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張獻忠屠武昌
穿越必備:白話明季北略那點事 作者:明溪漱石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崇禎癸未年(公元1643年)五月,總兵方國安率兵扼守蘄州,武昌城防鬆弛,李自成、張獻忠兩股勢力均覬覦江漢地區。當時有人提議募兵守城,但國庫空虛,楚王當時擁有百萬銀兩儲備,三司請求借用,楚王卻不同意。大學士賀逢聖在家倡導義舉,捐資募兵,適逢承天、德安兩地潰兵南下,楚王將他們全部招納為軍鋒,以長史徐學顏統率,號稱“楚府兵”。
張獻忠沿江而上,攻破漢陽,直逼長江欲渡江,武昌城內一片恐慌。有人建議撤走江岸守軍,專心守城。參將崔文榮反駁道:“守城不如守江,守江不如守漢,磨盤、煤炭諸洲水淺不過馬腹,若任賊軍飛渡,然後被困城中,實非良策。”但此議未被采納。賊軍果然從煤炭洲渡江,直逼武昌城下。
崔文榮率軍抵抗,略有斬獲。賊軍進攻武勝門,崔文榮率諸軍奮力抵抗,殺傷眾多賊軍。壬戌日,楚王府新募士卒作為內應,打開城門迎接賊軍,崔文榮躍馬持矛,高唿殺賊,被賊軍攢刺,穿透腋部而死。賀逢聖與崔文榮同守武勝門,城陷後,他向北麵再拜,乘巨舟載家眷,駛出墩子湖,至湖中鑿沉船隻,全家溺亡,屍體沉入水中一百七十日仍未腐爛,十一月才得以安葬。
楚王府長史徐學顏剛剛代理江夏縣事務,與賊軍激烈交戰,左臂被砍斷,右手仍握刀不倒,最終被賊軍肢解,全家二十餘人殉難。都司朱士鼎被俘,賊軍強令他擔任總兵官,朱士鼎怒指賊軍,大罵不止,賊軍砍斷其左右手,拋屍江邊。朱士鼎以草繩綁住斷臂,寫完遺書後才死去。興都留守沈壽崇,以及武昌通判李毓英、武昌知縣鄒逢吉、嘉魚知縣王良鑒,皆壯烈犧牲。
楚王宗室中許多人追隨賊軍,張獻忠俘虜楚王,掠奪宮中累積的百萬銀子,裝車數百輛仍不盡。楚人因此對楚王的愚蠢深感遺憾。張獻忠將楚王裝入竹轎,投入西湖,湖水沸騰,許久後楚王才死去。賊軍對此也感到驚奇。
楚王的祖先乃太祖第六子,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被封王,至此才遭遇災難,其財富可見一斑。賊軍屠戮士民數萬人,將屍體投入江中,尚有數萬人被放出城,遭鐵騎圍困擠壓,淩辱致死。江麵上浮屍蔽江而下,以至於武昌魚幾乎無法食用。其餘數百名百姓,皆被砍斷手足,毀去目鼻,無一完整之軀。張獻忠占據武昌府,僭稱武昌為京城,偽設六部五府,鑄造“西土之寶”錢幣,開科取士,殿試選取三十人為進士,即刻授予縣官職務。起初,李自成兵臨漢陽,未能攻克,聽說張獻忠攻占漢陽,大怒,發布公告,宣稱誰能擒獲張獻忠並獻給他,賞千金。得知張獻忠攻取武昌後,李自成又派人祝賀,威脅說:“老迴迴已降,曹、革、左等人已被殺,下一個就要輪到你了。”張獻忠聽後感到害怕,低聲下氣地迴應,請求雙方互相支援,並贈送大量金銀珠寶給李自成。李自成扣留張獻忠的使者,張獻忠對此深感怨恨。
據野史遺聞記載,賊軍從鴨蛋洲渡江,武昌知縣鄒逢吉英勇犧牲。而《史略》則記載賊軍從煤炭洲渡江,不知哪個說法準確。
