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邦華,字懋明,籍貫江西吉安吉水縣,萬曆三十二年甲辰科(公元1604年)中進士,初任涇縣知縣。壬子年(公元1612年)晉升為禦史,並擔任浙江巡按禦史,以剛正不阿聞名。當時,士大夫們黨爭已然開始,那些小人勢力攻擊東林黨和來自西北部的諸位正直大臣,李邦華作為鄒元標(諡號忠介)的門生且同鄉,受到諸多猜忌。但他堅持是非分明,毫不妥協,因此成為流言蜚語的焦點,與周起元等五人被小人誣稱為“五鬼”。不久,方從哲(德清人)掌權,對東林黨和西北派的打擊日益加劇,有人勸李邦華稍作妥協,他斷然拒絕,表示:“寧為堅守原則的孤直之人,不做反複無常的小人。”當時朝廷輿論對他的敵意愈發強烈。丁巳年(公元1617年),李邦華因病辭去山東參政之職。


    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朝廷起用在家的李邦華為光祿少卿,但他多次以病為由請求離職。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他升任僉都禦史,兼任天津巡撫,天啟三年(公元1623年)進一步升任兵部右侍郎,但不久又因病辭職。當時,魏忠賢權傾朝野,與崔呈秀等人密謀將眾多正直之士一網打盡,編纂了《天鑒錄》、《同誌錄》、《點將錄》等黑名單。在《天鑒錄》中,李邦華的名字赫然在列。薊遼督師孫承宗手握重兵在外,請求入京麵奏邊防事宜,有人謠傳孫承宗將以武力幹預朝政,而李邦華為其內應。魏忠賢聞訊驚懼,假借聖旨迫使孫承宗返迴邊關。禦史倪文煥趁機上疏彈劾李邦華為東林黨死黨,李邦華因此被革職,貶謫至嶺南。


    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朝廷起用李邦華為工部左侍郎,隨即又委任他督理河道,不久又升任兵部右侍郎,但因病再度離職。己巳年(公元1629年),李邦華被任命為南京兵部尚書,期間因丁憂離職。癸未年(公元1643年),李邦華起任南京都察院右都禦史,兩次上疏堅辭不受。他聽說京城形勢危急,辭別家人時,寫下文告祭奠先祖臨淮王,誓言以身殉國。此時,李自成賊軍攻陷武昌,迅速逼近江西,李邦華上奏保江南之策。他認為長江猶如衣帶,保衛九江、固守安慶固然重要,但不能僅僅依賴這些,應當增兵扼守險要,令江南巡撫駐守九江,貴州巡撫駐守吉安,以此增強防線的穩固。他還強調東部地區應積極策應,責任在於監司官員。崇禎帝對此策略表示讚賞並采納。


    適逢都察院掌院劉宗周因救援科臣熊開元而觸怒崇禎帝,被罷免官職,朝臣普遍認為都察院總憲一職非德高望重的老臣不能勝任,於皇帝是特地選任李邦華為左都禦史接替劉宗周。李邦華任職後,嚴格遵守監察法規,嚴禁饋贈賄賂,上疏推薦成勇、葉廷秀等人,稱讚他們清廉有節,堪當大任。甲申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賊軍攻勢猛烈,崇禎帝每日召集群臣商議對策,李邦華秘密上奏建議崇禎帝堅守天下社稷,效仿宋仁宗的故事,命皇太子留守北京,同時又秘密上奏請求分封兩位皇子至江南,以增強東南地區的實力。崇禎帝對此深感觸動。不久,左中允李明睿提議南遷,遭到科臣光時亨的彈劾,引發朝議議論紛紛。最終,南遷及監國分封之議都被擱置,局勢也徹底陷入無法挽迴的地步。


