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張獻忠大敗、李乾德嶽州三捷、蔡道憲長沙罵賊
穿越必備:白話明季北略那點事 作者:明溪漱石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張獻忠大敗
崇禎癸未年(公元1643年)六月,朝廷頒詔命平賊將軍左良玉,專責剿滅張獻忠賊軍,務必避免拖延戰事、浪費軍餉。至八月五日丙寅,各路軍隊集結,對武昌形成強大壓力,張獻忠出城迎戰,結果大敗。隨後,漢陽及所屬各縣相繼被收複。
恢複漢陽控製固然值得慶幸,但史書中並未著重記載這一事件,反而詳細記述了張獻忠的慘敗,這是因為史家對此感到欣喜。他們對張獻忠之敗的喜悅,甚至超過了對漢陽失而複得的歡欣。
李乾德嶽州三捷
崇禎癸未年(公元1643年)八月,張獻忠攻陷鹹寧、蒲圻二縣,兩地隸屬於武昌府,距嶽州約二百裏。偏沅巡撫李乾德與總兵孔希貴將駐軍轉移至嶽州,當地居民紛紛避難。他們命令軍士偽裝成普通居民,打開城門迎接賊軍,待賊軍入城後伏兵突起,將賊軍全部殲滅,僅留四名賊寇,割下其一隻耳朵並用箭貫穿,放其迴去羞辱賊軍。張獻忠大怒,增派兵力猛攻嶽州。李乾德在道路旁樹林中虛設營壘,豎立旗幟,並在上麵堆積柴薪,暗藏大炮。賊軍以火攻,引燃柴薪,引發大炮爆炸,打死數百賊軍,賊軍更加憤怒,水陸並進發起猛攻。李乾德在江中布置戰艦,當確認船艦射程可及賊營時,便停止前進,待賊軍連弩射盡箭矢、火炮耗盡後,水陸兩軍奮勇出擊,連戰三場,三戰皆捷。張獻忠於是調動全部兵力圍攻嶽州,從各個方向同時發起進攻。
八月五日,嶽州城力竭失守,李乾德、孔希貴逃往長沙。八月初七日戊辰,賊軍前鋒抵達湘陰,湘陰百姓皆空城逃離。張獻忠欲北渡長江,向洞庭湖神占卜吉兇。占卜結果不吉,連續三次占卜,神靈始終不允許。十九日庚辰,張獻忠聚集湘潭數千艘船隻,準備北渡,突然大風驟起,翻沉百餘艘船隻,淹死數千人。因此隻得返迴嶽州,將所掠奪的婦女全部殺害,拋屍江中,焚燒船隻,火勢蔓延四十裏,江水夜間明亮如白晝。隨後,張獻忠率軍陸行前往長沙。
李乾德雖未能以身殉國,但他三戰三捷,功績顯著。至於大風覆舟,可見神靈對賊寇的憎惡之深。
蔡道憲長沙罵賊
崇禎十五年(1642年)冬,賊寇突襲荊州,鎮守官員帶領軍隊護送惠王逃往長沙。次年癸未年(公元1643年),武昌失陷,巡撫也率一千餘名士兵逃至長沙。此時長沙局勢混亂,推官蔡道憲獨自應對,支撐局麵。八月,嶽州陷落,鎮守官員孔希貴亦率一萬士兵逃至長沙。長沙城內人心惶惶,蔡道憲與鎮守將領尹先民共同誓師堅守,他親自掌勺做飯,拿出糧食犒勞士兵,與孔希貴形成犄角之勢。八月二十三日甲申,張獻忠率軍抵達城下,孔希貴率先逃走。李乾德護送吉王、惠王逃往衡州。尹先民的軍隊大敗,賊軍來到城下,唿喊蔡道憲投降,稱軍中皆知其名望,勸其速降,以免受苦。蔡道憲以強弩迴射。張獻忠大怒,連續三日猛攻,最終城池陷落,此時為八月二十五日丙戌。