賀逢聖,字克由,號對揚,武昌江夏人。其父賀亨陽,潛心研習儒學,著作有《思聰錄》、《人模樣》等書。賀逢聖在為生員時,受到督學鄒迪光的賞識,而督學熊尚文對其更是讚譽有加,賀逢聖與熊廷弼都受到熊尚文的喜愛。有人問及賀逢聖與熊廷弼兩人優劣,熊尚文迴答說:“賀逢聖猶如夏瑚商璉(比喻珍貴的玉器),熊廷弼猶如幹將莫邪(比喻傑出的寶劍)。”後來,預言果然應驗。熊廷弼中解元時,賀逢聖未能同列,鄒迪光贈予他五千兩銀子,作為三年讀書費用。萬曆癸卯年(公元1603年),賀逢聖考中舉人,此後多次參加會試,均未及第。後被選為應城教諭。丙辰年(1616年)中進士,殿試位列第二,授職翰林院編修。賀逢聖壬戌年(公元1622年)主持分試,選拔出華允誠等人才。
賀逢聖在家鄉與熊廷弼關係不和,後來熊廷弼將要受到朝廷處罰,楚地士紳梅之煥、滿朝薦都認為熊廷弼冤枉,懷疑賀逢聖對此持有不同意見。賀逢聖說:“豈能因為小小的嫌隙而介意?”於是拿起筆起草文書上奏,但此時事情已無法挽迴。恰逢楊漣(諡號忠烈)彈劾魏忠賢,魏忠賢懷恨在心。當時楚地人士都敬仰賀逢聖的清廉聲譽,魏忠賢便對他說:“各省都在建生祠,唯獨貴鄉湖廣沒有絲毫建立。”賀逢聖答道:“這是地方官的事,非我所能知曉。”魏忠賢無言以對。於是借推選主持南直隸鄉試官員的機會,將賀逢聖削籍為民。
崇禎初年,賀逢聖補任南京祭酒。丙子年(公元1636年)入內閣,戊寅年(公元1638年)辭職。兩年後再次被召迴內閣,與首輔意見不合,不久告老還鄉。皇帝在便殿設宴為他餞行,賀逢聖伏地悲泣,皇帝也感傷動容。同朝為官的陳演大聲說:“賀逢聖有罪,不可引動皇帝悲傷。”賀逢聖擦幹眼淚起身侍候,皇帝賜予他冠履、蟒衣一套,並派官員護送他迴鄉。此時為壬午年(公元1642年)。第二年癸未年(公元1643年),賊寇攻破蘄州、黃麻,烽火逼近鄂城,武昌震動。賀逢聖主張拚死堅守,並勸導當時主事官員。他的門人大冶人尹如翁擔心賀逢聖,特地騎行三百裏前往探望,攜一僧帽、一袈裟委婉勸他離開,賀逢聖以“見危授命”迴答。
五月十九日,張獻忠攻打武昌,兩天未能攻下。適逢監軍楊王基升任鄖陽巡撫,他匆忙移營渡江,因兵力削弱,賊寇從漢陽門攻入,城池陷落,時間為二十二日。賀逢聖穿戴皇帝所賜的冠履、蟒衣,前往楚王府,打算與楚王共赴國難。到達後發現楚王府已被張獻忠占據,楚王下落不明。賀逢聖被捉拿,他說道:“我要親自見張獻忠,痛罵他至死。”賊寇不允許他相見,賀逢聖於是麵向北方五次叩頭,然後跳入緇陽橋下自殺。他的夫人危氏、長子賀覲明,均以身殉國。次子賀光明,守護八分山墓,聞訊趕來,亦遇難。兩個兒媳,曾氏、陳氏,三個孫子,均遇難。一仆人萱命,陪伴賀逢聖七日,最終也以身殉主。賀逢聖一門殉國者達二十餘人。賀逢聖死後,有官員招魂祭葬,其屍體八個月後被打撈出來,麵貌如生,冠纓完好。門人尹如翁迴到大冶,城池陷落後被俘,堅貞不屈而死。尹如翁之父孝廉尹珩,學識淵博,氣節高尚,早年避難吳中。賀逢聖死後,皇帝深感哀痛,命禮官議定撫恤,恰逢國變,南京追贈賀逢聖諡號為文忠。
江陰人馮生曾言:賊寇意圖將城中男女盡數屠殺,逢聖對賊人說:“你們為何不先殺我?這樣可以免去殺害眾多百姓。”賊寇心有不忍,將其送至張獻忠老營,張獻忠亦未忍心殺害。逢聖又說:“快殺我一人,其餘百姓無罪。”張獻忠迴應:“聽你的,讓你全屍吧。”原來張獻忠意圖逼迫百姓跳江。此說與之前的傳記稍有差異。
