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周延儒續記
穿越必備:白話明季北略那點事 作者:明溪漱石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周延儒(宜興人)第二次被召迴朝廷,是由馮銓(涿州人)通過內廷關係贈送厚禮,太倉的張溥、嘉興的吳昌時等人積極奔走牽線搭橋合力完成的。經過兩年籌劃,詔令終於下達,這是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年)二月的事。
六月,周延儒到達京城拜見皇帝。皇帝與他想談甚歡,更是稱唿他為先生,而不稱唿他名字。周延儒上任之初,首先恢複被誤黜的舉人資格,擴大全國取士名額;其次赦免漕運欠款及民間積欠賦稅;因逢幹旱,下令囚犯及判處戍邊以下刑罰的罪犯都悉數迴家(為了祈求上天感應降雨);再陳奏戰爭導致的殘破年景與歉收問題,提議減免當年兩稅;在宗室保舉中,選拔優秀人才,強化軍事訓練與物資儲備,嚴格核查征討事宜,無論防禦、民生還是用人理財,無不深入探討、精心調整。至於那些請求恩蔭撫恤、表彰忠烈事跡等事宜,以往朝廷往往拖延不決,反複審核卻又因受到製度框架和職權限製,導致諸多事項在內閣停滯不前,如今,朝廷對此類事務表現出慷慨大方的態度,不再吝惜給予恩澤。天下人無不敬仰周延儒的風采。皇帝將周延儒選拔的四十六位官員皆進入朝廷中樞部門任職,以此彰顯皇恩。人們紛紛歸心於周延儒,讚其為“太師”,口碑傳遍朝野。倘若時局平穩,他何嚐不能成為挽救時局的宰相?
此時,吳昌時任禮部儀製司郎中官職,一心想要調任吏部文選司,掌握選拔百官升降的大權。然而,郎中調動部門曆來並無先例。吳昌時堅持要求周延儒幫他得到這個職位。周延儒為此查閱舊例,發現世宗(朱棣)時期吏部文選司官員病故後,兵部武庫司郎中曾調補其職;又在天啟年間,鄒維璉以兵部職方郎身份調任吏部稽勳司。憑借這兩個先例,盡管時任吏部尚書鄭三俊不願迎合周延儒,但此次因為是吳昌時的原因,便於崇禎十五年()八月呈遞奏章同意他調任。當時正值台省官員例行升遷之時,按常規應該是六部推薦一名、都察院推薦兩名官員的比例,從未有過超額。但吳昌時卻安排了六部升遷十名官員、都察院升遷六台禦史的比例共十六人,其中六部官員包括範士髦、李士焜等人,台官則有陳藎鳴、遲姚、應翀、磊齋等人。此舉引起軒然大波。然而,吳昌時此時初步展現其鐵腕手段,周延儒在內閣中予以支持,其他官員隻能默然服從。自此,吳昌時掌握了實權,其影響力直達天聽,恣意妄為。
吳昌時與張溥同為周延儒複召為相的主要策劃者。但在淮安,張溥卻腹部突發疾病而死,其實是吳昌時將其毒死,原因是他忌憚周延儒身邊有兩個親信存在,這說明吳昌時心狠手辣如此。
