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劉會昌、王與允
穿越必備:白話明季北略那點事 作者:明溪漱石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劉會昌,字凝禧,出生於北直隸保定府清苑縣。他自幼展現出非凡氣質,長大後擅長撰寫古文辭章。十歲時父親去世,他以成人之禮盡守喪製。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劉會昌在鄉試中脫穎而出,顯示出能夠擔當重大事務的能力。他性格剛毅,勇於行動。崇禎甲申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領賊軍北上侵犯京畿地區,多次發出偽檄文招降,當時陝西、山西兩省及京畿南部諸多城市紛紛不戰而降。然而劉會昌素來膽識過人,麵對危急形勢,倉促之間即倡導大義,聯合鄉紳光祿寺卿張羅彥及其兄進士張羅俊,立誓堅守城池,誓死抵抗。
三月十九日,北京城陷落於賊手,賊軍迅速轉而猛烈攻打劉會昌等人堅守之城。至二十四日,賊軍采取措施排幹護城河水分,架設雲梯蜂擁進攻,炮火與箭矢如疾風驟雨般襲來。劉會昌率領城中士兵,如同山嶽般屹立不動,指揮調度一如平日。此時,西南城樓不幸被賊軍火箭點燃,西北角樓下方被敵人挖掘數個洞口,賊軍合力猛攻,城池終告失守。劉會昌被賊軍拖至西關的一座古廟,麵對刀鋒林立,賊軍質問道:“京城早已陷落,數省均已歸降,你為何膽敢抗拒?”劉會昌怒目圓睜,厲聲痛罵道:“我本是一介布衣,雖無官職之責,但痛恨天下無人,以致你們這些小醜顛覆國家社稷。我恨不得生啖李自成之肉,以報答先帝!”他須發倒豎,憤怒之情溢於言表。賊軍愈發憤怒,對他施以夾棍重刑三次,盡管驚駭於他的英勇,卻百般誘降無效。最終,劉會昌被賊軍砍下頭顱,懸掛於西關街市示眾。
鄉裏人士為紀念劉會昌的忠烈事跡,為其修建祠堂祭祀。張羅彥兄弟也同樣壯烈殉國,其事跡同樣令人敬仰。
王與允
王與允,字百斯,又字永錫,是山東濟南新城人氏,是前任布政使王象晉的第二個兒子。他在崇禎戊辰年(即公元1628年)考中進士,被選為庶吉士,之後擔任湖廣道監察禦史,後又擔任河東鹽務、陝西茶馬交易的巡按禦史,並作為應天府督學。然而,在他尚未離開京城赴任之際,因上疏彈劾貪腐軍帥,觸怒了當時的當權者,遭到貶謫,被迫返迴家鄉。
迴到家中,王與允侍奉父親安於平淡生活,帶領眾弟子經營田園,躬耕勞作,過著超脫塵世的生活。到了甲申年(公元1644年)三月,得知崇禎皇帝遭遇變故的消息,他痛哭不止,拒絕進食。向父親辭別後,他沐浴更衣,與妻子於氏、兒子王士和一起關閉房門,自縊身亡。在臨終前,他還親自撰寫了墓誌銘,詳細記錄了自己的家世與官職經曆。王士和,字允協,是一位生員。
在此之前,新城曾兩次遭受戰火洗劫。第一次是在崇禎五年(公元1632年)十一月,王與允的從叔父王象複與其子王與夔因抵抗敵軍而犧牲。王象複,字完初,時任保定府同知,當時正居家;王與夔,字風虞,是舉人,麵對突如其來的戰亂,他迅速組織家人,登上城牆抵抗,城破後兩人均被捕,盡管遭受嚴刑拷打,但始終堅貞不屈,最終英勇就義。朝廷事後追贈王象複為光祿寺少卿,追封王與夔為知縣。
第二次發生在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十二月,王與允的弟弟王與朋,以及從弟王與玫,連同王與朋的兩個兒子王士熊、王士雅一同殉難。王與玫字文玉,王與朋字壽三,兩人都通過貢試取得功名;王士熊字渭濱,是舉人;王士雅字大雅,是生員。王與朋性格豪爽,崇尚忠義,平時飲酒暢談時常慷慨激昂地講述古代忠臣烈士的事跡。當敵軍來犯時,他果斷指揮家丁登城防守,並展現出一定的軍事策略。新城淪陷後,王與朋的兩個兒子率家庭前來救援,也被敵軍抓獲,他們寧死不屈,最終英勇犧牲。與此同時,王象複的侄子王與慧在崇禎五年(公元1632年)新城首次被攻破時,堅守在父親靈柩旁不願離去,亂兵強迫他下跪,他堅決抵抗,頭部受傷,被帶去見首領。賊軍首領聽聞他的孝行,便釋放了他。不久,賊軍縱火燒城,火勢即將蔓延至王與慧守護的靈堂。王與慧趴在棺材上痛哭,幸得賊軍中有同情他的人,截斷了火源,保住了靈堂。戰亂平息後,王與慧在遍地屍體中尋找到了叔父及兄長的遺體,妥善安葬。自此,人們一致稱讚他為孝子。王與慧,字僧眼,是貢士。