另有說法稱:張獻忠因武昌人口眾多,無法一次性屠盡,便開城門驅趕百姓入江,點燃三柱香,與百姓約定香燒完仍在城內的,全部處死。百姓爭相逃出,踩踏致死者不計其數,無法逃出者亦遭殺害。總計驅趕百姓三十萬人,溺斃於江中。江水被鮮血染紅,浮屍綿延千裏。當時甚至有傳聞說有浮屍漂流至鎮江,張獻忠真是人間大兇賊。有自楚地逃來的人說:張獻忠將要屠戮武昌時,天空下起傾盆大雨,雷聲震耳欲聾,張獻忠騎馬狂唿:“上天發怒得厲害,為何還不快殺?”於是如同砍瓜切菜一般大肆屠殺。數十萬百姓無法短時間內盡數殺完,便打開城門逼迫百姓跳江。獻忠常常自詡:“我是黃巢之後的又一人”,又說:“我比黃巢殺人還要多。”其兇殘暴虐,喪失人性到了極點。
當時武昌有一人平日喜好行善,城破時跳入江中,隻見一片田野,全然不知身處水中,竟在水中步行三十裏,至青山峽上岸,安然迴家,毫發無損。人們對此無不驚訝,就連他自己也不明白原因。直到今日,他依然努力行善。另一種說法稱:賀逢聖身穿朝服投江自盡,他的門生大冶縣人尹如翁隨他一同赴死。按這個說法,賀逢聖與尹如翁是一同遇難。但前文記載尹如翁歸鄉大冶,似乎與此稍有出入。
先前記載賀公以巨舟載全家溺亡,全家人同日殉難。而野史所載,僅提及賀公夫人危氏、長子賀覲明同日去世,其他人則前後不一,與《史略》記載稍有不同,故一並記錄。
早在崇禎五年(公元1632年),襄陽發生地震,武昌亦受影響,地麵震顫且部分塌陷。崇禎壬午年(公元1642年)冬,李自成攻破襄陽,緊接著張獻忠又屠戮武昌,兩次災害相隔不滿一紀(12年,古時占卜用的時間單位)。由此觀之,原本平靜的地脈卻持續震動,已然失去常態,怎能不引發災禍呢?
譯者注:1.見危授命,成語,出自《論語·憲問》,指在危急時刻,勇於獻出自己的生命。
張獻忠沿江而上,攻破漢陽,直逼長江欲渡江,武昌城內一片恐慌。有人建議撤走江岸守軍,專心守城。參將崔文榮反駁道:“守城不如守江,守江不如守漢,磨盤、煤炭諸洲水淺不過馬腹,若任賊軍飛渡,然後被困城中,實非良策。”但此議未被采納。賊軍果然從煤炭洲渡江,直逼武昌城下。
崔文榮率軍抵抗,略有斬獲。賊軍進攻武勝門,崔文榮率諸軍奮力抵抗,殺傷眾多賊軍。壬戌日,楚王府新募士卒作為內應,打開城門迎接賊軍,崔文榮躍馬持矛,高唿殺賊,被賊軍攢刺,穿透腋部而死。賀逢聖與崔文榮同守武勝門,城陷後,他向北麵再拜,乘巨舟載家眷,駛出墩子湖,至湖中鑿沉船隻,全家溺亡,屍體沉入水中一百七十日仍未腐爛,十一月才得以安葬。
楚王府長史徐學顏剛剛代理江夏縣事務,與賊軍激烈交戰,左臂被砍斷,右手仍握刀不倒,最終被賊軍肢解,全家二十餘人殉難。都司朱士鼎被俘,賊軍強令他擔任總兵官,朱士鼎怒指賊軍,大罵不止,賊軍砍斷其左右手,拋屍江邊。朱士鼎以草繩綁住斷臂,寫完遺書後才死去。興都留守沈壽崇,以及武昌通判李毓英、武昌知縣鄒逢吉、嘉魚知縣王良鑒,皆壯烈犧牲。
楚王宗室中許多人追隨賊軍,張獻忠俘虜楚王,掠奪宮中累積的百萬銀子,裝車數百輛仍不盡。楚人因此對楚王的愚蠢深感遺憾。張獻忠將楚王裝入竹轎,投入西湖,湖水沸騰,許久後楚王才死去。賊軍對此也感到驚奇。