    到了三月十五日,賊軍已逼近京師,李邦華急忙趕往內閣,請求發放國庫資金,召集在京官員、鄉紳及普通百姓,無論男女老幼,全部參與守城,自己更是身先士卒,冒著箭雨堅守城牆。然而,首輔魏藻德仍悠閑度日,等待良久也不見其采取行動,出來後隻是敷衍說:“事情未必如此嚴重,老先生暫且稍候。”李邦華聽後聲色俱厲,痛哭流涕地陳述局勢之嚴峻,但魏藻德始終未能醒悟。十八日,賊軍猛攻京城,京城內兵力匱乏、糧餉短缺,疲憊的士兵勉強守衛城垣,而宦官專權,城內充斥著叛徒細作。李邦華的建議未能實施,他仍親自率領禦史們上城巡視,但宦官們用箭矢和石塊阻止他們,巡查不久便被迫停止。當日,李邦華在路上偶遇太常寺卿吳麟征,兩人握手灑淚,共同立誓以身殉國。


    十九日,李邦華得知崇禎帝自縊的消息,麵向南方痛哭,攜帶官印、官服、官帽進入吉安會同館,向文天祥雕像深深行禮,賦絕命詩一首,其中有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今日騎箕天上去,兒孫百代仰芳名。”又自述其生平:“堂堂丈夫,聖賢為徒,忠孝大節,矢死靡他。遭國不造,空負名謨;臨危授命,庶無媿吾。君恩莫報,鑒此癡愚。”寫完後,李邦華自縊身亡。五日後其遺體才得以收殮。


    李邦華性格耿直,寡言少笑,生活簡樸,舉止莊重,為官四十餘載,注重名節,廉潔自律,始終保持清貧的生活狀態,雖然位高權重,被世人尊為楷模,但他始終謙遜低調,不喜張揚。麵對國家危難,他立場堅定,如山嶽般不可動搖。南明朝廷追贈李邦華為吏部尚書,賜諡“忠文”,並將其供奉於旌忠祠以示紀念。


    我議論道:李邦華以其堅定的理學素養與卓越的經世濟民之才,實乃兼具忠誠與氣節的著名賢臣。據錢謙益(虞山人)所言,忠文公曾三次掌管軍事政務,其間提出諸多有益建議,遺憾的是未能充分施展其抱負。直至賊寇逼近京師,他意圖護送太子南下避難,然朝廷對此意見紛雜,最終未能采取有效救援措施。他的忠誠諫言未被采納,卻以身殉國,這正是盡其輔佐之責、以至誠之心堅守忠貞的體現。李邦華懇請皇太子親領軍隊,靜待時機,並於夜晚賦詩,其中詩句如“五龍候日影,一馬聽江聲”。當他提議二王分別封地時,另有詩句寫道:“剪桐天子貴,畫策老臣才。”這些詩篇情感慷慨激昂,充滿悲涼,朗誦時聲淚俱下。當時,光時亨所犯罪行之嚴重,即便判處死刑也難以抵償其罪過,至於那位來自逋州的宰相(此處應該是筆誤,來自通州的宰相,即魏德藻),更是罪大惡極,簡直應該遭受淩遲之刑。


    有種說法是,李邦華聽說皇帝遇難後慨歎道:“主蒙羞,臣當以死相報,此乃為臣之本分,無需多言。隻願能為太子指引一條脫險之路,便足以無憾矣。然而事態已無法挽迴。”於是他堂堂正正題寫了相關字句,隨後步入文丞相祠,恭敬再拜,吟誦“人生”主題的詩句。他痛哭三聲後自縊身亡,死後三天,麵容顏色未變。賊人闖入時,見他仍穿戴整齊端坐,紛紛上前欲捉拿,方知其已死,驚恐之下紛紛退避。各文獻記載題李邦華在文丞相祠自縊,《啟禎錄》則記述他從文丞相祠返迴寓所後自縊,另有一種說法稱他在文丞相祠服毒而終。


    譯者注:1.原文中的“甘陵南北部之隙”,據《後漢書.黨錮傳序》:\"初,桓帝為蠡吾侯,受學於甘陵周福,及即帝位,擢福為尚書。時同郡河南尹房植有名當朝,鄉人為之謠曰:''天下規矩房伯武,因師獲印周仲進。''二家賓客,互相譏揣,遂各樹朋徒,漸成尤隙。由是甘陵有南北部,黨人之議,自此始矣。\"這是曆史上記載的士大夫黨爭之始,後來稱為典故,泛指大臣們結成朋黨進行政爭。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越必備:白話明季北略那點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明溪漱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明溪漱石並收藏穿越必備:白話明季北略那點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