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9頁
[歷史同人] 在大秦當完美太子 作者:無字驚鴻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先看看,要是郡縣製損害他們利益那再鬧也不遲。
不過損害的利益也得看大秦帶來了多少利益,隻要有得賺,而且沒踩他們底線,他們也不會被損害了一點點就立刻翻臉。
因為百越很配合,南海郡的農事研究就比較順利。甚至可以說是最順利的,畢竟這裏的氣候最接近占城稻的老家象郡。
對了,大秦將占城稻命名為了「秦稻」。
反正它現在也沒有名字,還不是秦人說叫什麽就叫什麽。秦稻一聽就是大秦推廣出來的,後人隻要種它就得想起大秦的好。
這麽天才的主意自然是太子殿下想的。
始皇帝點評:
「太子慣會在這些方麵討巧。」
扶蘇則表示:
「孤這都是為了幫父親完成令大秦萬古流芳的理想。」
太子殿下這種操作大大啟發了眾人,各地很快湧現出許多以「秦」開頭的好物。
郡縣鄉裏推廣的牲畜騾子叫秦騾,之前廣泛下發的官牛叫秦牛,西域商隊找來的棉花叫秦棉……
反正隻要是好東西,而且是大秦官方推廣的好東西,郡守們都很上道地給它改了個名。
然後在請安奏摺裏明示暗示,向始皇帝陛下表功。
始皇:……
人家又不是和良稻一樣沒有名字,你們愣給人改了可還行。
正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有太子這麽個傢夥在,大秦好好的官吏都跟著學會阿諛奉承了。
真是人心不古。
始皇帝示意差不多就行了,以後不要什麽都跟風。多做點實事比這些都要強,整日裏鑽研這個,他怕臣子以後就隻惦記著歌功頌德了。
始皇這就是吃了太正直的虧。
改名字可不是閑得無聊,現在看著尷尬,過個千百年再看可就不一樣了。
尋常老百姓也不是誰都會去關注自己日常生活中離不開的事物,都是哪個皇帝哪個朝代引入推廣的。他們隻會習以為常地覺得這東西自古就有,難道不是本土原生的嗎?
哪怕是學歷史的學生,也頂多知道什麽漢武帝讓張騫開通絲綢之路,引進了很多好東西。
具體有什麽?不知道啊!
這麽多誰記得住?而且有什麽好記的?我就知道一個葡萄。
直到某天突然發現自己吃的大蒜石榴黃瓜等等一係列全是這個時期引進的,才會真情實感誇讚一句,漢武帝和張騫幹得漂亮!
可是如果名字裏都帶秦,那就大不相同了。
老百姓會看著胡椒、番茄、洋芋裏的開頭漢字意識到這是外來物品,卻不會去琢磨這三個不同的說法分別來自哪個朝代。
但是看著「秦」字開頭,那肯定妥妥是秦朝推廣的東西,能在日常生活中幫大秦刷足存在感。
至於這些東西是不是外來的,重要嗎?
太子殿下發表指示:
「庶民隻需要知道這是大秦的功績就可以了,不用知道東西具體是西方來的還是南方來的。」
隻有學者才會研究物品來源,尤其農業學者。畢竟對作物進行培育改良可能要去原產地搜尋類似的作物,進行雜交等操作。
不要緊,這些都在農業研究類的書籍裏記錄了,有需要的可以自行購買。
始皇一邊聽著太子的侃侃而談,一邊翻看著農事官的奏報,依舊沒怎麽往心裏去。
這些農事官確實很懂控製變量。
太子隻是教了這麽個法子,他們恨不得把所有變量都控製一下。比如澆水多少、施肥多少、氣候變化、土質差別等等。
控製變量法說起來簡單,實際操作就會發現,可以琢磨的搭配太多了。
所以春耕在即,悶在家裏研究了一個冬天怎麽分配試驗田的農事官們,紛紛來信表示官田不太夠用,請求多批一點。
始皇帝對他們的鑽研精神表示了讚許,但駁迴了批田的請求。
官田再多也經不起他們都拿來試驗,為了防止國庫裏的收成大量縮水,還是得留下絕大部分田地按照以前的經驗繼續耕作的。
始皇告訴他們,如果一口氣沒辦法測試所有變量,那就一個一個來。試驗田可以給他們多批幾年,每年測試兩三個,他也等得起。
哪怕都說大一統後天下太平,人口會暴漲,可這也是後麵的事情了。
現在即便人口暴漲,暴漲的也是小嬰兒的數量。小孩胃口沒那麽大,糧食暫時不算緊張。
一般要等到他們都十來歲那會兒進入青春期了,才會進入「半大小子吃窮老子」的階段,需要高產作物補足缺漏。
始皇下達命令,讓他們趕在大量新生人口長成半個勞動力之前,盡量研究出秦稻的最佳種植方法。並且還要積攢足夠的稻種,方便推廣到適宜種植的所有區域。
農事官們本來還覺得時間很充足,一年測一個變量都綽綽有餘。但是看完這個要求之後,立刻就笑不出來了。
原因無他,試驗田經常要麵臨操作不當導致的減產,甚至可能造成種子退化等情況的發生。