楚王的祖先乃太祖第六子,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被封王,至此才遭遇災難,其財富可見一斑。賊軍屠戮士民數萬人,將屍體投入江中,尚有數萬人被放出城,遭鐵騎圍困擠壓,淩辱致死。江麵上浮屍蔽江而下,以至於武昌魚幾乎無法食用。其餘數百名百姓,皆被砍斷手足,毀去目鼻,無一完整之軀。張獻忠占據武昌府,僭稱武昌為京城,偽設六部五府,鑄造“西土之寶”錢幣,開科取士,殿試選取三十人為進士,即刻授予縣官職務。起初,李自成兵臨漢陽,未能攻克,聽說張獻忠攻占漢陽,大怒,發布公告,宣稱誰能擒獲張獻忠並獻給他,賞千金。得知張獻忠攻取武昌後,李自成又派人祝賀,威脅說:“老迴迴已降,曹、革、左等人已被殺,下一個就要輪到你了。”張獻忠聽後感到害怕,低聲下氣地迴應,請求雙方互相支援,並贈送大量金銀珠寶給李自成。李自成扣留張獻忠的使者,張獻忠對此深感怨恨。
據野史遺聞記載,賊軍從鴨蛋洲渡江,武昌知縣鄒逢吉英勇犧牲。而《史略》則記載賊軍從煤炭洲渡江,不知哪個說法準確。
賀逢聖,字克由,號對揚,武昌江夏人。其父賀亨陽,潛心研習儒學,著作有《思聰錄》、《人模樣》等書。賀逢聖在為生員時,受到督學鄒迪光的賞識,而督學熊尚文對其更是讚譽有加,賀逢聖與熊廷弼都受到熊尚文的喜愛。有人問及賀逢聖與熊廷弼兩人優劣,熊尚文迴答說:“賀逢聖猶如夏瑚商璉(比喻珍貴的玉器),熊廷弼猶如幹將莫邪(比喻傑出的寶劍)。”後來,預言果然應驗。熊廷弼中解元時,賀逢聖未能同列,鄒迪光贈予他五千兩銀子,作為三年讀書費用。萬曆癸卯年(公元1603年),賀逢聖考中舉人,此後多次參加會試,均未及第。後被選為應城教諭。丙辰年(1616年)中進士,殿試位列第二,授職翰林院編修。賀逢聖壬戌年(公元1622年)主持分試,選拔出華允誠等人才。
賀逢聖在家鄉與熊廷弼關係不和,後來熊廷弼將要受到朝廷處罰,楚地士紳梅之煥、滿朝薦都認為熊廷弼冤枉,懷疑賀逢聖對此持有不同意見。賀逢聖說:“豈能因為小小的嫌隙而介意?”於是拿起筆起草文書上奏,但此時事情已無法挽迴。恰逢楊漣(諡號忠烈)彈劾魏忠賢,魏忠賢懷恨在心。當時楚地人士都敬仰賀逢聖的清廉聲譽,魏忠賢便對他說:“各省都在建生祠,唯獨貴鄉湖廣沒有絲毫建立。”賀逢聖答道:“這是地方官的事,非我所能知曉。”魏忠賢無言以對。於是借推選主持南直隸鄉試官員的機會,將賀逢聖削籍為民。
崇禎初年,賀逢聖補任南京祭酒。丙子年(公元1636年)入內閣,戊寅年(公元1638年)辭職。兩年後再次被召迴內閣,與首輔意見不合,不久告老還鄉。皇帝在便殿設宴為他餞行,賀逢聖伏地悲泣,皇帝也感傷動容。同朝為官的陳演大聲說:“賀逢聖有罪,不可引動皇帝悲傷。”賀逢聖擦幹眼淚起身侍候,皇帝賜予他冠履、蟒衣一套,並派官員護送他迴鄉。此時為壬午年(公元1642年)。第二年癸未年(公元1643年),賊寇攻破蘄州、黃麻,烽火逼近鄂城,武昌震動。賀逢聖主張拚死堅守,並勸導當時主事官員。他的門人大冶人尹如翁擔心賀逢聖,特地騎行三百裏前往探望,攜一僧帽、一袈裟委婉勸他離開,賀逢聖以“見危授命”迴答。