孔希貴、尹先民均向賊軍投降。蔡道憲被捕,賊軍百般勸降,他堅決不屈,被囚禁於小樓之中,總共四日。賊軍甚至派降將尹先民來勸說,但蔡道憲始終不聽,口中一直痛罵賊軍。賊軍大怒,將他殘忍地肢解而死。蔡道憲從容就義,臨刑時長嘯一聲,頓時風雨大作,頭顱落地後,雙眼仍炯炯有神、死不瞑目。賊軍也為之驚愕。此事發生在十一月,蔡道憲年僅二十九歲。南明弘光帝追贈他為太仆卿,諡號忠烈。此前,蔡道憲到任長沙第二天,夢見李芾前來拜訪,對此深感奇異。及至殉難,蔡道憲與李芾一起被祭祀,祠堂名為“二忠”。
蔡道憲,號江門,福建泉州晉江人。崇禎丁醜年(公元1637年)進士,被任命為長沙府推官。當時張獻忠勢力囂張,蔡道憲寫信給兄長說:“父母年邁,兄長好好照顧。我將與這座城池共存亡。”任職期間,他曾寫有詩句:“湘中司理濕青衫,半日齋居十日嚴。”聽聞者為之悲痛。蔡道憲被捕時,有健壯士兵林國俊等九人誓死跟隨,賊軍勸蔡道憲投降。林國俊說:“如果我家主人可以投降,早就離開了,不至於到現在。”賊軍說:“你們不投降,也是死。”林國俊答道:“如果我們要活命,早走了,不至於到現在。”賊軍於是將他們一並殺害。其中四名士兵堅決請求延期一天,以安葬蔡道憲的遺骸後再赴死。賊軍同意了。四名士兵脫下衣物包裹蔡道憲的遺骸,將其安葬於南郊。安葬完畢後,四人自縊身亡。
與蔡道憲一同殉難的還有知府周二南、舉人馮一第。馮一第字椳公,長沙人,天啟丁卯年(公元1627年)舉人,以詩才聞名。湖南城破,馮一第逃至湘鄉,準備向酉陽借兵反擊賊軍。賊軍任命的郡守得知此事,派人捉拿他的母親和兄長。他不忍母親和兄長受牽連,於是主動來到長沙自投羅網。賊軍準備處決他,一位老僧跪地哭泣,請求放過馮一第,賊軍於是砍斷馮一第的雙手,將他置於營中,馮一第一夜之間死去。敢於他的忠孝,當地百姓果然驅逐了賊寇任命的郡守,出兵湘潭與賊軍作戰,可惜未能取勝。但是賊軍聽說大軍自醴陵而來,便放棄長沙逃走。馮一第的母親和兄長最終得以幸免。
謝良琦,號獻庵,廣東推選的孝廉,為官賢良,是位博學多識的君子。他記載蔡道憲殉難的時間為十一月,除了小樓囚禁的二十四天之外(可能筆誤,上文說的是囚禁四日),為何蔡道憲被俘與死亡的時間相差如此之遠?謝良琦說了解蔡道憲事跡的人很少,所以急於將此事記錄下來,並且他還為此事寫了首詩:“大廈原非一木撐,荔椒空自哭先生。狼煙已誓忠臣死,魚素先巾孝子情。柴市從容天地淚,常山刀鋸古今名。不知三載官衙夢,冥漠初能鑒至誠。”由此可見,謝良琦對蔡道憲事跡的考證應當是準確的。
李芾是南宋官員,曾任潭州知州,除夕之夜元兵攻破城池,全家殉難,諡號忠節。謝良琦詩的最後一句,大概是指夢見李芾之事。
根據記載,酉陽城即辰州府城。辰州有大酉山,位於府城西北,是道教所說的第二十六洞天,山上有個龍湫,求雨即應驗。又有小酉山,山中石洞內原有藏書千卷,相傳是秦朝隱士藏書之處。世人稱此二山為“二酉”。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莫過於生命,士大夫之所以願意殉難,也是因為節操不可喪失,名譽不可敗壞,不得已舍棄生命而保全這些。像林國俊等人,不過是默默無聞的士兵,並非士人,原本與名節無關,卻能視死如歸,這難道不是大丈夫所為嗎?不要以為軍隊行伍這些普通人中就沒有人傑。
