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陳啟新疏三大病根、
穿越必備:白話明季北略那點事 作者:明溪漱石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陳啟新疏三大病根
正月,皇帝特別選拔淮安衛出身的三科武舉陳啟新擔任吏科給事中。在此之前,陳啟新曾上書朝廷,其主要內容如下:“當前朝廷存在三大弊端,第一,通過科舉考試選拔人才是一大弊端。雖然科舉考生的文章中充滿了孝悌倫理和仁義道德,似乎與古代聖賢的理念一致,但在實際政務處理中,這些科舉出身的官員往往貪婪殘酷,此前他們在文章中闡述的理論不過是紙上談兵。究其原因,在他們少年學習時,老師和父親教導他們讀書的目的就是為了追求富貴榮耀,因此他們隻知道提升自我地位和光宗耀祖,很少有人真正思考如何實踐為國為民的宗旨。我之所以效仿賈誼痛哭,正是為此憂慮。
第二,按照資曆晉升官員也是一大弊端。參照建國初年的例子,如典史出身的馮堅升至僉都禦史,貢生出身的彭友信做到布政使,秀才出身的曾大官至尚書,那時並不完全受資曆限製。到了嘉靖年間,仍實行多種途徑選拔官員,而現在卻過於依賴科學晉升這一途徑,並且在這一途徑內部還劃定了嚴格的界限。貢生所能達到的最高職位隻是貢生本身,舉人也隻能停留在舉人層麵,貢生知道自己仕途有限,便不再追求更高的修養,而舉人也知道自己的升遷空間有限,貪腐也罷,廉潔也罷,不如選擇貪求更多。至於進士,他們認為天下官爵盡在掌握之中,與其他進士形成一體,相互勾結,同氣連枝,打成一片,無人敢於追究,放縱不羈,想要什麽就能得到什麽,這樣一來,官員怎能不貪,胥吏怎能不汙?偶有清廉自律的官員,大家反而認為他們是做作,對他們的行為感到驚奇,進而排擠他們。我之所以再次效仿賈誼痛哭,也是為此痛心疾首。
第三,從知縣和推官中選拔科道官員同樣是一大弊端。知縣作為百姓的父母官,最初上任時還敬畏法規,但一旦被選為知府或推官,便不再顧及仁愛與正義,濫用刑罰,貪婪殘酷並行。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在於科道官員的選拔製度。在他們還未擔任科道官時,就以未來能夠彈劾他人、影響他人命運的心態自居,而一旦他們擔任了守巡司或府一級的官職,其他人也會因為他們可能成為科道官而對他們格外恭維和結交,希望日後能得到他們的提攜和庇護。在這種情況下,官員們哪還敢違背他們的心意,製約他們的行為?因此,他們虐待、剝削、顛倒黑白對待百姓,無所不用其極。可憐無辜的老百姓投訴無門,求助無路,無奈之下難免走上犯罪的道路。我之所以再次效仿賈誼痛哭,也是因為這個問題。
國家正遭受這三大病症的折磨,導致文章華而不實,朋黨勢力日益壯大,人們隻追求私利,無視道義,整個社會陷入了迷局,所有人都沉醉其中,不知覺醒。看看那些讀書人,早年生活困頓,一旦考中舉人,就有了無盡的優越感,等到考中進士,就過上了豪華奢侈的生活,財富多達幾十萬乃至幾百萬。試想一下,這些財富是如何一夜之間得來的呢?真是可悲!古人說,財富要麽在百姓手裏,要麽在朝廷手裏。倘若財富在百姓手裏,他們今天交納賦稅,明天交納額外征收,至少還有流入朝廷的時候;即便是財富在朝廷手裏,朝廷今天從內帑發放,明天從國庫支出,也有流出的機會。然而,不幸的是,如今所有的財富都被中間的官員士紳剝奪了,何時才能重新流入社會、流通起來呢?不僅僅是財富不流入社會,這些官員自己無需承擔賦稅、徭役,他們的田產和出產的作物也沒有賦稅,而且還庇護那些逃避賦稅徭役的奸猾之民,財富源源不斷地流入他們手中。就算財富偶爾流出,也隻是用於購買科舉功名、地方官職或是尋求升遷,往往是流出一兩,又會流入十倍。國家有限的財政資源怎能經得起這樣的消耗?上行下效,風氣日漸敗壞,現在已經到了國家危急存亡的關頭。如果不根除這些弊端,盜賊必定不會平息,皇帝的天下很可能會在空談學問、崇尚虛名的迂腐儒生手中走向衰敗。
