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陷


    明朝總兵賀世賢駐守沈陽。正月時,後金軍隊數萬騎兵抵達渾河,黃昏時分傳來報告,敵軍已接近渡河,即將靠近沈陽城池。賀世賢聞訊大驚,急忙在城牆垛口間儲備火藥,登上城樓查看敵情,發現敵軍距離城池四裏之遙。他下令發射火炮,然而,盡管火炮轟鳴,卻未能傷及敵軍一兵一騎,火藥就已經耗盡。片刻之間,敵軍已經將城池團團圍住。次日,副總兵尤世功率領一萬兵馬出城迎戰,雖然殺傷了敵軍大半,但最終還是被迫撤迴。此後,賀世賢堅守城池,不再出戰。


    此時,遼東經略袁應泰接到戰況報告,派遣參將王世科率領五千人馬前往支援。然而,敵將哈都率軍擊殺了王世科,導致其所率部隊全部投降。敵軍圍城十日後,成功攻破沈陽北門。賀世賢見狀,打開西門,單騎逃離。他逃至雙溪時,遇到李永芳率領的五百哨騎偵察兵,最終選擇投降。賀世賢與李永芳共乘一馬,一同進入已被敵軍占領的沈陽城。敵軍任命賀世賢為後金副總兵。


    沈陽陷落之後,後金將此城設為都城,並稱之為“沈京”。


    遼陽陷


    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三月二十日,遼陽陷落。在此之前,遼東經略袁應泰得知沈陽陷落的消息後,便與巡按禦史張銓、分守道官員何廷魁、監軍道官員崔儒秀等人召開緊急會議商討應對。這時突然傳來後金軍自四裏鋪逼近的報告,袁應泰立刻命令總兵侯世祿率軍迎敵,他遭遇了哈都、哈真兩名敵將的聯合進攻。雙方從中午激戰至傍晚,勝負未分,侯世祿決定收兵,撤至東山駐紮。敵軍趁夜色攻擊小西門,袁應泰命令發射火器抵抗直至天亮。敵軍雖傷亡眾多,但明軍火器也已耗盡。袁應泰又令監軍牛維曜從小南門出遼陽城援助侯世祿再次出擊,牛維曜在戰鬥中中箭,導致部隊潰敗。侯世祿抵擋不住,也隻好撤退。


    袁應泰、張銓、何廷魁、崔儒秀在城樓上目睹戰況,深知事態危急,袁應泰說:“我奉朝廷之命專征遼東,本想恢複失去的疆土,報效朝廷,安撫百姓,無奈天意如此,使得謀臣無法定策,勇將不能建功,遼陽城危在旦夕。如果退守河西,我不僅無顏麵對皇上,也愧對諸位將士。我願交還皇帝賜予的尚方寶劍,以身殉國。諸位沒有在外統兵作戰的責任,應當迅速離開城池,盡快采取行動收拾殘局,退守至河西地區,製定長遠防守計劃。”張銓等人表示:“我們皆受國家厚恩,如今正是國家危難之時,理應舍身報國。願追隨大人,死後化為厲鬼也要繼續抗擊敵人。”


    話音未落,四麵傳來敵軍攻城的消息,眾人分別堅守各城門。不久,小西門起火,後金軍已經登上城樓。小南門內有叛軍接應打開城門,敵軍大批湧入。袁應泰在東城樓上向皇宮方向拜別,然後拔劍自刎。崔儒秀也自縊身亡。張銓堅守北門,看見李永芳攻城,大聲斥責其背叛國家、忘記君恩的逆賊行徑。李永芳假裝聽不見,厲聲催促後金士卒加緊攻城,很快城門被攻破,張銓在城樓上仍罵聲不絕,直至被敵軍殺死。全城大火四起,哭聲震天。何廷魁迴到官署,與妻子、兩個女兒一起跳入花園井中自盡。


    附記:


    遼陽生員楊某於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任鬆江總督,一次與無錫進士劉果遠宴飲,觀賞戲曲表演。酒酣之時楊某拍案叫道:“這拍板唱錯了。”劉果遠問:“大人也精通音律嗎?”楊某迴答:“我的命也是因此才得以保全。當初遼東陷落時,敵人擔心百姓因貧困而生亂,先將貧民盡數殺害;兩年後又擔心富人聚集造反,於是再次將富人全部殺掉。隻有四類人未被殺。一是皮工,能快速做鞋子的不殺;二是木工,能製作家具器物的不殺;三是針工,能縫製皮衣帽子的不殺;四是優伶,能演唱漢曲的不殺。唯獨想要殺掉讀書人。那時我為了在科舉考試中獲取功名,整日閉門苦讀,故而麵色白皙。後金軍捉住我後問我是不是讀書人,我迴答說不是,我是唱戲之人。對方說那你一定會唱戲,讓我唱一首聽聽。於是我唱了一曲四平腔,才得以被釋放。”楊某說完這段往事,就在宴席間親自敲板唱了一曲。


    譯者注:1.原文記載的明將賀世賢叛變後金,係作者計六奇根據當時的一些史料記錄。按照後世編撰的《明史》列傳第一百五十九卷記載,賀世賢、尤世功皆在沈陽之戰中戰死。


    2.沈陽與遼陽的相繼陷落,是中國明朝末期東北地區局勢劇變的重要節點,標誌著後金勢力崛起並逐步蠶食明朝領土,影響了整個明清交替的曆史進程。


    沈陽之戰中,賀世賢雖然頑強抵抗,但由於火器短缺、援軍失利等因素,最終不得不棄城而去,反映出當時明朝邊防力量在麵對新興的滿洲騎兵衝擊時,既有戰術層麵的被動,也有戰略資源配置的不足。而賀世賢的投降,揭示了個人意誌與忠誠在生死存亡關頭的脆弱性,同時也折射出晚明士紳階層在民族大義和個人命運之間的掙紮。遼陽的陷落則尤為慘烈,袁應泰等一眾官員誓死抵抗,表現出了忠貞不屈的精神風貌。袁應泰以身殉國,體現了古代士大夫“殺身成仁”的高尚品格,而張銓等人壯烈犧牲,更是突顯了明朝官員在國破家亡之際的悲壯情懷。


    然而,從軍事角度來看,袁應泰的指揮調度和決策過程中存在問題,如未能有效利用火器優勢,未能合理調度兵力,以及麵對突發戰況時的應對乏力,最終導致了遼陽失守。


    這兩座城市的陷落,不僅是軍事鬥爭的結果,更是明朝內部製度弊端、軍隊戰鬥力下滑、財政困境以及民族政策失誤等一係列深層次問題的集中體現。假設明朝能夠在當時及時調整國防戰略、強化邊防力量、改革軍事體係、提振士氣民心,或許能避免或延緩這一係列的失敗,進而影響整個曆史格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越必備:白話明季北略那點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明溪漱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明溪漱石並收藏穿越必備:白話明季北略那點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