壬午年(公元1642年)十月二十日,恰逢周延儒五十歲生日,原計劃在皇宮內舉行盛大宴會,皇後周氏以皇親身份準備豐厚壽禮,朝廷上下文武百官乃至全國範圍內的官員,都準備為周延儒舉辦盛大的壽辰慶祝活動。不料初十下午傳來清兵入侵的消息,周延儒起初不信,認為是邊關將領為索要糧餉的慣用伎倆。十一、十二兩日果然平靜無事,周延儒也鎮定自若,坦然無事。沒想到十三日清晨,有薊州難民慌忙逃來,報告保定縣已陷落,清軍大隊人馬正南下。實際上,清軍在初十五更時已攻破薊州,隨即封鎖城門,城內消息無法傳出,城外亦無人知曉,故京城一度認為並無戰事。十三日清晨,清軍攜掠奪之物北返,而主力部隊則揮師南下,京畿周邊一片混亂、人仰馬翻。皇帝震怒,指責邊將無能,地方巡撫靠不住,更對情報傳遞不暢、塘報未發感到憤慨,下令將巡撫焉成名、潘永圖以及總兵唐鉞全部逮捕下獄並處決,怒氣仍然未消散。
此後,皇帝每日坐鎮文華殿,下令有獻策者可直接入內,不受阻攔,董心葵等人都曾親聆聖諭。甚至有一次,一名逃奴身著華貴服飾入宮,也被允許麵聖,逃犯主人是勳貴,專門上奏皇帝,將這名逃犯處斬。九門白天關閉,文武官員隻能在宮門外等待傳召。短短一日之內,就有二十六座城池淪陷,周延儒麵色慘淡,隻能效仿楊嗣昌舊例,組織百名僧道在石虎胡同口舉行大型法會,誦讀《法華經》第七卷。從十一月到閏十一月再到十二月,整個京城仿佛陷入甕中。
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正月初一,按例應舉行輯瑞典禮,但十三省封疆大吏無一人前來,二月就要舉行的春闈考試也無人提及。直到三月初,外地來京者絡繹不絕,沿途報平安,留在京城的官員包括經過三選尚未領取官憑的文武官員、外調升遷的司府官員約五百餘人,才結隊離開。原來,自去年十月清軍深入內地以來,直到今年二月,他們每日行軍將近二百裏,士兵們始終身披鎧甲、鞍馬不離身。直到三月初一,清軍進入莒州城,才將戰馬放養於野外,將士們得以休整,如此持續了一個月。莒州境內四麵環山,春末時節草木茂盛,非常適合放牧馬匹。四月初五日下午,皇帝駕臨平台,召見三位閣臣,言辭嚴厲地表示:“我欲禦駕親征。”周延儒下跪道:“我願代皇帝出征。”皇帝並未言語,隻是抬頭搖頭。延儒起身,陳演接著說:“首輔閣務繁忙,我可以前往。”皇帝依舊搖頭。陳演起身後,蔣德璟跪下說:“我確實可以去。”皇帝還是以同樣的動作表示否定。蔣德璟起身,周延儒再次跪下請求出征。皇帝冷笑道:“看來先生是果真願意去。我在宮中占卜,此刻正是良辰,一旦出宮門,須向東行,切勿轉向西。”周延儒不得不謝恩出征,向東至齊化門,暫住城樓,並奏請兵科方士亮、禦史蔣拱宸,兵部職方司尹民興,戶部劉嘉績以及勤王到來的四位總兵劉澤清、唐通、周遇吉、黃得功一同前往。
初六日,周延儒一行到達通州,而清軍已從南方出擊,東起津門,西至涿鹿,綿延三百餘裏,隊伍密集,車馬滿載,隨意地從蘆葦蕩處渡河。而官軍駐守的遠近城樓上的炮聲,晝夜不絕。周延儒在通州時,接受了四鎮將領的拜謁,四鎮總兵輪流設宴款待,隨征的四位大臣陪同。周延儒又宴請四鎮將領,四位大臣又陪著四鎮總兵赴宴。周延儒往來於各宴席,先向勤王四鎮敬酒,祝其凱旋,後向隨征四臣敬酒,祝其立功。一個月來,他忙於應酬,每日早晚兩次上疏,皆言飛報大捷,但實際上並未出城半步,就連敵人在濠溝外偷窺也未發一箭。後世有傳言稱其放敵軍出境,實屬冤枉。