因此,我在大明門外鋪紙下跪,隨時準備以死進諫,提出了四個解決方法:一是應當盡快廢除科舉考試,去除空洞無物的文風;二是應盡快恢複孝廉選舉,推崇實實在在的德行;三是應盡快廢除知府、推官直接選拔為科道官員的做法,去除多年以來形成的驕橫放縱的不良習俗;四是應盡快減免受災地區的錢糧負擔,救助連年遭受災害、無處申訴的百姓。隻有這樣,真正的人才會脫穎而出,社會風氣迴歸淳樸,國家才能實現良好的治理。”
這篇洋洋灑灑五千餘字的上書深刻揭示了當時的弊病,皇帝對此頗為讚賞,因此特意作出了這次任命。當時朝廷中的執政大臣察覺到皇帝有意改革,預料會有特殊的提拔機製,所以讓陳啟新上書,借此打擊善良正直的官員。陳啟新上任後,隻專注於用簡陋車馬等事務迎合皇帝簡樸的喜好,但卻不響應執政大臣的種種要求,因為他痛恨得不到朝中大臣的信任。
譯者注:1.在明朝科舉製度中,貢生是指各地選拔出來送往京師國子監讀書的生員,地位高於秀才,但低於舉人,有機會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但其社會地位和晉升空間受到一定限製。
2.陳啟新此人頗有爭議。雖然疏三大病根說的有理有據,讓人信服,但是他本人人品似乎不佳,幸進之後一味阿諛逢迎皇帝,沒有什麽實幹的記載。另外他是武舉人轉文官,文化水平有限,談遷所著的明代筆記《棗林雜俎》曾記一事:陳啟新有一次奉命出使經過南京,當時的南京兵部尚書李邦華發布了一項禁令,其中提到某個地點的問題,原文表述為“如此窒礙難通矣”。但是陳啟新誤將“窒礙”讀作“窰礙”。後來陳啟新到了京城,向上級匯報時,提到了靠近京城的陵墓區域窯戶挖掘活動造成了損害,他還引用了李邦華之前發布的禁令作為證據。然而,李邦華發現陳啟新誤讀了文件內容,並為此專門上疏辯解指出陳啟新的誤解,此事在當時成為了一個笑談。
正月,皇帝特別選拔淮安衛出身的三科武舉陳啟新擔任吏科給事中。在此之前,陳啟新曾上書朝廷,其主要內容如下:“當前朝廷存在三大弊端,第一,通過科舉考試選拔人才是一大弊端。雖然科舉考生的文章中充滿了孝悌倫理和仁義道德,似乎與古代聖賢的理念一致,但在實際政務處理中,這些科舉出身的官員往往貪婪殘酷,此前他們在文章中闡述的理論不過是紙上談兵。究其原因,在他們少年學習時,老師和父親教導他們讀書的目的就是為了追求富貴榮耀,因此他們隻知道提升自我地位和光宗耀祖,很少有人真正思考如何實踐為國為民的宗旨。我之所以效仿賈誼痛哭,正是為此憂慮。
第二,按照資曆晉升官員也是一大弊端。參照建國初年的例子,如典史出身的馮堅升至僉都禦史,貢生出身的彭友信做到布政使,秀才出身的曾大官至尚書,那時並不完全受資曆限製。到了嘉靖年間,仍實行多種途徑選拔官員,而現在卻過於依賴科學晉升這一途徑,並且在這一途徑內部還劃定了嚴格的界限。貢生所能達到的最高職位隻是貢生本身,舉人也隻能停留在舉人層麵,貢生知道自己仕途有限,便不再追求更高的修養,而舉人也知道自己的升遷空間有限,貪腐也罷,廉潔也罷,不如選擇貪求更多。至於進士,他們認為天下官爵盡在掌握之中,與其他進士形成一體,相互勾結,同氣連枝,打成一片,無人敢於追究,放縱不羈,想要什麽就能得到什麽,這樣一來,官員怎能不貪,胥吏怎能不汙?偶有清廉自律的官員,大家反而認為他們是做作,對他們的行為感到驚奇,進而排擠他們。我之所以再次效仿賈誼痛哭,也是為此痛心疾首。