所以研究耕作方法不難,難的是在研究的同時還要攢夠良種。否則光拿出方法沒有種子,庶民還是得種以前的舊稻。
為了達到陛下的要求,他們的研究時間就大大減少了。至少得留出幾輪對稻穀進行擴種,收穫更多的種子。
不過損害的利益也得看大秦帶來了多少利益,隻要有得賺,而且沒踩他們底線,他們也不會被損害了一點點就立刻翻臉。
因為百越很配合,南海郡的農事研究就比較順利。甚至可以說是最順利的,畢竟這裏的氣候最接近占城稻的老家象郡。
對了,大秦將占城稻命名為了「秦稻」。
反正它現在也沒有名字,還不是秦人說叫什麽就叫什麽。秦稻一聽就是大秦推廣出來的,後人隻要種它就得想起大秦的好。
這麽天才的主意自然是太子殿下想的。
始皇帝點評:
「太子慣會在這些方麵討巧。」
扶蘇則表示:
「孤這都是為了幫父親完成令大秦萬古流芳的理想。」
太子殿下這種操作大大啟發了眾人,各地很快湧現出許多以「秦」開頭的好物。
郡縣鄉裏推廣的牲畜騾子叫秦騾,之前廣泛下發的官牛叫秦牛,西域商隊找來的棉花叫秦棉……
反正隻要是好東西,而且是大秦官方推廣的好東西,郡守們都很上道地給它改了個名。
然後在請安奏摺裏明示暗示,向始皇帝陛下表功。
始皇:……
人家又不是和良稻一樣沒有名字,你們愣給人改了可還行。
正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有太子這麽個傢夥在,大秦好好的官吏都跟著學會阿諛奉承了。
真是人心不古。
始皇帝示意差不多就行了,以後不要什麽都跟風。多做點實事比這些都要強,整日裏鑽研這個,他怕臣子以後就隻惦記著歌功頌德了。
始皇這就是吃了太正直的虧。
改名字可不是閑得無聊,現在看著尷尬,過個千百年再看可就不一樣了。
尋常老百姓也不是誰都會去關注自己日常生活中離不開的事物,都是哪個皇帝哪個朝代引入推廣的。他們隻會習以為常地覺得這東西自古就有,難道不是本土原生的嗎?
哪怕是學歷史的學生,也頂多知道什麽漢武帝讓張騫開通絲綢之路,引進了很多好東西。
具體有什麽?不知道啊!
這麽多誰記得住?而且有什麽好記的?我就知道一個葡萄。
直到某天突然發現自己吃的大蒜石榴黃瓜等等一係列全是這個時期引進的,才會真情實感誇讚一句,漢武帝和張騫幹得漂亮!
可是如果名字裏都帶秦,那就大不相同了。
老百姓會看著胡椒、番茄、洋芋裏的開頭漢字意識到這是外來物品,卻不會去琢磨這三個不同的說法分別來自哪個朝代。
但是看著「秦」字開頭,那肯定妥妥是秦朝推廣的東西,能在日常生活中幫大秦刷足存在感。
至於這些東西是不是外來的,重要嗎?
太子殿下發表指示:
「庶民隻需要知道這是大秦的功績就可以了,不用知道東西具體是西方來的還是南方來的。」
隻有學者才會研究物品來源,尤其農業學者。畢竟對作物進行培育改良可能要去原產地搜尋類似的作物,進行雜交等操作。
不要緊,這些都在農業研究類的書籍裏記錄了,有需要的可以自行購買。
始皇一邊聽著太子的侃侃而談,一邊翻看著農事官的奏報,依舊沒怎麽往心裏去。
這些農事官確實很懂控製變量。
太子隻是教了這麽個法子,他們恨不得把所有變量都控製一下。比如澆水多少、施肥多少、氣候變化、土質差別等等。
控製變量法說起來簡單,實際操作就會發現,可以琢磨的搭配太多了。
所以春耕在即,悶在家裏研究了一個冬天怎麽分配試驗田的農事官們,紛紛來信表示官田不太夠用,請求多批一點。
始皇帝對他們的鑽研精神表示了讚許,但駁迴了批田的請求。
官田再多也經不起他們都拿來試驗,為了防止國庫裏的收成大量縮水,還是得留下絕大部分田地按照以前的經驗繼續耕作的。
始皇告訴他們,如果一口氣沒辦法測試所有變量,那就一個一個來。試驗田可以給他們多批幾年,每年測試兩三個,他也等得起。
哪怕都說大一統後天下太平,人口會暴漲,可這也是後麵的事情了。
現在即便人口暴漲,暴漲的也是小嬰兒的數量。小孩胃口沒那麽大,糧食暫時不算緊張。
一般要等到他們都十來歲那會兒進入青春期了,才會進入「半大小子吃窮老子」的階段,需要高產作物補足缺漏。
始皇下達命令,讓他們趕在大量新生人口長成半個勞動力之前,盡量研究出秦稻的最佳種植方法。並且還要積攢足夠的稻種,方便推廣到適宜種植的所有區域。
農事官們本來還覺得時間很充足,一年測一個變量都綽綽有餘。但是看完這個要求之後,立刻就笑不出來了。
原因無他,試驗田經常要麵臨操作不當導致的減產,甚至可能造成種子退化等情況的發生。
所以研究耕作方法不難,難的是在研究的同時還要攢夠良種。否則光拿出方法沒有種子,庶民還是得種以前的舊稻。
為了達到陛下的要求,他們的研究時間就大大減少了。至少得留出幾輪對稻穀進行擴種,收穫更多的種子。