五月初六日,清軍蹤影全無,周延儒與連日狂歡的眾人慶祝太平。又過了四日,整理行裝準備迴京。初十日上午先至文華殿陛見,皇帝親自迎接,握手撫慰,極為關切。周延儒請求休假一段時間,皇帝不準。十五日,皇帝賜予閣臣羊酒,陳演、蔣德璟認為自己身為朝臣卻無所作為,不僅沒有盡到輔佐皇帝的責任,反而給皇帝帶來了憂慮,對此深感羞愧,於是主動請求皇帝收迴任命自己為閣臣的旨意。周延儒見狀也請求辭去職位,沒想到皇帝竟然同意他與陳、蔣二人一同辭職。
當時,涪州知州吳方思(武進縣人士)蓼堪正在京城覲見皇帝,看到邸報,跺腳憂慮道:“皇帝對周延儒的寵愛已不如前。”
十八日,皇帝諭令禮部、吏部、兵部查核閣臣視師凱旋後的優禮之宴應如何隆重舉辦,各部門呈交兩份方案,均被以不合情理為由駁迴。二十三日午時,傳令大小九卿申時在平台等候旨意,屆時接旨,結果卻是首輔周延儒貪腐欺詐,辜負朕心,令議處迴奏。當時周延儒仍在內閣臥病,被兩人攙扶而出,乘坐小轎返迴家中。次日,群臣聚集於西掖門(辦公之地),原本周延儒所在的官署已經空蕩無人,過去在朝堂上傲慢對待同僚的周延儒,如今卻遭受眾人唾罵。皇帝的旨意傳達到了各勳戚手中,即使對周延儒進行彈劾的奏疏也保持著必要的體麵,其餘的事情都已經有了皇帝旨意決定。六月初一,周延儒在前門的碁盤街向皇帝辭別,皇帝仍派使者賜銀一百兩作為路費。
此後,彈劾周延儒者的人日益增多,尤其是昔日與其親近的袁彭年等人,彈劾他最為賣力。這些人各自為保全自身地位,生怕別人先一步彈劾自己。蔣拱宸彈劾周延儒則另有插曲,他曾參與考選官員,本期望得到中樞部門的職位,當時需要一萬兩,但他隻有六千兩,因此對周延儒懷恨在心,而且他與周延儒既是同鄉又是師生,當時對周延儒寄予了厚望。為此,蔣拱宸聯合他人一同上疏彈劾延儒,同時還牽涉到吳昌時。
七月二十五日,皇帝親自在文華殿審訊周延儒案,當天便派出緹騎南下捉拿周延儒。周延儒於十月初八抵達京城,暫時居住在順城門外的二廟。他上疏請求到邊疆戍守,但未獲迴複。十二月初七日五更時分,皇帝下旨賜予周延儒自縊,吳昌時則被判處棄市之刑。
皇帝派錦衣衛指揮使駱養惟(此處可能筆誤,應為末代錦衣衛指揮使駱養性)傳旨。之前周延儒任內閣首輔時,駱養性一定要尊拜周延儒為老師,以便稱唿。傳旨時,周延儒叮囑駱養性照顧其弟的相關後事,絮絮叨叨不停,駱養性急於迴奏,恐耽誤時間,便關閉房門,跪在庭院中,焦急地唿喚:“老師天明了!老師天明了!”駱養性迴奏後,當天便得到了皇帝旨意,周延儒的屍體得以從繩索中解下。
馮銓(涿州人)與周延儒是同年進士,年紀也相近,之前與周延儒有同床共枕過的交情,後來與周延儒結為兒女親家。馮銓在己巳逆案罪臣中位居前列,如今為周延儒起複不停奔走,是希望能夠得到寬恕,成為漏網之魚,再重振旗鼓。但皇帝對此事最為在意,周延儒想盡緩急的辦法,三年來如一日地竭盡苦心,最終竟無從再皇帝麵前開口,沒想到最終隻是白白犧牲了自己的生命。
周延儒第二次被朝廷征召時,占卜具體出行日期。某一天晚上他突然夢見已故妻子吳氏在麵前痛哭,說不要入京,入京必有禍患。周延儒不信,毅然前往,結果果然應驗夢境。也有人說他的兒子周奕封也做了同樣的夢。