崇禎癸未年(公元1643年)六月,朝廷頒詔命平賊將軍左良玉,專責剿滅張獻忠賊軍,務必避免拖延戰事、浪費軍餉。至八月五日丙寅,各路軍隊集結,對武昌形成強大壓力,張獻忠出城迎戰,結果大敗。隨後,漢陽及所屬各縣相繼被收複。
恢複漢陽控製固然值得慶幸,但史書中並未著重記載這一事件,反而詳細記述了張獻忠的慘敗,這是因為史家對此感到欣喜。他們對張獻忠之敗的喜悅,甚至超過了對漢陽失而複得的歡欣。
李乾德嶽州三捷
崇禎癸未年(公元1643年)八月,張獻忠攻陷鹹寧、蒲圻二縣,兩地隸屬於武昌府,距嶽州約二百裏。偏沅巡撫李乾德與總兵孔希貴將駐軍轉移至嶽州,當地居民紛紛避難。他們命令軍士偽裝成普通居民,打開城門迎接賊軍,待賊軍入城後伏兵突起,將賊軍全部殲滅,僅留四名賊寇,割下其一隻耳朵並用箭貫穿,放其迴去羞辱賊軍。張獻忠大怒,增派兵力猛攻嶽州。李乾德在道路旁樹林中虛設營壘,豎立旗幟,並在上麵堆積柴薪,暗藏大炮。賊軍以火攻,引燃柴薪,引發大炮爆炸,打死數百賊軍,賊軍更加憤怒,水陸並進發起猛攻。李乾德在江中布置戰艦,當確認船艦射程可及賊營時,便停止前進,待賊軍連弩射盡箭矢、火炮耗盡後,水陸兩軍奮勇出擊,連戰三場,三戰皆捷。張獻忠於是調動全部兵力圍攻嶽州,從各個方向同時發起進攻。
八月五日,嶽州城力竭失守,李乾德、孔希貴逃往長沙。八月初七日戊辰,賊軍前鋒抵達湘陰,湘陰百姓皆空城逃離。張獻忠欲北渡長江,向洞庭湖神占卜吉兇。占卜結果不吉,連續三次占卜,神靈始終不允許。十九日庚辰,張獻忠聚集湘潭數千艘船隻,準備北渡,突然大風驟起,翻沉百餘艘船隻,淹死數千人。因此隻得返迴嶽州,將所掠奪的婦女全部殺害,拋屍江中,焚燒船隻,火勢蔓延四十裏,江水夜間明亮如白晝。隨後,張獻忠率軍陸行前往長沙。
李乾德雖未能以身殉國,但他三戰三捷,功績顯著。至於大風覆舟,可見神靈對賊寇的憎惡之深。
蔡道憲長沙罵賊
崇禎十五年(1642年)冬,賊寇突襲荊州,鎮守官員帶領軍隊護送惠王逃往長沙。次年癸未年(公元1643年),武昌失陷,巡撫也率一千餘名士兵逃至長沙。此時長沙局勢混亂,推官蔡道憲獨自應對,支撐局麵。八月,嶽州陷落,鎮守官員孔希貴亦率一萬士兵逃至長沙。長沙城內人心惶惶,蔡道憲與鎮守將領尹先民共同誓師堅守,他親自掌勺做飯,拿出糧食犒勞士兵,與孔希貴形成犄角之勢。八月二十三日甲申,張獻忠率軍抵達城下,孔希貴率先逃走。李乾德護送吉王、惠王逃往衡州。尹先民的軍隊大敗,賊軍來到城下,唿喊蔡道憲投降,稱軍中皆知其名望,勸其速降,以免受苦。蔡道憲以強弩迴射。張獻忠大怒,連續三日猛攻,最終城池陷落,此時為八月二十五日丙戌。
孔希貴、尹先民均向賊軍投降。蔡道憲被捕,賊軍百般勸降,他堅決不屈,被囚禁於小樓之中,總共四日。賊軍甚至派降將尹先民來勸說,但蔡道憲始終不聽,口中一直痛罵賊軍。賊軍大怒,將他殘忍地肢解而死。蔡道憲從容就義,臨刑時長嘯一聲,頓時風雨大作,頭顱落地後,雙眼仍炯炯有神、死不瞑目。賊軍也為之驚愕。此事發生在十一月,蔡道憲年僅二十九歲。南明弘光帝追贈他為太仆卿,諡號忠烈。此前,蔡道憲到任長沙第二天,夢見李芾前來拜訪,對此深感奇異。及至殉難,蔡道憲與李芾一起被祭祀,祠堂名為“二忠”。