第三,從知縣和推官中選拔科道官員同樣是一大弊端。知縣作為百姓的父母官,最初上任時還敬畏法規,但一旦被選為知府或推官,便不再顧及仁愛與正義,濫用刑罰,貪婪殘酷並行。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在於科道官員的選拔製度。在他們還未擔任科道官時,就以未來能夠彈劾他人、影響他人命運的心態自居,而一旦他們擔任了守巡司或府一級的官職,其他人也會因為他們可能成為科道官而對他們格外恭維和結交,希望日後能得到他們的提攜和庇護。在這種情況下,官員們哪還敢違背他們的心意,製約他們的行為?因此,他們虐待、剝削、顛倒黑白對待百姓,無所不用其極。可憐無辜的老百姓投訴無門,求助無路,無奈之下難免走上犯罪的道路。我之所以再次效仿賈誼痛哭,也是因為這個問題。
國家正遭受這三大病症的折磨,導致文章華而不實,朋黨勢力日益壯大,人們隻追求私利,無視道義,整個社會陷入了迷局,所有人都沉醉其中,不知覺醒。看看那些讀書人,早年生活困頓,一旦考中舉人,就有了無盡的優越感,等到考中進士,就過上了豪華奢侈的生活,財富多達幾十萬乃至幾百萬。試想一下,這些財富是如何一夜之間得來的呢?真是可悲!古人說,財富要麽在百姓手裏,要麽在朝廷手裏。倘若財富在百姓手裏,他們今天交納賦稅,明天交納額外征收,至少還有流入朝廷的時候;即便是財富在朝廷手裏,朝廷今天從內帑發放,明天從國庫支出,也有流出的機會。然而,不幸的是,如今所有的財富都被中間的官員士紳剝奪了,何時才能重新流入社會、流通起來呢?不僅僅是財富不流入社會,這些官員自己無需承擔賦稅、徭役,他們的田產和出產的作物也沒有賦稅,而且還庇護那些逃避賦稅徭役的奸猾之民,財富源源不斷地流入他們手中。就算財富偶爾流出,也隻是用於購買科舉功名、地方官職或是尋求升遷,往往是流出一兩,又會流入十倍。國家有限的財政資源怎能經得起這樣的消耗?上行下效,風氣日漸敗壞,現在已經到了國家危急存亡的關頭。如果不根除這些弊端,盜賊必定不會平息,皇帝的天下很可能會在空談學問、崇尚虛名的迂腐儒生手中走向衰敗。
因此,我在大明門外鋪紙下跪,隨時準備以死進諫,提出了四個解決方法:一是應當盡快廢除科舉考試,去除空洞無物的文風;二是應盡快恢複孝廉選舉,推崇實實在在的德行;三是應盡快廢除知府、推官直接選拔為科道官員的做法,去除多年以來形成的驕橫放縱的不良習俗;四是應盡快減免受災地區的錢糧負擔,救助連年遭受災害、無處申訴的百姓。隻有這樣,真正的人才會脫穎而出,社會風氣迴歸淳樸,國家才能實現良好的治理。”
這篇洋洋灑灑五千餘字的上書深刻揭示了當時的弊病,皇帝對此頗為讚賞,因此特意作出了這次任命。當時朝廷中的執政大臣察覺到皇帝有意改革,預料會有特殊的提拔機製,所以讓陳啟新上書,借此打擊善良正直的官員。陳啟新上任後,隻專注於用簡陋車馬等事務迎合皇帝簡樸的喜好,但卻不響應執政大臣的種種要求,因為他痛恨得不到朝中大臣的信任。
譯者注:1.在明朝科舉製度中,貢生是指各地選拔出來送往京師國子監讀書的生員,地位高於秀才,但低於舉人,有機會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但其社會地位和晉升空間受到一定限製。
2.陳啟新此人頗有爭議。雖然疏三大病根說的有理有據,讓人信服,但是他本人人品似乎不佳,幸進之後一味阿諛逢迎皇帝,沒有什麽實幹的記載。另外他是武舉人轉文官,文化水平有限,談遷所著的明代筆記《棗林雜俎》曾記一事:陳啟新有一次奉命出使經過南京,當時的南京兵部尚書李邦華發布了一項禁令,其中提到某個地點的問題,原文表述為“如此窒礙難通矣”。但是陳啟新誤將“窒礙”讀作“窰礙”。後來陳啟新到了京城,向上級匯報時,提到了靠近京城的陵墓區域窯戶挖掘活動造成了損害,他還引用了李邦華之前發布的禁令作為證據。然而,李邦華發現陳啟新誤讀了文件內容,並為此專門上疏辯解指出陳啟新的誤解,此事在當時成為了一個笑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