譯者注:1.己巳逆案,即崇禎清算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分子所定的逆案。逆案中根據罪行大小分了幾等,在諂事魏忠賢那一等罪中涉及一百二十九人,馮銓排名第二,被削職為民。
六月,周延儒到達京城拜見皇帝。皇帝與他想談甚歡,更是稱唿他為先生,而不稱唿他名字。周延儒上任之初,首先恢複被誤黜的舉人資格,擴大全國取士名額;其次赦免漕運欠款及民間積欠賦稅;因逢幹旱,下令囚犯及判處戍邊以下刑罰的罪犯都悉數迴家(為了祈求上天感應降雨);再陳奏戰爭導致的殘破年景與歉收問題,提議減免當年兩稅;在宗室保舉中,選拔優秀人才,強化軍事訓練與物資儲備,嚴格核查征討事宜,無論防禦、民生還是用人理財,無不深入探討、精心調整。至於那些請求恩蔭撫恤、表彰忠烈事跡等事宜,以往朝廷往往拖延不決,反複審核卻又因受到製度框架和職權限製,導致諸多事項在內閣停滯不前,如今,朝廷對此類事務表現出慷慨大方的態度,不再吝惜給予恩澤。天下人無不敬仰周延儒的風采。皇帝將周延儒選拔的四十六位官員皆進入朝廷中樞部門任職,以此彰顯皇恩。人們紛紛歸心於周延儒,讚其為“太師”,口碑傳遍朝野。倘若時局平穩,他何嚐不能成為挽救時局的宰相?
此時,吳昌時任禮部儀製司郎中官職,一心想要調任吏部文選司,掌握選拔百官升降的大權。然而,郎中調動部門曆來並無先例。吳昌時堅持要求周延儒幫他得到這個職位。周延儒為此查閱舊例,發現世宗(朱棣)時期吏部文選司官員病故後,兵部武庫司郎中曾調補其職;又在天啟年間,鄒維璉以兵部職方郎身份調任吏部稽勳司。憑借這兩個先例,盡管時任吏部尚書鄭三俊不願迎合周延儒,但此次因為是吳昌時的原因,便於崇禎十五年()八月呈遞奏章同意他調任。當時正值台省官員例行升遷之時,按常規應該是六部推薦一名、都察院推薦兩名官員的比例,從未有過超額。但吳昌時卻安排了六部升遷十名官員、都察院升遷六台禦史的比例共十六人,其中六部官員包括範士髦、李士焜等人,台官則有陳藎鳴、遲姚、應翀、磊齋等人。此舉引起軒然大波。然而,吳昌時此時初步展現其鐵腕手段,周延儒在內閣中予以支持,其他官員隻能默然服從。自此,吳昌時掌握了實權,其影響力直達天聽,恣意妄為。
吳昌時與張溥同為周延儒複召為相的主要策劃者。但在淮安,張溥卻腹部突發疾病而死,其實是吳昌時將其毒死,原因是他忌憚周延儒身邊有兩個親信存在,這說明吳昌時心狠手辣如此。
壬午年(公元1642年)十月二十日,恰逢周延儒五十歲生日,原計劃在皇宮內舉行盛大宴會,皇後周氏以皇親身份準備豐厚壽禮,朝廷上下文武百官乃至全國範圍內的官員,都準備為周延儒舉辦盛大的壽辰慶祝活動。不料初十下午傳來清兵入侵的消息,周延儒起初不信,認為是邊關將領為索要糧餉的慣用伎倆。十一、十二兩日果然平靜無事,周延儒也鎮定自若,坦然無事。沒想到十三日清晨,有薊州難民慌忙逃來,報告保定縣已陷落,清軍大隊人馬正南下。實際上,清軍在初十五更時已攻破薊州,隨即封鎖城門,城內消息無法傳出,城外亦無人知曉,故京城一度認為並無戰事。十三日清晨,清軍攜掠奪之物北返,而主力部隊則揮師南下,京畿周邊一片混亂、人仰馬翻。皇帝震怒,指責邊將無能,地方巡撫靠不住,更對情報傳遞不暢、塘報未發感到憤慨,下令將巡撫焉成名、潘永圖以及總兵唐鉞全部逮捕下獄並處決,怒氣仍然未消散。