蔡道憲,號江門,福建泉州晉江人。崇禎丁醜年(公元1637年)進士,被任命為長沙府推官。當時張獻忠勢力囂張,蔡道憲寫信給兄長說:“父母年邁,兄長好好照顧。我將與這座城池共存亡。”任職期間,他曾寫有詩句:“湘中司理濕青衫,半日齋居十日嚴。”聽聞者為之悲痛。蔡道憲被捕時,有健壯士兵林國俊等九人誓死跟隨,賊軍勸蔡道憲投降。林國俊說:“如果我家主人可以投降,早就離開了,不至於到現在。”賊軍說:“你們不投降,也是死。”林國俊答道:“如果我們要活命,早走了,不至於到現在。”賊軍於是將他們一並殺害。其中四名士兵堅決請求延期一天,以安葬蔡道憲的遺骸後再赴死。賊軍同意了。四名士兵脫下衣物包裹蔡道憲的遺骸,將其安葬於南郊。安葬完畢後,四人自縊身亡。
與蔡道憲一同殉難的還有知府周二南、舉人馮一第。馮一第字椳公,長沙人,天啟丁卯年(公元1627年)舉人,以詩才聞名。湖南城破,馮一第逃至湘鄉,準備向酉陽借兵反擊賊軍。賊軍任命的郡守得知此事,派人捉拿他的母親和兄長。他不忍母親和兄長受牽連,於是主動來到長沙自投羅網。賊軍準備處決他,一位老僧跪地哭泣,請求放過馮一第,賊軍於是砍斷馮一第的雙手,將他置於營中,馮一第一夜之間死去。敢於他的忠孝,當地百姓果然驅逐了賊寇任命的郡守,出兵湘潭與賊軍作戰,可惜未能取勝。但是賊軍聽說大軍自醴陵而來,便放棄長沙逃走。馮一第的母親和兄長最終得以幸免。
謝良琦,號獻庵,廣東推選的孝廉,為官賢良,是位博學多識的君子。他記載蔡道憲殉難的時間為十一月,除了小樓囚禁的二十四天之外(可能筆誤,上文說的是囚禁四日),為何蔡道憲被俘與死亡的時間相差如此之遠?謝良琦說了解蔡道憲事跡的人很少,所以急於將此事記錄下來,並且他還為此事寫了首詩:“大廈原非一木撐,荔椒空自哭先生。狼煙已誓忠臣死,魚素先巾孝子情。柴市從容天地淚,常山刀鋸古今名。不知三載官衙夢,冥漠初能鑒至誠。”由此可見,謝良琦對蔡道憲事跡的考證應當是準確的。
李芾是南宋官員,曾任潭州知州,除夕之夜元兵攻破城池,全家殉難,諡號忠節。謝良琦詩的最後一句,大概是指夢見李芾之事。
根據記載,酉陽城即辰州府城。辰州有大酉山,位於府城西北,是道教所說的第二十六洞天,山上有個龍湫,求雨即應驗。又有小酉山,山中石洞內原有藏書千卷,相傳是秦朝隱士藏書之處。世人稱此二山為“二酉”。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莫過於生命,士大夫之所以願意殉難,也是因為節操不可喪失,名譽不可敗壞,不得已舍棄生命而保全這些。像林國俊等人,不過是默默無聞的士兵,並非士人,原本與名節無關,卻能視死如歸,這難道不是大丈夫所為嗎?不要以為軍隊行伍這些普通人中就沒有人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