上,強行渡江,不給他們喘息的機會。”
雖然剛急行軍幾十公裏和打了一次夜戰,可第十旅的將士們仍不見疲態,這都得益於平時嚴格的訓練。
黃子澄從來不會質疑陳德良的命令,立刻安排渡江物資和作戰動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