此後,皇帝每日坐鎮文華殿,下令有獻策者可直接入內,不受阻攔,董心葵等人都曾親聆聖諭。甚至有一次,一名逃奴身著華貴服飾入宮,也被允許麵聖,逃犯主人是勳貴,專門上奏皇帝,將這名逃犯處斬。九門白天關閉,文武官員隻能在宮門外等待傳召。短短一日之內,就有二十六座城池淪陷,周延儒麵色慘淡,隻能效仿楊嗣昌舊例,組織百名僧道在石虎胡同口舉行大型法會,誦讀《法華經》第七卷。從十一月到閏十一月再到十二月,整個京城仿佛陷入甕中。
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正月初一,按例應舉行輯瑞典禮,但十三省封疆大吏無一人前來,二月就要舉行的春闈考試也無人提及。直到三月初,外地來京者絡繹不絕,沿途報平安,留在京城的官員包括經過三選尚未領取官憑的文武官員、外調升遷的司府官員約五百餘人,才結隊離開。原來,自去年十月清軍深入內地以來,直到今年二月,他們每日行軍將近二百裏,士兵們始終身披鎧甲、鞍馬不離身。直到三月初一,清軍進入莒州城,才將戰馬放養於野外,將士們得以休整,如此持續了一個月。莒州境內四麵環山,春末時節草木茂盛,非常適合放牧馬匹。四月初五日下午,皇帝駕臨平台,召見三位閣臣,言辭嚴厲地表示:“我欲禦駕親征。”周延儒下跪道:“我願代皇帝出征。”皇帝並未言語,隻是抬頭搖頭。延儒起身,陳演接著說:“首輔閣務繁忙,我可以前往。”皇帝依舊搖頭。陳演起身後,蔣德璟跪下說:“我確實可以去。”皇帝還是以同樣的動作表示否定。蔣德璟起身,周延儒再次跪下請求出征。皇帝冷笑道:“看來先生是果真願意去。我在宮中占卜,此刻正是良辰,一旦出宮門,須向東行,切勿轉向西。”周延儒不得不謝恩出征,向東至齊化門,暫住城樓,並奏請兵科方士亮、禦史蔣拱宸,兵部職方司尹民興,戶部劉嘉績以及勤王到來的四位總兵劉澤清、唐通、周遇吉、黃得功一同前往。
初六日,周延儒一行到達通州,而清軍已從南方出擊,東起津門,西至涿鹿,綿延三百餘裏,隊伍密集,車馬滿載,隨意地從蘆葦蕩處渡河。而官軍駐守的遠近城樓上的炮聲,晝夜不絕。周延儒在通州時,接受了四鎮將領的拜謁,四鎮總兵輪流設宴款待,隨征的四位大臣陪同。周延儒又宴請四鎮將領,四位大臣又陪著四鎮總兵赴宴。周延儒往來於各宴席,先向勤王四鎮敬酒,祝其凱旋,後向隨征四臣敬酒,祝其立功。一個月來,他忙於應酬,每日早晚兩次上疏,皆言飛報大捷,但實際上並未出城半步,就連敵人在濠溝外偷窺也未發一箭。後世有傳言稱其放敵軍出境,實屬冤枉。
五月初六日,清軍蹤影全無,周延儒與連日狂歡的眾人慶祝太平。又過了四日,整理行裝準備迴京。初十日上午先至文華殿陛見,皇帝親自迎接,握手撫慰,極為關切。周延儒請求休假一段時間,皇帝不準。十五日,皇帝賜予閣臣羊酒,陳演、蔣德璟認為自己身為朝臣卻無所作為,不僅沒有盡到輔佐皇帝的責任,反而給皇帝帶來了憂慮,對此深感羞愧,於是主動請求皇帝收迴任命自己為閣臣的旨意。周延儒見狀也請求辭去職位,沒想到皇帝竟然同意他與陳、蔣二人一同辭職。
