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5頁
[歷史同人] 在大秦當完美太子 作者:無字驚鴻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即便人家就是單純想藉此逃離令他們窒息的家鄉,你把人家丟到偏遠的草原去,肯定也沒有留在關塞附近好。
至少離得近的話,這些人適應起來會更快一些。在塞外過不慣還能時常迴來看看,和離歸家也方便。
派得那麽遠,萬一水土不服折損人口也是個麻煩事。
更何況,劃分了草場也不代表就永遠不變了。
草場裏有條件更好的和條件較差的,等證明了他們的忠心之後,也可以挑選願意遷徙的部落再進行調整。
為了得到更多來自大秦的支援,也為了分到更好的草場。那些沒了反叛心思的部落自然會乖順下來,努力表現,藉此為自己爭取利益。
蕭何皺眉:
「這樣一來,為了防備匈奴殘兵,就得出動不少軍隊了。」
總覺得有點浪費人手。
殘兵數量就那麽多,卻因為不知道對方會從什麽地方竄出來襲擊部落,大部分邊緣部落都得駐軍防守。
草原的邊界可不小,大秦哪裏能抽調出那麽多人出塞?
始皇微微頷首:
「是以還得打探清楚殘兵的去向,而後重點在兩個地段設防。」
一是從西邊入北方草原的道路,二是漠北高原那一片。其他地方基本上很難有敵人流竄過來,東胡那裏也有大秦駐軍策應。
待到新的匈奴部落自己能立起來了,這兩處就可以交由他們自己把守。大秦軍隊可以撤迴關內,不再插手塞外布防,隻在部落間起衝突時出兵調停即可。
蕭何明白了:
「那便要麻煩將軍們盡快將匈奴殘部趕出草原了。」
之前沒追上去將敵軍盡數剿滅,主要還是因為和匈奴作戰的都是守邊將領。沒有王令不好擅自追擊太遠,繼而深入草原腹地。
而且就算去追,也不一定能追上。
對方對草原太過了解,很容易就能甩掉追兵。守將保險起見不曾輕舉妄動,畢竟他們的職責隻是守衛自己所在的郡。
現在需要驅趕匈奴人出境,就得單獨派遣軍隊清理草原了。
倒也不需要把所有殘部都一人不落地趕出去,草原那麽廣袤,不可能全數驅逐。隻需把人數多的大部隊趕走即可,剩下的小隊伍即便去侵擾部落,也打不贏人家。
君臣商議了數日,這才重新定下了草場的劃分方案。
同一時間,各郡也收到了派人深入草原驅趕匈奴殘部的命令。
為保安全,這會是一個持續時間不短的行動。而且在後頭的很長一段時間裏,都得頻繁出兵巡視塞外。
不光是為了搜尋是否又有匈奴殘兵集結成較大的隊伍企圖搞事,也是為了去附近的部落巡視,看他們是否安分。
沒有匈奴侵擾的邊郡,其中的駐軍原本該酌情削減的。但有了這項職責,軍隊就不能完全裁撤掉。
更何況,日後匈奴部落間產生矛盾,大抵也要附近的邊塞駐軍前去調解。
扶蘇瞭然:
「父親的意思是邊塞的駐軍可以減少,卻不能減少太多。等到匈奴養好了,便能再度削減一些。」
最後維持在一個最低限額上,用來應對突發事件。
始皇掃了一眼輿圖:
「僅限和草原接壤的這幾個郡。」
諸如靠近箕子侯國的遼東、靠近西域的九原等,就無論如何不能裁撤軍隊。
哪怕箕子侯國歸順了,也要駐軍防備。
像這樣的附屬國,可比百越匈奴一類被併入大秦領土的部落要危險得多,隨時可能脫離掌控。
扶蘇則道:
「也不知日後的大秦會否因為和平太久而失了血性,若是如此,離衰落不遠矣。邊塞的軍職保留也好,讓年輕兒郎們多去軍中歷練一番。」
哪怕不上戰場,隻是隔三差五帶去草原拉練,也比整日埋頭種地強。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春秋戰國有太多這樣的例子了,大秦可不能重蹈覆轍。
始皇帝十分贊同:
「善。」
隨即取出他的祖訓,認真記下此事。
要求後世兒孫不能因為自負天下一統、周遭再無侵擾,就自大膨脹。覺得養那麽多軍隊是多餘的,或者即便養著也當豬養,不好好訓練。
處理完草原的事情,東胡那邊還沒扯皮完。
可始皇帝這次出行的最重要目的已經達成,都城那頭催得緊,總不好真的在東北耽擱時間。
所以陛下給深入東胡的李丞相留了封書信之後,就幹脆啟程迴京了。
李斯本來就被這群糾結的東胡人搞得煩躁,歸不歸順你們倒是給個準話。一邊心動一邊猶豫,煩人得很。
結果又聽說陛下居然丟下他先走了,李斯頓時更煩躁了。
陛下竟會拋下他獨自離開!
李斯麵色不善地看向那群東胡首領,都怪這些人耽誤時間。否則他早就處理完了事務,就可以跟著王駕一起迴京,何須像張良一樣倒黴地被困在這裏?
陛下怎麽能這樣,他可是丞相,留在東胡算怎麽迴事。丞相責任重大,有很多要事須得他來處理,再怎麽也不該丟下他啊!
李斯警惕起來。
——陛下該不會是找到了新的丞相人選,準備趁他不在培養旁人吧?