我的評論是:山東省科舉人才輩出,其中以新城王氏家族最為顯赫,而他們一家的忠孝節烈精神更是集中體現,這樣的事跡在曆史上實屬罕見,足以彰顯東海郡(指山東)的優秀品質。唉!王與允既是因為科舉之名而受人敬重呢,也是因為忠貞氣節而備受尊崇。
三月十九日,北京城陷落於賊手,賊軍迅速轉而猛烈攻打劉會昌等人堅守之城。至二十四日,賊軍采取措施排幹護城河水分,架設雲梯蜂擁進攻,炮火與箭矢如疾風驟雨般襲來。劉會昌率領城中士兵,如同山嶽般屹立不動,指揮調度一如平日。此時,西南城樓不幸被賊軍火箭點燃,西北角樓下方被敵人挖掘數個洞口,賊軍合力猛攻,城池終告失守。劉會昌被賊軍拖至西關的一座古廟,麵對刀鋒林立,賊軍質問道:“京城早已陷落,數省均已歸降,你為何膽敢抗拒?”劉會昌怒目圓睜,厲聲痛罵道:“我本是一介布衣,雖無官職之責,但痛恨天下無人,以致你們這些小醜顛覆國家社稷。我恨不得生啖李自成之肉,以報答先帝!”他須發倒豎,憤怒之情溢於言表。賊軍愈發憤怒,對他施以夾棍重刑三次,盡管驚駭於他的英勇,卻百般誘降無效。最終,劉會昌被賊軍砍下頭顱,懸掛於西關街市示眾。
鄉裏人士為紀念劉會昌的忠烈事跡,為其修建祠堂祭祀。張羅彥兄弟也同樣壯烈殉國,其事跡同樣令人敬仰。
王與允
王與允,字百斯,又字永錫,是山東濟南新城人氏,是前任布政使王象晉的第二個兒子。他在崇禎戊辰年(即公元1628年)考中進士,被選為庶吉士,之後擔任湖廣道監察禦史,後又擔任河東鹽務、陝西茶馬交易的巡按禦史,並作為應天府督學。然而,在他尚未離開京城赴任之際,因上疏彈劾貪腐軍帥,觸怒了當時的當權者,遭到貶謫,被迫返迴家鄉。
迴到家中,王與允侍奉父親安於平淡生活,帶領眾弟子經營田園,躬耕勞作,過著超脫塵世的生活。到了甲申年(公元1644年)三月,得知崇禎皇帝遭遇變故的消息,他痛哭不止,拒絕進食。向父親辭別後,他沐浴更衣,與妻子於氏、兒子王士和一起關閉房門,自縊身亡。在臨終前,他還親自撰寫了墓誌銘,詳細記錄了自己的家世與官職經曆。王士和,字允協,是一位生員。
在此之前,新城曾兩次遭受戰火洗劫。第一次是在崇禎五年(公元1632年)十一月,王與允的從叔父王象複與其子王與夔因抵抗敵軍而犧牲。王象複,字完初,時任保定府同知,當時正居家;王與夔,字風虞,是舉人,麵對突如其來的戰亂,他迅速組織家人,登上城牆抵抗,城破後兩人均被捕,盡管遭受嚴刑拷打,但始終堅貞不屈,最終英勇就義。朝廷事後追贈王象複為光祿寺少卿,追封王與夔為知縣。
第二次發生在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十二月,王與允的弟弟王與朋,以及從弟王與玫,連同王與朋的兩個兒子王士熊、王士雅一同殉難。王與玫字文玉,王與朋字壽三,兩人都通過貢試取得功名;王士熊字渭濱,是舉人;王士雅字大雅,是生員。王與朋性格豪爽,崇尚忠義,平時飲酒暢談時常慷慨激昂地講述古代忠臣烈士的事跡。當敵軍來犯時,他果斷指揮家丁登城防守,並展現出一定的軍事策略。新城淪陷後,王與朋的兩個兒子率家庭前來救援,也被敵軍抓獲,他們寧死不屈,最終英勇犧牲。與此同時,王象複的侄子王與慧在崇禎五年(公元1632年)新城首次被攻破時,堅守在父親靈柩旁不願離去,亂兵強迫他下跪,他堅決抵抗,頭部受傷,被帶去見首領。賊軍首領聽聞他的孝行,便釋放了他。不久,賊軍縱火燒城,火勢即將蔓延至王與慧守護的靈堂。王與慧趴在棺材上痛哭,幸得賊軍中有同情他的人,截斷了火源,保住了靈堂。戰亂平息後,王與慧在遍地屍體中尋找到了叔父及兄長的遺體,妥善安葬。自此,人們一致稱讚他為孝子。王與慧,字僧眼,是貢士。
我的評論是:山東省科舉人才輩出,其中以新城王氏家族最為顯赫,而他們一家的忠孝節烈精神更是集中體現,這樣的事跡在曆史上實屬罕見,足以彰顯東海郡(指山東)的優秀品質。唉!王與允既是因為科舉之名而受人敬重呢,也是因為忠貞氣節而備受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