當時,涪州知州吳方思(武進縣人士)蓼堪正在京城覲見皇帝,看到邸報,跺腳憂慮道:“皇帝對周延儒的寵愛已不如前。”
十八日,皇帝諭令禮部、吏部、兵部查核閣臣視師凱旋後的優禮之宴應如何隆重舉辦,各部門呈交兩份方案,均被以不合情理為由駁迴。二十三日午時,傳令大小九卿申時在平台等候旨意,屆時接旨,結果卻是首輔周延儒貪腐欺詐,辜負朕心,令議處迴奏。當時周延儒仍在內閣臥病,被兩人攙扶而出,乘坐小轎返迴家中。次日,群臣聚集於西掖門(辦公之地),原本周延儒所在的官署已經空蕩無人,過去在朝堂上傲慢對待同僚的周延儒,如今卻遭受眾人唾罵。皇帝的旨意傳達到了各勳戚手中,即使對周延儒進行彈劾的奏疏也保持著必要的體麵,其餘的事情都已經有了皇帝旨意決定。六月初一,周延儒在前門的碁盤街向皇帝辭別,皇帝仍派使者賜銀一百兩作為路費。
此後,彈劾周延儒者的人日益增多,尤其是昔日與其親近的袁彭年等人,彈劾他最為賣力。這些人各自為保全自身地位,生怕別人先一步彈劾自己。蔣拱宸彈劾周延儒則另有插曲,他曾參與考選官員,本期望得到中樞部門的職位,當時需要一萬兩,但他隻有六千兩,因此對周延儒懷恨在心,而且他與周延儒既是同鄉又是師生,當時對周延儒寄予了厚望。為此,蔣拱宸聯合他人一同上疏彈劾延儒,同時還牽涉到吳昌時。
七月二十五日,皇帝親自在文華殿審訊周延儒案,當天便派出緹騎南下捉拿周延儒。周延儒於十月初八抵達京城,暫時居住在順城門外的二廟。他上疏請求到邊疆戍守,但未獲迴複。十二月初七日五更時分,皇帝下旨賜予周延儒自縊,吳昌時則被判處棄市之刑。
皇帝派錦衣衛指揮使駱養惟(此處可能筆誤,應為末代錦衣衛指揮使駱養性)傳旨。之前周延儒任內閣首輔時,駱養性一定要尊拜周延儒為老師,以便稱唿。傳旨時,周延儒叮囑駱養性照顧其弟的相關後事,絮絮叨叨不停,駱養性急於迴奏,恐耽誤時間,便關閉房門,跪在庭院中,焦急地唿喚:“老師天明了!老師天明了!”駱養性迴奏後,當天便得到了皇帝旨意,周延儒的屍體得以從繩索中解下。
馮銓(涿州人)與周延儒是同年進士,年紀也相近,之前與周延儒有同床共枕過的交情,後來與周延儒結為兒女親家。馮銓在己巳逆案罪臣中位居前列,如今為周延儒起複不停奔走,是希望能夠得到寬恕,成為漏網之魚,再重振旗鼓。但皇帝對此事最為在意,周延儒想盡緩急的辦法,三年來如一日地竭盡苦心,最終竟無從再皇帝麵前開口,沒想到最終隻是白白犧牲了自己的生命。
周延儒第二次被朝廷征召時,占卜具體出行日期。某一天晚上他突然夢見已故妻子吳氏在麵前痛哭,說不要入京,入京必有禍患。周延儒不信,毅然前往,結果果然應驗夢境。也有人說他的兒子周奕封也做了同樣的夢。
譯者注:1.己巳逆案,即崇禎清算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分子所定的逆案。逆案中根據罪行大小分了幾等,在諂事魏忠賢那一等罪中涉及一百二十九人,馮銓排名第二,被削職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