當初王綰就是被勒令閉門思過,接觸不到太多朝政,然後太子和陛下讓他去頂替王綰代理相國的事務。等王綰關完禁閉出來,相位就順理成章地被他頂替了。
至少離得近的話,這些人適應起來會更快一些。在塞外過不慣還能時常迴來看看,和離歸家也方便。
派得那麽遠,萬一水土不服折損人口也是個麻煩事。
更何況,劃分了草場也不代表就永遠不變了。
草場裏有條件更好的和條件較差的,等證明了他們的忠心之後,也可以挑選願意遷徙的部落再進行調整。
為了得到更多來自大秦的支援,也為了分到更好的草場。那些沒了反叛心思的部落自然會乖順下來,努力表現,藉此為自己爭取利益。
蕭何皺眉:
「這樣一來,為了防備匈奴殘兵,就得出動不少軍隊了。」
總覺得有點浪費人手。
殘兵數量就那麽多,卻因為不知道對方會從什麽地方竄出來襲擊部落,大部分邊緣部落都得駐軍防守。
草原的邊界可不小,大秦哪裏能抽調出那麽多人出塞?
始皇微微頷首:
「是以還得打探清楚殘兵的去向,而後重點在兩個地段設防。」
一是從西邊入北方草原的道路,二是漠北高原那一片。其他地方基本上很難有敵人流竄過來,東胡那裏也有大秦駐軍策應。
待到新的匈奴部落自己能立起來了,這兩處就可以交由他們自己把守。大秦軍隊可以撤迴關內,不再插手塞外布防,隻在部落間起衝突時出兵調停即可。
蕭何明白了:
「那便要麻煩將軍們盡快將匈奴殘部趕出草原了。」
之前沒追上去將敵軍盡數剿滅,主要還是因為和匈奴作戰的都是守邊將領。沒有王令不好擅自追擊太遠,繼而深入草原腹地。
而且就算去追,也不一定能追上。
對方對草原太過了解,很容易就能甩掉追兵。守將保險起見不曾輕舉妄動,畢竟他們的職責隻是守衛自己所在的郡。
現在需要驅趕匈奴人出境,就得單獨派遣軍隊清理草原了。
倒也不需要把所有殘部都一人不落地趕出去,草原那麽廣袤,不可能全數驅逐。隻需把人數多的大部隊趕走即可,剩下的小隊伍即便去侵擾部落,也打不贏人家。
君臣商議了數日,這才重新定下了草場的劃分方案。
同一時間,各郡也收到了派人深入草原驅趕匈奴殘部的命令。
為保安全,這會是一個持續時間不短的行動。而且在後頭的很長一段時間裏,都得頻繁出兵巡視塞外。
不光是為了搜尋是否又有匈奴殘兵集結成較大的隊伍企圖搞事,也是為了去附近的部落巡視,看他們是否安分。
沒有匈奴侵擾的邊郡,其中的駐軍原本該酌情削減的。但有了這項職責,軍隊就不能完全裁撤掉。
更何況,日後匈奴部落間產生矛盾,大抵也要附近的邊塞駐軍前去調解。
扶蘇瞭然:
「父親的意思是邊塞的駐軍可以減少,卻不能減少太多。等到匈奴養好了,便能再度削減一些。」
最後維持在一個最低限額上,用來應對突發事件。
始皇掃了一眼輿圖:
「僅限和草原接壤的這幾個郡。」
諸如靠近箕子侯國的遼東、靠近西域的九原等,就無論如何不能裁撤軍隊。
哪怕箕子侯國歸順了,也要駐軍防備。
像這樣的附屬國,可比百越匈奴一類被併入大秦領土的部落要危險得多,隨時可能脫離掌控。
扶蘇則道:
「也不知日後的大秦會否因為和平太久而失了血性,若是如此,離衰落不遠矣。邊塞的軍職保留也好,讓年輕兒郎們多去軍中歷練一番。」
哪怕不上戰場,隻是隔三差五帶去草原拉練,也比整日埋頭種地強。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春秋戰國有太多這樣的例子了,大秦可不能重蹈覆轍。
始皇帝十分贊同:
「善。」
隨即取出他的祖訓,認真記下此事。
要求後世兒孫不能因為自負天下一統、周遭再無侵擾,就自大膨脹。覺得養那麽多軍隊是多餘的,或者即便養著也當豬養,不好好訓練。
處理完草原的事情,東胡那邊還沒扯皮完。
可始皇帝這次出行的最重要目的已經達成,都城那頭催得緊,總不好真的在東北耽擱時間。
所以陛下給深入東胡的李丞相留了封書信之後,就幹脆啟程迴京了。
李斯本來就被這群糾結的東胡人搞得煩躁,歸不歸順你們倒是給個準話。一邊心動一邊猶豫,煩人得很。
結果又聽說陛下居然丟下他先走了,李斯頓時更煩躁了。
陛下竟會拋下他獨自離開!
李斯麵色不善地看向那群東胡首領,都怪這些人耽誤時間。否則他早就處理完了事務,就可以跟著王駕一起迴京,何須像張良一樣倒黴地被困在這裏?
陛下怎麽能這樣,他可是丞相,留在東胡算怎麽迴事。丞相責任重大,有很多要事須得他來處理,再怎麽也不該丟下他啊!
李斯警惕起來。
——陛下該不會是找到了新的丞相人選,準備趁他不在培養旁人吧?
當初王綰就是被勒令閉門思過,接觸不到太多朝政,然後太子和陛下讓他去頂替王綰代理相國的事務。等王綰關完禁閉出來,相位就順理成章地被他頂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