五月十九日,張獻忠攻打武昌,兩天未能攻下。適逢監軍楊王基升任鄖陽巡撫,他匆忙移營渡江,因兵力削弱,賊寇從漢陽門攻入,城池陷落,時間為二十二日。賀逢聖穿戴皇帝所賜的冠履、蟒衣,前往楚王府,打算與楚王共赴國難。到達後發現楚王府已被張獻忠占據,楚王下落不明。賀逢聖被捉拿,他說道:“我要親自見張獻忠,痛罵他至死。”賊寇不允許他相見,賀逢聖於是麵向北方五次叩頭,然後跳入緇陽橋下自殺。他的夫人危氏、長子賀覲明,均以身殉國。次子賀光明,守護八分山墓,聞訊趕來,亦遇難。兩個兒媳,曾氏、陳氏,三個孫子,均遇難。一仆人萱命,陪伴賀逢聖七日,最終也以身殉主。賀逢聖一門殉國者達二十餘人。賀逢聖死後,有官員招魂祭葬,其屍體八個月後被打撈出來,麵貌如生,冠纓完好。門人尹如翁迴到大冶,城池陷落後被俘,堅貞不屈而死。尹如翁之父孝廉尹珩,學識淵博,氣節高尚,早年避難吳中。賀逢聖死後,皇帝深感哀痛,命禮官議定撫恤,恰逢國變,南京追贈賀逢聖諡號為文忠。
江陰人馮生曾言:賊寇意圖將城中男女盡數屠殺,逢聖對賊人說:“你們為何不先殺我?這樣可以免去殺害眾多百姓。”賊寇心有不忍,將其送至張獻忠老營,張獻忠亦未忍心殺害。逢聖又說:“快殺我一人,其餘百姓無罪。”張獻忠迴應:“聽你的,讓你全屍吧。”原來張獻忠意圖逼迫百姓跳江。此說與之前的傳記稍有差異。
另有說法稱:張獻忠因武昌人口眾多,無法一次性屠盡,便開城門驅趕百姓入江,點燃三柱香,與百姓約定香燒完仍在城內的,全部處死。百姓爭相逃出,踩踏致死者不計其數,無法逃出者亦遭殺害。總計驅趕百姓三十萬人,溺斃於江中。江水被鮮血染紅,浮屍綿延千裏。當時甚至有傳聞說有浮屍漂流至鎮江,張獻忠真是人間大兇賊。有自楚地逃來的人說:張獻忠將要屠戮武昌時,天空下起傾盆大雨,雷聲震耳欲聾,張獻忠騎馬狂唿:“上天發怒得厲害,為何還不快殺?”於是如同砍瓜切菜一般大肆屠殺。數十萬百姓無法短時間內盡數殺完,便打開城門逼迫百姓跳江。獻忠常常自詡:“我是黃巢之後的又一人”,又說:“我比黃巢殺人還要多。”其兇殘暴虐,喪失人性到了極點。
當時武昌有一人平日喜好行善,城破時跳入江中,隻見一片田野,全然不知身處水中,竟在水中步行三十裏,至青山峽上岸,安然迴家,毫發無損。人們對此無不驚訝,就連他自己也不明白原因。直到今日,他依然努力行善。另一種說法稱:賀逢聖身穿朝服投江自盡,他的門生大冶縣人尹如翁隨他一同赴死。按這個說法,賀逢聖與尹如翁是一同遇難。但前文記載尹如翁歸鄉大冶,似乎與此稍有出入。
先前記載賀公以巨舟載全家溺亡,全家人同日殉難。而野史所載,僅提及賀公夫人危氏、長子賀覲明同日去世,其他人則前後不一,與《史略》記載稍有不同,故一並記錄。
早在崇禎五年(公元1632年),襄陽發生地震,武昌亦受影響,地麵震顫且部分塌陷。崇禎壬午年(公元1642年)冬,李自成攻破襄陽,緊接著張獻忠又屠戮武昌,兩次災害相隔不滿一紀(12年,古時占卜用的時間單位)。由此觀之,原本平靜的地脈卻持續震動,已然失去常態,怎能不引發災禍呢?
譯者注:1.見危授命,成語,出自《論語·憲問》,指在危急時刻,勇於獻出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